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中的代表物?金沙遗址,古蜀人,和古蜀人服饰文化这三方面的资料,望大家帮助

本文目录

  • 金沙遗址中的代表物
  • 金沙遗址,古蜀人,和古蜀人服饰文化这三方面的资料,望大家帮助
  • 金沙遗址到底有多大啊
  • 神徽溯源:五千年前的玉琮之秘
  • 三星堆遗址即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遗址中出土过哪些文物
  • 金沙遗址是在哪个朝代的
  • 金沙遗址当时发生了什么
  • 金沙遗址博物馆游记
  •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珍贵产品有哪些

金沙遗址中的代表物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最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
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崛起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金沙遗址的发现,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该遗址先后被评为2001年和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展览集中了部分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和最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
如金面具、金人面形器、金鱼形带、铜人形器、肩扛象牙纹玉璋、阳刻昆虫纹玉牌、刻纹石磬等
金面具:
宽近20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金面具展示的形象是方形面孔、额平齐,有长刀形凸起眉和大立眼,高挺的鼻子呈三角形,有宽阔的口形和长方形耳朵,耳垂上有一圆孔。与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一致,再次证明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著紧密的承袭关系金面具应是古蜀时期的神只面具,其年代应当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8号遗迹坑是金沙遗址迄今发现的最重要的祭祀类遗迹之一,为研究金沙遗址宗教祭祀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象牙、鹿角、野猪獠牙:
位于遗址东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金器、卜甲共七百余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积坑和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分布区都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区域是宗教仪式活动区;
陶器、玉石器、铜器、金器等:
时代约为商代晚期。各种迹象表明,“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可能是居住、生活区;体育公园位于遗址中部,发掘面积一百六十二平方米,发现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随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从墓葬的文化层和房址分析,该区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区,废弃后成为墓地。而在此次集体大发掘中没有涉及的第四大区域———黄忠遗址,根据前两次的发掘,专家认为可能是金沙遗址宫殿区的一部分。据此,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金器、玉器:
留下了中原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迹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并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通过长江这条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自下而上运输至此的。金沙文化与中原及长江下游的频繁交流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
各区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金沙遗址,古蜀人,和古蜀人服饰文化这三方面的资料,望大家帮助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而设立的主题公园式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等部分组成。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缘地带,东距成都市中心约5公里,现已探明的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范围地势平坦,起伏较小,遗址内及周围河流较多,遗址的南面1.5公里处是清水河,摸底河更是在遗址内蜿蜒东流,将遗址分为南北两半。自2001年以来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3000余个,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学对遗址命名的基本原则,将包括黄忠村在内的这一区域的商、周时期遗址统一命名为“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概况
  金沙遗址是周边同时期商、周遗址中心遗址,有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
  祭祀场所:位于遗址东南部,沿着一条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象牙数百根,还出土了2000多根野猪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筑:位于金沙遗址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由门房、厢房、前庭、殿堂构成,总长90米、宽50余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建筑。为木骨泥墙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房址:发现了70余座,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在房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墓地:已发现集中的墓地3处,共有墓葬2000余座。墓葬有单人葬、双人合葬,经鉴定的双人合葬墓均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迁葬;有竖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没有随葬品,少部分墓葬随葬有一些陶器,极少数墓葬随葬有较多的铜器、玉器等。
  已经出土的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极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厚度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足见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泽如初。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
  分析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根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商业街大型船棺葬的发现属于开明蜀国统治者的遗存,成为开明蜀国在成都城区的重要标志,金沙遗址的发现所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新的珍贵材料。已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折射出信息:古蜀统治者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从金沙遗址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蜀地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存在的差异是否在年代或遗存性质上有不同则需进一步工作才能确定,玉琮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下游文化对蜀地古文化的某种影响。铜器以小型器物为主,目前尚未出土与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铜面具、神树等青铜器。
  从目前发掘情况来看,金沙遗址的性质尚不能最后确定,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是由于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金沙遗址出土千余件精美文物,金沙遗址已清理出了1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和数量众多的象牙、陶器等。
  “太阳神鸟”金饰 金器30余件,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其中金面具距今约3000年,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类金饰为金沙所特有。
