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爱情诗(《当你老去》 叶芝 《相思树》 《致橡树》 舒婷 三首诗的全文)

本文目录

  • 《当你老去》 叶芝 《相思树》 《致橡树》 舒婷 三首诗的全文
  • 舒婷的《致橡树》中“慰藉”是读作wèi jí 吗
  • 如何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 舒婷《致橡树》是怎样体现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 致橡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你老去》 叶芝 《相思树》 《致橡树》 舒婷 三首诗的全文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的《致橡树》中“慰藉”是读作wèi jí 吗

《致橡树》中“慰藉”不是读作【wèi jí】,而是读作【wèi jiè】

意思:抚慰;安慰。

出处:宋·范成大 《次韵耿时举苦热》:“荷风拂簟昭苏我,竹月筛窗慰藉君。”

翻译:早上带着荷花香味的清风吹过我的竹席唤醒了我,晚上皓洁的月光穿过竹林,参差不齐的落在我的窗户上,安抚我因夏日烘烤烦躁的心里。

近义词:宽慰  宽解安慰。

扩展资料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舒婷,别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引起注目,获1970—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80年调到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如何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朗诵技巧指导:

诗歌第一层: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

首先,要通过对应的相同句式把握停顿的节奏和重音。

首句“我”是领词,其后停顿要稍长,4句中“我”后停顿稍短,两句中“爱”是重音,均需以缓气柔声送出。第3、6句中,“炫耀”“重复”为突出否定态度,要重音读。第8、10句中,“送来”“增加”“衬托”为表明诗人的否定态度,仍为重音。

其次,通过意象,确定重音。诗人以6个意象表达了6个否定:极力攀附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单方痴恋的爱情观——如痴情鸟之于绿荫;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如日光、春雨之于万物。“绝不学”“绝不像”“也不止”“甚至”,这些副词要以重音处理,以表明作者鲜明的态度。

诗歌第一层的旋律是昂扬、向上的,朗读时要坚定有力;句式由长到短,情感也由平缓到急促;节奏可逐渐加快,语调逐渐高昂,切不可声嘶力竭。

最后以肯定语气并逐渐加强送出“这些都还不够!”,把重音落在“不够”上,以表达对前文各种意象所象征的爱情观的否定,并顺利过渡到第二层。

诗歌第二层:倾诉自己向往的爱情。

要根据抒情形象的特点,抓住木棉树对橡树独白这一特定情境来确定重音,以突出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争取女性尊严、地位独立、人格价值的抗争。诗人强调爱的基础是:独立、平等。

对于着重表现女性温柔真挚、细腻缠绵的词语,如“木棉”“红硕的花朵”“紧握”“相触”“共享”“相互致意”及最后三个“爱”,朗读时可确定为情感重音,但语气节奏需舒缓、深情,语调不要张扬,既要突出女性的自尊又要突出其柔美的特点。

对表现男性阳刚之美的重要词语,如“铜枝铁干”“刀”“剑”“戟”,要用重音,以鲜明地传达出对男性阳刚之美的赞颂;对表达诗人爱情观的相关词语,如“站”“听懂”“分担”“永远分离”“终生相依”“这”等,要加重语气,以表明诗人鲜明的爱情观,强化诗歌的主题。

这一层的朗读,一定要以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核心。注意,朗读最后一句情绪要饱满,语调要上扬,节奏要明快,以表现诗人对爱的执著和对爱的真谛的深刻体悟。

拓展资料: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文学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是怎样体现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扩展资料: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

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

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致橡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致橡树》的表达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表达了女性的自立自强的品性特点与以及和男性各自独立,平等立于天地间的诉求。诗人在《致橡树》中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木棉花象征女性,用橡树象征男性,形象地歌颂出自己的人格理想,强调爱情世界中个体精神独立的重要性。

舒婷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也是文革之后出现的最早的爱情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忠贞,自己愿意成为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花,与橡树共担风雨、雷电,本文从形式主义新批评视角出发,从文学性、复义、张力、着重分析探讨诗人笔下一种新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作者:

《致橡树》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还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的气质。

舒婷的主要作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除此之外,舒婷还著有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真水无香》、《露珠里的“诗想”》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