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大臣如何评价他的领导力三不及五不自知(作为亡国之君为何后世不贬低崇祯,崇祯在位时有哪些政绩)

本文目录

  • 作为亡国之君为何后世不贬低崇祯,崇祯在位时有哪些政绩
  • 崇祯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当如何正确评价他
  • 你对《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崇祯皇帝怎么看呢
  • 崇祯皇帝评价崇祯帝是怎样一个人
  • 历史对崇祯的评价
  • 历史上的崇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 崇祯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 如何评价崇祯皇帝

作为亡国之君为何后世不贬低崇祯,崇祯在位时有哪些政绩

明朝末帝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包括:扫除阉党势力、发展国民生产力、殚精竭虑挽救明王朝危局。因此,即使崇祯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后人很少贬低、耻笑他。甚至有很多人拿崇祯与其他朝代的末帝比较,人们普遍认为崇祯是一位有骨气、有血性的皇帝。自古以来,受人尊敬的帝王都做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丰功伟绩,崇祯皇帝虽然护国失败,但在他身上依然有值得被历史铭记的闪光点,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是扫除阉党势力。明朝后期,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霍乱朝纲,对朝廷户部、吏部、兵部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麻烦,朝廷内外大臣和百姓对宦官集团极其不满,但由于崇祯皇帝的哥哥天启皇帝很袒护魏忠贤,大家始终拿这些干涉朝政的宦官没什么办法。等到崇祯皇帝登基后,首先就是对魏忠贤施怡以手段,化解他的权利,最终将魏忠贤及其势力彻底铲除。

二是发展国民经济。崇祯皇帝从他哥哥手中接过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经济凋敝的王朝,崇祯皇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产生过中兴之治的景象。

三是勤于政事,挽救王朝。崇祯皇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召开朝廷会议或者是听边关的军事奏报,有时,由于关注关外战事,经常整夜无法入睡,崇祯皇帝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能够打垮努尔哈赤军事实力,他甚至在面见袁崇焕时,直接问后者能否五年之内收付辽东失地。

崇祯皇帝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挽救明朝的危局,奈何大厦将倾并非因为一个漏点,他是一位可悲可叹的帝王。

崇祯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当如何正确评价他

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耽耽,山河冷落,烽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 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明思宗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但在处理袁崇焕一事,却又表现得相当愚蠢。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史》评价思宗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的超乎机智,但在袁崇焕一事上却又表现的相当愚蠢,袁崇焕跟崇祯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简直就像个疯子。崇祯也疯,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一年后,袁崇焕终于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农民军的负责人。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但是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这也使得明末农民起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满清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   乾隆亲自修订的《明史o流贼传》中说:“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崇祯皇帝宁可煤山自尽,也没有把宁远铁骑调进中原打李自成,遵守了自朱棣起历代明皇们对臣民的承诺“天子守国门”!这样的情况下亡国是正常的

你对《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崇祯皇帝怎么看呢

说起明朝,可能我们都肃然起立。经常听到就是“君臣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对于明末皇帝朱由检(崇祯)也并不陌生,人们对崇祯的评价都很高。但是,崇祯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还得从这些说起: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继位后第一件事情就解决明朝的大患,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崇祯本人生性多疑,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隐患。

崇祯帝是个好人,却并非是一个好皇帝。崇祯并不懂得建设制度,制衡文官。不懂得如何赏罚,正确处理人事。崇祯在位期间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十一个刑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核心层如此频繁、剧烈的层变动,既可见崇祯之无能,又可见朝中党争倾轧之剧烈。

疑心太重的崇桢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结果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尸体被北京民众争买而食,家被抄,但家无余资。袁崇焕死后,副将祖大寿闻讯大惊,率领部下毁坏山海关而出,直奔锦州,投奔后金。这一错误举动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也给其他武将埋下心理阴影,所以后期吴三桂按兵不动也有这般原因。

军官们,无论是卖命不卖命,只要战败、被怀疑就会被弄死,袁崇焕、郑崇俭、孙元化因被怀疑而被搞死。加上曹文诏、卢象升、孙承宗、杨嗣昌等人也先后各种死法而死去。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攻开封,开封告急,崇祯帝居然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那么真无人可用吗?不是,吴三桂之后表现已经证明,吴三桂是个十足的战将。所以,不是没有优秀军官,是崇祯这个杀神告诉了军官们,被崇祯看上,是个送命题,那么谁还敢为国效力呢?也就难怪吴三桂不敢支援北京城了。

