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成长林清玄(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林清玄著))

本文目录

  •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林清玄著)
  • 林清玄: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
  • 林清玄少年版的小散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生命的意义 林清玄 读后感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林清玄著)

今日学习林清玄的《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体验一番佛学与人生交融的奇幻感觉。

正文:



憨山大师有一年冬天读《肇论》,对里面僧肇大师谈到的“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感到十分疑惑,心思惘然。
又读到书里的一段:有一位梵志从幼年出家,一直到白发苍苍才回到家乡,邻居问梵志说:“昔人犹在耶?”梵志说:“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憨山豁然了悟,说:“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
然后,他走下禅床礼佛,悟到无起动之相,揭开竹帘,站立在台阶上,忽然看见大风吹动庭院里的树,飞叶满空,却了无动相,他感慨地说:“这就是旋岚偃岳而常静呀!”又看到河中流水,了无流相,说:“此江河竞注而不流呀!”于是,去来生死的疑惑,从这时候起完全像冰雪融化一样,随手作了一首偈: 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我每一次想到憨山大师传记里的这一段,都会感动不已,它似乎在冥冥中解释了时空岁月的答案。

表面上看,山上的旋岚、飘叶、云飞,是非常热闹的,但是山的本身却是那么安静—河中的水奔流不停,但是河的本质并没有什么改变。人的生死,宇宙的昼夜,水的奔流,花果的飘零,都像是这样,是自然的进程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梵志白发回乡,对邻居说:“我像是从前的梵志,却已经不是以前的梵志了。”
岁月在我们的身上,毫不留情地写下刻痕,在每一次揽镜自照的时候,都会慨然发现,我们的脸容苍老了,我们的白发增生了,我们的身材改变了,于是,不免要自问:“这是我吗?”这就是从前那一位才华洋溢、青春飞扬、对人世与未来充满热切追求的我吗?
这是我,因为每一步改变的历程,我都如实地经历,还记得自己的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步一步的变迁。
这也不是我,因为不论在外貌、思想、语言都已经完全改变了。如果遇到三十年前的旧友,他可能完全不认得我,或许,我如果在街上遇见十岁时的自己,也会茫然地错身而过。
时空与我,在生命的历程上起着无限的变化,使我感到惘然。
那关于我的,到底是我呢?不是我吗?

有一次返乡,在我就读过的旗山国小大礼堂演讲,我的两个母校,旗山国民小学、旗山初中都派了学生来献花,说我是杰出的校友。
演讲完后,遇到了我的一个小学中学的老师,简直不敢与他们相认,因为他们都老得不是原来的样子,当时我就想,他们一定也有同样的感慨吧!没想到从前那个从来不穿鞋上学的毛孩子,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了。
一位二十年没见的小学同学来看我,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二十年没见,想不到你变得这么老了!”—他讲的是实话,我们是两面镜子,他看见我的老去,我也看到了他的白发,其中最荒谬的是,我们都确信眼前这完全改变的同学,是“昔日人”,也相信自己还是从前的我。
一位小学老师说:“没想到你变得这么会演讲呢!”
我想到,小时候我就很会演讲,只是普通话不标准,因此永远没有机会站上讲台,不断挫折与压抑的结果,使我变得忧郁,每次上台说话,就自卑得不得了,甚至脸红心跳说不出话来。
连我自己都不能想象,二十几年之后,我每年要做一百多次的大型演讲,当然,我的老师更不能想象的。
我不只是外貌彻底地改变了,性格、思想也不再是从前得自己。
但是,属于童年的我,却是旋岚偃岳,江河竞注,那样清晰,充满了动感。

今年过年的时候,在家里一张被弃置多年的书桌里,找到了我在童年、少年时代的一些照片,黑白的、泛着岁月的黄渍。
我坐在书桌前专注地寻索着那些早已在岁月之流中逝去的自己,瘦小、苍白,常常仰天看着远方。
那时在乡下的我们,一面在学校读书,一面帮忙家里的农事,对未来都有着茫然之感,只知道长大一定要到远方去奋斗,渴望有衣锦还乡的一天。
有一张照片后面,我写着:
男儿立志出乡关, 毕业无成誓不还。
那是初中三年级,后来我到台南读高中,大学考了好几次,有一段时间甚至灰心丧志,觉得天下之大,竟没有自己容身的地方。想到自己十五岁就离家了,少年迷茫,不知何往。
还有一张是高中一年级的,背后竟早熟地写道: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往哪里去? 在人群里,谁认识我呢?
我看着那些照片,试图回到当时的情境,但情境已渺,不复可追。如果我不写说明,拿给不认识从前的我的朋友看,他们一定不能在人群里认出我来。
坐在地板上看那些照片,竟看到黄昏了,直到母亲跑上来说:“你在干什么呢?叫好几次吃晚饭,都没听见。”我说在看从前的照片。
“看从前的照片就会饱了吗?”母亲说:“快!下来吃晚饭。”
我醒过来,顺随母亲下楼吃晚饭,母亲说得对,这一顿晚饭比从前的照片重要得多。

