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为什么被称为钧官窑时期?中国的钧瓷、官窑等都有哪些特色

本文目录

  • 七八十年代为什么被称为钧官窑时期
  • 中国的钧瓷、官窑等都有哪些特色
  • 现在钧瓷是不是没有官窑一说
  •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 底款是钧官窑制的钧瓷有多少件值钱
  •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
  • 钧窑是官窑还是民窑
  • 钧窑产地在哪里 钧窑的产地简介

七八十年代为什么被称为钧官窑时期

  这一时期的钧瓷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工艺较为规范,釉色更富神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了适应钧瓷的发展,各厂家逐步更新了设备,原始的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所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钧瓷厂家全都建立了实验室,购置了大量用于钧瓷实验的仪器、仪表,使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在总结规律,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规范了各种工艺流程。与此同时,各厂家鼓励艺人们大胆创新,解决了造型、烧制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一些老艺人根据釉料的化学成分在不同性质火焰中发生的变化,总结出了“平、快、准、狠、保”五字钧瓷烧窑法,不仅使烧成合格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左右,烧窑时间也由32个小时缩短到24个小时。此外,各厂普遍使用了倒焰式窑炉,1977年底,已烧出1.5米高的特大型“蛟龙闹环瓶”。
  其次,创新能力增强,造型不断丰富。各企业在进行技术推广、工艺规范、釉色改进的同时,更加注重造型的创新和提高。1983年,神垕镇成立了陶瓷职业学校,学制4年,招收了一批有志于陶瓷事业的工人子弟。各厂还选送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艺基础的工人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西北工学院深造,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比武和创新竞赛活动。钧瓷界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就是涌现出的一位突出代表。在刘富安的带动下,仅钧瓷一厂完成的钧瓷造型就超过了300种。他与技术人员创作的“秀玉瓶”,曾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了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全国一些知名大学纷纷将神垕作为创作科研基地,著名专家韩美林、刘焕章、周国桢、高庄、王家斌、王麦秆等先后来到各瓷厂实地创作,将雕塑艺术和现代艺术融入钧瓷中,使钧瓷造型由20世纪60年代的几十种提升到了数百种。韩美林曾先后数次来到禹州,以变形、夸张、抽象等特有的韩式语言,为钧瓷造型的突破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再次,注重品牌建设,影响日益扩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生产厂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分别注册了“宝光”、“宇宝”、“瑰宝”商标。1983年,禹县钧瓷二厂将新创作的134种钧瓷珍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沉寂多年的钧瓷首次以集中的形式高规格地进入国人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名流和国际友人的热捧。《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余家媒体对此作了集中报道,称之为“重放异彩的钧瓷”。1984年,禹县钧瓷二厂创作的“双龙活环瓶”在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禹县钧瓷一厂创作的钧彩瓷“焚香炉”、“象耳尊”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同年,禹县钧瓷二厂生产的“瑰宝”牌钧瓷和禹县钧瓷一厂生产的“宇宝”牌钧瓷,在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品产品评比中双双夺魁,荣获了国家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随着一系列荣誉的取得,钧瓷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兽耳瓶”、“象鼻尊”作为邓小平访日的礼品获得好评,钧瓷开始批量远销日本、墨西哥、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被誉为“火艺之冠”、“华夏瑰宝”。
  钧瓷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神垕瓷业的繁荣,出现了炻瓷、日用瓷、彩釉瓷、园艺花盆瓷、仿古建筑瓷、卫生陶瓷、仿古工艺美术陶瓷等陶瓷业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已辉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民营窑口的崛起。

中国的钧瓷、官窑等都有哪些特色

中国最早的官窑,宋代官窑、元代枢府窑、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都是历代著名的官窑。宋代“官窑”号称“五大名窑”之一,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产品也称“官窑器”,是对民窑器而言;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宋室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窑,先置修内司官窑,后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窑址迄今尚未发现,现已确认的只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专烧青瓷。

钧瓷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哥窑

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定窑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

汝瓷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盛于宋,终于明。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汝官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

现在钧瓷是不是没有官窑一说

钧瓷是没有官窑的。宋朝的官窑指的就是官窑、汝窑和哥窑。钧瓷属于窑变瓷,颜色比较艳丽,不符合宋朝皇家的审美。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底款是钧官窑制的钧瓷有多少件值钱

