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本文目录

  •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拼音生字表
  •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前三个单元有几课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6下的完全解读好还是小学教材全解好
  •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下册上的朱自清《匆匆》那课的所有内容
  •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下册语文18、19、20课的近反义词!急急急!请哪位有的速速告知!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

  一、朗读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猜读

  1、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 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悟读

  1、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

  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

  谁来说说含有龙的词语或者龙的传说或者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

  听说过第一龙吗?中华第一龙是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第一龙

  (齐读课题)读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以读促悟自主学习

  想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

  1、遇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

  (出示大屏幕)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育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阅读提示)

  (1)中华第一龙是什么样子的?

  (2)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

  (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资料?

  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

  4、小组交流

  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议,也可请教老师。

  5、交流汇报

  学习第1段

  比较: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理解图腾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说说你的理解。

  为什么把龙当为图腾?

  学习课文第3。4段

  请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大屏幕)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

  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改一改,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讨论)

  学习课文第5段

  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6段

  齐读课文,体会与开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中华民族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

  都是龙的传人。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请你以“龙”为主题,设计作品。可以写一首诗歌、唱一支歌曲、设计一个纪念物、写一副对联‥‥‥可以独自创作,也可同伴合作。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3

  一、警句激趣,导入新课

  1、电脑屏幕显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先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文言为的氛围。)

  2、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对我国文言文的魅力有所领悟,并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板书课题:关尹子教射)。

  二、读通文章,疏通文意。

  1、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朗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文言文的速度要放慢;二是要注意停顿。师范读,并出示该停顿的地方: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现在请同学们按以上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齐读

  三、读懂文章,自悟句意

  1、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除了要读得流利准确,还要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中矣不知所以中退而习之

  三年知所以中守而勿失

  (设计意图:弄懂每一句话是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句子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句子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来研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先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再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教师应适时点拨的是:

  (1)有关词语的理解

  “中”:是指射中了靶子。

  “所以”:表示……的原因。

  “者”:相当于“的”的意思。

  “退而习之”:列子告辞回去,继续学习射箭。

  “守而勿失”:你要记住之所以射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

  (2)意译和对译的区别

  课文后面给的译文是意译,即根据文言文的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它不是课文一词一句的古今对译,如果课文的前部分是一词一句的对译,会是这样: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子,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靶子吗?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能算学会射箭。”列子告辞回去学射箭。把这段话与课文后的译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对译的语句欠连贯,甚至有些地方没说清楚。译文比较注重现代语言对古文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所以,加上一些译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使译文更通顺、更连贯。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渎自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意思。再对照课文后面的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重点点拨的是: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意义与译文的区别,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内容。

  五、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问题:

  (1)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史可以明智,而明知的关键就是从顾问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结合本学期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见解,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学习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六、拓展、课内外延伸

  1、补充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

  原文结尾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再出示这句话的解释。

  (设计意图: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文中的道理适合于做任何事情)

  2、补充课外的两篇文言文故事:《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把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自由朗读这两篇文言文故事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完课文后,从《列子》这本书中选取《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两篇文言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注释读通文言文的能力。)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和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两篇文言文故事都选自哪里?(学生回答)对了,它们选自《列子》这本书。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这本书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列子》这本书,既可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训练了本学期的另外一个训练重点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26、关尹子教射

  中矣不知所以中退而习之

  三年知所以中守而勿失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

1、长江之歌                             2、三亚落日

3、烟台的海                             4、记金华的双龙洞

5、卢沟桥烽火                          6、半截蜡烛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8、三打白骨精

9、词两首                                10、螳螂捕蝉

11、读书要有选择                     阅读《西游记》

12、夜晚的实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4、学会合作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6、最大的麦穗                       17、山谷中的谜底

18、广玉兰                             19、夹竹桃

20、古诗两首                         21、莫泊桑拜师

22、理想的风筝                      23、空子游春

24、明天,我们毕业               ◎习作7

我的成长册                              生字表

拓展资料:

  1. 苏教版是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简称苏教版教材。

  2. 苏教版为凤凰国标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下,苏教版教材除了在江苏本地使用外,在山西、安徽、陕西、广东等地均有使用,小学均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与人教版一样使用较广。注重学生对字的练习等。同时配有一系列的资料、作业,因此被很多地方选用。

  3. 当前苏教版已通过审查的教材涵盖了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音乐、品德、高中数学、中学生物、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通用技术等各个科目。