  太阳神鸟金饰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玉器400余件,有玉琮、玉壁、玉璋、玉戈、玉矛、玉斧、玉凿、玉斤、玉镯、玉环、玉牌形饰、玉挂饰、玉珠及玉料等。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十节玉琮颜色为翡翠绿,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该玉琮雕刻极其精细,琮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一绝;数量极多的圭形玉凿和玉牌形饰颇具特色;大量玉璋雕刻细腻,纹饰丰富,有的纹饰上饰有朱砂。
  铜器400余件,基本上为小型铜器,主要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戚形方孔铜壁、铜铃、铜挂饰、铜牌饰及铜礼器残片等,其中铜立人像的造型风格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几乎完全一致。
  石器170件,有石壁、石璋、石矛、石斧、石跪坐人像、石虎、石龟、石蛇等;石跪坐人像头顶方形冠饰,两侧上翘,长辫及腰,口部涂砂,双手背后交叉作捆绑状,其造型与成都市方池街遗址出土的石跪人像基本相同;石虎作卧伏状,造型生动,耳部和嘴部涂砂;石蛇的造型更是多样。
  象牙器40余件,仅有柱状形器一类,柱状形器的一端正中有一圆点,周围有六个圆点,出土的象牙不计其数,总重量近一吨,在祭祀场所里,这些象牙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有时是整根象牙极有规律的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时象牙被切成饼状或圆柱状;还有的时候是只取象牙的尖来祭祀。这些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尖底盏、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当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还出土木耜、木雕彩绘神人头像。
  遗址年代与文明传承
  经过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考古人员基本认为遗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前1200~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金沙应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
  金沙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已有的发现证明成都平原史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专家认为四川“金沙文化”是多种文化作用的产物
  数量众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来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遗址已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占有相当比例。由此,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既有其独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长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产物。
  金沙遗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独特风格和鲜明自身特色的。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除了金面具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类金饰均为金沙遗址所独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锤打而成,种类非常丰富。
  与金器一起出土的玉器则更多留下了中原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迹。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称,出土的玉戈、玉钺等礼器明显与中原同时代文物一致,这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并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通过长江这条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自下而上运输至此的。金沙文化与中原及长江下游的频繁交流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各区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良渚文化的器物通过长江传到蜀地,证明成都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已非常频繁,也说明古蜀国并非古人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同时也证明,当时蜀地也不是如文献记载的“不晓文字,不知礼乐”的蛮荒之地,已具有非常发达的青铜文化。
  能够证明金沙遗址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还不仅于此。已清理出土的一吨左右的象牙一部分产于古蜀国的南部,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相邻的云南、贵州等地。这部分象牙很可能是西南少数民族进贡给这里的王公贵族的,这也说明了金沙当时已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沙遗址权威定性
  金沙遗址权威性的定性:该遗址为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分布面积在三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很有可能是古蜀国的又一都邑所在。
  据成都市考古队王毅队长介绍:考古队在一期考古阶段重点对梅苑东北区域、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体育公园两处文化堆积区进行了集中发掘。位于遗址东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金器、卜甲共七百余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积坑和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分布区都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区域是宗教仪式活动区;兰苑遗址位于遗址的中南部,该区的文化堆积分布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已达一万零四百二十五平方米,发现有大量的房屋建筑遗迹和红烧土、三百余个灰坑、三十余座墓葬、一座陶窑等遗迹现象,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器、陶片和少量的玉石器、铜器、金器等,时代约为商代晚期。各种迹象表明,“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可能是居住、生活区;体育公园位于遗址中部,发掘面积一百六十二平方米,发现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随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
  从墓葬的文化层和房址分析,该区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区,废弃后成为墓地。而在此次集体大发掘中没有涉及的第四大区域———黄忠遗址,根据前两次的发掘,专家认为可能是金沙遗址宫殿区的一部分。据此,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建设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8000多平方米,地下约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38000多平方米,绿地率达70%,栽种有银杏、水杉、桢楠等古老树种。金沙遗址博物馆总投资3.89亿元。
  遗迹馆
  位于摸底河南的祭祀区,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遗迹馆内为无柱大空间,为保护、发掘、展示提供灵活的空间。遗迹馆展现的祭祀场所,游客可以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宏大气派。
  陈列馆
  位于摸底河北,呈方形,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集中展现了金沙时期古蜀先民的生活、生产及其美轮美奂、造型奇绝、工艺精湛的器物,还有古蜀文明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的系统介绍。
  文物保护中心
  位于博物馆的西北角,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区域。文保中心的附近还建有金沙小剧场,常年举办与金沙文化相关的文化演出活动。
  园林区
  内有乌木林和玉石之路等文化景观,在博物馆主道路西侧,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纪念雕塑——太阳神鸟广场。2006年8月16日,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12月18日,在此设立永久性纪念雕塑。园区内还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各种服务设施,有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和休息场所等,建筑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
  金沙遗址的重大新发现
  金沙文化遗存重要分布区成都市黄忠村金沙朗寓工地,经过一年多发掘,取得重大成果。编号为F160和F161两座商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使金沙遗址大型宫殿遗址区得到确认。

