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男生都觉得历史是常识,而女生对历史却不是那么敏感?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呢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很多男生都觉得历史是常识,而女生对历史却不是那么敏感
  •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呢
  • 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的文物而被推翻了
  • 关于年号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 怎么补充历史知识
  •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的
  • 文物收藏者需要懂得历史知识吗,为什么
  • 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 事业单位考试中有关于汉朝的历史知识主要考什么
  •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为什么很多男生都觉得历史是常识,而女生对历史却不是那么敏感

某次跟领导出差,领导吹到兴起,开始讲历史,说他最喜欢的朝代是唐朝,然后一点干货没有,就是翻来覆去的说唐朝厉害,唐朝好,唯一的常识点就是说出来唐人街是因为唐朝。

然后自己吹的没意思,开始问我最喜欢哪个朝代,我说对历史了解比较少,因为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所以对明朝更了解些,如果非要说喜欢,对汉朝印象不错。

领导一听不是他喜欢的唐朝,就问我为什么不喜欢唐朝,我说对唐朝就知道一点李世民和武则天,对中晚唐完全没概念,连灭亡的标志是什么都不知道。

领导一听,张嘴就想告诉我唐朝灭亡的标志,然后人就卡在了那里,然后就不说话了。

其实很多男生知道的历史,都是散碎的历史片段,自己感兴趣那一点(而一斤以下的碎历史是不值钱的)。如果有个男的吹自己历史好,不妨问问他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如果这一段都能理清,说明是真好。

其实我觉得,相比历史,地理才应该是常识。起码对中国省份大体位置应该有个印象,对中国周边大国和重要国家应该有个印象。亲,你知道钓鱼岛在哪吗?你知道黄岩岛在哪吗?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呢

我我们最熟知的历史常识,就有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

踢开党委闹“革命”、停课闹“革命”、工人停工生产学习是“革命”、农民搁下锄头、扁担学习文件、语录是“革命”、一切抓生产就是唯生产力论遭批判,这是文革时期“四人帮”叫嚣的“革命”,这是历史上最熟知的“革命”,其实真的是非常错误的,给国家的建设和生产,给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的文物而被推翻了

刚被确定发现的汉文帝霸陵,就推翻了一个流传近千年的“谎言”。

公元前157年,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病逝在未央宫,在他死后,汉景帝继位,遵汉文帝遗诏,将其葬入霸陵。

“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宫,年四十七,葬霸陵”---《史记》

根据这段简洁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汉文帝在死后埋在了霸陵里,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关于霸陵的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让后人困扰了上千年。

这个问题就是,霸陵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

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霸陵的准确位置,这还要从汉文帝刘恒尚未去世的时候说起。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朝政大权的吕后去世,吕后一死,忠于汉朝的大臣周勃与陈平随即发动了“诛吕”行动,将吕氏家族屠戳一净。

而在将吕氏家族杀光之后,周勃与陈平就开始商议,要立谁为新的皇帝呢?

思来想去,最终,周勃等人挑中了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之所以选他,一方面是刘恒是刘邦的血脉,另一方面,刘恒看起来比较好控制。

于是,周勃安排使者,前往刘恒的封地去接刘恒来长安登基,起初,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大礼”,刘恒表现得十分谨慎,一度认为这是一个圈套,最终还是在谋臣的坚持下,才勉强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

而这一路,刘恒可谓是步步为营,且多方试探,直到他来到长安之后,才知道真的是要自己当皇帝。

带着几分惶恐,和夹杂着些许兴奋,刘恒就这样一脸懵地登了基,史称汉文帝。

而登基之后,刘恒并未如周勃等人想象的那样软弱,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最终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在他掌权之后,颁布了不少利于汉朝发展的政策,为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绩突出之外,汉文帝刘恒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节俭。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曾经有次想修建一个露台,但露台的预算造价出来之后,汉文帝才知道,造这么一座露台居然需要耗费“十家之财”,对此,汉文帝深觉耗资巨大,最终,他下令罢建。

不仅仅是平日里生活节俭,就连自己身后事这方面,汉文帝同样也是秉承着节俭的原则。

汉文帝登基不久后,便开始着手筹备自己的陵墓一事,鉴于汉朝之前的历代帝王,陵墓大多都被不同程度地盗掘,因此,唯恐自己死后遭到“打扰”的汉文帝决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