  1. 电子课本网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2. 江苏教育出版社官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拼音生字表

  小学六年级阶段是积累语文生字的关键期,我为六年级师生整理了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 语文教材 生字表及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小学 六年级语文 下册生字表(带拼音)

  搓(cuō) 匣(xiá) 喳(zhā) 吭(kēng) 娜(nà) 伊(yī) 搅(jiǎo)

  埃(āi) 伦(lún) 藤(téng) 析(xī) 碱(jiǎn) 顽(wán) 卓(zhuó) 效(xiào)

  蚀(shí) 乏(fá) 誉(yù) 衔(xián) 粪(fèn) 捐(juān)

  澡(zǎo) 械(xiè) 逆(nì) 玫(méi) 域(yù)

  栗(lì) 筝(zhēng) 鞭(biān) 麦(mài) 寺(sì) 逛(guàng)

  籍(jí) 屉(tì) 怖(bù) 瞅(chǒu) 魔(mó) 胖(pàng) 刑(xíng) 哼(hēng)

  峻(jùn) 残(cán) 匪(fěi) 窝(wō) 啃(kěn) 舅(jiù)

  挪(nuó) 蒸(zhēng)

  秧(yāng) 萎(wěi) 番(fān) 锻(duàn) 雅(yǎ) 勃(bó)

  旬(xún) 熬(áo) 蒜(suàn) 醋(cù) 饺(jiǎo) 翡(fěi) 拌(bàn) 榛(zhēn)

  鸿(hóng) 鼎(dǐng) 旺(wàng) 炊(chuī)

  乖(guāi) 裙(qún) 兜(dōu) 币(bì) 哎(āi) 橱(chú)

  锈(xiù) 摩(mó) 揉(róu) 玛(mǎ) 蘸(zhàn) 毒(dú) 撇(piě) 噎(yē)

  小学六年级学习生字 方法

   日记 就是每天记录你自己一天生活中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比较重要的事情,也是学习生字最佳途径之一。每天写日记有助于我们写作 文章 和表达能力。那么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去写日记呢?

  1、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写成千字,短的可以只写一两句话。这要看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如果要详细地记下一件事,既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又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那篇幅就要长些。如果要记的是自己从书本上看到的或从人家那里听到的一个知识,只要写下这个知识的要点,那篇幅就可以短些。

  2、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有的还要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3、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转行要顶格。正文一般用 记叙文 的形式写,有时也可以用 议论文 的形式来写。不管用什么形式来写,都要正确反映当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反映这一天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日记的内容要真实。诚实,是一种美德,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不要说假话。

  总之,只要把该记的写清楚就可以了,可短的不要勉强拉长,可长的不要硬缩短。

↓↓↓下页更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 组词 “↓↓↓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

  《养花》的作者是老舍,老舍先生通过技术自己养花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选取了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中两手描写农村景象的古诗,一首着重描写陈天农民老宋的场面,另一首责描绘了农村初夏的自然风光。

  《山中杂记》冰心用一种博爱的精神表达动物的关爱,尊重和欣赏,启发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小动物,和它们平等的交流。《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爸爸带我去爬树》内容富有童趣,通过爸爸教我爬树的过程,引出如何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回归自然之乐的乐趣。爸爸带我去爬树》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

  《美猴王》节选自名著《西游记》。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5.文章的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6.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5.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课时安排:

  《养花》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

  《山中杂记》2课时

  《爸爸带我去爬树》1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5

   活动指导:

   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感悟生命

   活动目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生命在春天里小动物尽情绽放。生命,是每一位母亲用血肉与灵魂孕育的瑰宝;是每一位艺术家用感情和肢体塑造的奇迹;是每一位智者用心智和时间探讨的奥秘,使同学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义,理解生命的珍贵和价值。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自然。

   教学构想: 鼓励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课前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堂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凝聚的民族智慧。

   活动步骤:

   一.准备。

  1.分组讨论拟定活动,如拟定活动内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程序等。

  2.如果扫墓要了解程序.应注意事项等;如果观察小动物,要准备好笔和纸,随时记录现象.心情等;如果采访,要先拟好采访提纲。活动。

  3.清明节扫墓,缅怀先辈,思考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4.参观动物园.植物园,观察植物及小动物的出生.成长,感受生命力量的伟大。