金沙遗址到底有多大啊

  金沙遗址是周边同时期商、周遗址中心遗址,有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
  祭祀场所:位于遗址东南部,沿着一条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象牙数百根,还出土了2000多根野猪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筑:位于金沙遗址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由门房、厢房、前庭、殿堂构成,总长90米、宽50余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建筑。为木骨泥墙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房址:发现了70余座,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在房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墓地:已发现集中的墓地3处,共有墓葬2000余座。墓葬有单人葬、双人合葬,经鉴定的双人合葬墓均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迁葬;有竖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没有随葬品,少部分墓葬随葬有一些陶器,极少数墓葬随葬有较多的铜器、玉器等。
  已经出土的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极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厚度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足见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泽如初。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神徽溯源:五千年前的玉琮之秘

1986年5月底,余杭,位于浙江杭州北部地区。

一支正在寻找良渚文化的考古队在发掘出十余座汉墓后陷入困境——所谓的良渚文化,邈然无影。

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余杭地区的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后因战争、内乱等原因未有更多发现。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下午,阴云翻滚,已经兜不住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水滴,大暴雨就要来了。

考古队挖泥翻土的民工们,就在这令人压抑的气氛中提前收工了。

不过,这可不是要放弃。

恰恰相反,云层之下风雨飘摇,穿过厚重云翳却是无垠的蓝天,太阳,耀眼,刺眼。

在一座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表约4米的大土墩上,反山遗址12号墓已经露出端倪,遣散工人不过是为了保密起见。

墓的西南角,是一座在领袖号召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遗留下来的防空洞。

防空洞与墓之间,只有区区50公分的距离。

这座史前大墓没有在狂热的年代被捣毁,实属万幸。

这是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大型良渚文化古墓葬。

此后持续数月的发掘也证实,大墓所在的这个大土墩,完全是五千多年前的先民们人工搬运土方堆筑而成的。

就在这座大墓里,发掘出700多件各种形制的玉器,可以说整座墓坑都被玉器铺满。

随后另十座贵族墓葬也逐一被发现——迄今为止,良渚文化最高等级的贵族墓地非反山莫属(王明达:《良渚文化嵌玉漆杯出土记》)——又有大量文物出土。

反山遗址,十一座大墓,共发现各类文物1200多组3200多件。

除玉器以外,还有陶、石、象牙、嵌玉漆器等各种材质,但玉器是绝大多数,占比达九成以上。

是的,这是一个玉的王国。

玉,正是良渚文化最典型的特征。

在这些玉器当中,最引人瞩目也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件玉琮。

这件玉琮整体呈内圆外方中空的柱形,高8.8厘米,外围直径17.6厘米(两端大小不一,另一端略小,直径17.1厘米),重达13斤,是目前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一件。

