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本文目录

  •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 长沙过贾谊宅古诗词
  •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
  • 长沙过贾谊宅全诗翻译
  •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
  • 长沙过贾谊宅拼音 长沙过贾谊宅译文
  • 长沙过贾谊宅的翻译及赏析
  •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7、漫江:满江。漫:满,遍。
8、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12、怅寥廓(chnglioku):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oku):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3、苍茫:旷远迷茫。
14、主:主宰。
1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16、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17、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18、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19、恰:适逢,正赶上。
20、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22、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23、挥斥方遒(qi):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25、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6、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7、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28、遏():阻止。
29、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释:

1、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2、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3、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4、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
5、谁见两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故名。

译文:

遥望你的船,
已驶向烟水空茫的地方;
我依然不停地挥手,
泪水沾湿了手巾。
你象飞鸟一样,
此行真不知漂泊何处;
青山虽美,
却只能增添送行人的伤心。
无尽江水载着你的船儿,
渐去渐远了;
去江南欣赏:
夕照下五湖春色的芳馨。
谁能看见,
我眷怀故友徘徊汀洲之上?
满腔相思之苦,
只能愁对河边的白苹!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首联写朋友远去,诗人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情跃然纸上;颔联写友人远行难以预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对。愁思绵绵,不绝如缕;颈联写友人远去,抵达五湖,观赏春色;末联写眷怀友人徘徊汀州,愁对白苹。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4、日暮:傍晚的时候。
5、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6、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7、犬吠:狗叫。
8、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翻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长沙过贾谊宅古诗词

《长沙过贾谊宅》翻译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原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诗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长沙过贾谊宅

  朝代:唐朝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

  ⑶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赏析: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2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古诗简介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翻译/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

  ⑶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赏析/鉴赏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长沙过贾谊宅全诗翻译

长沙过贾谊宅全诗翻译如下:

翻译: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虽然是个有道的国君,为何独对你恩疏情?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原文: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唐代〕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赏析: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

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

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诗中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拼音 长沙过贾谊宅译文

1、长沙过贾谊宅原文

长cháng沙shā过guò贾jiǎ谊yì宅zhái--刘liú长zhǎng卿qīng

三sān年nián谪zhé宦huàn此cǐ栖qī迟chí,,万wàn古gǔ惟wéi留liú楚chǔ客kè悲bēi。.

秋qiū草cǎo独dú寻xún人rén去qù后hòu,,寒hán林lín空kōng见jiàn日rì斜xié时shí。.

汉hàn文wén有yǒu道dào恩ēn犹yóu薄báo,,湘xiāng水shuǐ无wú情qíng吊diào岂qǐ知zhī。.

寂jì寂jì江jiāng山shān摇yáo落luò处chù,,怜lián君jūn何hé事shì到dào天tiān涯yá。

2、长沙过贾谊宅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长沙过贾谊宅的翻译及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指贾谊被贬谪之地,也喻指作者自己被贬谪之地。

译文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相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

*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重点字词解析

  ①贾谊:西汉初年思想家,文学家。文帝时为大中大夫,因才华出众,被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长沙过贾谊宅》鉴赏赏析

  这首《长沙过贾谊宅》写诗人刘长卿经过长秒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长沙过贾谊宅》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

  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刘长卿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刘长卿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

  《长沙过贾谊宅》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刘长卿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刘长卿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长沙过贾谊宅》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刘长卿的这首《长沙过贾谊宅》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刘长卿自我的行踪和心迹。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