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灵魂是什么?舞蹈是离不开音乐吗

本文目录

  • 舞蹈的灵魂是什么
  • 舞蹈是离不开音乐吗
  • 谈谈音乐对体育舞蹈有什么帮助
  • 中国和德国音乐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舞蹈的灵魂是什么

链接:

舞蹈是离不开音乐吗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亲密的友谊,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外国或中国的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舞蹈艺术中舞蹈本身的进展和音乐的进展紧密联系。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就有诗、舞、乐一体以及 “舞者,乐之容也”的论断,春秋时期音乐与舞蹈统称“乐舞”,在现代既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只是音乐的回声”的说法, 也有认为“舞蹈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舞蹈是艺术的祖先”等观点。从起源来看,舞蹈应早于音乐,而音乐自从舞蹈中产生之后便和舞蹈结成了最亲密的友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灵魂。它们像是血肉相连的分不开的伙伴,相互配合,共同编织出美妙的艺术花朵。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舞蹈与音乐加以阐述:
  一、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舞蹈是音乐的源头
  据史载,人类尚未产生语言的时候,就会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就会利用动作形象传达和交流某种信息,因此,舞蹈便成了他们传授劳动生产,操练战斗本领,锻炼身体,乃至寻找配偶而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手段。美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类在语言表达不十分发达的时候,舞蹈是一种以手势讲话的艺术。”那么,由此推断,舞蹈的产生比音乐的产生应早一些。因为有了人的直立行走,为了便于完成人类最初级的交流,就有了舞蹈产生的基础条件,所以,手舞足蹈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的象征,这也应了“舞蹈的冲动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这一科学论证原始社会中的原始舞蹈,最初就是借人体动作打拍子的,现在的民间舞中还常见到这种遗迹,比如西班牙踢踏舞踏地有声,俄罗斯舞中有手拍靴子的动作,至于蹬地、鼓掌更是多见。至今福建泉州人闹元宵时还要跳《拍胸舞》男子赤膊光脚,头扎草绳,手拍胸膛、腋窝、膝盖和大腿,蹲下跳起,极其热烈,节奏明快、舞容粗犷,把一种极其古老的舞蹈展现在人们面前原始人舞蹈时,也曾把一些能应节作响的东西系在身上,以作伴奏。这也有遗风可寻,如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跳传统舞时,或脚系一种能摇响的荚果,或手持一种椰果制成的响器(现已制成交响乐队中所使用的沙球) 。南斯拉夫民间的《哑舞》,也是利用戴在手脚上的饰物摇动作响来协调舞步,而印度舞系上脚铃打拍子,可说是这种原始方式的高度发展吧。原始舞蹈后来有了真正的伴奏,即有节奏地敲击石、木伴舞。我国古书上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 ,就形象地再现了击、拊石器,造成强弱参差的节奏,为拟兽舞伴奏的情景。这种原始音乐,只有节奏而没有旋律。美国的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杰出的音乐史家和舞蹈家克尔特·萨哈斯所著的《世界舞蹈史》中说道:今人十分不解的一件事实就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在史前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还在文明的初期,它就达到了其他艺术和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完美水平。在那个时期,人们过着野蛮的群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雕塑和建筑还是极原始的,诗歌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然而却创造出了使所有人类学家都感到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完美的舞蹈艺术! 他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音乐如果脱离了这种舞蹈,那就听上去什么也不是,只有伴随着这种舞蹈这种音乐才显得动听”。由此可见,音乐是从给舞蹈打拍子中产生的,舞蹈乃音乐之源。
  二、从音乐和历史发展来看,音乐成为了舞蹈的灵魂
  随着时间的推演和舞蹈事业的发展,音乐在为多彩的舞蹈伴奏中从单调走向丰富,并最终摆脱了附属的地位而独立地发展。有了它可以烘托舞蹈气氛,舞蹈者可以借助音乐的刺激产生对舞蹈的更多感受。所以当音乐高度发展后,它又回过头来提携了舞蹈,使舞蹈更趋于抒情化、抽象化。比如被选为“20 世纪经典舞蹈作品”的舞蹈《萋萋长亭》,它表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缠绵悱恻的爱情双人舞,体现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主题思想。而这个舞蹈音乐却选用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 的二胡协奏曲《二泉映月》,全曲表现的是在当时社会背景条件下阿炳内心独白“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控诉。曲中充满了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大丈夫宁折不弯的气度, 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可见,随着时间的推演发展,舞蹈和音乐已经不能分离,音乐成为舞蹈所不可缺少的灵魂。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音乐进行修改。