不只够分量,这件玉琮也是纹饰最繁缛的一件,采用浮雕、阴刻等工艺,在四面的中间各有上下两个造型奇特的半人半兽形象,四个转角上又各有上下两个简化版的半人半兽,也就是一共有十六个半人半兽。

这个半人半兽,后来被称为神徽。

这个玉琮,后来被尊为琮王。

玉琮,所为何来?

神徽,意义何在?

琮,先秦史籍有载,但在历史的长河里早已沉沦,似乎汉代以后的人们都已经并不认得。

传说周公所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就有多处关于琮的记载。

按《周礼》所载,琮有不同规格,七寸、八寸、九寸、十二寸等大小不一;琮的功用也多种多样,既是祭天地的六器之一,也用于朝聘、嫁娶或殉葬等不同场合,更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以《周礼》为证,可知周代时应该还有琮的广泛使用。

但实际上,早在殷商时期,琮的存在就已经渐趋没落,考古所见商周时期的玉琮普遍已经变得粗糙,甚至连纹饰都没了,与良渚文化等史前遗迹发掘的玉琮不可同日而语;到春秋战国时代,玉琮更加难得一见;秦汉以后,这种器形几乎就消失了。

到宋代又开始出现仿古玉琮,此时琮这种形制的玉器已经完全变成了艺术品,刻绘的纹饰也都是当时流行的式样。

明末以后又兴起复古风,要么仿商周的素面无花,要么仿史前的繁复朴拙,但不论怎样,走下神坛的玉琮,已经与身份地位没了任何关系,更遑论祭天祭地这样的重器。

不仅如此,古书里记载的琮与现实中把玩的琮甚至都已经对不上号,也就是说,《周礼》里说琮是祭天地的礼器,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琮到底什么样,因为沦为艺术品的琮其称呼已经变成了辋头之类。

比如乾隆就很喜欢这种东西,还考证说确实是用在车轴上的装饰并定名为掆头(掆gāng):

其实在东汉许慎的《说文》里琮只是像车釭而已:

车釭(gāng),亦作“ 车缸 ”,指车毂内外口用以穿轴的铁圈。

没成想,代代相传终失传,琮最后真就被当成车轱辘上的装饰物件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到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吴大澄《古玉图考》才明确说所谓玉釭头,大个的那些都是古代说的琮:

《古玉图考》还搜集了不同规格的二三十种玉琮,如下图。

如图所示,琮的典型特征是:

1、主体为中空圆筒状,周围有四个突起围合构成方柱体,这四个突起部分有的彼此分开,有的完全相连形成标准的方柱体。

2、上下两端粗细略有不同,以前曾以为大的一头在下,考古发现其摆放方式应为小头在下。

3、外围方柱体部分可分节,少的只有一节,多的就不一而足,两节、四节、五节、十节等都有,目前已知最多的有十九节。

如上文浙江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王就是两节。

十九节的玉琮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49.7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高的一件,是1958年征集所得的良渚玉器,其四边突起部分也刻有兽面纹。

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玉琮有单节多节之分,这每一节又都是由上下两层组成的。这两层上各有一个浮雕,上层是人面,下层是兽面,两层的图案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半人半兽式的神徽。

与平面化的神徽其线条极为繁复相比,四角突起部分雕刻的半人半兽图案更为简略,突出的是两只眼睛和一张嘴。两只眼睛分在凸起转角的两侧,嘴居于正中。

请注意这一点,每一节上下两层突出两只眼睛和一张嘴,也就是各有三个节点。

在地域上,玉琮这种器形的分布非常广泛。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苏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山东、河北、山西的龙山文化(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年)、广东的石峡文化(公元前2900年左右)、甘肃的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年左右)、四川的金沙遗址(公元前1700年以后,即商代晚期以后)等史前遗址,都有玉琮的存在。

