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各少数民族都有什么体育项目啊)

本文目录

  • 各少数民族都有什么体育项目啊
  • 新疆少数民族有什么体育运动呢
  •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哪些
  • 新疆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是什么呢
  •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体育活动
  • 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 跳竹竿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 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有多少代表团’参加

各少数民族都有什么体育项目啊

摔跤(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赛马(哈萨克族),叼羊比赛(维吾尔族,每年3月21日诺露孜节日都有叼羊比赛,摔跤等活动)。

新疆少数民族有什么体育运动呢

每逢节日庆典时,少数民族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如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马上角力、飞马拾银、射箭、高空走绳、对唱、麦西来甫、阿肯弹唱、赶巴扎等,使人流连忘返。

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各民族中,维吾尔族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780.25万人,占39.75%;哈萨克族138.16万人,占7.04%;回族87.63万人,占4.46%;柯尔克孜族17.12万人,占0.87%;蒙古族16.96万人,占0.86%;塔吉克族4.35万人,锡伯族4.08万人,满族2.41万人,乌孜别克族1.42万人,俄罗斯族1.13万人,达斡尔族0.67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共10.79万人。

饮食习惯西域香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牧区的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带有浓郁的奶味,营养丰富,可饱口福。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肺。隆冬时节、寒风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头不少人身披雪花,围着火炉在吃西瓜,这是最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人口众多的汉族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还有许多各民族固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它虽然屡遭历代统治阶级的摧残,但由于它扎根于群众之中,千百年来辗转流传,终被保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拓了光辉的前程。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图1)。
  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例如苦聪人的弩,用竹子做弓,削木头做架,编竹筋为弦,大人小孩都有一把,傈僳族人民每到新年就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几十米处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图2)。 舞龙 壮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爱舞龙。龙用竹扎成,用画有龙鳞的花布或色纸裹着龙头、龙身、龙尾,一般是21~25节,龙下撑着10多个把柄,舞龙者每人拿着一个把柄。有的龙身内有灯座,晚上可以点灯。在前面一个人拿着龙珠来指挥舞龙。参加舞龙的成员,不但要力气大,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娴熟的技术。贵州省苗岭苗族集居的地区,历史上每年元宵节,苗汉两族人民舞龙互访,上一年汉族人民舞着龙到苗族村寨里去联欢,苗家舞着他们的龙来迎接。两龙相遇,主龙的头要低于客龙的头,并且让客龙先入寨子。客龙进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户“祝福”,被拜访的户主就燃放爆竹欢迎。接着苗族就抢客人到家作客,以抢得人多为光荣;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样舞着龙到汉族村寨回敬。
  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傣族人民每逢泼水节举行龙舟赛。龙舟用优质木材制造,长约40~50米,宽 1米多,50人分两排席坐划桨,锣声一鸣,竞相飞速向前。经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龙舟,有“火龙”、“银龙”、“乌龙”、“彩龙”等。苗族、 水族人民还有赛龙舟捉活鸭的风俗(图3)。
  “阿莫朵”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苦聪人,每逢佳节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竹笛声,载歌载舞来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叶制作的鸡毛球,中间细、底脚大,插上3根鸡毛,有点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时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拴上一条藤,两人或多人分立两边用手拍击对打。随着“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杀,接不到对方打来的球算输。
  秋千 贵州、湖南的苗族,广西的壮族,每逢新春佳节,街上搭起一座座高达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荡秋千的机会寻找心爱的伴侣。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姑娘在节日和农闲季节,也进行荡秋千比赛或表演。比赛时在秋千架前方高处横 1条带铜铃的绳子,秋千一碰到绳子,铜铃就发出响声,谁碰的次数最多,谁就被认为技艺高超。台湾高山族的姑娘们,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着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树下荡秋千。她们把这一活动称作“渺绵”(即“飞天”之意),生动地表达了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打磨秋千 每年春节,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他们在地上栽 1根木桩(高出地面1米左右),将1块中间挖有圆孔的长形横板安装在桩顶上,板面两头各坐1 人,共同有节奏地用脚蹬地,使横板和人在上面旋转。打磨秋千是群众性的集体活动,要求共同协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转过程中,头不晕目不眩的人受到称赞。
  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爱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举行一年一度的爬山节。这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带着糯米做的干粮,从附近的山寨赶来,共同进行爬山比赛。先到顶峰的小伙子,得到姑娘的礼物──1 个绣花袋。这位小伙子也把自制的金色芦笙赠给姑娘,他们常常由此互相爱慕。羌族人民是爬悬崖,上面放着礼物,以奖给优胜者。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打马桩 拉祜族的打马桩,类似国外的“九柱戏”。每人拿一根木棒,一端要削尖。一人先把木棒插在规定的区域内,其余的人在10多米以外甩自己的木棒,把插在地上的木棒打倒为赢。 竿球 台湾彰化以北地区的竿球,历史悠久,球是用细藤编成的,里边装着棉花,外面画着美丽的图案。高山族青年用这种球来嬉戏,参加者用手里的竹竿尖端将球托向空中,落下来,托上去,轮流接球,不让球落地。接不住为输,输者被罚饮酒。 坠绳、飞绳 藏族人民在新年里举行坠绳表演。先在平地上竖立 5丈多高的木柱,从柱顶挂紧牛毛制成的绳子,斜垂而下,绳的末端拴牢在地面。表演坠绳者身着短衣,用牛皮束胸,先爬到木柱顶端,再抱绳倒悬滑下,快速如飞,平安落地,象征着五谷丰登,百事吉祥。蒙古族人民在节日里举行的飞绳表演,与藏族的坠绳相似,也深受群众的欢迎。
  打“布鲁” 蒙古语是投掷的意思。“布鲁”,是用铅、铜或铁等金属片包扎在一根状似镰刀的木头上,形状有扁有圆,重量200~500克不等。它来源于生产,过去人民用“布鲁”打空中飞禽,击地上走兽,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后来这种打猎工具,成了蒙古族人民锻炼身体的手段。 拔腰劲 拉祜族的拔腰劲,是两个人互相抱着,看谁能把对方先抱起来,双脚离地者为败。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欢手打毽子。毽子的底座由 2寸长的竹子做成,上边插鸡毛。打毽子的人手中拿四方形带把的木制拍(比乒乓球拍大一点)。比赛办法是轮流发球、接球,接不住者为输。每年春节期间经常举行单打和双打比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哪些