不过,崇祯也比较倒霉,刚当上皇帝不久。处理一摊烂摊子,全国大旱,瘟疫遍地。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形成内忧外患的局面。不过,崇祯帝也算是有骨气的亡国之君,手刃妻女后自缢煤山。

崇祯皇帝评价崇祯帝是怎样一个人

1. 杀魏忠贤。崇祯杀魏忠贤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虽然九千岁是权势滔天了点,是贪财了点,是买官卖官,是拉党结派。但是不能说阉党的一无是处,至少九千岁为窘迫的明朝财政提供大把的税银。另外,阉党监军方式也令文官,特别是东林党人有所压制,后面的事实证明,这帮文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魏忠贤不是不能杀,但是需要杀一个立一个,在明朝武官地位低下的时期,需要有一个党派对立,平衡朝政,阉党虽贪,但是忠心远胜文官。
2. 财政短缺。万历三大征,虽然说不上失败,但是耗光了国库,加上萨尔浒战役等,国库连年赤字。而崇祯前后刚好碰到小冰河时期,连年灾害,矛盾同时爆发。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很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在税负重镇江南,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核心集体抗税,导致税收进一步减少。崇祯年间,见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没钱。
3. 文官误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袁崇焕,5年平辽就是个笑话,宁锦战役,加上杀毛文龙,间接帮助后金平定后方,几十年辛劳白费,加上私自议和,杀不足惜。二、削减冗员,裁撤冗员本事好事,但是却没有指向地方豪强,王公贵族,却一刀砍向基层公务员,间接促成李自成揭竿而起。三、迂腐争权,大敌当前,不论如何抗敌,反担心将领拥兵自重,克扣军饷,侵吞土地,致军心涣散,大凌河之战,关宁铁骑死不瞑目;而崇祯中后期,与后金议和,全力扑灭起义军本是一招好棋,却被言官扑灭,哪怕再南明时期,东林党争依旧持续。
4. 军阀林立。明末更多地转为募兵制,军队更多的是将领的私人军队,中央丧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加上军粮克扣的严重,空饷很多,真正落在军队上得,极少。与后金的赏罚鲜明相比,后金的战斗力胜明军百倍。加上之前几大战役的失败,几乎都是全军覆灭,特别是大凌河之战,明军对后金军队存在极大的心理阴影。
5. 用人不明。崇祯性格冲动,太急于改变现状,天启本来留下一大批重臣,但是很多问题积重难反,而崇祯的原则是,只要出一点岔子,马上换人,甚至下狱,被诛。导致皇帝对大臣不信任,大臣对皇帝不信任,即时上任也战战兢兢,不敢放手作为,加上崇祯后期越来越上火,杀了一大批重臣,剩下的一批不想被杀,投降后金,致使君臣离心离德。

历史对崇祯的评价

历史评价:
一、总评: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朱由检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明思宗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朱由检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二、史书评价: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史·流贼传》: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三、历代评价:
孟森:“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南明大臣则把思宗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历史上的崇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苦的一位皇帝。他在位十七年,励志图强,但因内忧外患和其本人刚愎自用等弱点,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 从形式上看来他是个亡国的皇帝。外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内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一般情况下在我们这个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国家,也就是在这个“成王败寇”的国家,亡国之君一般是遭到唾骂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后人很少有唾骂:崇祯皇帝的。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因为他身殉社稷。 说实话我觉的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是个“才庸平平”的好皇帝,是个“生不逢时的好皇帝”。崇祯皇帝他十分的勤政,《明使》记载他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批阅奏章。他不近女色,在这一点上他比很多皇帝都好的多。还有就是他生性刚强,很有气节。从他吊死煤山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仅这些就是许多,皇帝做不到的。比如说他的哥哥,父亲,爷爷。 至于他为什么失败并且败的那么掺,这就要综合的看问题了。明朝末年,江山社稷已经不行了,大臣们结党营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再说崇祯皇帝毕竟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他很勤奋,但是他没有那种“力挽狂澜”的本事又“生不逢时”,所以他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对于他的评价不用我们说。看看他的死对头李自成在伪大顺政权的登极诏 里怎么说的吧。“君非甚暗,而汤避桓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皇帝,而大臣不是好大臣。明朝的灭亡大部分原因是大臣们造成的。” 另外,可以看看郭沫若老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上面有对崇祯皇帝的比较公正的评