  5.采访敬老院或医院,了解老人的过去,了解老人与病魔的抗争,了解器官捐献.移植情况,体会生命的坚强与脆弱。

  6.开一个故事会,讲一讲有关生命的故事,知道生命来之不易,知道生命是爱与奉献的结晶。

   成果展示

   活动范例扫墓

  今天是我们全家去祭扫外公陵墓的日子。可一大早天空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在我看来,这场雨下得正巧,下得好,因为它加深了我们的诚意,让我对外公的思念又多了几分。

  早晨,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外公的陵墓前。与前几次一样,舅舅先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并分类放在瓷盘子里。我一看,有麻糕、蛋糕、苹果、柑橘等。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好吃的点心,现在供给外公吃,好像他就在我们身边,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我看着舅舅一边口中说着祝福外公的话,一边往放在墓中间的酒杯中倒满白酒,还插了三柱香。点着后,一条淡淡的青烟随风飘散。为了不让给外公的东西淋湿,妈妈、阿姨、舅舅轮流撑着一把大伞。我能看出,在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淡淡的忧伤。随后,舅舅把纸钱烧着了还说要多烧一点,让外公用个够。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也许是思念外公吧。我含着泪水,带着无比的思念之情朝外公的陵墓鞠了三个躬。雨还在“哗哗”下着,那是天空的眼泪。人们虽然知道,祭祀是迷信的,送去的吃的外公都不可能再吃到了,传达给去世的人。

  你相信吗?我到现在一次都没有看见过外公。外公在我还没出世前就去世了,已整整离开我们十六年了。我只能靠着外婆家的照片和我的猜测想象外公的样子。在我看来,外公一定是世界上第一慈祥的老人。他戴着一副深色框眼镜,感觉时刻在思考,时刻在享受生活。而我不知道外公其实还是个特别能干的人。听妈妈和阿姨说,他们小时候的饭都是外公烧的,外公还会做很多家务,是我想象不出来的。要是他现在还活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很依赖他。听妈妈说,小时候外公可宠她了,我想,如果他还在,他一定会像宠爱妈妈一样宠爱我吧!那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外孙女。

  中午,回到外婆家团圆。当我看到外婆时,突然感到特别亲切温暖。是啊,外公已离我而去,外婆却仍然在疼爱我。我要把对外公的思念转化为对外婆的加倍孝顺,让外婆因有我这样一个可爱的外孙女而更加幸福快乐,让活着的人儿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门外,雨仍在沥沥地下着,一如我思念亲人的情感仍在流淌着……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前三个单元有几课

一共有十三课,分别为:第一单元1文言文两则2匆匆3桃花心木4碗少年5手指。第二单元6北京的春节7藏戏8各具特色的民居9和田的维吾尔。第三单元10十六年前的回忆11灯光12为人民服务13一夜的工作。
《同步解析与测评:语文(6下)(人教版)》内容简介:《同步解析与测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开发的、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学辅导读物。《同步解析与测评语文(1~6年级)》有以下特点:
(一)目的明确 体现教材意图,突出年段特色,凸显各册训练重点,重视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注重导学、练习和检测,体现对教材的补充、延伸。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

  一、年段学情分析

  我所担任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潜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潜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此刻: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潜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是学生的独立阅读潜力及写作潜力差,作文篇幅短,资料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朗读潜力有所提高,有一半左右学生有较强的朗读兴趣,因此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潜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带给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推荐”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带给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取。“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三、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用心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资料,书后还附有6篇供选读的课文。本册要求学会8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必须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必须的速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述和心理描述;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必须独立识字的潜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必须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决定。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资料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2

   一、 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全册教学要求

  六年级是六三学制小学的最后一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六年级教材加强整合性,教材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推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的实现。

   三、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由八个主体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

  “主体单元”内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单元大致有五篇课文,前三篇要求精读,后两篇是拓展性阅读。

  习作主要从三个途径创造习作练笔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①日记随笔情感化很很强,不得提出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②与阅读紧密配合,续写、仿写、改写、想象作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③调查报告、小品、广告等习作选择空间更大,可以叙事、抒怀,也可以议论、说明、纪实。

  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小结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栏,以自我评价为主,以文字陈述为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全册教学的重点是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的教学凭借,应该注意从以下几点突破:

   20xx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1、加强词语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词语。

  2、重视初读的指导和训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读。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习作的教学:

  本册共有八次习作训练,有记实作文,有所写和读后感,还有一定不提示任何要求的自由练习习作。

  指导习作,突破难点,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练笔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说其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五、课时安排

  1、精读课文24篇约50课时

  2、拓展性阅读课文16篇约20课时

  3、习作八次约25课时

  4、综合活动8个约18课时

  5、单元小结8个约10课时

  6、机动、复习、检测约20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计划对于整个学期教学的进行有指导作用,通过我们提供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可以使教学有序的进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37名,女生19名。他们多数思维比较活跃,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能主动阅读课外书籍。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在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防止两极分化。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让学生对阅读写作产生兴趣。我准备在本学期教学中结合上级教育教学精神,在教学与生活中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为学生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夯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八个主题单元:《乐趣》《遗迹》《英雄》《生命》《冲突》《科学的精神》《珍惜》《告别童年》。

   三、教材分析

  十二册教材中不再着眼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做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十一册由八个主题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分主题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每篇主体课文安排了小资料、课后问题、我的视角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 每个栏目都有留白,利于学生自我学习。

  本册教材的’特点:

  (一)多样性的选文

  1、单元选文兼顾学生身心特点、爱好兴趣和对人生的思考。 2、注重选文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的层次性。

  (二)开放性的学习

  本套教材全面开放,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它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教材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为师生拓展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巨大的空间,可以将凡是与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都精选来为学生所用。

  (三)灵活性的整合

  教材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综合活动”已完全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

  (四)实践性的积累

  本教材注重文本解读和基础积累,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和积累的过程。一是每单元每课的提示和练习中都强调了朗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自主阅读与文本直接交流;并在“我的视角”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求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本蕴藏;在阅读实践中习得方法,培养能力。二是几乎课课练习中都要求对精美句、段进行赏析以及对锦言妙语进行摘抄、积累,意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三是每课后面的“日积月累”,加强了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要求会写80个字。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三)习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口语实际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教材重难点

  1、生字、词语

  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还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还要加强写字指导,注意积累词语,主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教会学生针对理解整篇课文或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有作用的词语,老师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除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外,还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字义的合成、与前一个字结合、看偏旁猜字义、用近义词代替、反义词否定、画图、演示、还有查字典。注重生字新词的积累和运用,经常运用听写、测试、竞赛的形式抽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及时检查作业中的错别字。

  2、阅读理解

  本册阅读重点指导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书上作批注,尝试个性化阅读,写出“我的视角”。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观点。积累优秀古诗文60篇(段)。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尝试个性化阅读,写出“我的视角”。了解课文不同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层次。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联想实际生活现象,继而深刻理解文章。

  3、习作

  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会写作乐趣,养成修改的习惯,习作要做到真实、有中心、有层次,学会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内容真实、具体,感情真实。与综合性活动结合,活动过程即习作酝酿过程。习作要求中心明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写作表达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句号、逗号、冒号、引号、省略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到阅读写作中。

  4、综合活动

  活动时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小组活动计划。本学期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好两到三个全班性的综合活动。

  5、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每单元学习完成后做好个人小结,养成习惯,并对小结进行评价。

   六、教学方法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教学任务,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3、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学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4、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5、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教育,增加学习工作量、进行必要的任务性训练、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6、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培养优秀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中等生的拔尖向上层面,特别注意关怀学困生,激发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

  7、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愉悦精神,提升人格,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观

  具体做法:

  (1)课堂上多关注;生活中多关心;辅导时多耐心;作业批改时多细心。

  (2)多与家长共同配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与“夸张”表扬。

  (3)学习中因材施教,对他们放低要求,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4)多与学生沟通,注意学习方法指导上的细化与可操作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下阅读教材共24课,分7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另外,7个单元的“练习”中也安排了相应的阅读内容。本册教材亦如此前各册,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物化,“课标”的基本精神当然是我们品文的准绳。其次,的预设思路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也是解读本册教材的重要依据。而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自有其特殊地位和功用,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考量参数。当我们据此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会欣喜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

   二、课标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继续培养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47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25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书写,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种类型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作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错误明显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坚持不懈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本套教材的一项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套教材所安排的一系列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大有好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有着重要的责任。

  目前,学生已初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预习的习惯作笔记的习惯查字典的习惯,但还需要引导学生长期深入的去坚持还有一些习惯学生做的并不好,如读写的姿势。