民族式摔跤、中国式摔跤(绊跤)、毽球、花炮、高脚竞速
、珍珠球运动、木球、蹴球、陀螺、射弩、押加、板鞋竞速等等
...

新疆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是什么呢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就是跳舞,唱歌,因为新疆人其实他们是特别会跳舞的,而且跳的舞蹈也是非常的漂亮。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体育活动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项目及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为丰富。这些运动项目,既是人们健身的主要形式,更是各民族必须具备的技能。现举例分述如下。
(一)武术。
流行于云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武术,具有久远的历史。发现于云南沧源新石器时期的崖画,向我们展示了史前原始状态的武术形式,其中有持棍棒、予、盾牌、弩、弓以及类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动形象。表明这时流行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武术已初具形态了。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刀、矛、狼牙棒、斧、剑、弩机等兵器,特别是“战争场面贮贝器盖”上短兵鏖战的群塑中,表现了较成熟的技击动作,是云南原始武术之例证,它对奠定云南地区民族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又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创造了适合于本民族的武术形式。如回族所创立的众多的拳法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心意六合拳”、“八极拳”、“查拳”、“教门弹腿”等,其中“心意六合拳”在武林中素以“狠拳”著称,是一种刚柔相挤的拳种,具有良好的健身防卫功效。在苗民中,流行的“芦笙拳”是一种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拳种,它是苗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将芦笙舞和劳动拳巧妙结合的产物,深圳特区受各地苗民喜爱。傣族武术的内容也极为丰富,西双版纳勐海佛寺壁画中,保留了傣族武术的珍贵形象.据估计,仅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傣家武术套路就有上百种,且各有所长.其中“孔雀拳”便是傣族人民长期观察了他们喜爱的孔雀行为举止后,摹仿其动作并融入了太极拳、长拳、绵拳和气功等技法后,创编出来的一套特色鲜明的外柔内刚的拳种,藏、彝等族也都有自己特点鲜明的拳术。
器械打斗术,在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用器械种类繁多。大理白族在节日里表演的“霸王鞭”既是在其民族表演的成套舞蹈动作中,融入了许多白族传统鞭术、棍术动作后形成的。云南新平磨皮大寨彝人跳的“花鼓舞”,表演者十数人,其中有的舞者手握大刀、两节棍、三叉戟、双刀、双钩、水火棍等武术器械。他们除表演古代战争的各种情节外,还上场演武,重现战争的撕杀情景,表演气势威猛,场面激烈,非常形象逼真,除了健身性,还极具观赏性。此外,苗族的双环刀,景颇族的平头长刀,阿昌族的“户撒刀”等也都是武术器械技击中的主要器械。
(二)赛马与射箭。
自古以来,骑马、射箭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晋宁、江川等出土的铜鼓、铜贮贝器、铜饰及铜剑等上面,表现狩猎形象的图案比比皆是,而且其规模、气势较大。大理白族在传统佳节——“三月街”期间,定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等竞赛活动。彝族的赛马,一般选在平坝上举行,骑手们纵马在环形的跑道上奔驰,先者为胜。在射箭比赛中,彝族是以挂在50米开外大树上的牛腿为靶,并以此作为笛箭手的奖品。在苗、傣、彝、僳僳、怒、独龙、基诺等民族中还流行弩射,并发展出了众多别具一格的弩射形式,如怒族的弩射,高手能射中水中游鱼。
(三)竞渡。
俗称划龙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在晋宁、江川等地出土的铜鼓上的竞渡图像一般有船四只,船员上划船者人数多少不等。竞渡之俗,从西汉以后逐渐成为这一带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并成为了整个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祭祀仪式活动中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双版纳的傣族在傣历新年(即傣族“泼水节”)期间,都要在澜沧江上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划龙舟”活动,不仅可以娱悦身心,其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可以说,云南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纵观云南地区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明显特点。
1.地域性。
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变迁。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审视云南各族绚丽多彩的传统体育表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凡生活在居住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沟壑纵横区域的民族,由此孕育而生的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竞技性。反之,世居平原坝区的民族,其传统体育带有明显的游戏、娱乐等特点。例如,生活在怒江峡谷的怒族,传统体育“过溜索”是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需要和谋生的手段,需较强的力度和难度。而主要生活在坝区的白族、傣族等民族的传统体育“霸王鞭”、“整光灯”等活动则娱乐性较强。