  三、从具体的艺术实践来看,舞蹈与音乐呈相互结合的趋势
  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舞蹈虽然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不是所有生活中的动作都能成为舞蹈动作,只有那些经过提炼、加工变成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动作,才能构成舞蹈动作,才能具有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特殊艺术功能。正因为节奏的形成是以人的意志和感情为依据的,所以,舞蹈中人体动作的起伏跌宕、动作线条的流畅曲折等等,才能以其触动人心弦的律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将其蕴含的感情传导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引导他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由此可见,节奏是提炼和组织生活作为艺术动作的基础,节奏是结构舞蹈动作的纽带,也是舞蹈作品整体布局的贯穿线。
  “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也是音乐整体的骨架。”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通过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大小,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的,所以,节奏是构成人体动作与音乐旋律结合的天然基础。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于同其它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是抒情性。音乐和舞蹈都长于抒情这一共同具有的特性,使得它们能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类各种情绪和情感做出深刻而细微的体现。当然他们并不象文学那样便于交代事物的缘由始末和繁杂的生活细节,而她们在抒情方面的特长,又是文学作品所不能代替的,这使他们同文学并立于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中,成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舞蹈是通过高度提炼了的人体动作这一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舞蹈形象的塑造同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和音乐不同的只是舞蹈是以直观的方式,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活动。
  音乐和舞蹈当它们独立存在的时候,各自用自己的艺术手段去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当它们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彼此的结合成为必需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的时候,音乐和舞蹈的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共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在舞剧、舞蹈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塑造同一个艺术形象的共同的目的和任务,在通常情形下,舞蹈形象的鲜明性、感人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音乐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描绘。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例如,现代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的创编过程就是典型的例证。编导首先确定了“歌颂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再通过修建“希望小学”这一热门题材,选择以藏族的 “锅庄”和“弦子”为主要的动作素材,塑造了一个藏族小姑娘和一群解放军战士的形象。从主要动作形象的设计看。编导在作品中突出“情”方面无疑是典型而有新意的,然而突出“情”这个新意往往只有肢体语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优美而动情的音乐的配合。作曲家根据舞蹈编导提供的作品素材、内容对音乐进行创作。如:“·1 ·3 ·2 ·1 6| 5 - - - | - - -”舞蹈中这段具有藏族弦子风格的主题音乐贯穿舞蹈始终,这个主题音乐一会儿轻柔似水,表现了藏族小姑娘为解放军端茶、倒水、献哈达和热爱亲人解放军的人物性格,一会儿又铿锵有力,展示了解放军不分昼夜为修建“希望小学”的劳动情绪。看似简单的音乐,由于它的不断再现,使观众从音乐中领略了到藏汉军民间鱼水情深的主题,音乐形象因此更为丰满,舞蹈形象更为动人。该作品之所以获得较高的评价,除了编导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对舞蹈气氛的烘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舞蹈创作方式可以看出,舞蹈属于“看”的范畴,不“看”就无所谓欣赏舞蹈,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用“听”来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通过“听”来扩展舞蹈欣赏空间,调节情绪。当然,音乐虽然有其独立的表现空间,我们却不能因为“听”而过分强调音乐的作用,否则会使舞蹈中的舞蹈形象脱离人物形象而使舞蹈失去应有的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人们不会为欣赏音乐而到舞蹈演出场所这一简单的道理。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舞蹈和音乐的统一,是不同表现方式的统一,视觉和听觉的统一、形体和幻象的统一,而且从总的发展过程来看,舞蹈和音乐可相互表现、相互促进,如上述的舞蹈可以解释音乐,音乐则可以为舞蹈展示氛围,加强风格特点,激励情绪,推进情节等。