什么叫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简单来说,就是依山凿挖出墓室,地面上不立封土堆。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地宫的位置,无封土可寻,所以,就能保证陵墓的安全,不仅如此,汉文帝还提出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所有缝隙,并用漆将其牢牢粘住,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打开陵墓了。

“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史记》

汉文帝的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多数群臣的赞同,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好主意,但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这个提出不同见解的大臣叫做张释之,时任中郎将,他认为,之前的帝王们陵墓之所以被盗,是因为在陵墓里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因此才会招来了盗墓贼的惦记。

而如果不想被盗墓贼打主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在陵墓里放那些能引起人贪欲的东西。

张释之的这个提议,让汉文帝深以为然,最终,在原有的陵墓设计方案上,汉文帝又加上了不许把金银珠宝埋入地宫,陪葬器皿一律使用瓦器等诸多规定。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逝于未央宫,继位的汉景帝遵照遗诏,将汉文帝葬入霸陵,而其陵墓内外,也全都按照汉文帝的临终交代进行布置。

也就是说,汉文帝的霸陵,说起来是一个皇陵,但因为汉文帝提前规定了”薄葬“,因此,其内部并无太多的奇珍异宝,而与其他帝王豪华的陵寝相比,霸陵甚至还颇有些”寒酸“。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寒酸,让霸陵躲过了西汉末年的一次浩劫。

公元前25年,赤眉军进犯长安,城破之后,弑杀更始帝刘玄,立刘盆子为帝,随后,赤眉军在长安城以及周边展开了疯狂的劫掠。

作为埋葬汉朝历代帝王的陵墓,同样也遭到了赤眉军的毒手,像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的茂陵等帝陵均未能幸免。

但出人意外的是,埋葬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却在此次浩劫中,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汉书》

霸陵之所以能躲过赤眉军的毒手,并不是因为赤眉军善心大发,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的赤眉军都知道,霸陵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挖了也是白挖。

这个结果,若是汉文帝在九泉之下得知,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这种”薄葬“的方式,却给后人带来的巨大的困扰,尤其是汉文帝曾经要求的“因山为陵,不复起坟”这个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山川地貌的变化,更是让知道霸陵准确位置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后来,已经完全不知道霸陵究竟在哪里。

历史上关于霸陵相关位置信息的最后一次记载,是西晋与东晋交替之际,霸陵遭到了前赵皇帝的刘聪的盗掘,而在这次盗掘之后,五胡十六国时代来临,中原文化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不少文献资料都因此失传,而霸陵的相关位置信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后人所掌握的关于霸陵的记载,大多数来自于元代方志学家骆天骧所著的《类编长安志》之中。

骆天骧是长安人,不过,在他出生的时候,长安已经不叫长安,而是叫做安西路,并且,当时正值金末乱世,而长安也已经被蒙古兵占领,不久后,元朝建立。

而作为出身于长安故家旧族的骆天骧,自小经常看到的长安古城,大多皆是”宫阙古迹,十亡其九,仅有存者,荒台废苑,坏址颓坦“,这种景象,让他无限悲凉。

带着这种情绪,骆天骧经过多方奔走调查,同时集合前人所著的相关资料,最终写出了一部包含旧长安事迹以及各类典故的著作,这便是《类编长安志》的由来。

而在这部书中,骆天骧提到,汉文帝的霸陵,位于如今西安的白鹿原凤凰嘴下。

骆天骧之所以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前文讲过,汉文帝的霸陵第一个特点就是”因山为陵“,也就是利用山体当做陵墓,而在已知的汉代帝陵周边,也只有白鹿原的凤凰嘴符合”山“这个条件。

骆天骧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认可,并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明、清时期,都是以骆天骧的说法为准,并且,还在这里进行祭祀,并设立了不少纪念汉文帝的石碑。

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对于汉文帝的霸陵位置,公开且被承认的说法,就是其位于白鹿原的凤凰嘴。

甚至到了近代,这种说法依然被考古界认同。

但在近几年,关于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的这个说法,却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考古工作人员开始质疑。