这二十年来,我写了五十几本书,由于工作忙碌,很少回乡,哥哥姐姐竟都是在书里与我相见。
有一次,姐姐和我讨论书中的情节,说:“你真的经历这些事吗?”
“是的。”我说。
“真想不到,我的同事都问我,你写的那些是不是真的,我说我也不知道呀!因为我的弟弟十五岁就离家了。”
有时候,我出国也没有通知家里的人。那时在《中国时报》当主编,时常到国外去出差,几乎走遍了半个地球。亲戚朋友偶尔会问:
“这些埃及的,是真的吗?”“这写意大利的,是真的吗?”
我的脸上并没有写过我到过的国家,我的眼里也无法映现生命那些私密经验的历程,因此,到后来,连我自己也会问自己:“这些都是真的吗?”如果是假的,为什么如此真实?如果是真的,现在又在何处呢?生命的经验没有一段是真的,也没有一段是假的,回想起来,真的是如梦如幻,假的又是刻骨铭心,在走过了以后,真假只是一种认定呀!

有时候,不肯承认自己四十岁了,但现在的辈分又使我尴尬。
早就有人叫我“叔公”“舅公”“姨丈公”“姑丈公”了,一到做了公字辈,不认老也不行。我是怎么突然就到了四十岁呢?
不是突然!生命的成长虽然有阶段性,每天却都是相连的,去日、今日与来日,是在喝茶、吃饭、睡觉之间流逝的,在流逝的时候并不特别警觉,但是每一个五年、十年就仿佛河流特别湍急,不免有所醒觉。
看着两岸的人、风景,如同无声的黑白默片,一格一格地显影、定影,终至灰白、消失。
无常之感在这时就格外惊心,缘起缘灭在沉默中,有如响雷。
生命会不会再有一个四十年呢?如果有,我能为下半段的生命奉献什么?
由于流逝的岁月,似我非我;未来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个今朝,尽其在我珍惜的每一个因缘,并且深化、转化、净化自己的生命。

憨山大师觉悟到“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的时候,是二十九岁。想来惭愧,二十九岁的时候我在报馆里当主笔,旋岚乱动,江河散流,竟完全没有过觉悟的念头。
现在懂得了一点点佛法、体验一些些无常、关照一丝丝缘起,才知道要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是多么艰难。幸好,选到了一双叫“菩萨道”的鞋子,对路上的荆棘、坑洞,也能坦然微笑地迈步了。
记得胡适先生在四十岁时,曾在照片上自提了“做了过河卒子,只要拼命向前”,我把它改动一下“看见彼岸消息,继续拼命向前”,来作为自己四十岁的自勉。
但愿所有的朋友,也能一起前行,在生命的流逝、在因缘的变换中,都能无畏,做不受惑的人。

end~

林清玄: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

有一回,林清玄先生领着孩子散步路过一家卖油面的小摊子。

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

于是和孩子驻足围观,看到卖油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顷刻间,就十几把,然后把叠成串的竹捞子放到锅里烫,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佐料,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林先生和孩子都看呆了。

这时候,孩子说了一句话: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老板比赛,你一定输。

对孩子的话,林先生不禁笑了,并且坦然承认。说,不止会输,还会输得很惨。

是啊,当我们放眼这个世界,各行各业,如果是以自己为标准,那么很容易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旦和他人做对比,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曾经看过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在田间辛苦劳作的老农是数亿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一个病房里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千万医护人员中的一员,一个在雨夜送外卖的外卖小哥是数百万外卖小哥中的一员省略号。

他们都很平凡,但我们的世界不就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组成的么?

大家都貌似很简单,但是,每个人都生而不易,都在努力的生活,用言语,用劳作,表达着对生命的承担。

承担,是生命最美的东西!