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玉琮,就出自安徽潜山的薛家岗遗址,其年代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不过,这件玉琮体量很小,高2cm,宽1.8cm,孔径0.8-0.9cm,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琮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费思量。

《周礼》记载是祭天地的礼器,乾隆御定是车轴上的装饰,除此以外,有说取象女阴,有说取象男根,有说为男女交合,有说为图腾柱,有说为织机零件,有说为天文观测机件,有说是招魂降灵的媒介,有说内圆外方象天地是祭司巫师通天地的法器,也有说是镇墓压胜的法器,或是驱邪避凶的佩饰……

关于玉琮的功用,各种猜测不下20种。

尤其是玉琮上的神徽,更费解。

神徽看起来线条非常繁复,但实际大小只有3厘米×4厘米(以反山遗址玉琮王为例),所以,线条格外细,一毫米的宽度内就有三条线,说其细如发丝,并非形容。

从考古发现来看,神徽的形象出现以后保持了高度稳定,直到良渚文化突然消亡,这个神徽贯穿始终,某此细节虽有变化,但整体形态一直没变。

玉琮是神徽图案比较多见的器形,但神徽并不仅见于玉琮,在贵族使用的玉钺、三叉形冠饰、锥形器、项饰的玉璜、穿着点缀用的玉牌饰等各种器物上都能见到。

这些半人半兽形象,我们不明所以,故称其为神徽。但是,捧上神坛冠以神名,并不能解决疑问,这个神是何方神圣,神的观念源出所处,其意象本体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更让人觉得连猜测都无处着手。

可以肯定的是,分布地域广,传承时间长,形象保持稳定,玉琮及神徽的存在,毫无疑问说明一个事实:其承载的观念必然是上古先民们普遍的共识。

巫术也好,宗教也罢,共同观念的形成,其背后一定会有源出的本体意象。

所谓大道至简,方向对了,帷幕下的真相其实一望可知。

玉琮的典型形象,一般都描述成内圆外方,进而引申出天圆地方的联想。

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主体就是圆柱,圆柱外面附着有四个有棱突起,其俯视图如下:

抛开圆形方形的惯性思维,也许换种说法会更为形象——圆形外侧附着有四个箭头。

秘密就隐藏在这个箭头里面。

如果你对本号有持续的阅读积累,那么,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北斗七星。

如图所示,北斗七星以亮度最暗的天权为界,两端各三颗星正好组成两个箭头。

在北斗七星围绕北天极旋转的过程中,这两个箭头分别指向北天极和四周,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观测,北斗形成的这两个箭头正好一年旋转一周。

也就是说,北斗箭头相当于天然的钟表指针,我们可以通过北斗箭头的指向判断季节时令节气,不论对上古先民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通过北斗指向分辨季节见载于战国《鶡冠子》、西汉《淮南子》等,具体从略。

北斗箭头、北极、诸天星宿的中心,北斗曾经被当作北极星,北斗的形象既是勺子也是车,还被看成猪、熊等不同动物,对这些概念不熟悉的朋友请移步阅读前文《五千年前北斗七星的正确打开方式》、《北斗七星的万年轨迹》、《七只小猪的千年迷踪》等(详见公众号Hailion1999)。

再来看神徽。

平面化的神徽看起来是一个半人半兽形象,但是,这个所谓神徽实际是由两个完全分离的部分组合而成。

这一点,玉琮其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提示。

显而易见,折角上立体化的神徽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图左侧),不论是一节的玉琮还是十九节的玉琮,都有这一特征。

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神徽(上图右侧),则通过工艺手法作了区别,上部的人面和下部的兽面分别用浮雕的方法进行雕刻,上下两层的意思非常明确。

上文提请大家注意过,神徽的半人和半兽部分都突出两只眼睛和一张嘴,都是三个节点,这一共六个节点,其意象本体正是北斗七星中组成两个箭头的那六颗星。

也就是说,人面的眼和嘴,是北斗斗柄上那三颗星;兽面的眼和嘴,是北斗斗勺上那三颗星。

为什么要执着地将神徽分作上下两层呢?

