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人买书画作品(为什么说99%的书画作品都并没有投资价值)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说99%的书画作品都并没有投资价值
  • 现在书画市场情况十分低迷的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莫言书法降到几千元无人买
  • 中国有14亿人口,为啥中端的书画作品沦落到白菜价了呢
  • 喻继高的画为什么没人买
  • 2021年以后普通人写的作品有买卖的吗
  • 以前过年人们都会买年画,现在买的人少了,这种习俗为何消失了
  • 有很多人不买书画,喜欢找书画家要,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 赵忠祥曾经天价90万的名画,如今仅698却无人问津,为何

为什么说99%的书画作品都并没有投资价值

因为大多数书画作品都是临摹,没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鸿一瞥,这样的书画作品哪来的收藏价值,更别提投资价值了。

书画市场混乱,恶意抬高书画价值。

现在很多人家里有钱,就想着投资一些项目,于是书画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炙手可热的选择,毕竟买回去既可以收藏还能当装饰品,时间久了说不得还要涨价。但是书画作品的好坏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鉴定出来的,要不然中国漫长历史上,为啥会写字会画画的那么多,能被人们流传千古的却那么少呢?

书画这个领域外行根本看不出好坏,这就给了一些人投机取巧的机会,他们会把一些生产线式书画作品卖出很高的价格,投资者还会觉得自己赚到了,其实还是赔本买卖,那东西原本的价值说不定也就是几百块钱而已。这样混乱的书画市场,说它99%的书画作品都没有投资价值是很正常的。

当代出名的书画家太少,而且投资成本太高,上升空间也有限制性。

凡事书画,人们最在意的还是书画家本身的知名度,他们的知名度直接影响了字画的投资价值,而当代知名的书画大家数量有限,他们的作品业更是屈指可数,这些人的作品基本上已经被人选择了,能够留下来的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当代作品的上升空间也不会太高,这就让投资出现了很尴尬的场面。

现在书画市场情况十分低迷的原因是什么

与过度炒作有关,市场上有些名家的润格,每平尺动辄上万,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样的价格,已不是其书画作品水平、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甚至,某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远远超过了一些古代艺术家的作品,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那么,如此天价,是怎么来的?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场的大肆炒作。天价作品,日益脱离了普通收藏者的购买能力,也透支了市场。

为什么莫言书法降到几千元无人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完全是为莫言的书法水平还没有达到很高深的地步,也就不会这么受追求,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莫言的一幅书法居然卖到了百万元,其实这都是后面一些团队的炒作罢了,也有可能就是一些团队自己拍卖,然后自己拿来购买,这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抬高莫言书法的身价。

因此在后来的一些莫言数字拍卖的过程之中,以5000元的底价起拍,但是没有想到最后的成交价依然只是500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距与百万元的数字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因此看来想要自己的书法作品受欢迎,那么就必须要勤学苦练。

一说到莫言,大家可能会非常熟悉,没错,他是我们国家第1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也因此让莫言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让更多的中国人以及海外的游客认识了我们国家的伟大的作家,因此从文学上来说莫言,他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深的地步,不是一般的作家可以比拟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这也因此让他的作品能够在众多的书法家中独领风骚。

但是我们都知道闻道有先后却有专攻,一个人趴在这一个方向里面非常的厉害,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厉害,因此莫言虽然说在文学创作方面是非常具有天赋的,但是在书法创作上面却并不是特别的优秀,比莫言优秀的书法家还大有人在,而莫言老师之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书法作品卖到如此之高,其实在我看来和他当时的名气是非常有关系的,毕竟那个时候正是莫言老师最风光的时候,自己的作品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因此带动了他其他作品的身价大涨。

中国有14亿人口,为啥中端的书画作品沦落到白菜价了呢

因为在中国的书画市场,终端作品和低端作品差别并不大,真正购买的人,对作品的本身价值并不关心,而是关注该作品是否有升值空间。

喻继高的画为什么没人买

喻继高的画有人买, 如果是真迹有人要的,因为有价值!喻继高先生是现代著名国画家,在各地大型拍卖会经常有他的作品上拍;今年以来,就已经有34件拍品上拍(有“大唐国际”、“广州嘉德”、“北京荣宝”、“鑫鑫源”、“中招国拍”、“书画艺拍”、“上海崇源”、“佳富拍卖”、“河南金帝”等多家拍卖公司);大部份均已成交,成交单价(元/平尺)跨度较大,精品可达20000-25000元/平尺,一般的在万元以下,最低的甚至不到5000元/平尺。