正如林清玄先生说: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不是草木虫鱼,就要承担,安然地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对,还要保持觉性,就是菩提了。

或许有时候我们也会怀疑生命的意义,生活艰苦,很多人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但是,努力生活的每个人都值得钦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贵”,能够平等待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是完美。

很多炫耀和争夺无非是缺少承担,只有无止境的得到才能让他安心,所以,这只能说是一种病态的卑微。

我们学习着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赞美的地方,无论是辛苦劳作的农民还是街头卖艺的艺人,他们身上的技能,都是我们没有的。

看清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的短处,不要拿自己的不足去和他人对比,所谓的自信其实是相信自己目前的状态可以做到更好,且不燥不徐的认真努力,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谦卑成熟的人总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是自卑,而是以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在进步。

看到一个视频。

初冬时节,在秦岭腹地一个隧洞挖掘现场,1840米的地下,距离井口10公里,温度四十多度,没有丝毫自然风的隧洞,如同一个巨大桑拿房,辛苦劳作的工人们,正在认真工作,隧道掘进的每一米都混合着他们的汗水。

看着不禁泪目,评论里大家都在致敬劳动者,是啊,他们也是有家,有孩子啊。

你以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生命的承担,就是用辛勤劳动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不管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实现理想,有行动才会有力量,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生而为人不是拿来说对不起,说我不行,而是用心来承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每次外出吃饭,买菜,坐车,每当看到热情的人,我总会特别感动。

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认真生活的心态,让我们也受感染,更加打起精神来热爱自己的生活,让我们觉得生活值得,也让我们拿真心去对待他人,不负所有的遇见。

或许,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比他人“强”,比较式教育,让我们进步,也更容易激起斗志。但同时,也忽略了自我觉悟和内心的成长,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找不到自己的热爱。

世界纷繁而人心浮躁,需要拿出坦然的心境,不断的自省和关注自己的内心,不要让浮躁的心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掩盖自己的无能。

所以,不如学一学林先生的洒脱。

孩子问他:爸爸,你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别人呢?

林先生答:如果比写文章,爸爸可能会比得上卖油面的老板吧?

然后孩子说,也不会,油面老板几分钟煮好几碗面,爸爸要好久才能写一篇文章。

父子俩相对大笑。

是啊,这世上有什么可比,有什么人可以比呢?事实上,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情感 #
用文字养心,用诗书养魂,感谢您的关注!——坦然的狐狸

林清玄少年版的小散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林清玄的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作者用各种不同的散文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我们少年人生的见解。读后我深有感触,的确,不管是天真还是纯善,或是美好,直至庄严。都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在此我特意向大家推荐几篇阅读,也分享我的感受。  卷一《天真的心》  No.4:《立刻完成的灵药》  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  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  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感: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点: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文中的国王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下一种灵药便能迅速长大。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望当然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人的成长是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而不是单凭灵药便可成长的。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总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就像是被造谣、被误解、被毁谤……但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对待这些事情,而不是盲目反击以证明我们的无知与愚昧。就像坐着所说的一样,因为我们都有自知之明、自觉之道、自爱之方……  人的成长唯独不可缺少的便是时间,时间也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  No.7:《抒情文社会》  “抒情文社会”变成了“议论文社会”  感:当所有的演讲都全部成了议论和分析时,我们便能明白,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了“议论文社会”,少了那些真诚的心灵,每当读起这篇文章便让我警醒到:我们不应多写议论文,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们,当作者听说从小学便开始学写议论文时,他很是气愤,因为议论文抹杀了学生们最为美好的思想与最为童真的情谊,而使当今的作文变得越来越八股化,没有当今学生们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们写议论文便是头头是道,但要让他们写一封情书,或是写封家书便往往虎头蛇尾,情感无以表达。这种事情也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抒情文的时代早已逝去,而今后的,便是议论文日益猖獗的时代了!  卷二《纯善的心》  No.15:《咬舌自尽的狗》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

生命的意义 林清玄 读后感

林清玄用这样的场景引出自己的一段话,刚好回应了开始司机的提问,司机在问出这个问题得到解答后,心灵与智慧就得到了一丝增长,而后一句话就是说自己了,自己在为这个司机解答问题就是对世界有了一些奉献和利益。
林清玄用这个场景来引出自己的话,不仅看出其在佛学上颇有所得,更是将其用到文学上来解释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思考,也应了林清玄在前半生是用文学来解释佛学的说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