2.娱乐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并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由于民族体育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次体育活动的举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盛会。云南的基诺族,每逢喜庆节日,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开展打鸡毛球、扔石头、项竹竿、打陀螺、跳大鼓等民族体育活动,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
3.健身性。
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它对改善民族体质,提高各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起积极的作用。
4.多样性。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主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别,体育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多元特色。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娱乐活动,而每一种同名目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及竞赛规则。仅以不同名目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统计,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就达226项之多。

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蒙古草原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体现蒙古族人民刚烈性格、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等优秀品质的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体育项目。为了把这个民族传统项目推向全国,有关部门对竞赛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实验,现在已正式确定了蒙古式摔跤的比赛规则,并先后在呼和浩特等地举办过5次全国蒙古式摔跤邀请赛。1990年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首届国际大型“那达幕”大会,使蒙古式摔跤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被世界所关注。
绕山林活动是白族民间大型的体育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据杨琼《滇中琐记》中的记载:“清代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年春季下浣,男女聚集,殆千万人,十百名为群。男子犹如执巾乘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现代的绕山林活动,破除了迷信,崇尚科学,特别是年轻人,在绕山林活动中寻情游乐,不计较赛跑、打霸王鞭、金钱鼓、游泳、划船、赛马等活动的名次和奖励,主要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运动的情趣和欢乐。

跳竹竿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跳竹竿是我国黎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黎族竹竿舞起源于对传统砍柴活动的模仿,辞海中对其叙述为:“打柴舞,亦称‘打竹舞、‘竹竿舞。 ”它的起源,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来自于黎族古代的丧葬习俗。

此外,关于打柴舞起源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山高林密,当地人用竹建造房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船形茅屋文化。黎族百姓模仿造屋过程中在竹上滑动,在竹上跳跃等动作,并适当的结合富有节奏性的音乐,用竹子敲击出动听的节奏,从而形成了有独特意韵的跳柴舞。

另外一种打柴舞起源说法是,黎族人上山砍柴,休息时将柴排放敲击,跳来跳去,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打柴舞。

扩展资料: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之一,。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

跳竹竿时,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男女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

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参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热烈气氛。

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有多少代表团’参加

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将于今年8月9日至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主题为“相聚内蒙古、共圆中国梦”,共设17个竞赛项目和140个表演项目,将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台湾的34个代表团、6000多名运动员参赛,规模创历届之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