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铠的介绍?袁金铠和袁世凯什么关系

本文目录

  • 袁金铠的介绍
  • 袁金铠和袁世凯什么关系
  • 《清史稿》是谁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民国历史人物-奉系军阀(六)
  • 为溥仪掌印的三位伪满洲国大臣,最后结局如何
  • 袁金铠的简介
  • 清史稿中后宫传在什么位置
  • 袁金铠的年表

袁金铠的介绍

袁金铠( 1870-1947 ),字洁珊,晚号甲庐。1869年生于辽阳县山岳铺,19岁中秀才。

袁金铠和袁世凯什么关系

袁金铠是袁世凯的任参政。袁世凯又成立御用的咨询兼代行立法机关的参政院,袁金铠改任参政。其间,袁金铠一度运动出任黑龙江巡按使,未能如愿。

《清史稿》是谁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清史稿》是记叙了清太祖建国到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所有清朝的历史,乍一听这个名字就不像正正经经正史应该有的名字。其实,清史稿并不是清朝政府组织编撰的历史,而是根据修史的传统,是由清朝的下一个政权北洋政府组织编撰的,所以它又不算是清朝的正史。

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为它修史。北洋政府按照历代编史的规矩,于1914年专门设立了编撰清史的清史馆,由赵尔巽作主编。参与编写史书的人大多都是清朝的旧臣,他们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思想比较保守,所以在书中的思想倾向性也很明显。他们热烈讴歌了清朝,把辛亥革命说成叛乱,对列强侵略也隐瞒不报,所以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修史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经过赵尔巽等人的努力,14年后,《清史稿》还是成书了。

《清史稿》成书仓促,时局特殊,但也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清史稿》由多人编写完成,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加上时局动荡,《清史稿》还是有着一些瑕疵,比如出现人名等错误。然而,这套书的历史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国已经把它作为25史中,成为了解清朝历史的重要史书

民国历史人物-奉系军阀(六)


元老系红桃13--王永江

王永江(1871一1924)字岷源,辽宁大连市人。王永江幼年时天资聪慧,好学上进,18岁时以全县第一名考取贡生,但因其既无钱财,又无关系无法进入官场,只好在旅顺开了家中药店谋生,但因市民喜西药不喜中药干了几年后最终关门。时年35岁的王永江一愁未展,几近绝望时,老朋友袁金铠请他考察日本警察制度,并推荐其到辽阳警务学堂任老师。后被推荐为奉天人才受到袁世凯的召见,次年被任为奉天民政厅长。因其不奉承张作霖被其反对而未上任。后在老朋友袁金凯的说合下被张作霖请回省府任警察厅长。王永江信奉士为知已者用,于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后又担任财政厅长,将连年负债的财政经营为年盈利千万之巨,被称为张作霖的钱袋子。其后张作霖扩军备战发动二次直奉战争,连年内战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王永江着急上火至‘左目失明,心脏漏血’,心恢意冷遂辞职回乡。后张作霖派张学良去请其复职,王永江一概不见,后张作霖亲自出面也吃了‘闭门羹’,1927年王永江病逝于家中,享年54岁。

少壮方片1--杨宇霆

杨宇霆(1885一1929)字邻葛,辽宁法库人。自幼聪明过人过目成诵,16岁中秀才,后在堂兄的资助下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步入军界,因其才华出众能力非凡,很快就被张作霖所知,调他到师部任参谋。在张作霖的支持下杨宇霆建立了东北海军,制定田赋制度,修建战备公路,建立奉天兵工厂,迅速打开了奉系在东北的军事和政治局面,成为了张作霖身边的大红人,人称奉军的‘小诸葛’。杨宇霆一生自负好胜,没有不良嗜好,事事亲力亲为,但其心胸狭窄骄横自恃,不能容人。在奉系中数次犯错,与郭松龄相互拆台势如水火。但张作霖爱其才能每次都原谅,包容了他。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后,杨宇霆以元老重臣自居,对张学良动辄训骂,以执父自居。后在东北易帜问题上坚决反对张学良,被张学良杀死在自已的公馆之中,终年44岁。

少壮方片2--郭松龄

郭松龄(1883一1925)字茂宸,辽宁沈阳人,父亲是名私塾先生,少年时因家贫数次失学,2O岁时考入奉天陆军学堂,毕业后到衙门任卫队长。因其勤于职守受到统领朱庆澜的赏识,后随其驻防四川并加入同盟会。民国后朱庆澜被排挤出四川,郭松龄也无法立足回到奉天,参加反清组织,后被清廷抓捕判处斩刑,在刑场上被其妻子韩淑秀救下。1913年郭松龄入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投广东孙中山任警卫营长,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再次返回奉天到东北陆军讲武堂任教官。其间与张学良相识,深得张学良器重,被尊为良师益友。1921年任其为旅长,在其后的剿匪军阀混战中郭松龄多次立功,被张作霖所赏识。在第一次奉直战争中奉军大败,唯有郭松龄旅打胜未受损失。战后郭任陆军整理处参谋长,处长张学良,负责对旧奉军的重新整理和训练。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率奉军主力击败直军占领北京,劳苦功高,但却被其老对手杨宇霆排挤压制,没有封赏,让其心生不满,遂联合冯玉祥,反奉,由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和日军的干预最后郭松龄被奉军击败。郭松龄,韩淑秀夫妇被枪决,终年43岁。