  参考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ebb98a52915f804d2b16c1f3‍

谈谈音乐对体育舞蹈有什么帮助

看看这对你有所帮助否:
{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三、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三)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中国和德国音乐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音乐与舞蹈的相互融合
——一种天作之合的人间艺术
一、舞蹈与音乐的对应关系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古人多么形象地论述了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诸多事实证明,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这三大基本要素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当舞蹈与之合作时,也存在着与其相对应的三个方面。即:①音乐的节奏性与舞蹈的律动性;②音乐的旋律性与舞蹈动作的歌唱性;③音乐的和声与舞蹈动作的交织。下面从这三方面阐述一下。
(一)音乐的节奏性与舞蹈的律动性
应该说,舞蹈的全部律动都来自音乐的特定节奏。音乐节奏是舞蹈动作的基础,节奏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可以说,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在舞蹈中,节奏感是舞蹈的一部分。它不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也不是陪衬人体运动的某种手段,它应该是人内心节奏的外部体现。舞蹈动作幅度上的高低、仰俯对比;力度上的强弱轻重区分;速度上的快慢缓急、抑扬顿挫等,无一不是在音乐节奏中体现的,它能够表现出人类丰富的情感。
在民间舞中,舞蹈的风格通过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来。如:藏族民间舞中的“踢踏”,“弦子”,“锅庄”三种形式。同是以上下运动的形式为主,但由于不同的节奏处理,使它形成了不同的动作性质。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曲伸的动律;锅庄,仍以曲伸为主要动律,但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块状的整体运动感。因此,藏族民间舞以它丰富的节奏、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舞者的节奏感。再如:朝鲜族民间舞中的“古格里”,其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表现了含蓄的情感;“安旦”,则表现了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性的节奏。“它令”,表现了深沉而有力的节奏。这些不同的节奏,对于训练舞者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并行之有效的训练教材。
我们在舞蹈中常见到动作合不上节奏的现象,有时是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认识不足而出现的疏忽;有时往往是舞者对舞蹈技术的掌握不够纯熟所致。无论是哪种情形,不尊重音乐的节奏规律,或为迁就舞者而割裂音乐的延续性,对学习舞蹈
的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对于舞蹈者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舞蹈的学习加强其节奏感的训练。
(二)音乐的旋律性与舞蹈动作的歌唱性
在舞蹈中,人体运动时呼吸的运用同歌唱一样。要巧妙地将它融合在音乐的旋律进行中。将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统一和谐,从每个乐句、每个乐段、直至使人觉得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从舞者飘动着的舞姿中流淌出来的,由舞者自身“唱”出来的。使舞蹈的运动充满歌唱性,使音乐变成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在民间舞中,动作的呼吸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朝鲜族民间舞,呼吸的运用是其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在舞蹈动作中,十分注重音乐旋律与呼吸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脚趾。由此看来,注重旋律与呼吸的配合,对于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对于提高舞者的艺术修养,培养内在的感情,以及在神与形的统一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民间舞中,舞蹈的内涵及个性是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表现出来的。
在古典舞“身韵”中,“提沉”、“冲靠”、“含腆”、“横拧”等这些极有韵味的动作元素练习,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音乐旋律伴奏,或舞者对音乐旋律没有内心的感受,舞蹈动作就不能在气息上、情绪上得到充分地表现。真正的完成好一个身韵组合,并非动作到位就可以了,对音乐旋律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舞者的动作要贯穿于音乐旋律之中,每一个舞姿、每一个呼吸都体现在音乐的旋律中。
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对音乐感觉也是不容忽略的,一个相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旋律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舞者的美感意识,通过音乐旋律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得到有效的体现。
(三)音乐的和声与舞蹈的交织
