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

本文目录

  • 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 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
  • 柳宗元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 柳宗元的诗中既然写到“万径人踪灭”,为何又有“孤舟蓑笠翁”呢
  • 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柳宗元的《江雪》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看似写景,其实很多人都误读了,真正的意境,其实是柳宗元自咏怀抱之作,他不屈从于权贵的性格也于言外可见。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通常都会配一幅寒江独钓图,在大雪覆盖的江上,舟上有一位穿着蓑衣斗笠的老人在垂钓,境界清寂孤单,风天雪地,他能钓到什么。所以柳宗元写的根本就不是景,而是想象之景。

柳宗元的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借景物抒写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的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柳宗元的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不大,但他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长期的贬滴生活,对他的创作,都是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的。他的诗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所以他的诗作品独创性,也就非常突出,他写水、写木、写岩石和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很生动,精美异常,可见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的诗以风格清峭著称。

《渔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的20个字,就把人带入了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2O个字一幅图画,一幅冷寂到极致的图画。“千山““万径”对应“孤舟““独钓”再各自加上一个“绝““灭“字,顿时把寻常的景象一下变成了极端。结尾一个“雪“,则让人感受到这完全是一个雪的天地。在这样一个雪的天地里,渔翁在孤独地垂钓,这种不惧寒冷,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不可犯的形象,正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押声促的入声韵,更增添了这首小诗的壮抑感。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江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一.二句的重点在“汲清江”“燃楚竹”两词,超凡绝俗啊!三.四句“欸乃”一声槳声,山水原来是这样绿的,又是造奇啊!结尾两句用陶潜意,是孤独心情的余音。全诗以奇趣为宗,于不合道.反常中传达出诗人既清高,又难免孤寂的心情。

柳宗元一生致力于古文运动,诗名不及文名,其诗中亦略可见其师古之风。

柳宗元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柳宗元应是中国第一个最著名、最擅长写游记的诗人和文学作家。今天的人们在头条的旅游频道上发的游记,多是流水帐式的记叙,如有柳宗元的文采,早成写游记的大伽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祖上历代游宦,迁居长安万年县,他出生在长安。柳宗元精敏绝伦,十一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六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有机会广泛接触前代的文献资料。唐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有机会直接了解社会下层情况。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里行,和韩愈、刘禹锡结下深厚友谊。唐顺宗即位后,利用王伾、王叔文等人进行某些政治改革,柳宗元被任为礼部员外郎,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并成为核心成员。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改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召入京,不久,又调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病死于柳州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游记是一种专门纪游的文体,它以作者亲身见闻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见解。因此,游记和山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我国的山水散文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不过,那还是一些神话传说。到《尚书·禹贡》写大禹治水,写九州山水之沿革,文字极为简约,可看作是最早的山水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东汉班固的《汉书·沟洫志》,记载两汉时期开凿渠道,兴修水利之事,记叙较为详备,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山水散文。东汉时马第伯的《封禅仪记》,采用移步换形手法,将其一路所见一一写出,可以算一篇山水散文。从东晋时起,山水文学开始发展,特别是在南朝宋之后,山水自然景物大量涌入文学作品。如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谢灵运的《游名山志》、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对山水景物有极其生动的描绘,但这些作品侧重于客观景物的工笔描绘。北朝郦道元是描绘山水的能手,但《水经注》毕竟是一部地理志,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也仍多为客观描摹,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往往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感受,因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游记。进入唐代,先于柳宗元写游记文的是元结,像他的《右溪记》,已属游记作品,但成就不高,影响不大,可看作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之先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大部分写于永州。永州虽然荒远,但景色秀丽。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柳宗元在永州“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新唐书·柳宗元传》说:“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是说柳宗元待罪南荒,无事可做,读书著文而外,自肆于佳山丽水之中,纵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同时借水之美排遣自己孤寂抑郁的情怀。明代著名散文家、藏书家茅坤说,柳宗元“与山水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永州的佳山丽水和作者的“堙厄感郁”,二者缺一不可。

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真正把山水自然景物作为文学作品描绘出来的一个重要对象,把山水之美和自己的主观之情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感受。他在永州和柳州创作了“永州八记”、《黄山记》等优秀的游记作品。这些作品既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又把诗人和作家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自然之美的艺术境界中,极富诗情画意。

他笔下的山水,往往是虚实相映衬,动静相转化,侧重于传神,并常把旷境和奥境结合起来描写,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他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山水景物人格化。写山水也就是写自己,山水美景的遭遇,山水景物的高洁美好,都有他个人的影子。他还创造性地在游记中大发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加上他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其游记之文像一件件精制的山水盆景,陈列于中国文学的艺术宝库之中,成为人们百读不厌的艺术精品。

柳宗元开拓了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被后人称为“游记之祖”。悠悠千载,时易世异,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却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传诵,后世从事山水文学创作的人,莫不从中汲取营养。

柳宗元的诗中既然写到“万径人踪灭”,为何又有“孤舟蓑笠翁”呢

柳宗元的《江雪》诗中写到“万径人踪灭”,为何又有“孤舟蓑笠翁”呢?