官钧天青玫瑰紫釉“六”字鼓钉洗
直径20.5厘米
款识:六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6
成交价:RMB 17,250,000
备注:
1. 私人收藏,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家族传承。
2. 伦敦苏富比,2003年6月12日,编号108。
3. 购自纽约蓝理捷公司。
本品原为钧窑宫廷陈设花器,因其形制古雅精致,置于案头亦赏心悦目,后世文人遂以之为笔洗。周缘存支烧痕十九枚,古朴豪迈,一侧清晰可见刻出「六」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
遍查资料,北京故宫收藏有此类鼓钉洗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中共有5例,其中四例均为「一」字刻款,一例为「二」字刻款,近年拍卖市场同类钧窑数例中除「一」,「二」字刻款,也见有张宗宪先生旧藏「四」字刻款,临宇山人旧藏「五」字刻款,徐展堂先生旧藏「七」字刻款,葛沃得旧藏「八」字刻款, 而如本品落「六」字刻款者,疑为孤品,仅此一只,其珍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明永乐-宣德 官钧玫瑰紫釉盘
直径16.9厘米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5
成交价:RMB 4,600,000
备注:
1. 广州黄埔重要私人藏家收藏,1890-1920年代。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357。
此式明初官钧盘存世极为罕有,元末明初之钧窑传世多见花器,清时深得清宫珍视,雍正乾隆两朝,多以之妆点内宫陈设;而本品小盘却应为赏玩之用,存世无多。传世此类官钧盘,除本品外,两岸故宫有藏例,北京故宫藏有两例,其一例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1996年,第194页,图176,台北故宫藏有一例。市场流通者除本品外,仅见一例,为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8日,编号523,明14-15世纪,官钧葡萄紫釉盘,余例未见。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折沿盘
直径:17.1 cm
成交价:40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5126
北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二例,其饰斑大小与本盘近似,一例载于1996年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 上》,图版225号;另一例载于1999年台北出版《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图版87号。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
直径:18.8 cm
成交价:1,32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7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米内山庸夫珍藏,并于1958年题签。
北宋至金代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此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窑变釉,圈足无釉,可见褐色胎体。釉面发色天青,口沿处内里两侧玫瑰色紫斑凸显,天蓝色过渡自然。色调多变,釉面流淌自然,胎釉结合紧密。造型端庄,器型硕大,十分难得。
明 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
直径:8.5 cm
成交价:3,910,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8
备注: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日本茧山龙泉堂旧藏,购自1949年;
李汝宽家族旧藏。
北宋至金代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此盏造型隽秀,盈盈可握,直口微敛,斜腹内收,圈足。底部旋削,中心微微凸起,足墙斜削。釉色天青,色泽鲜亮明快。器身外壁施釉到底,圈足无釉。盏心内壁有两块玫瑰色紫斑,聚而不散,宛若双鲤相嬉,在天青色的池塘中游动,周身泛起水花,天蓝、天青与玫瑰紫交相辉映,妙趣横生。外壁紫斑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
明 月白釉三足鼓钉洗
直径:20 cm
成交价:5,405,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30
「七」款
备注: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02日,编号670。
明初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配有原装清代透雕紫檀座;造型仿青铜器式样、敛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云头足。外口沿棱纹两道,其间环列二十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八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底施黄褐色薄釉并露部分灰胎,十七枚支钉痕迹明显。底与足均刻有数字「七」。
明永乐-宣德 钧窑月白釉四方倭角水仙盆
长18厘米
款识:十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Lot5668
成交价:RMB 4,140,000
备注:
1. 张宗宪先生“云海阁”收藏。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112。
此类花器为明代早期内府颁样并下发到窑厂烧造而成。此类钧窑陈设类器皿,质精式雅,备受世人珍视,且存世稀少。据万历一朝《大明会典•工部十四》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如遇缺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可见至少自宣德年间开始,钧州(现河南禹州)即一直为宫廷烧造各式器皿。本品色纯一而无杂,妍丽动人,带来郁郁的古风和摒弃繁缛的妙境,代表了明代钧瓷之最高成就。
钧窑玫瑰紫斑盏
尺寸:直径9cm
估价:250,000~350,000 人民币
成交价:667,000 人民币
北宋 钧窰紫斑盌
尺寸:9 公分
成交价:14,520,000 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8春季拍卖会
 钧窑玫瑰紫斑折沿盘
尺寸:直径19cm
估价:1,000,000~2,000,000 人民币
成交价:2,990,000 人民币
元 钧窑紫斑盏
成交价:2,012,500人民币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

  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的神、奇、妙、绝,古往今来,吸引着不胜枚举的中外名流学者、各界要人纷至沓来,观光玩赏。新西兰友人称它是“无论放置在哪里,顿时万物都增辉”,“窑工绝技,摄我诗魂”。书画家韩美林誉之为“中华之魂”。

钧窑是官窑还是民窑

钧窑
有官窑也有
民窑
,也就是说它主要职责是为皇室提供产品,但是副业也向百姓提供产品,当然,窑里的顶级工匠全是皇室御用。
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有问题欢迎百度消息联系。

钧窑产地在哪里 钧窑的产地简介

1、钧窑产地在河南省禹州市。

2、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3、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4、“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