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为什么不挖掘(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到现在都挖不动)

本文目录

  • 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到现在都挖不动
  • 武则天墓挖不动的原因 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挖
  • 为什么不考古发掘昭陵
  • 唐太宗的昭陵为什么不发掘
  •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陵墓在哪为什么还不去发掘
  • 既然昭陵找到了,为何不把兰亭序真迹挖出来

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到现在都挖不动

乾陵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座极其特殊的陵墓,它不仅是一座帝后合葬墓,更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双帝合葬墓,它也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挖的陵墓。关于陵墓中的一切,都让人心动不已,尤其是代表盛唐水平的墓室建造格局以及陪葬品,简直是让后世为之疯狂,当然盗墓贼也没少光顾,好在始终没有找到入口,而到了近代,虽然入口已经找到,但是国家已经下达了保护指令,因此,乾陵至今还是保存完好的。

683年的腊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紫微宫去世,留下遗诏“园陵制度,务从节俭”,遗诏中还有另一点很耐人寻味,即“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基本就是定下了由武则天摄政的基调,而且李治活着的两个嫡子李显和李旦又是那样的惧怕母亲的懦弱性子,武则天临朝听制不过是早晚的事。

武则天命当时的吏部尚书韦待价领山陵使之职开始修建乾陵,当时乾陵的选址是在关中地区的梁山上,属于唐十八陵之一。关于乾陵的选址还有不少的传说在流传,比如梁山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同时选中的乾陵陵墓地址,但这也只是传说,不足为信,毕竟袁天罡在635年就去世了,而太史令李淳风也在670年去世了。

乾陵的建造遵循的是李世民留下来的遗训,即因山建陵,区别于之前包括李渊献陵在内的封土为陵的建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它减少了工作量却增加了陵墓的牢固程度,目的之一自然就是防止盗墓贼的光顾。不过,帝王陵墓向来最受盗墓贼的青睐,毕竟里面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李世民曾声明昭陵中不放什么宝贝,盗墓贼也不会真的相信,该盗还是要盗,不打开看看总是不放心。

乾陵最初的修建历时七个多月的时间,然后,李治在684年的八月下葬。到二十多年后的706年的五月,武则天祔葬乾陵。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武则天是在705年的冬月去世的,当时留下的遗诏是: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也就是说以皇后之礼和李治合葬乾陵。

合葬本不是什么问题,在之前,太穆皇后和唐高祖李渊合葬献陵,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合葬昭陵。但想要合葬同一个墓穴的前提是:皇后要死在皇帝之前。一旦皇帝先死,这合葬就会取消或者可能换一种形式,这其中就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即“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

武则天即便和李治都是皇帝,但在男权社会,李治为尊,武则天为卑,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况且武则天最后还是回归了李家媳妇的身份,想以皇后之礼和李治合葬。当时的严善思上书反对武则天合葬乾陵就很代表了大部分朝臣的想法,不过最终唐中宗李显还是力排众议,达成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愿望。

这一合葬不惊扰到唐高宗李治是不可能的,因为“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可见其坚固程度,武则天的遗体要想进入李治的墓穴,就必须凿开巨石才能进入。但因为武则天的合葬,乾陵又重新修建了一番,其牢固程度可想而知。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乾陵一直静静地在那里,任无数的盗墓贼对它研究来研究去就是进不去。民间的盗墓贼就不用提了,那是数也数不清,我们单单来看看出动军队来盗挖乾陵的几次大型活动。

第一次就发生在唐末,风雨飘摇的大唐迎来了黄巢起义,黄巢甚至攻进了长安称帝,在长安待了近三年的时间,期间黄巢曾带着四十万大军公然盗挖乾陵,这次大规模的盗挖行动的成果是喜人的,四十万人拼尽全力挖了四十米的大沟,之后沮丧而回,原来他们挖错了方向,所以即便是挖掉了半个梁山,却依旧毛也没找到。

第二次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疯狂的盗墓贼,他就是温韬,当时他还是一个节度使,对唐十八陵是毫不客气,乾陵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在温韬出动军队盗挖乾陵的时候,却总是遇到诡异的天气,每次一靠近乾陵,就狂风大作,暴雨忽至,这可是大忌讳,因此温韬不得不终止了对乾陵的盗挖。

第三此就到了近代,冷兵器已经成为过去时,孙连仲带着他的部队用枪炮来轰炸乾陵,但很意外的,不管孙连仲用多少的炸药,乾陵始终牢不可破,入口始终没有出现。

其实这样一看,乾陵似乎真的就是如有神助,躲过了太多的盗墓贼。乾陵的入口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无论你多么想找到他,他就是和你躲迷藏,但你不找他了,他又寂寞了,想得到别人的关注。