之所以会质疑,是因为考古人员经过对凤凰嘴的实地勘探后,发现这里除了立有几块石碑之外,整个山体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人为开凿的痕迹,如果是因为山川地貌发生变化,导致痕迹被掩埋倒也有情可原,但历史上这里并没有发生过能改变地貌的自然现象。

最重要的是,在2011年前后,汉陵考古队用地质勘探等高科技手段,对凤凰嘴整座山体进行了大范围的细致探索,探索的结果,同样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陵墓的线索。

最终,考古人员得出结论,认为骆天骧的说法,存在一定的谬误。

与此同时,距离凤凰嘴约有两公里的江村大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而汉陵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则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说到江村大墓,它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01年,在当年,公安机关查获一批非法汉代文物,经审问,得知这些文物来自于白鹿原江村,这一线索被考古专家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几经保护性发掘,最终在这里发掘出一个特大“亞”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

只不过,由于这座墓在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经被盗掘得十分严重,缺乏能够证明墓主身份的信息,因此,没有人知道这座墓究竟埋葬的是谁。

只能是根据墓地的规模以及陵墓内部的布局等信息初步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个大人物。

但随着挖掘的深入,以及在挖掘过程中多个细节信息的汇集,这座墓的主人的身份,变得越来越清晰。

首先,这座墓穴的地面没有封土,其次,“亞”字形的墓穴构造,在汉代是皇帝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其他人包括诸侯王都不能用这种形制。

另外,在后续对江村大墓外围的8座外藏坑的发掘中,发现了不少刻有”中司空印“、”车府“等字样的印章,这些印章都是明器中代表官职的象征。

由此,专家们判定,江村大墓周边的8座外藏坑,就好比8座官署机构,而如众星捧月被围在中间的江村大墓,就象征着这些官署机构的领导者。

能领导官署机构的是谁,答案是呼之欲出。

而最终让江村大墓的墓主人被确定身份的,是距离它不远的另一座陵墓,这里埋葬着汉武帝刘彻的奶奶窦太后。

窦太后的陵墓位于江村大墓东北方向,其陵墓形制同样也是“亞”字形,据史料记载,窦太后去世之后,是被陪葬霸陵的。

但史料上还记载了另外一条信息,就是窦太后与汉文帝所生的女儿,在死后也是陪葬霸陵,因此,当时考古人员就提出一种可能,江村大墓会不会是窦太后女儿的陵墓呢?

不过,这种猜想很快被推翻,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江村大墓采用的是“亞”字形的构造,作为公主是不可能用这种形制的,其二,就是在窦太后的陵墓与江村大墓的外围,有一道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860米的夯土围墙。

正是这道土围墙,将窦太后的陵墓与江村大墓围了起来,使两者共同处在一座陵园之内。

而这种两座陵墓共处一座陵园的情况,用专业的说法,叫做”同茔“,而一个墓穴埋葬一个人则称之为”异穴“,合起来就是”同茔异穴“。

能采用”同茔异穴“的,基本上都是夫妻。

所以,种种线索都表明,这个江村大墓的墓主人,也就只能是窦太后的丈夫,汉武帝的爷爷,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当然,考古工作是十分严谨的,没有确切的证据和资料支撑,是不会做出最终结论的,而相关考古工作人员,在经历了数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后,最终确认的了这一考古新发现。

就在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线上会议,会上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确定为汉文帝的霸陵。

至此,霸陵的准确位置终于被确定,而流传千年之久的”凤凰嘴“之说,也因此被推翻,而霸陵的被确定发现,将为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西汉王朝以及汉文帝,带来绝好的机会。

关于年号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年号是中国历史上记叙年份的一种方式,影响极大,亚洲国家的日本、越南、朝鲜都有效仿采用年号记叙年份。

简单的说一些年号的小知识。

1,第一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

第一个年号是西汉武帝刘彻的建元,汉书记载,武帝在位的第十九年,公元前122年,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大臣们认为是祥瑞,建议用来记年,武帝遂创立年号元狩,并从自己即位开始的那一年追定年号为建元,六年一更换,依次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最后一个年号是清国逊帝溥仪的宣统,1909-1911,使用三年,清亡废除年号制度。【之后的洪宪康德之类并不被承认,故不算。】