2021年以后普通人写的作品有买卖的吗

当然可以。我写过条幅及横幅,自己也摆过地摊,卖不了几个钱。
(总算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我见一些美术系的学生,把自己的书画装裱好了,放到卖牌匾的柜台上去卖,偶尔也有人买走的。当然柜台也收取一定的费用。唉,字画这个东西,一是【名气】,靠名人的名气卖钱(他们倒也不差这几个钱)。古代有“文人一纸”的说法。就是说,文人墨客就看重只字片言,也含有“相互转赠”互相尊重的意思。二是【水平】。您的字画水平很高,可以被人赏识,被人赞同,被人认可。那么,就可以跻身到【书画界】里去。那个时候,作品就越来越值钱(不好听的话:过世了的书画家的东西更值钱)。所以,要经常看看哪里有啥啥书画展览,哪里有开幕仪式,哪里有啥啥书画比赛等等。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祝你成功。如果是【仿名家】的,那就要在自己的条幅横幅的左下方写上“某某敬书(某某恭录)某某某的手迹“,那就涉及不到【抄袭】或者【仿制】的问题啦。

以前过年人们都会买年画,现在买的人少了,这种习俗为何消失了

《人民年鉴》的历史由来已久,来源众多,人气高涨,发展蓬勃。从早期对自然的崇拜和崇拜开始,宗教逐渐朝着扫黑除恶、祈福除害的方向发展,欢乐美化环境喜庆活动,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的年画很精致,市场空间很小.年画的制作需要20多次操作,耗时费力,但成本效益高,而且买主不多。现代印刷机和设备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艺术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传播频率。无论年画成为商品时有多珍贵,优势得失都是自然规律。此外,用于制作年画的雕塑不易保存,容易毁坏。因此,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旧雕塑被摧毁,旧绘画几乎没有幸存下来。岩石的缺乏阻碍了它们的发育,使尺寸的形成更加困难。我在乡下长大后已经70岁了。离过年还有几天,还没等收拾好年画就买了鞭炮。当时有许多种类的年画,可以摆在半身供选择。我大概记得好几个,包括《像傅一样的孩子很多》、《平山长寿》、《新年快乐》、《燕鹤》,以及一系列的古史。

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困,房子在公寓里,房子,房子,房子没有任何装饰,房子是纯天然的。文化娱乐也缺乏,让家里有更新感,也有欢乐感,海报是当年那个时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很多人都不是衣食住行的问题。在农村,通常居住着用土墙建造的茅草屋,很少有家庭能建造石屋。茅草屋的墙壁,粗糙,屋顶漏水,墙壁容易破碎。当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涂上油漆。然后,农民家庭会购买年画,并在新年假期贴在墙上,以便在家里装扮,从而梦想着新年。。。。

有很多人不买书画,喜欢找书画家要,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一以尽量少要画,这事儿不地道。
卖画写字的人一般都是靠此为生这个是他们一种生存的方式,如果你张口就要,相当于是夺人口粮,让人没得吃的,这事儿不地道,尽量少要花油钱就可以去购买几张,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取用钱来购买。如果天天索要字画这个事不不道德的事情,齐白石曾在门上贴过一张纸条,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赵润格出钱。每一行每一道都会有自己赚钱取财的方式,卖字卖画也是365行中的其中一行,没有什么可耻的,艺术的背后也需要大量的投资,也是需要吃饭和生活的,他们赖以生活的方式,生活资源的获得只能靠他们劳动所得,也就是卖字画。

一以尽量少要画,这事儿不地道。

二很多人说不就一张纸吗?
画两笔就是钱,这个来钱快给我一张给我半张这个无所谓,其实你只看到了成功以后的艺术潇洒,没有看到,在还没有出名默默无闻的时候,他挑灯夜战,埋头苦干,其实一个人的成就和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他的努力和默默的奉献在书画圈里面也是这样的,他为了写好一个字,或为了画好一幅画,可能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年的心血,这些积累是需要成本的,但是这些的成本的投入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字画很简单,就几笔完成,然后卖价那么高,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是有量的,他不是一个机器,不能从头到尾,永无止境,同样的水平来创作艺术作品,人是会有巅峰和低谷的,所以在一人高峰的时候,他绘画的作品可能相对质量更高一些,但是这个黄金的时间也就短短的几十年,打个比方,如果在这几十年中他产出的书画作品都像慈善家一样送出,你要我就给那么晚年的时候,他画不动的时候,谁为他的后半生来解决生存的问题?

