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古诗《锄禾》还是《悯农》)

本文目录

  • 古诗《锄禾》还是《悯农》
  • 《悯农》和《锄禾》有什么区别
  •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

古诗《锄禾》还是《悯农》

锄禾是锄禾,悯农是悯农。这是两首诗,这不瞎搞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和《锄禾》有什么区别

《悯农》和《锄禾》没有区别,都是指《悯农二首》《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悯农二首》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这首诗是叫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原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