2,开国君主建立新年号,叫建元,之后变更年号就叫改元。

年号是重大事件的标志,例如帝王更替、天降祥瑞、内忧外患等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老皇帝死去,新皇帝即位变更是表示以后是自己的新纪元了;天降祥瑞必须要改元,表示这是上天赐给的吉祥物需要铭记;内忧外患更是改元频频,需要吉祥的年号更改气运,让旧年的不幸都随着改元烟消云散。

3,年号的字数。多半都是两字年号,也有特殊的三字年号、四字五字甚至六字。

第一个四字年号是汉哀帝的太初元将,只存在了两个月,就复旧年号建平。

第一个三字年号是王莽的始建国,使用五年。

第一个五字年号也是王莽的,始建国天凤。

第一个六字年号是西夏的元昊,天授礼法延祚。

4,重复使用的年号。

年号都要选择寓意美好的字,但是常用的也就那么多,就免不了会有年号的重复了,比如太平、太安、中兴、永平、永安、永兴、等等,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年号。

5,改年号狂魔夫妻组。

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夫妻可以说是改年号狂魔,李治在位34年,改了14个年号,特别是最后一个年号弘道,改元当天晚上李治就死了,并没有给他续命。武则天用了17个年号,还是奇奇怪怪的年号,什么久视,什么大足。

6,字数最少的年号和字数最多的年号。

这两个极端都在西夏,夏仁宗仁孝有一个年号叫人庆,笔画好简单,夏毅宗凉祚有一个年号叫奲都,足足二十三笔。【字数最多的还有李治的麟德和刘聪、吕光的麟嘉。】

7,使用最久的年号。

清国的康熙,使用61年。

使用最短的很多,没有最短只有更短,例如西晋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在位时,改元频频,290年正月他爹才改元太熙,四月司马衷即位改元永熙,用到第二年正月又改元永平,永平还没用俩月,291年的三月又改元元康。频繁的改元其实也标志着国家的动荡,局势不稳。以司马衷为例,永平改元康,是贾南风干掉了外戚杨家的标志。九年后,贾南风被司马伦弄死,司马伦又改元永康,永康二年301,司马伦废掉司马衷自立,建元建始,存在三个月就被杀,之后换一个摄政就改一次元,特别是304年,正月改元永安,七月改元建武,十一月复永安,十二月改永兴·····可以想象司马衷的朝局多混乱。

8,稀奇古怪的年号

8.1,动物年号,例如汉宣帝的五凤、黄龙,魏明帝的青龙,孙权的赤乌、神凤,孙皓的凤凰,还有后秦的白雀,北周的大象,北魏的神龟等等。

8.2,地名年号,例如司马睿的大兴,段随的昌平,萧衍、德光的大同,宇文邕的保定,赵构的绍兴。

8.3,现代企业类年号,孙权的嘉禾,陈伯宗的光大,宇文赟的大成,李忱的大中,完颜守绪的正大,萧纲的大宝,还有很多人使用的中兴。

9,意味深长一目了然的年号。

比如孺子婴的居摄,一看就知道刘婴是傀儡。例如宋仁宗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天圣,意思就是二人圣,表示太后与皇帝同在。再例如清国的同治,表示两宫太后同时执政。

10,最后说一个奇葩的人,南朝的萧衍,他的年号非常令人无语,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不晓得如果没有侯景之乱他继续下去会不会就是大统,中大统了哈哈。

请大家多多关注喜欢少族历史后宫八卦的蛮大人小满,谢谢!

怎么补充历史知识

我很想长篇大论的回答你,因为这样能够获得首页推荐,但是网上找了很久没有合适答案,那我只能以我的个人经验来告诉你。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历史知识极度匮乏,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看书,我说的书不是历史书,历史书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真正历史怎么学?我认为多看名人传记,多看古典名著就能够学习到。

我觉的了解历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记住哪年那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而是应用在生活中,譬如在某一天你去旅游的时候在某个景点,你能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这个景点曾经的发生历史典故。

又或者当你发生一些事情想不明白的时候,您会突然想起历史上某人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让你有方向性。

最重要的是历史能够提升你的格局,为什么呢?因为从古至今无数人的智慧都已经变成了书籍,多看书能让你在迷茫时知道怎么去做。经常有一句话叫做以史为鉴,不外乎如此。

你可以把历史当成故事去看,但千万不要把故事当成历史。

觉的我回答的还行,关注我的头条号啊。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的

刘文典飞踹蒋公裤裆的那一脚。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怀宁人,中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西南联大教授。老刘虽然才华横溢,但生性狂傲,目无余子,曾经放言“世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一个是我刘文典,至于第三个人嘛,还没生出来!”