音乐的和声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由于它的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成为塑造音乐形象的表现要素。它可以烘托形象,补充形象,改变形象,对比形象,并能独立地构成音乐形象。在舞蹈中,动作的交织及舞台调度的交织,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如同音乐的和声一样,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如在同一舞段中,动作的高低起伏对比;舞者间的交织与造型;舞台调度的层次感与流动感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征。舞蹈作品中,动作的交织,舞台调度的交织成为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起到了烘托形象,补充形象,对比形象的作用。
在欣赏舞蹈时,通过对作品音乐和声部分的理解,更加有助于他们对所欣赏作品的内涵及创作思路以深刻的理解与剖析,如总政歌舞团演出的群舞《红色交响》舞蹈采用了大型交响乐《红旗颂》的音乐,编排了一个气势宏大,激情似火的大型舞蹈。舞蹈在交响乐的衬托下,此起彼伏,动作的交织,队形的流动与变化,宛如用丰富的
“舞蹈是身体动作表现得最丰富、最纯粹、最富有变化的艺术。”例如芭蕾舞,“芭蕾是西方舞蹈最典范的样式。芭蕾的空间样式高贵典雅、变幻莫测。它的人体造型与服装造型融合为简洁优美韵致。它的如烟似梦的轻盈体态舞姿,可能唤起无边无涯的空间幻觉,也可能化为各个角度供人观赏、令人陶醉的动态性、虚灵性的雕塑样式”,不仅芭蕾舞是这样,其他舞蹈也是这样如迪斯科、霹雳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同样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舞蹈从总体来看,它是一种表现性艺术,而不是一种再现性的艺术。舞蹈将人带到如幻如梦的美妙境界。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而音乐则刺激人们的听觉,会让人们产生想象。通过音乐的听觉和舞蹈的视觉效果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更加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二者的共同点。
(一)共同的节奏
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二)抽象与具体的抒情诗
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音响和人类情感、精神生活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击力。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去,音乐性格的善恶使听者的灵魂变得优美或丑恶。所以,有人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舞蹈艺术,同样是抒情性艺术。所不同的是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节奏与旋律来抒情,舞蹈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所呈现的动作力度、间歇、旋转、张弛、快慢、强弱、刚柔所形成的节奏与旋律来抒情。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舞蹈的表现是具体性的,它对旋律节奏表现的更加具体。这样音乐就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
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空间艺术。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音乐是时间上的艺术而舞蹈是时空上的艺术,听音乐所联想的舞蹈如果把它们具体的表现出来是单一的舞蹈和单一的音乐所达不到的效果。舞蹈和音乐这两种相
舞姿演奏着《红旗颂》的交响乐章。
总之。明确音乐与舞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培养舞者对音乐的感受力,使他们善于从音乐中捕捉舞蹈形象,使他们的每一个舞步和造型都能通过音乐得到更完美的表现。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的高度统一;音乐节奏、旋律与和声同舞蹈动作、造型、调度的浑然一体;使音乐通过舞蹈变成了“看”得见的艺术;使舞蹈通过音乐变成了“听”得见的艺术。
二、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
(一) 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 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组织一个舞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先有音乐后有舞蹈另种情况就是先有舞蹈后有音乐不过后者情况很少。优秀编导是先有构思舞蹈再想象舞蹈音乐,然后设计音乐,作曲家根据舞蹈编导的要求写音乐,看是否合适如果不行再改音乐,然后再融合到一起。也有音乐的形象映入编导的大脑然后再想象舞蹈,把抽象的音乐概念改为具体的舞蹈,这种情况在舞蹈界占多数。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
(三) 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全舞分为三个段落,采用插叙、回忆、象征等手法,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在舞蹈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之中。在第一段“回忆”中,音乐由悲转喜,进入了快板,还是唢呐演奏欢快的旋律,弦乐合奏加上优美的双人舞,一下又把人们带进那甜美的回忆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大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三、舞蹈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互合作的艺术语言的结构,在时空方面使它们互相协调,达到和谐一致的融洽关系。
记得一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让人完全陶醉其中”。的确,万物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成为一台和谐,至真,至善的舞蹈。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而且无论这些艺术如何发展,都未能全然脱离自己的母体。所有种类的艺术的躯体中将永远流淌着舞蹈与音乐的血液。
如果说完美的舞姿是画好的一条蛟龙的躯体的话,那么音乐就是龙的眼睛,怎样才能让这条蛟龙富有灵性呢?首先要画上合适的眼睛,“鱼眼不行,牛眼也不行,必须是龙的眼睛”,还要将这只眼睛画到恰当的位置。二者必须完美融合,一旦龙眼这个灵魂的音符融入到龙身这台绝美的舞蹈,蛟龙将灵光四起,直入绝美仙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