为溥仪掌印的三位伪满洲国大臣,最后结局如何

有3位伪官吏替他执掌大印。分别是曾做过吉林省省长的郭宗熙、曾做过张作霖秘书长的袁金铠、曾做过东北边防军中将旅长的清朝皇族吉兴。这3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投降了日伪政权,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泛起波澜。
郭宗熙老宅至今仍在
郭宗熙在清末、民国及伪满洲国都曾担任要职。生于1878年的郭宗熙是光绪年间进士,1904年任长沙府中学堂监督。1909年任吉林省东南路分巡兵备道道员。1910年任吉林交涉使。1911年任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员、滨江关监督。在清朝亡国之时,郭宗熙已经是一名副省级高官了。
民国时期,郭宗熙先后任吉林提学使、吉长道尹兼长春交涉使、吉林巡按使、吉林省长、中东铁路督办等职。1928年,郭宗熙被张学良聘为中东铁路公署高等顾问。可见,郭宗熙深受当局的重视。遗憾的是,郭宗熙后来降日,成为伪满尚书府第一任大臣。郭宗熙于1934年去世,如果他能在生命中最后几年里坚守民族大义,他的人生应该很精彩。
对于今天的长春来说,郭宗熙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有他那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更有他在天津路3号的老宅。这栋古朴的宅院位于长春市南广场西侧一条狭小的胡同里,其建筑风格很少见,带有一些巴洛克风格,但又不是非常典型。这栋老宅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一直留存到今天。
袁金铠曾是张作霖重臣
袁金铠的政治仕途早于张作霖数年。在张作霖投降清政府从军时,袁金铠已经成为奉天省谘议局副议长。可以说,张作霖在东北的崛起与袁金铠的出谋划策关系很大。张作霖在取得奉天的统治权时,对袁金铠说过:“我之有今日,皆六兄之谋。今后更望有关军政各事多加帮忙,富贵与兄共之。”此后,袁金铠一直在张作霖的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并助张攫取了黑吉两省。
袁金铠对张作霖的另一贡献就是举荐人才。他举荐的王永江成为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当时的人们说张作霖“文有王永江,武有杨宇霆。”
吉兴是伪满十二上将之一
吉兴是爱新觉罗的后裔,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历任奉军参谋处长、27师参谋长、黑龙江炮兵团长、吉林督军署参谋长,领陆军少将衔。九一八事变时,吉兴已任陆军第13混成旅中将旅长兼延吉镇守使。
伪满洲国成立后,吉兴被授陆军上将衔。当时,伪满洲国共有12位上将。除吉兴外,还有张景惠、张海鹏、张文铸、于琛澄、于芷山、王静修、王之佑、王殿忠、邢世廉、郭恩霖、乌尔金。吉兴为日本人卖命,多次打击抗日武装,这成为其人生挥之不去的污点。
但他的寿命很长,活到了90岁。

袁金铠的简介

武昌起义发生时,袁金铠向赵尔巽进策,赵尔巽采纳之。当袁金铠得知张榕等密谋驱逐赵尔巽,宣布独立的消息时,马上建议赵尔巽电召张作霖带队来奉天护驾,并迅速成立东三省保安会。此举促成了赵尔巽继续控制东三省的局面,袁金铠由此受清廷赏四品京堂,襄办关外练兵事宜。 庚子之役,地方不靖,各地纷纷组织保甲,办理团练。袁金铠妻兄苏会忱之力得任北路保甲局总办,后任团练团董。1904年出任辽阳警务提调。后结交赵尔巽,受赵尔巽关爱,认为门生。赵尔巽任东三省总督时,袁金铠入督幕,参预政事。在赵尔巽的支持下,袁金铠谘议局副议长。

清史稿中后宫传在什么位置

“后妃传”位于《清史稿》列传一,《清史稿》中无“后宫传”,但有“后妃传”。《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扩展资料

成书过程: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_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版本历史:

《清史稿》在刻印过程中,出现了版本问题。袁金铠因忙于他事,转托金梁协助校刻此书。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并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书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发行,这就是所谓“关外本”(又称关外一次本)。

版本的不同造成了混乱,后来,市场上又有所谓“联合书店影印本”和“日本人铅印本”两种流传。南京国民政府曾两次组织人力。要修改《清史稿》,但因种种原因,毫无结果。《清史稿》的版本比较多,主要有关外本、关内本、金梁重印本、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日本印本等,其中以关外本与关内本最早流传,影响颇大。

袁金铠的年表

1927年,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时,袁金铠任参议。
1928年6月4日,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主政东北,
1929年1 月,袁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议。
1930年,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并以通志馆副馆长身份担任编纂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袁金铠投靠日本,沦为汉奸,组织辽宁地方维持会任委员长。
1932年3月任伪满州国奉天省省长,伪满奉天省政府最高顾问,伪满参议府参议。
1935年,任伪满尚书会大臣。
1943年,袁金铠因病辞官返乡,伪满赐以前官”礼遇”。
1944年,以患痿症辞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袁金铠被抄家。1947年冬,袁金铠在辽阳死去。袁金铠曾是国民政府下令通缉的东北十大汉奸之一。
1947年3月病死于辽阳。袁博文强识,著有《中庸集解》、《连湾杂著》、《文存》、《诗存》等皆刊行于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