三国演义小说简介(三国演义作品简介)

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作品简介
  •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 请详细介绍三国演义这本小说
  • 《三国演义》的简介是什么
  •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
  • 谁知道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三国演义作品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故事自黄巾起义起,终于西晋统一。是书陈叙百年,赅括万事,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三国指的是

  魏、蜀、吴。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被誉为中国谋略全书。

  《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由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成果以及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以曹魏、蜀汉、孙吴为代表的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另外,

  《三国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人民朴素的拥明君、反暴君心理。

  《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而成,基本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在许多情节的设置和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三国演义》的结构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既保证了前后发展的一贯性,又富于曲折和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一个古典小说中少见的,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中心内容是演绎各集团间的种种矛盾斗争乃至战争,这一切都是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完成的,而在讲述这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时,作者又总是以人物为中心。例如对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细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动情节:游说江东、孙吴内部的矛盾、孙刘联盟的形成、双方的备战等,全都道来,而这些情节的描写,又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显示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国演义》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讲述战争。还以赤壁之战为例,对于孙刘联盟,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

  详,而对于败方曹军只作简单叙述,这样详细得当,既节省笔墨又突出了重点。

  《三国演义》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三国演义》往往将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战中,同时表现了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黄盖的赤胆忠心,鲁肃的正直敦厚,蒋干的自作聪明而上当。

  在描写人物时,《三国演义》所运用的夸张、烘托、对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如“关公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并不详述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胆识如何过人,而是通过预先描写华雄非凡的勇猛,交战时震天动地的鼓声,那碗尚有余温的酒来表现关羽的神勇。

  《三国演义》的语言通俗、简练、明快。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曹操的机诈、孔明的智慧,常在简练的几笔勾画中显露出来。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相传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罗贯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师傅为施耐庵。也有记载说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著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三国演义里的相关成语

  爬山越岭 葵花向日 二桃三士二三其节

  昂然而入哀喜交并总角之好 自新之路

  政令不一 正言直谏引喻失义佯输诈败

  晏然自若 循名考实 熏风解愠 学如登山

  揎拳裸袖 虚虚实实 笑傲风月 闲杂人等

  喜怒不形于色 卧床不起 忘战者危万绪千头

  万绪千端 万全之计 天震地骇视微知著

  势如水火 市不二价神鬼难测色厉胆薄

  如石投水 肉颤心惊 柔能克刚 仁义之兵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青蝇之吊 亲临其境 器宇不凡

  凄然泪下 攀龙附骥 披露腹心 怒气填胸

  难以预料 落荒而走 略无忌惮 率由旧则

  旷世逸才 旷若发蒙兢兢翼翼 竭尽心力

  箕山之志积思广益华屋丘墟 虎踞鲸吞

  虎超龙骧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根据槃互风激电飞

  风驰电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飞遁离俗 反覆无常

  发怒穿冠蠹政病民叠矩重规当今无辈

  初生之犊不惧虎轻才好施不遑宁息拨云雾见青天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背若芒刺百举百捷 四海飘零

  走石飞沙 壮心不已 珠翠之珍 逐臭之夫

  诛暴讨逆 众难群疑 知遇之恩 枝干相持

  执鞭随镫 赃污狼藉 刖趾适履 月明星稀

  隐介藏形 以柔克刚 养精蓄锐 言过其实

  熏莸同器熏莸不同器虚废词说啸侣命俦

  下笔成篇 望风希指司马昭之心 死而复生

  首当其冲 矢在弦上事生肘腋释生取义

  誓不两立 任重才轻 人各有志 去邪归正

  器宇轩昂 器小易盈剖肝沥胆剖蚌求珠

  牛蹄中鱼暮景桑榆 民殷国富 令人切齿

  临危不顾 雷霆之怒 泪流满面 老成练达

  枯树生华 荆山之玉 旌旗卷舒矜功伐能

  煎水作冰 吉凶祸福 祸生肘腋户枢不朽

  撼天震地 贵极人臣 躬耕乐道割恩断义

  防芽遏萌 恩威并用 阿党比周对症之药

  短兵接战 睹微知着斗量车载东荡西除

  迭矩重规 大雨滂沱 粗衣恶食 踌躇不决

  沉吟未决 长驱直进 长才广度 豺狼当路

  不护细行 步罡踏斗 不避艰险 兵无常形

  并威偶势冰散瓦解 并驱争先 避李嫌瓜

  闭门思愆背本就末抱玉握珠抱薪救焚

  包藏奸心半信不信败不旋踵拔十失五

  燃萁之敏豆萁燃豆翘首引领翘首企足

  枯木生花 天崩地塌 坐而待弊 坐而待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指鹿作马 有勇有谋 孜孜不倦

  铸剑为犁 作奸犯科 纵虎归山 自投罗网

  肘腋之患 恣意妄为 指日可待 众寡不敌

  枕石漱流 志同道合 左顾右盼 钟鸣漏尽

  自高自大 壮士解腕 意气风发 易地而处

  冢中枯骨 鱼贯而入 张灯结彩 衣架饭囊

  一行作吏 衣绣昼行 有机可乘 一心一意

  扬幡招魂 以卵击石 一身是胆 勇而无谋

  以石投水 扬汤止沸 掩目捕雀 偃旗息鼓

  要言不烦 摇摇欲坠 一面之词 薰莸不同器

  小受大走 笑容可掬 薰莸同器 心如铁石

  无所不为 形影相吊 寻章摘句 心胆俱裂

  物伤其类 血流成河 物是人非 位极人臣

  心术不正 心怀叵测 危在旦夕 下笔成章

  舞文弄墨 为虎添翼 喜不自胜 万全之策

  无名小卒 万死不辞 妄自菲薄 污泥浊水

  先礼后兵 围魏救赵 望风而逃 文人相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问舍求田 童颜鹤发 谈笑自若

  土龙刍狗 素不相识 体无完肤 为民除害

  图谋不轨 所向无敌 手不释卷 土鸡瓦犬

  死不瞑目 手挥目送 手无寸铁 声威大震

  事与愿违 势合形离十鼠同穴 尸横遍野

  拭目以待 忍辱负重 如鱼得水 忍无可忍

  三顾茅庐 如饥似渴 禽息鸟视气涌如山

  清尘浊水 切齿痛恨 穷兵黩武 倾家荡产

  求田问舍 樵苏不爨 泼油救火 翘足引领

  弃暗投明 情同骨肉 强词夺理 弃瑕录用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内容概述

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全国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围剿之机发展各自的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后,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小说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历史演义经典。

请详细介绍三国演义这本小说

1、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的简介是什么

简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作品名称:三国演义

外文名称: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The Three Kingdoms Era

作品别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作品出处:《三国志》

文学体裁: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作    者:罗贯中

章回数量:一百二十回

语    言:中文

字    数:约64万

主要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国    家:魏、蜀、吴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1.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清)章学诚

2.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清)魏裔介

3.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4.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5.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胡适《序》

6.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

简介:《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创造年代在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主要内容: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余人,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一共有120回。

谁知道三国演义简介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