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是什么?马姓的历史起源于哪里

本文目录

  • 马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是什么
  • 马姓的历史起源于哪里
  • 百家姓中姓马的来历
  • 马氏家族起源
  • 姓“马”的由来
  • 马姓的起源有哪些
  • 马姓起的源是什么

马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是什么

马姓来源:

马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起源于战国时期,其得姓始祖为赵奢,而马姓最早的发源地是在河北邯郸地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迁徙,马姓现如今已成为遍布全国各地的一大姓氏。

马姓历史名人:

1、马援:(前14—49年)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

2、马融:(79—166年)东汉经学家。

3、马腾:三国时期军阀之一,亦是马超、马铁、马休之父。

4、马超:(176—222年)征东将军马腾之子,三国时蜀汉武将之一。

5、马谡:三国时蜀汉将领,因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所杀。

6、马钧:(又作马均)三国时期曹魏发明家,曾发明水车、指南车,有「天下之明巧」称号。

7、马元贽:唐朝中叶宦官。

马姓分布

马姓开始活跃于河北南部,秦朝初移民陕西,并以陕西兴平(古扶风地)为中心繁衍发展。东汉时马姓已越过武陵山由湖南进入贵州,至南北朝时,马姓已分布在长江以北和西南广大地区。唐宋时代,马姓由河南过江西进入福建和广东,清初入台湾。

宋朝时期,马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马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马姓总人口的1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省马姓大约占马姓总人口的52.1%;其次分布于陕西、四川、江西,这三省的马姓约占马姓总人口的22.4%。全国形成了黄河流域和江西两大马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山东仍为马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15.6%。主要分布于山东、浙江、河北、江苏,这四省大约占马姓总人口的48.2%;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约占马姓总人口的23.8%。全国仍以黄河流域为主要聚集区,但在东南地区的江浙重新形成了另一大块马姓人口聚集中心。

马姓的历史起源于哪里

马姓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始祖赵奢,以祖上爵号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将军叫赵奢,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受朝廷封于马服那个地方享用地的物产,就是现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更是用马服当作姓,称为马服氏。又后来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马,称为马氏。②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3)出自少数民族。如金朝金朝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洮狄道(今甘肃境内),成为马姓一支;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回族中马姓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后改姓为马;其他如蒙古、黎、满、普米、东乡、阿昌、藏、土、撒拉、保安、朝鲜、瑶、壮、布依等民族,也都有马姓。
始祖:马服君(赵奢)。
马姓聚集地(迁徙分布):
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邯郸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目前马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九位。

百家姓中姓马的来历

一、出自嬴姓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2、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也是历史久远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改姓。

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也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

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的北方少数民族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4、源于少数民族

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

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当今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5、源于西域

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扩展资料:

马姓名人:

1、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2、马超(176~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东汉末年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长子。少年成名,健勇善战,多次拒绝曹操征召。

3、马化龙,曾用名马朝清(1810年12月15日-1871年1月13日),哲合忍耶第五辈穆勒师德,教内称十三太爷,经名“穆罕默德·艾依乃玛·阿俩毛俩乎”,道号“托布尔·屯拉”,尊号“赛义德·束海达依”(即殉道者的领袖)。

4、马世龙(1594年~1634年),明末将领,字苍渊,或苍元,汉族将领。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由世职武举中试,历任宣府(今河北宣化)游击,永平(今河北卢龙)副总兵,署任都督佥事、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总兵官。

马氏家族起源

马姓起源大致有五:

1、出自嬴姓

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

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

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官位

(1)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2)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

(3)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

(4)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

3、源于改姓

(1)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

4、源于少数民族

(1)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

(2)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中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5、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扩展资料:

马姓历史名人:

1、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 )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因梁松诬陷,他在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被追谥为“忠成”。

2、马融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马融自少“美辞貌,有俊才”,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大将军邓骘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

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年八十八。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

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3、马良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辟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遇害身亡。

4、马超

马超(176~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东汉末年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长子。

少年成名,健勇善战,多次拒绝曹操征召。跟随司隶校尉钟繇攻打并州,拜为谏议大夫。马腾入朝成为卫尉后,拜为偏将军、都亭侯,接管马腾军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联合韩遂一同抵抗曹操,参加潼关之战,为曹操离间计所败。攻打陇上诸郡失败,依附汉中太守张鲁。

刘备攻打刘璋时,率众投降,合兵包围成都。参加汉中之战,上表尊封刘备为汉中王,迁左将军。蜀汉建立后,拜为骠骑将军、凉州牧,封为斄乡侯。

章武二年(222年),病逝,终年四十七岁。景耀三年(260年),谥号威侯,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有剑术“出手法”。

5、马岱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

后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姓“马”的由来

马姓发源地:邯郸市 马姓寻根地图
马姓总体概述 马-百家姓排行第19,约有人口1365万,占全国1.05%。
一般认为马姓起源有3: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马姓的起源有哪些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马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马姓的来源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

  4.源于回族,属于 文化 上汉化改姓为姓,回 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译。

  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6.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7.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9.源于官位。一、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0.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11.源于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双楼马村。

  马姓迁徙分布

  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马姓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 三国 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 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明洪武初处正平县废入绛州。民国初改称新绛县,今因之。

  铜柱堂:汉伏波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宗族特征

  1、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为大姓,且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据有关资料统计,马姓在全国回族中属十三大姓之一,在汉族人口中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2、马姓多位于西北地区, 历史 上所出名人较多,遍布经济、 政治 、文化领域。3、各支马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马姓家族名人
  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钧: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人,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

  马道一:又名马祖道一,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高僧,佛教洪州宗的创始人。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后人尊为马祖。

  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

  马皇后: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后。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宫,永平三年(60年)被立为皇后。终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预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亲戚。章帝即位后为太后,多次拒绝章帝赐封马氏兄弟。后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马防、马廖、马光三兄弟为列侯,马太后认为即使他们因军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归第”。

  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末凉州(今甘肃武威)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马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生卒不详。三国时期蜀汉武将,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官至平北,陈仓侯。

  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汉族,著名 经济学 家、 教育 家。历任几大名校校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 财经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马三立(1914----2003),北京人,原名马桂福。中国共产党员。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抗日英雄,字秀芳,汉族,陆军加衔,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

  马英九,汉族,台湾地区领导人 ,祖籍湖南 衡山县,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 法律 系 毕业 。后赴美 留学 ,获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马云,汉族,1964年10月15日出生,浙嵊州 人。英文名Jack,第一次高考落榜后马云就参加了工作,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外语外贸专业的专科,中国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代浙商代表人物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化腾,男,1971年10月29日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现担任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季,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市宝坻县黄庄村,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

猜你喜欢:

1. 云姓的来源介绍

2. 张姓的来源介绍大全

3. 章姓的来源介绍

4. 吴姓的来源介绍

5. 郑姓的来源介绍

马姓起的源是什么

马姓起源于河北邯郸的姓氏。

马姓,如今大约1120万人,在中国人口中排名第十七位。鲜为人知的是,尽管如今马姓人口众多,但与其他姓氏相比,马姓历史并不悠久,而是始于战国赵括之父赵奢。所谓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位,铸就了白起人生中最辉煌、最有争议的一页。

马姓的始祖: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

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