崇祯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你说的是朱由检吧!崇祯皇帝勤政、有为、自信,但是又多疑、刚愎、燥苛,是一个性格复杂多样的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是颇多同情。
我帮你查了一下,给你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吧!
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当然,复杂性格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形势.农民起义、后金军队的入侵、灾荒、大臣之间的堂同伐异,都是让思宗头痛的难题。处理这样的难题,成功或者事物都是正常的。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时候,也是这样自解的。此后,历史学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然而,人才何代无之?要在知人善任罢了。然而崇祯朝“有君而无臣”。思宗既想有心为治,却不识用人之道,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而且,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个勤政、自律、立志有为的皇帝无奈成为亡国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驭下之严,却正是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其中,他的自信和有为可以表现在他对魏忠贤的处理上。
神明白运”是明末松江名士夏允彝对思宗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稍后的史学家如谈迁等人,也对思宗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稳重、魄力,赞叹不已。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却如昙花般一现而过。在接替兄长皇位,他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顺利地排除一切影响,不动声色地除去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是思宗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但是,他的多疑和刚愎,也在对待袁崇焕的事件中显露无余。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称他为“蛮子”。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决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们的拥戴,他的军队也由此成为明末最有作战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信任可见一斑。但仅仅过3年,袁崇焕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史学界对袁崇焕之死有多种解释,如“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皇太极的反间计等,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终要了袁崇焕命的还是思宗的决定。仅仅3年前,对比3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真是天壤之别。其间的变化,真可以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由信任到怀疑态度转变。
其实,皇太极的反间计很简单,无非就是效仿了《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故事,让俘虏来的宦官杨某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的对谈,再纵杨某逃脱。明眼人稍加思考,即能明了。但此事正发生在后金军队逼近京城的敏感时刻,杨某回宫对思宗一汇报,袁崇焕就麻烦了。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令将袁崇还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还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便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从来都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又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死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据说,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见,思宗的多疑、擅杀,真是在自毁长城!!
而他的燥苛则明显的表现在他驭下极严上。
孟子说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就是说,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将他的臣民视为奴役。思宗正是这么一个人。思宗对于大臣的严峻、刻薄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作为一个自律甚严、急于求成的帝王,他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陋习。陕宗嗣在给思宗的奏疏中批评思宗“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一个过分苛求的帝王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后代史学家常感叹崇祯朝是“有君无臣”。其实,崇祯朝被杀的大臣是最多的。在一个频繁更迭和滥杀大臣的朝代里,又有谁敢有什么动作呢?
皇帝督责越严,臣下越不敢有所担当;皇帝焦劳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学者刘宗周就在批评思宗的奏折里说:“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心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崇祯朝的政局,正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而思宗最终也落得众叛亲离。

如何评价崇祯皇帝

对于一个帝王的评价,历史上总是会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进行的。对于崇祯皇帝的评价,根据历史所记载,我们需要对他从两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当时,自朱棣驾崩之后,由于继承皇位的帝王并没哟管路朝政的天赋,明朝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前,明朝还出了几位游手好闲的皇帝,这对明朝的社稷是沉重的打击。

崇祯皇帝登基以来,他致力于恢复明朝往日的辉煌,他秉持勤政爱民的初心,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历史记载,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是一个痴迷于政事的人,明史曾记载过崇祯皇帝是一个“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是没有宴会享乐之事的”。可见,崇祯皇帝在朝政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

虽然崇祯皇帝在朝政方面很有作为,但是有很多臣子是非常的害怕他的。都说“伴君如伴虎”,这样的一句话在崇祯皇帝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据历史所记载,崇祯皇帝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皇帝,他设下了锦衣卫来监督朝中的臣子。这让每一个在朝为官的人是非常的害怕的,他们是无法估量锦衣卫想皇帝传递了什么消息。这样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治理贪官腐败,但是这让在朝为官的每一个人都人心惶惶的。这样其实是不利于明朝的发展的。

崇祯皇帝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比较勤劳的皇帝,但是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才能。在他继位期间,他制定了很多刑酷残法。他设立的锦衣卫是所有人害怕的,在当时,有传言说“一进锦衣卫,就算不是你犯的错误,你也会屈于锦衣卫残酷的刑罚之下而认了罪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