  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无疑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培养新的习惯,巩固已有的好习惯将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抓好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的基本功和训练引导语言积累和运用。

  积累和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本套教材把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视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编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课后始终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训练;单元练习中常设读读背背说话熟记成语等练习。这些安排都是为了积累和运用。

  难点:

  1、作文教学:

  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

  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

  本册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2、我班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因此说话为难点之一。

  3、少数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有一定的难度,还应教给方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6下的完全解读好还是小学教材全解好

小学教材全解好。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语文下(人教课标版)》,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11月1日出版的小学教学类图书,作者是薛金星。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语文下(人教课标版)》是与小学各版本新课标教材配套使用。

内容简介

《中学教材全解》系列丛书,自2000年上市以来,年年修订,年年出新,年年销量创新高。它开创了教辅图书的新形态,在神州大地独树一帜,为广大师生增添了新的选择,给图书市场增加了新的亮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出乎其类,方能拔乎其萃。目前同类产品已不下百种,但金星书业的《中学教材全解》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下册上的朱自清《匆匆》那课的所有内容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2)对词语的理解。确乎:的确。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二、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三、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6.“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钱鹤滩著名的作品。这首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深长,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白“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进一步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熟读成诵。四、教学案例片段: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师:体会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五、相关链接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2.《匆匆》赏析朱自清是个擅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艺术特点,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应该说,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杨柳、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得更集中、更丰富、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作者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接着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轻烟”与“薄雾”极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把“徘徊”与“匆匆”形象化了,从而表露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这就如他在同一时期所写的《毁灭》一诗里说的,觉得自己“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因此极思“拨烟尘而见自己的国土”。《匆匆》的题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时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对比之中展现开来的。《匆匆》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作品大体上有三个层次,起头作者就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存在何处”?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现在又到了哪里”?设问灵巧,一句一锤,扣人心弦,逼着你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在第二层次里,又以来去日子“又怎样地匆匆”这一发问句别开生面,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那作为诗人感情附丽物的太阳,既是诗人主观抒情的渊薮,又是通篇结构的纽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以下的情感抒发别辟蹊径。在最后一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把情绪进一步挥发,以一连串发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端。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于众的独特风格。《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倥偬时日而勾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综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徘徊”,但在作者不断追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他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正是作者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上”,向前走去。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下册语文18、19、20课的近反义词!急急急!请哪位有的速速告知!

 
 
18近义词:警觉(警惕)、欺负(欺压、欺侮)、激烈(剧烈、猛烈)、洪亮(响亮)、倒霉(倒运、背时)、气势汹汹(威风凛凛) 反义词:脱险(遇险)、欺负(保护)、倒霉(走运、幸运)、洪亮(微弱、低沉)、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19近义词:维修(修理、修整)、呼啸(咆哮)、释放(开释、保释)、巨大(庞大、宏大)、得意(满意、高兴)  反义词:维修(损坏)、释放(拘捕、回收、捉拿)、得意(失意、不满)、巨大(渺小、细小)  
20近义词:镇定(镇静、稳定)、恳切(诚恳、关切)、了不起(了不得、损伤(伤害、受害)、忍受(忍耐、承受)、担心(担忧、忧虑)、苍白(惨白、灰白)、平静(安静、宁静)、勉强(将就、凑合)  
反义词:镇定(慌张、惊慌)、恳切(虚伪、虚假)、忍受(冲动、反抗)、担心(放心)、苍白(红润)、平静(激动、喧闹)、勉强(自愿)  21近义词:愿意(情愿、乐意)、犹豫(犹疑、迟疑)、忧郁(愁闷)、结束(终止、完结)、困境(逆境)、轮流(轮番、轮换)、热烈(烈火、热闹)、情况(情形、状况)、珍惜(珍爱、珍视)  
反义词:愿意(勉强)、犹豫(果断)、忧郁(开朗)、结束(开始)、困境(顺境)、轮流(固定)、热烈(冷清、冷淡)、珍惜(糟蹋、浪费)  22近义词:失望(扫兴、绝望)、娇艳(鲜艳、艳丽)、甘心(情愿、甘愿)、培育(培养、哺育)、附近(邻近、周边)、扫兴(败兴、失望)、梦想(妄想、渴望)  反义词:失望(有望、期望)、培育(摧残)、松软(坚硬)、附近(遥远)、扫兴(尽兴、高兴)、梦想(现实、实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