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歧路亡羊的解释?歧路亡羊什么意思 歧路亡羊解释

本文目录

  • 成语歧路亡羊的解释
  • 歧路亡羊什么意思 歧路亡羊解释
  • 歧路亡羊的意思
  • 歧路亡羊是什么意思
  • 歧路亡羊的故事
  • 歧路亡羊的寓意
  • 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 关于歧路亡羊的译文和原文
  • 歧路亡羊的典故
  • 歧路亡羊原文及翻译
  • 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

成语歧路亡羊的解释

  【成语】:歧路亡羊
  【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

  【简拼】:qlwy

  【解释】: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出处】:《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示例】:而诸儒之言,故为纠纷,徒俾~。总以此等区处,一字不审,则入迷津。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近义词】:误入歧途

  【反义词】:改邪归正

  【语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

  歧路亡羊 成语接龙

  【顺接】:羊体嵇心 羊入虎口 羊入虎群 羊公之鹤 羊头狗肉 羊头马脯 羊左之交 羊很狼贪

  【顺接】:爱礼存羊 叱石成羊 担酒牵羊 多歧亡羊 饿虎吞羊 饿虎扑羊 饿虎擒羊 饿虎攒羊

  【逆接】:麦秀两歧 麦穗两歧 杨朱泣歧 亡羊多歧 大道多歧

  【逆接】:歧出歧入 歧路亡羊 歧路他乡 歧路徘徊

歧路亡羊什么意思 歧路亡羊解释

1、歧路亡羊(歧路:岔路)指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2、歧路亡羊(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列子《列子·说符》。

歧路亡羊的意思

歧路亡羊的字面意思是:因为岔路太多而无法追寻,最后丢失了羊。“歧路亡羊”的“亡”的意思是逃离、出走。歧路亡羊这个词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复杂多变,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误入歧途。
歧路亡羊的出处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原文如下: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
歧路亡羊的用例
歧路亡羊可以见于马中锡《中山狼传》,原文为: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歧路亡羊也可以见于柳亚子《读史》之二,原文为:大错无端铸六州,亡羊歧路误清流。
歧路亡羊的近义词
歧路亡羊的近义词是误入歧途。误入歧途指的是人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例句见于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

歧路亡羊是什么意思

歧路亡羊释义: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歧路亡羊

【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

扩展资料

一、歧路亡羊的近义词:误入歧途

误入歧途

【解释】: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

【近义词】歧路亡羊、上了贼船

【反义词】觉返迷津、迷途知返

二、歧路亡羊的反义词:改邪归正

改邪归正

【解释】: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示例】:这才叫改邪归正,惩创善心。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洗手不干、回头是岸、戴罪立功、放下屠刀、回邪入正、洗心革面、弃暗投明、去邪归正、改恶从善、痛改前非、改弦更张、改过自新

【反义词】执迷不悟、怙恶不悛、死不悔改、歧路亡羊、死不改悔

歧路亡羊的故事

故事:

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有一天,他的邻居丢了一只羊,邻居就召集很多人,找这只羊。杨子问:“为什么用这么多人找羊哪?”邻居说:“路太多,大家分开找呀!”过了一会,大家都回来了,杨子说:“怎么没找到羊?”邻居说:“各个岔路口还有岔路,所以没找到羊。

人们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低着头,整天闷闷不乐。弟子问:“师傅邻居家丢了一只羊,也不算什么大事呀!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哪?”

杨子说:“我不是对丢羊这件事郁闷,我是由丢羊这件事,想到我们做学问,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是达不到我们要的目标,就同派出那么多人找羊,还没找不到羊是一样的。”

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迷失方向,或比喻事里复杂容易犯错误。

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策划,选准方向,然后沿着选准方向努力工作。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扩展资料:

《歧路亡羊》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说符篇》。这则寓言在结构上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复合寓言的方法,从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的故事,引出两个寓言,一个是三兄弟同学儒术领会却完全不同,另一个是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最后进行评论。

全文揭示了一个道理: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后果严重。

列子这篇寓言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复合寓言的方法。羊寓言故事本身从这个寓言引出另两个寓言,一个是心都子讲的三兄弟同学儒术领会却完全不同的寓言,另一个是杨子讲的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的寓言,最后是心都子的评论。

一些寓言选本,对这篇寓言往往只选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羊寓言故事本身,而不选从这个故事引出的后两个寓言故事,更不选最后的心都子的评论。但这种节选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只从歧路亡羊故事本身,是不能直接领会到,至少是很难领会到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的。

歧路亡羊的寓意

歧路亡羊寓意: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因而极易迷失方向,误入歧路。

读音:qí lù wáng yáng。

释义:歧路:岔道。亡:丢失。因岔道太多,找不到丢失的羊。

出处:《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翻译: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

例句:对年轻人要循循善诱,否则就有歧路亡羊的危险。

反义词

改邪归正 

读音:gǎi xié guī zhèng。

释义:从邪路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例句:

1、经过组织的耐心教育与帮助,他终于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了。

2、她已经改邪归正,她过去的历史你就不应记在心中,更不该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她。

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 关于歧路亡羊的译文和原文

1、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2、译文: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那人央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丢失的羊),又请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杨子的家僮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丢掉了!杨子问:怎麼会让羊走失呢?邻居说: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过了些时还不说话,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便请问杨子说:羊不过是只贱畜,而且又不是老师的,为什麼为了这事整天都不笑呢?杨子没有回答他们……心都子就说: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读书人则因为不能专心一致而葬送了一生。

歧路亡羊的典故

  歧路亡羊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你们对歧路亡羊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歧路亡羊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歧路亡羊的典故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歧路亡羊的解析

  【注音】qí lù wáng yáng

  【释义】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

  【相近词】误入歧途

  【反义词】改邪归正

  歧路亡羊的接龙

歧路亡羊原文及翻译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歧路亡羊》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歧路亡羊》的翻译

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

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很长时间,没有笑容一整天。

(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失去笑颜,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

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

《歧路亡羊》白话释义: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仆人一起追赶。杨子说:“咦!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羊丢了。”

杨子问:“为什么羊丢了?”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

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说话,于是他的门客也不知道。

原文:

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此文出自春秋列子所写的《列子·汤问》。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