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什么是流行语)

本文目录

  • 什么是流行语
  •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
  • 网络流行语是什么呢
  • 什么是”网络语言”
  •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
  • 请问何谓网络语言
  • 什么叫网络流行语
  • 网上流行语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流行语

一般指网络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由网民自行创造的词组或短语,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并延伸至现实生活,表达特定的生活价值或社会价值,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点。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流行词语的现象,人们看法不同.一些人认为网上的流行词语不规范,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应当禁止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生动幽默,是语言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文化理性去思考,从语言学科的视角去判断,以文章的传播功能加以审视.具体来讲,就是要分清网络词语的不同属类(前提),分清表义功能上优劣的界限(实质),分清使用的场合(解决方案).

    从属类看,网络流行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专指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译入、引入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微博”“在线”“网迷”等;另一种是网络代替词,即网民在网上写作、聊天、发帖时使用的非正式词语,如“光光”(独身男人)“神马”(什么)“烘陪鸡”(homepage)之类.这两种词语都因网络传播而出现,都可看作是网络流行词或网络“热词”,但它们的功能、属性和用途相差甚远.前者为新义词,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相应的词汇.比如“播客”“网络推手”这类词,互联网出现前不可能存在.而后者多为同义词,在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专指词比较规范,由有文化修养的人根据表达需要新增而来;而代替词则大多不规范,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

    事实上,人们有争议的网络词语主要指向网络代替词语,因为它们大多使用不规范,而且用于即时、随意、感性的表达,追求情绪宣泄或戏谑搞笑,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例如,当用“青蛙”“狼族”“驴友”等词汇指代某一类人时,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戏而多少带有侮辱色彩,无疑属于不文明现象.

      从功能看,词语规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与交流,而表义混乱的词语难以增强语言的活力,无法促进语言的发展.判断词语优劣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表义是否准确.例如“主页”一词言简义明,而用“烘陪鸡”替换“主页”,反倒使人不知所云.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通过什么介质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范现象,其后果是引起表义错位,造成交际障碍.遗憾的是,眼下网络代替词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诸如把“压力”写成“鸭梨”,把“喜欢”写成“稀饭”,把“版主”写成“板猪”等.至于用“走召弓虽”来表示“超强”,用“天才”来表示“天生蠢才”一类,更是不能允许.比方说,当用“鸭梨”代替“压力”,面对“那里的鸭梨很大”这样的句子时,人们该如何理解呢?是“那里出产的鸭梨大”,还是“那里的环境条件给人的压力大”?因此,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各种作业、习作、论文,应当坚决杜绝网络代替词的渗入和影响;语言教学一定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从传播看,网络代替词应当在特定范围内存在.为保证语言教育和信息传递不受干扰,应当把网络代替词限定在网上聊天、发帖、个人邮件、手机短信等范围之内.随着网络功能的扩展,各种新闻已实现网上传播,许多文件、文献、事务文书、科研资料等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这时就得拒绝代替词的侵扰——这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前提条件.

      分清使用场合,给其生存的空间,也是考虑到语言本身就是生态化、多样化的存在,更何况人际交流状态需要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例如,不能因为有“再见”这个正规词,就取消“拜拜”这个非正规词.从交流空间来讲,网上比纸质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于是,随意表达和零星片断、通俗形象和轻松活泼、情绪宣泄和调侃逗笑也就在所难免,没必要非得追求正规书面语言的典雅与庄重.

网络流行语是什么呢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网络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什么是”网络语言”

一般的说法是:网络语言就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但是这种说法有些笼统,并不能反映自然语言为适应网络交际而产生的变异。与现实生活中书面的交际不同,网络上的交际可以是实时的。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不同,网络交际的各方可能相隔千里。
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主要靠的是有声的语言,而网络上的交际则是通过向计算机输人文字、符号或图片向交际对象来传递信息。由于网民对速度的追求以及求新求异心理的作用,网民们充分利用了计算机键盘,创造了大量的谐音词、数字词、字母词等网络词语,在句式的选择和创新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于是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全民语言的语言变体。
如果我们一定要给网络语言下个定义的话,基本上应该这样来说: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在网络环境中通过以文字为主,数字、符号、图片、表情等为辅的形式进行交际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
从方言学的角度看,网络语言属于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方言。它的使用不受地域的影响,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网民”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语言。在使用范围上,网络语言主要是用于网络交际,网民在互联网上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语言也逐渐走下网络,进入到网民们的日常交际当中来了。
在表现形式上,网络语言以现代汉语为基础,运用汉字、阿拉伯数字、汉语拼音,甚至英文字母等要素,通过创新变异来构造词语,从而形成大量与现代汉语词语意义相当的同形词。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其次是语音、语法方面。
网络交际中还经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这些符号和图案的意义并不固定,在汉语中没有一个特定的词语可以与之相互解读,没有,也不可能和某一语音形式固定结合;同时,这些符号和图案所代表的含义,使用不同语言的网民的理解都是相同的,具有“超语言”的性质。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

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由某一个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后,经过网民的浓缩和指代而产生的一个具有指代性的语言符号,如“俯卧撑”、“躲猫猫”、“被就业”、“欺实马”等网络流行语。
其他拓展知识请具体参考
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wenchuanbo/433142.html

请问何谓网络语言

简而言之,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网络语言”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现在流行的“网语”的组成方式大体分为三类:
一。由英文字母、数字组成
二。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的
例如Zzzz…… :在睡觉的意思。几个Z连在一起,是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声音的画法引入到了聊天室中。
?-? :是指人在笑的意思。用符号表达出自己的表情,很形象。
三。谐音类
例如:【3166】“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
【771】亲亲我。
【55555~】呜呜,他在哭
【886】 Bye-bye喽
【8147】不要生气
【7456】 气死我了
【94】就是
网络语言现在普遍的现实话,现在不仅仅在网络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用这种简便,前卫的语言来代替原先的词语,这也算是一种语言的进化趋势吧,并不存在庸不庸俗的问题,难道我们放弃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纂体等等而该用现在的简体字也是一种庸俗的表现吗?

什么叫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
,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上流行语是什么意思

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为同义词,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扩展资料:

网上流行语的实例:

2010年11月10日,网络语“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网友惊呼“太给力了”。从最初的“火星文”到而今的流行语,网络语言越来越被大众接纳。

网友把这一事件看成是网络语言被认可的一个大事件,更有网友提出:报纸给力能否带动网络语言“转正”。网友“小小丫”表示:网络语言已不再属于小众语言,而变成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已有少量网络语言被词典收录,然而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期待着大部分网络语言正式“转正”的那一天。

2015年9月,为了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广东省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宣布,禁用网络流行的用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