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月饼的来历和传说(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本文目录

  • 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 吃月饼的来历和传说
  •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 中秋吃月饼和传说 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故事
  •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 月饼的由来(传说)

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月饼,又称小饼和月团,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一、月饼的由来
传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着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便将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二、月饼的发展
月饼发展到宋朝,有菱花形的和圆形的,且与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不只是在中秋节吃。月饼最初还被用来拜祭月神。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现如今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相比较以前,现在月饼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

吃月饼的来历和传说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末时期,与朱元璋联合全国各地民众,约定于八月十五夜起义,用月饼传递消息有关。大获全胜之后,朱元璋将当时秘密传诵消息的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赏赐群臣,并让军兵在这天与民间百姓共同庆贺。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寓意: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3、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导读:月饼是中秋节的食物之一,也是中秋节特有的习俗,中秋月饼有很多种口味,五仁月饼是当仁不让的中秋节独特口味,那么你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吗?中秋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是什么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当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而据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流传着一种“太师饼”它是为纪念太师闻仲而制作的,而这种饼也就是月饼的始祖。而汉代的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就将一些月饼馅料芝麻、胡桃引进,这样也就有了“胡饼”。

唐代时,“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月饼又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到了宋代,制作月饼也开始讲究了,在月饼上面会刻一些图案等,而到了清代,月饼的工艺更是有所提高,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

到后来,月饼也就成为中秋佳节的一种传统美食。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愿忍受元朝统治阶级残酷的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的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给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了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就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品种也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

他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

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了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不死药不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

人们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的特别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等系列活动,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还有另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会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遗俗。

中秋吃月饼和传说 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故事

1、中秋节是一个比较有文化底蕴的节日,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中秋节最明显的一种特征就是和月亮相关,不管是中秋节的团圆还是赏月或是祭拜月亮,这些都是由于上古时期对天象的崇拜遗留下来的痕迹,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之中,也将中秋节命名为“祭月节”。

2、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故事。中秋节吃月饼和中秋节点花灯都是由于在元朝时期,人们为了推翻元朝所形成的一个习俗,相传在明太祖起兵的时候,就是因为藏在了月饼中的纸条,才推翻了元朝。此后,明太祖为了感谢月饼,便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都会让群臣吃月饼。传到了后世,便将八月十五给命名为中秋节。此后,明太祖为了感谢月饼,便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都会让群臣吃月饼。传到了后世,便将八月十五给命名为中秋节。

3、中秋节的起源。在以前,人们对于不知道的情况都有崇拜的敬意,就像神秘的天体运动和星象,所以,在传统文化里面,人们对于月亮和太阳都是有崇拜尊敬的心。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后来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4、中秋节的神话。中秋节最有趣的神话故事是玉兔捣药,相传在北京有一段时间闹瘟疫,死了很多人,不管吃什么药都不见效,老百姓们没有办法,只能够摆上贡品,焚香拜月,希望可以请求月宫里面的嫦娥帮助老百姓,借着月亮的光华,月宫中的嫦娥看见百姓的痛苦,很替老百姓难过,于是派下了自己最得意的仙子玉兔,下凡救治百姓,在凡间,玉兔因为过度劳累,不小心露出了兔耳朵,因此,在民间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京城百姓会供奉兔儿爷或者是兔奶奶来缅怀玉兔,当年赐药去灾之恩。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月饼起源于唐朝,唐代初期战乱纷争不断,李靖为了平定战乱外出征战,他取得胜利的那一天,刚好是八月十五,为了庆贺取胜,有人向李渊呈上饼子。从此之后,人们都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吃月饼来祝贺。

关于吃月饼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元代,军师将秘密情报放置在饼中传递了出去,因此才得以攻下元朝的大都。为了奖励大家,朱元璋下令将传递消息的月饼制成糕点,奖励给将士们,大家共同庆祝中秋节。从此以后,便有了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的寓意

月饼是圆圆的,看起来很像是天上的明月,而明月寄相思,代表着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吃月饼,就抒发了对于远方亲人的想念。对那些中秋节不能回家的人来说,吃月饼就成了一种精神寄托。现代的月饼,也有了越来越多种款式和口味,人们即使再忙,在中秋节的时候,也会停下脚步,望一眼天上的明月,吃一口月饼,以此思念遥远的亲朋好友。

月饼的由来(传说)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为了纪念太师仲闻的太师饼,传说这就是月饼的始祖。到了汉代,张骞初始西域时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增添了辅料,称为胡饼。
到了唐代,唐太宗跟杨贵妃赏月的时候吃胡饼,唐太宗觉得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为其取了月饼的名字,从此月饼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月饼是中秋节必吃的食物,象征团圆和睦,是我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如今月饼和各地饮食文化习俗融合,发展出了各种款式的月饼,有广式、苏氏、潮式还有京式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