然而真正让老刘成名的,不是他苦心研究国学,而是他踢向蒋公裤裆的那一脚。正所谓“十年《庄子》无人问,一脚飞踢天下知”。

说是1928年他当安徽大学校长期间,因为闹学潮,蒋介石到校视察讲话,结果遭到冷遇,夹道欢迎根本谈不上了,也没有几个人接待,本来蒋介石已经对刘文典治校思路十分不满,这下令要面子的他更加不爽,于是派人把老刘叫到办公室训斥。

怀宁无影脚刘文典VS穿林北腿蒋介石

老刘本来就看不起这个蒋主席,一边随便敷衍,一边若无其事地抽烟,蒋介石大怒,骂他“封建遗老”,是“学阀”,他随即回敬蒋是“流氓军阀”,两人随即上演全武行动起手来。

在学者岳南的小说《南渡北归》中,对这一幕的描写十分精彩,几乎赶上金庸武侠小说的水平了,首先,这是老蒋先动手的:

蒋介石照准刘文典的面部“噼啪”扇了两记耳光,而后又抬腿用笨重的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刘文典一个趔趄,身子摇晃着窜出五六步远,头“咣”的一声撞在一个木头柜子上,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轰隆”一声撂倒在地上四散开来……

然而,我们的刘校长简直脱离了一个文人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武林高手,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陈家洛,归辛树,萧峰附体……

但仅一眨眼的工夫,刘文典就于满地乱书与碎瓷破铁中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身体后转,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飞起一脚,“噗”地一声闷响,踢于蒋介石的裆部。蒋“啊”了一声,躬身猫腰,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

这个段子的结尾是,蒋介石当场命侍从将刘文典逮了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后经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力保,关了七天禁闭了事。

这个描写首先逻辑上就不通,刘文典只是个读书人,不可能身手如此敏捷,而蒋公是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赳赳武夫,只比老刘大两岁,时年才41岁,即使老刘真飞踹了他,也绝无避不开这一脚之理,又怎会被人一脚踢中了要害,搞得狼狈不堪?

而且,以蒋公睚眦必报,不择手段的性格,张学良西安事变只扣了他十三天尚且被禁锢五十年,如老刘当真踢中了他的要害,老刘的脑袋岂有不搬家之理?

与刘文典同时代的人,无论是安徽大学的教授学生,还是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干部,在回忆中均未提到刘文典踢了蒋介石要害之事,即使是在考据十分严谨的《刘文典年谱》中,也没有刘文典和蒋介石动手的记载。

相应地,《刘文典年谱》只是写道:两人见面后气氛十分尴尬,蒋介石要刘文典交出策划学潮的共产党员,并严惩罢课学生。谁知刘文典毫不买账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并大叫道:“大学不是衙门!”

根据在场人员的旁证,刘文典和蒋介石吵到激烈处,只不过跺脚踩了地板,并未出手和蒋介石比划,而蒋介石则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并给他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关于此事,大文豪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另有旁证,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鲁迅先生在民国学界政界交游甚广,为人也十分严谨,这个记录应当也是有根有据的。

况且,以鲁迅秉笔直书的风格,如老刘果然重创了蒋委员长的要害之处,甚至和老蒋动起手来,焉能不大书特书之?

此外,和刘文典关系很好的民国学术大牛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一文中也写道:“又如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

鲁迅和胡适的记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刘文典只是对蒋委员长“不敬”,被老蒋扣押,并无其他细节。至于飞踹老蒋云云,恐怕只能说是后世作家的艺术创作了。

刘文典出狱后北上清华任教,依旧不改狂士本色,放话说“即便蒋介石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说句实在话,老刘跟老蒋非亲非故,即使只是当面顶撞老蒋,也够枪毙几次的了,但老刘这种傲骨,这样的胆色,这样的毫不为权势妥协,当真是在民国学者中首屈一指,堪称后世文人之典范!