二很多人说不就一张纸吗?

三好的作品,有感情。
每一幅都亲如骨肉很多画家在卖出自己的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每一副画的创作,都花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不仅仅是时间笔墨上的心血,还有带入了他个人的情感和体验绘画就是这样一个重在过程的一种艺术方式,不能仅仅只看到绘画的成果,还要体验这种过程,因为这种的体悟过程是更值得大家去尊重的。经常会听到说,农民伯伯很辛苦,粮食不要浪费,但是每到餐厅里面,就会看到大量的剩饭剩菜,这种的现象的存在,就是人们只看到了后面的结果,而没有去体验农民伯伯为什么辛苦,究竟他辛苦在哪里?如果人都去体验过后,我相信他会更加珍惜得来的一餐一饭。

三好的作品,有感情。

当然,在书画圈里面索画要画是常见的事,以说要画很多情况下,为了应酬还是会给对方,至于给与不给,这个是书画家个人的一个衡量,因为像有一些情况是属于,双方一种作品的交流,我给你一张,你还我一幅,这样的交流方式也是促进书画发展,和书画技术技艺切磋的一种方式。但是请不要随口要画,为书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赵忠祥曾经天价90万的名画,如今仅698却无人问津,为何

利用的也都是名人效应,一些小网红和大明星来推销一件同样的商品,价格和销售量自然也是不同的,但这也正常,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眼球时代,谁吸引的注意力足够多,那么谁就有更多的流量。

这样的现象在这些年出现的尤为明显,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自己的偶像安利一些什么东西,有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用不用得上,就直接入手了,我们的赵忠祥老师,他在生前非常喜欢画画,功底很是不错,再加上自身的名气,他生前的一幅画曾经卖到过90万的价格,也算是一个名画了,不过现在他的画卖698都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

、赵忠祥生前的一幅画卖出90万高价,有一副赵忠祥生前的画在售卖,不过令人好奇的是,这幅画在之前的价格是90多万,那个时候赵忠祥老师还健在,然而他去世之后,这幅画的价格瞬间就跌落到了不到1000元,网上有人挂出了698元的价格,都没有来咨询购买,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一幅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贬值这么快呢,在2016年的时候,赵忠祥一副叫做《五驴图》的画被送上了一个拍卖会,在这场拍卖会上,有人估值这幅画的价格在80-160万港币,最终的成交价格是89.6万港币,和专家估计的差不多。

二、去世之后,90万天价画只卖3800元,不过赵忠祥去世之后,他的画就再也没有拿出来被拍卖过,而且网上还有人以3800元的价格售卖赵忠祥的《五驴图》,当记者朋友打电话联系这个卖家的时候,他说这幅画是通过自己朋友获得的,原价在38000元左右,他现在只卖3800元已经是打了1折了,当记者询问最低价的时候,卖家说这已经是最低的了,不能再低了,但是这和赵忠祥曾经90万价格还是相差甚远的, 一些专家也分析道,之所以之前赵忠祥的画90万还有人抢着买,全都是因为名人效应,赵忠祥的书画作品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不过这种价值更多体现的是在名人效应下,很多人根本就不懂画,可是这幅画出自名人之手,那么就觉得价格自然很高了。

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不要盲从“名人效应“,可是赵忠祥去世之后,这个名人效应也就消失不见了,所以他的作品也就跟着降值了不少,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名人效应,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的要收藏一个保值甚至未来甚至的艺术作品,首先就要提高自己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而不是光受名人效应的影响,现在的不少领域都是如此,买东西只看人,完全不看商品,不少厂家都在广告方面下大功夫,却不在自己的作品上努努力,最后只要换了代言人又或者是代言人出了什么问题,那受连累的就是自己的商品了,所以大家不要盲目的从众,要提高自己的眼光,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