看整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此诗采用的是入声韵,铿锵有力,韵促味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出一个“孤”字。此诗之所以流传至今,而且深受广大诗词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其主要内涵就是:一个孤老头子,舍身世外,清新脱俗且寡欲,拥有独特纯净的心灵,体现出“孤独”也是一种美丽的境界。

写此诗时,正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之时,没有具体的职权,象是个空衔。整日无所事事,常与山水为伍。借山水来舒发悲愤、哀愁与凄凉之情。他自比愚公,曾创有八愚诗。全诗中,意境偏僻幽静,格调凄凉寂寞,饱含着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可算是一首古代最孤独的诗词之一。

感谢邀请。???

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可怜柳宗元可能都没有吃到柑橘就病故了,读来真是不胜唏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 唐•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亲手种了二百株黄柑,春天来了,枝青叶翠,城西北角一片碧绿。我要象屈原一样从心里喜爱这美树,不要学荆州李衡那样来谋利。多少年后才能闻到它喷雪一样白色花的清香呢?谁又能摘到它的累累硕果呢?等到柑树成林时,它的滋味就能滋养我这个老人了。

柳宗元简介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其散文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诗和刘禹锡比肩,并称“刘柳”;田园山水诗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合称“王孟韦柳”。其文成就大于诗,有《河东先生集》存世;代表诗作有《江雪》、《溪居》、《渔翁》。

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谪贬为柳州刺史(815年)之后,在此之前,因为“永贞革新”失败,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政治集团除了“二王”一病死一赐死,另外的八个代表均被流放远州,柳宗元已经在永州苦苦熬了十年;好不容易皇帝把他们诏回京城,结果又因为刘禹锡的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惹龙颜大怒,脚还没等站稳,就又被贬到柳州。

这首诗就创作于那样的背景之下,分析其前因后果,至少表达了三层情感。

一“兴功力,致大康于民”,造福一方百姓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之所以被贬,是因为他看到了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所以才萌发了改革的愿望,加入革新一派。他的理想是“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被贬柳州后,他依然初心不改,积极造福当地百姓。那时候,残酷的奴婢制度盛行,“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但是柳宗元去了之后规定奴婢在债主家服役,可按时算工钱,以工抵账,抵完就恢复自由;他还办学堂推广医学;开凿水井,改变了当地百姓饮用雨水和河水的不良习惯;他又积极组织开荒垦地,植树种菜,发展生产,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民贫穷挨饿的状态。“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这二百棵柑橘,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之下他以身作则亲手栽种的。橘树四季常青,树姿优美,可赏花,可闻香,可食果,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柳宗元,是个合格的为百姓造福的好父母官。

二以屈原自比,显示出其性本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品质。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楚客”是谁?屈原啊,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而且他曾作《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荆州”又指代谁呢?据《水经注•沅水》记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地丹阳太守时,遣人种柑千树,死前对儿子说他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用来谋利 ,把柑树当作可以卖钱的奴隶。

柳宗元在这首诗里提到“同楚客”屈原,就是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清高志向和不肯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乌的品格。又说到“不学荆州”,就是阐明自己种树不是为了私利。

三表达了作者被谪贬的孤独苦闷之落寞情感。

“除了被谪贬,还是被谪贬”,柳宗元这一生的仕途之路,谪贬的时间占了大半,总是身处异乡,亲朋远在千里之外,任是谁也难免苦闷。这点从他在柳州所写的另一首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就能感觉得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月,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那种孤独和感伤,如江水的九曲回肠,无可排解;又如海天茫茫,无穷无尽。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其时柳宗元四十多岁,却已自称“老夫”,可见其心境之苍凉;另外,橘树二至三年开花结果,他却有担心自己看不到的意味在里边,是他自己知道自己身体不好,怕是不久于人世么?

总结语

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到他亲手种下的黄柑开花结果;来柳州第四年,柳宗元病故,47岁,纯粹的英年早逝。透过千年的岁月风尘,再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情感,还是让人不胜唏嘘……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