文物收藏者需要懂得历史知识吗,为什么

本人认为文物收藏者必须懂的历史,收藏一件文物,要知道年代,文物艺术特征,产自那里等,我收藏的这件烛台,是明代昌化鸡血石,年代的推理,一,明代多用昌化鸡血石做工艺品,二,粘合剂用的糯米,三,血色因年代已久,由鲜红变成了暗红。五,地有牛角冻,田黄冻,羊脂冻,刘关张。从清朝时,就懂得鸡血石珍贵了,所以,就不会这么浪费了。



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可乐换军舰

1959年7月24日,苏联首都莫斯科迎来了一堆新奇的玩意,美国国家展览会在毛熊家如期举行。虽然两方头目在开幕前的厨房辩论中吵的急头白脸,好在逗逼老头赫鲁晓夫还有点风度,没喷不过就掀桌子闭展。

在美国代表团里百事可乐不那么起眼,但他们准备的非常充分,直接奔着搞大事情来的,他们准备让赫鲁晓夫尝尝资产阶级快乐水。其实百事有点小看毛熊头子们了,早在二战的时候他们就喝可乐的,只是为了显得不那么资产阶级,他们喝的可口可乐是特制透明版的。

逗逼老头还算挺给面子,喝了肥宅快乐水后大加赞赏,于是一顶百事可乐史上最大牌代言人的帽子就摘不掉了。大家也知道,这哥们后来也果然被强制退休,在家当了肥宅,连码字都不让,一直肥宅至死。

就这样,百事可乐在一个神奇的年代,用一种神奇的方式打开了毛熊的市场。也不得不说,毛熊是典型的口嫌体正直,这边嘴里骂着资本主义,那边快乐水成箱的往胃里倒,把喝伏特加的劲头都拿出来了。

其实这也不怪毛熊们眼皮子浅,那年月熊窝里除了炮弹就是大伊万,能有零食不容易。而且百事也会做人,直接把生产线开到熊窝,自己提供糖浆,你们随便灌装。这样一来快乐水的价格就比较亲民,小熊都承担得起。

小熊们确实承担的起,可是头目们很快承担不起了。现在都全球化了还有贸易壁垒,咱们出口多点美国大统领都猛加税呢,何况那时候叫冷战时期!毛熊的卢布根本就不参与国际结算,百事没法收,让毛熊把存的外汇拿出来换可乐也不现实。

最后毛熊一咬牙,咱们回归原始社会吧!以物易物!你给我快乐水,我给你伏特加!百事一想也行,毛熊能在美国打开销量的也就是伏特加了,于是他们询问兑换比例。熊哥多奔放啊!?果断一挥手,就1:1换吧!一升换一升!

换了没有两年毛熊又受不了了,伏特加毕竟是酒,那边是美国还不太愿意喝烈酒,所以销量有限。这边是老子自己都快没得喝了啊!虽然快乐水很好,但伏特加是兴奋剂的好吧?于是毛熊再次找到百事,表示咱们能不能用其他东西换快乐水?

百事就问你们准备拿啥换?毛熊仔细看看家底,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己有的东西美国大部分也有,而且质量似乎还比自己的好。这就尼玛尴尬了,想来想去毛熊一狠心就问百事:“军舰你们要不要?”

百事的区域负责人“咕咚”一声就跪下了,大哥饶命啊!我要是开着一艘军舰回美国,尤其还是你们的军舰,不等靠近海岸线就得被击沉啊!毛熊挠挠头皮又想了一会后表示,要不这样,这军舰所有权归你们,使用权归我们,等军舰废了你们随意处置,卖废铁也值钱的啊!百事听着有道理,答应了下来。

双方就这么开始了可乐换军舰的勾当,巅峰时期百事拥有17艘常规潜艇、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是红海舰队第二大股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舰队拥有者。没过多久百事受不了了,跑去毛熊那哭诉,大哥这么下去不行啊!你那舰队我干能看不能用,实在蚀不起老本啦!而且我觉得咱们FBI那群人看我的眼光越来越危险,要不咱们换个方式结算吧!?