1958年的一天,几个农民在乾陵附近放炮炸石搞建设,却在无意中将乾陵的入口炸了出来。乾陵地宫的墓道一出现,立即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陵墓中的一切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人们迫不及待想要发掘乾陵,来看一看盛唐的美景。

但是,前有定陵的灾难,国家对帝王陵墓的发掘工作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只要陵墓并没有遭到破坏,就不允许开挖。这既是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遗产,也是为了保护陵墓中的一切,毕竟即便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探测出陵墓中的大部分情况,但还是有未知是我们不知道的。发掘容易,但发掘之后的保护性工作才是最难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坏就是不可恢复的,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武则天墓挖不动的原因 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挖

武则天的陵墓和唐高宗的陵墓合葬为乾陵,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善的帝王陵墓,也是唐朝十八陵中被破坏最少的一座。至古以来,帝王陵墓均被很多盗墓者所惦记,唐太宗的昭陵被挖掘一空,康熙皇帝不止陵墓被盗就连尸体也不见踪影。且说武则天身处盛唐之世,加上陵墓规模宏大,其中所下葬的宝贝众多,但乾陵却不受破坏,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原由吧。
观其历史,武则天的陵墓不是没被盗墓者挖掘过,而是因为很难挖掘,这应该算是最难挖掘的陵墓吧,在1300多年间,乾陵就被无数盗墓者盗取过,其中有姓名记载的便有17人,在这期间乾陵遭受着刀剑、机枪、大炮的侵袭,却完好无损。
其中唐末时期反叛军领袖黄巢曾挖掘过乾陵,因其听闻梁山西侧底下有大量碎石,便以为是乾陵入口,遂以40万士兵挖掘,农民出生的士兵使用铁锹留下了数十米深的“黄巢沟”却没发现入口,后悻悻而走,耗费这么大劳力却不知挖错方向。
还有一个便是五代的节度使温韬,在挖掘乾陵之前已经将唐朝十七座皇陵给挖掘了,遂在光天化日之下发动数万人马挖掘乾陵,但均在上山时遭遇风雨侵袭,遂断了念头。
乾陵最危险的一次便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挖掘的时候,那时现代化工具兴起,他便用大炮轰炸山道,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安营扎寨,将墓道炸出,在将进入使逢浓烟冒出忽起龙卷风,使首当其冲的士兵吐血身亡方断了他们念头,因此乾陵才得以保存。
而现代技术虽发达,但关于这陵墓所带来的历史意义重大,为了不破坏它,加上进行挖掘所要考虑的事情之多,为了能更好的保护文物,暂不考虑挖掘之事。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不考古发掘昭陵

因为中国考古学的原则是非主动发掘,遗迹墓葬只要没有没有受到威胁就不会发掘。所有的发掘其实也是一种破坏,发掘出来的文物不容易保护。

唐太宗的昭陵为什么不发掘

昭陵的地面建筑被破坏了,但是相信地下的未曾破坏。不发掘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的考古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成熟,发掘出的文物保存方法不先进,很棘手,比如一些文物,刚发掘的时候很有色彩,但是保存不久就锈迹斑斑,还不如保存在地下,等到科技足够进步了,再做打算。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对昭陵的地下结构,构造等等还不清楚,就像我们对秦始皇陵墓不清楚一样,发掘这样的帝王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开展工作,很复杂,需要长远来看。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陵墓在哪为什么还不去发掘

昭陵 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李渊次子,母窦皇后。封秦王,通过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而后继位,在位24年(公元626-649年),中毒死,葬昭陵,年号贞观。 昭陵 位于 陕西省 礼泉县东北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唐太宗李世民 是一位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为建立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祖李渊立 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嫉妒太宗之功,屡次陷害,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唐太宗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尔虞我诈、嗜酒色如命、畋猎成性的兄长李建成,并同时杀死了谋害他的弟弟齐王元吉,迫使李渊让位,自己当了皇帝。第二年改元“贞观”。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昭陵 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九峻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尚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5米,其范围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现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昭陵地面建筑早年毁坏,仅留几处废墟,但在献殿遗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个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

既然昭陵找到了,为何不把兰亭序真迹挖出来

就算 兰亭序 真在里面 按现在中国的文物保护水平 无法保证能保存它 因为埋藏千年 只要稍一接触外部空气 就会化为纸灰 在一个中国现在的文物保护法规定 一切挖掘都应是抢救性的 如果墓完好 不主张挖掘
昭陵 的位置 在 陕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