因为必须这样。

因为北斗的两个箭头其指向并不一致。以公元前3400年为例,当斗柄箭头指向东方的时候,斗勺箭头指向的是西南;当斗柄箭头指向北方的时候,斗勺箭头指向的是东南。

也就是说,北斗的两个箭头其指向始终有一个夹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如果将这两个箭头分别联想成人和兽,人面和兽面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所以,玉琮四个突起折角上的神徽,其完整而正确的识读应该是这样的:相邻的两个突起,一个取上层的人面,另一个取下层的兽面,这两个错层合在一起,正好是北斗七星的两个箭头(或者取相对的两个突出)。

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当北斗七星的两个箭头围绕北天极旋转一周,人间正好是一年,玉琮四个突起,对应的正是四个季节;玉琮主体的中空圆柱,代表的则是北天极,这是北斗七星围绕旋转的中心,也是诸天星宿围绕旋转的中心。

至于玉琮的意义,一节玉琮有四个突起,代表的是一年。那么,两节玉琮,就是两年;十节玉琮,就是十年;十九节玉琮,也就是十九年。

是否确实如此尚不得而知,但想来倒也算顺理成章。

于是,半人半兽的神徽其含义也就昭然若揭了——

从纪时的角度看,这个神人可称为岁神,他驾驭着神兽周流不息,带来人间的四季更替;

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北斗斗柄的三颗星被联想成神人(斗勺三颗星是神兽),而这三颗星组成的箭头在公元前3400年前后这一时期始终指向的是北天极。

也就是说,以北天极为中心,所有星宿都围绕着北天极旋转,而这三颗星无疑是所有星宿中最接近北天极这个中心的。

我们现在习惯于说北极星,即所谓北天极是一个点,但是,如果将诸天星宿围绕旋转的这个中心从一个点扩大到一片区域来看,那么,这个神人所在的北斗斗柄三颗星以及周年运动所划出的圆面,也就是所有星宿围绕旋转的中心。

所以,刻有半人半兽式神徽的玉琮作为一个整体,其所代表的正是北天极,与我们现在的习惯性认识略有不同的是,这个北天极是一片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看,北斗七星所在这个区域是所有星宿围绕的中心,其地位相当于人间主持一切事务的首领君王(掌握祭祀宗教军事等权力),所以,玉琮上神人的脸是奇怪的倒梯形,这个倒梯形的脸,正是来自代表权力象征的玉钺——一把大斧的形象。

天下共主的王这个字正是由玉钺演化而来,玉钺同样又是年岁的岁字,所以,梯形脸这个神人,是岁神,也是人间的首领(君王)。关于钺与王、岁的关系,请参阅前文《岁戉如一:王从何处来?》。

最后,我们再从文字的角度来看看。

琮,可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琮字没有王字旁,是四个三角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圆形或方形,这个造型是否源于对玉琮俯视图的模拟不敢确定(三角箭头指向中心,玉琮是指向四周),但毫无疑问,这是北斗箭头指向北天极的形象表达。

三星堆遗址即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遗址中出土过哪些文物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是在四川地区发现的,而且这两处遗址让我们对古蜀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这两处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可能网友对于这两处文化遗址不是很了解,对于它们出土了那些文物也不是很了解。