毛熊那时候也算厚道,一想这结算方式确实有点坑爹,于是开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脑洞。我们给你造船吧!你要什么样的船,我就给你造什么样的。这样我有快乐水喝,你也有实惠拿,还不用总被FBI盯着。百事觉得那感情好啊!就这么办!先给我来10艘油轮!我这边快乐水马上就到。

然而毛熊还是坑爹了,这10艘油轮还没等全造完,他们就原地自爆成一堆零碎,原本分工合作的各个厂子隶属不同的国家了。更惨的是连造船厂都归了乌克兰,那些拥有所有权的军舰也被分给不同的国家。

在百事清理烂账到焦头烂额这段时间,前苏联的市场居然本老对手可口可乐给占领了,这怎一个惨字了得........

事业单位考试中有关于汉朝的历史知识主要考什么

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历史常识往往是考查的重难点,题量不少,难度也不低。历史常识的考试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而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汉王朝。

汉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繁盛的朝代,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亦或是文学都有巨大的成就,对后世影响非常的深远,当然也是考试当中非常常见的考点。我们在史学上将汉朝分为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所以我们就以此为顺序来学习汉朝的历史知识。

一、西汉历史

(一)汉高祖刘邦

在秦末的楚汉争霸中,最终是刘邦战胜了项羽,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国号汉,史称西汉。

因为秦末的农民起义以及楚汉连年战争,西汉建立之后国库空虚,财政困难。所以刘邦在政治上推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经济上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此处的考点较少,大家作为了解即可。

(二)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刘恒与其子汉景帝刘启经过几十年努力,使得汉朝达到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这点在考试当中还是比较常见。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其次它发生于西汉时期。两点都是单选题的常考点。

(三)汉武盛世

汉武帝时期的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主要是在政治、思想和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是考试当中常见的考点。

1.政治方面-推恩令

自文帝与景帝开始,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对皇权造成了威胁,到汉武帝时期已经非常严重。为了加强皇权,削弱诸侯势力,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加强了皇权。

2.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在思想上大兴儒学,重用大儒学家董仲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外交方面-丝绸之路

匈奴主要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内蒙古阴山山麓。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汉武帝为破匈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

二、东汉历史

(一)汉光武帝-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 ,指的是东汉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二)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是东汉也是整个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这一点大家需要注意的考点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中的天子就指的是汉献帝刘协。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网-2019山西事业编招聘网-山西中公事业单位 http://sx.zgsydw.com/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我们都知道古代埃及的君王被称为法老,埃及法老死后就会被制成木乃伊用来永久保存,通常是把尸体的内脏摘除,然后把尸体浸泡在盐水里,去除油脂,在胸腔之内塞入香料,防虫的植物 ,在外面刷上树胶,风干裹上绷带,然后再念经(最后一步不是关键),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也出现过这样处理皇帝尸体的情况,也是把皇帝做成木乃伊。

这个皇帝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被做成木乃伊的皇帝,那时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耶律德光出兵南下征讨后唐,也被称为晋,打完了回去的路上就挂了,但是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回去的路上难免一路颠簸,几个月过去,回到辽国尸体肯定都烂成土了,所以大臣们一商议就决定,把他耶律德光做成木乃伊带回去,其实准确的说是做成腌肉,辽国的常备食品,于是他们就把耶律德光的内脏摘除,然后用盐腌制,风干带回辽国。耶律德光也就成了中国历任皇帝中唯一的一具木乃伊。

初中时,我们应该都学习过一篇文言文《将相和》,讲的是赵国宰相蔺相如和名将廉颇之间的故事,事实上真有这个故事,只是蔺相如却从来没有担任过宰相一职,蔺相如的官职是上卿,不是宰相,上卿是三公九卿高级官职,卿封为上卿,中卿,下卿,蔺相如就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其实在春秋时期,上卿的地位基本上是和宰相差不多的,但是要注意,到了战国时期,卿通常是作为爵位来授予有功的大臣和贵族的,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所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里的卿应该是爵位。

我们今天吃饭大多数时候讲的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实最开始农业科技水平也不行,经济也不富裕,所以在宋朝之前,基本上是一日两餐,甚至两餐一餐干饭,一餐稀饭,其实主要就是穷,而宋王朝是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封建王朝,虽然不能打仗,但是经济却蓬勃发展,老百姓渐渐富裕了,于是这之后一日两餐才渐渐变成了一日三餐,原因也是因为宋朝农业科技开始发展,经济繁荣,当然特殊情况下,还有因为一些习俗,少数地区还是一日两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