首先,是三星堆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最大的贡献是验证了一些古籍对古蜀文化的记载是正确的。光是出土的国家级文物就有:金杖、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玉边璋和玉牙璋等等。这些文物不光是造型精美,而且还验证了“蚕丛、鱼凫”等这些上古蜀地的君主是存在的,而这些文物大多是为了祭祀他们而制造的。除了国家级文物,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青铜兽面具、黄金面罩、青铜太阳轮、跪坐人像、青铜人身形器和青铜大鸟头等等文物。全国范围内,能出土这么多的青铜器,三星堆确实是非常罕见的。

其次是金沙遗址,金沙遗址虽然没有三星堆遗址那么庞大,但是出土的文物一点也不少。金沙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这是什么概念啊,全国范围都找不到几个比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更多的吧。这些文物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其中最大的一件玉器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国宝,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

当看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将会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的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这样不光可以更好的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还可以像国人宣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也是不留余力的。

金沙遗址是在哪个朝代的

金沙遗址指的是什么的呢,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吧,金沙遗址是在哪个朝代的,我们来看看下文。

金沙遗址是在哪个朝代的:商周时期

金沙遗址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之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成都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分布约4平方公里,规模仅次于三星堆,再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文化的辉煌。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

简介/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其太阳神鸟环十分绚丽。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文化时期

金沙遗址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国宝,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经统计,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建设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8000多平方米,地下约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38000多平方米,绿地率达70%,栽种有银杏、水杉、桢楠等古老树种。金沙遗址博物馆总投资3.89亿元。

祭祀场所

位于遗址东南部,沿着一条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象牙数百根,还出土了2000多根野猪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筑

位于金沙遗址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由门房、厢房、前庭、殿堂构成,总长90米、宽50余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发现的最大的一群建筑。为木骨泥墙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房址

发现了70余座,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在房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墓地

已发现集中的墓地3处,共有墓葬2000余座。墓葬有单人葬、双人合葬,经鉴定的双人合葬墓均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迁葬;有竖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没有随葬品,少部分墓葬随葬有一些陶器,极少数墓葬随葬有较多的铜器、玉器等。

金沙遗址当时发生了什么

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

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经统计,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扩展资料

金沙遗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金沙遗址博物馆游记

2017年7月30日,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成都市西北部的建立在原址之上的金沙遗址博物馆。虽说叫博物馆,占地面积却有30万平方米之大。从北大门进入即可看见斜坡建筑陈列馆及其西边的文物保护中心。在它们东南部便是极为著名的遗迹馆,陈列馆中的大量文物皆挖掘与此。此外旁边大多都是园林区。因为专家们认为我们至今挖掘金沙遗址的面积以及深度大概只到整个遗址的10%左右,为了更好的保护仍埋于地底的文物,园林区全部垫高了1~3米,这也是为什么周围的园林看起来比建筑的地基要高的原因。
发现金沙遗址,是在16年前即2001年的一个偶然。当时这里是一个工地,因挖掘出大量象牙、玉器、石器而受到专家们的重视。据研究,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3200~~2600年)。此前,还有存在于公元前3700~3200三星堆遗址,以及存在于公元前4700~3700年的宝墩文化,因此时间可以作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延续的证据之一。现今由金沙遗址可以推测当时的古蜀文化景象,专家所推测的当时的古蜀国的范围在陈列馆第五展厅的沙盘上展现了出来。它北至褒斜,南及南中,西连玉垒,东抵长城。非常辽阔,尽嚢四川盆地。刘邦做汉中王时曾采纳韩信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忽悠项王,其明修的栈道据说便是褒斜道。南中在历史上是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这里也是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七次逮住某人的地方。玉垒即现今世界上极为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金沙遗址挖掘至今仍留下了许多疑惑,其一便是至今仍未发现城墙的存在。不过看到沙盘上纵横的山川,交错的河流,便觉得,也许修筑城墙,本来就不是一个必要了吧。蜀道之难,已是难于上青天了。

一个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名扬万里,就在于其有历史悠久,深含意蕴的镇馆之宝。而金沙遗址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因其所陈设的太阳神鸟而当之无愧。太阳神鸟金饰是商周时期的一件金器,含金量非常之高,达到94%,在见到正主之前,我已经在很多地方见过了太阳神鸟的图像。北大门旁有太阳神鸟放大30倍的雕塑,陈设馆内的顶部亦是以太阳神鸟为图案。因此在陈设馆第四展厅的正中看到真正的太阳神鸟时,有些吃惊于它的小巧。毕竟它的外径只有12.5厘米,厚度也只有三根头发丝。太阳神鸟金饰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镂空形状,形成一个圆形的太阳;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做工精细,金光灿灿,让人情不自禁地将头向前伸去仔细观看,想拿在手中细细把玩。太阳与神鸟的组合寓意与原因引起了很多争议,而我最信服的一种是源于日出扶桑,日落若木的故事。古人不知太阳如何东升西落,而天上能与太阳最近的只有飞鸟,因此就想象早晨天上的神鸟将太阳从东边一棵叫扶桑的大树上叼起来,经历一天的飞行,又将太阳放在西边名为若木的大树上。这个故事也可叫金乌负日。由此,我们可知,蜀人崇日,崇鸟。联系川蜀之地的天气以及蜀犬吠日的典故,蜀人崇日的原因就更好理解了。太阳神鸟现今已不止是一件文物,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市标并不是为人所熟知的太阳神鸟,而是萌萌的大熊猫。

除却太阳神鸟金饰,金沙遗址还出土了很多金属制品。比较重点的当属金面具和金冠带。在金冠带上仔细看有一种很细致的纹饰:一支弓箭穿过了一只鸟,射向了一个鱼头和一个简化的人脸,我们暂且简称为鱼鸟箭纹饰。这个鱼鸟箭纹饰不仅在金沙遗址出现,也见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尾端,因此可以说这个纹饰也是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传承重要的证据。此外,除了金属制品,金沙遗址还出土了众多玉器石器,最为令人震惊的是古蜀国的在几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的玉器加工就已经如此精致,比如线条笔直,采用成型对开技术的玉璋;用整块玉料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三个连接起来的玉环形成的玉环链;纹饰极为精致的兽面纹玉钺及玉琮。据人们实际行动推测,做在当时做这样一件玉器起码要费上二三十年,而当时人们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二三十岁,这也是为什么玉在古时作为尊贵的象征只能由位高权重之人佩戴,为什么我们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原因了。
除了这些人工制作的文物,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金沙遗址所发现的象牙。这些象牙数量众多,最长可达1.85米。现今川蜀之地早已没有大象出没,而之前提过蜀道艰难,李白在《蜀道难》中就提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些象牙便很难说是从外地运过来的。由此可以推测在商周时期蜀地曾出现过亚洲象。这也是金沙遗址挖掘至今遗留的问题之一。

还有一个我比较在意的问题是古蜀国的温度与现在的差别如何。在遗迹馆内,有巨大的榕树树根的遗迹,而榕树喜湿喜阳,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专家测定,那时的古蜀,平均气温较今高平均1.7到2.8度,而这个温度正适合大象的生存。

金沙的历史已历千年,金沙的迷雾仍缭绕至今,金沙遗址为何没有城墙?那时的温度究竟如何?等等等等,不过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我相信金沙终究会摘下她的神秘面纱,向我们露出姣好的原貌。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珍贵产品有哪些

我推荐你去看太阳神鸟金饰金箔,非常的漂亮,他一个展厅就是这件东西一堆人围着看
好像还有一个乌木,非常的大。透过脚下的玻璃可以看到一堆乌木沉在脚底的感觉震撼啊
来段网上简介:
已经出土的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极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厚度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足见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泽如初。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12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玉器2000余件,数量宏大,器形丰富;石器近100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到目前为止,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达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器和成吨的象牙、数千件的野猪獠牙、鹿角等。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古代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