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承认哈夫塔尔战败,呼吁和平解决冲突,这是要翻脸吗?俄罗斯高官呼吁撤销“诺贝尔和平奖”,该不该

本文目录

  • 俄罗斯承认哈夫塔尔战败,呼吁和平解决冲突,这是要翻脸吗
  • 俄罗斯高官呼吁撤销“诺贝尔和平奖”,该不该
  • 怎么看待北约秘书长斯图滕贝格到访土耳其,呼吁和平解决东地中海
  • 瓜伊多派代表游说梵蒂冈和意大利无功而返,教皇呼吁尊重人权和平解决冲突,你怎么看
  •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俄罗斯承认哈夫塔尔战败,呼吁和平解决冲突,这是要翻脸吗

利比亚国民军领导人哈夫塔尔在2019年4月对首都的黎波里发起了进攻,试图攻占这座城市,完成利比亚的统一。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哈夫塔尔损兵折将,屡战屡败,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肯定了到利比亚政府在前线取得的战果,而俄罗斯迟早也会抛弃哈夫塔尔这枚无用的棋子。

(从的黎波里前线败退的利比亚国民军)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利亚.扎哈罗娃在5月30日谈到了利比亚问题。她并没有直接承认哈夫塔尔“战败”,而是声称“外国势力对利比亚冲突各方的援助已经改变了当地的力量平衡”。扎哈罗娃还说,俄罗斯将会与利比亚冲突各方保持联系。俄罗斯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进一步拖延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利亚.扎哈罗娃)

扎哈罗娃的表态透露了以下几个潜台词。

第一,俄罗斯隐晦的承认哈夫塔尔在利比亚冲突中处于下风,占不了什么优势。

第二,俄罗斯不会断绝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俄罗斯也不会公开支持哈夫塔尔。毕竟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承认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是该国唯一合法代表。

第三,俄罗斯指责土耳其,卡塔尔等国向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提供援助,改变了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当然,扎哈罗娃女士选择性的忽视了俄罗斯,法国,沙特,阿联酋,埃及背地里为哈夫塔尔提供援助的事实。

(利比亚政府军)

俄罗斯不会平白无故支持一个看不到希望,即将失败的势力。不管是对巴沙尔.阿萨德还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大力支持,都是建立在他们能够带来利益,能够撑下去的前提下。俄罗斯先前之所以愿意支持哈夫塔尔,正是看中了他虚有其表的体量,以为他有可能统一利比亚,成为俄国的利益代言人。然而,哈夫塔尔在的黎波里前线接连吃败仗,实力受损,威望大损,俄罗斯很难再相信哈夫塔尔的说辞。

在5月份的战斗中,哈夫塔尔在的黎波里东南部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利比亚政府军已经把战线反推到2019年哈夫塔尔进攻的黎波里之前。而来自俄罗斯瓦格纳公司的雇佣军已经在5月26日大量撤离。据巴尼.瓦利德市长萨利姆.努尔表示,利比亚前线90%的俄罗斯雇佣军都已经离开战场。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毕竟俄罗斯雇佣军从2019年以来已经有三百多人在的黎波里被利比亚政府军击毙。

(从前线撤离的俄罗斯雇佣军)

长此以往,俄罗斯迟早会放弃扶持哈夫塔尔。哈夫塔尔已经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又迟迟拿不出战绩,俄罗斯不会始终扶持没有利用价值的人,翻脸是必然会发生的。

俄罗斯高官呼吁撤销“诺贝尔和平奖”,该不该

“诺贝尔和平奖”,是一个被西方国家操纵的国际奖,不具有国际意义。

据此,支持俄罗斯高官的呼吁。

怎么看待北约秘书长斯图滕贝格到访土耳其,呼吁和平解决东地中海

正当埃尔多安面临叙利亚俄叙联军压力的时候,曾一度申请北约组织国出兵协同加入叙利亚战争,可俄叙联军没有打到土耳其境内,北约没有这个义务出兵,不管怎么说,北约还是有原则的。此外,希腊就以土耳其的侵略行为的理由向北约组织提出过反对意见。

接下来,土耳其到处出兵,闹腾得不可一世,埃尔多安到底要怎样呢?是否想引发世界更大的战争呢?特别值得北约重视的是东地中海的土耳其与希腊的关系,因为这两个国家同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问题现在涉及到东地中海的局势问题,这里是土耳其与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域。
早在8月,土耳其一艘所谓的“地震科研船”欧雷斯-雷斯号与土耳其舰艇驶向了希腊境内的卡斯特罗里佐岛。

当然,希腊这地中海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希腊总理肯定要有所表示,“这里是希腊的权利”。随后,埃尔多安提出异议。于是,希腊也派遣了自己的军舰,护卫起自己的正当权益。

我们知道,早先土耳其已经在同希腊争议地域进行过军事挑衅,可希腊不想与土耳其打起来,而目前这局势一触即发,因此只有诉求北约出面调定。当然北约那些成员国一致倾向于希腊的正当权利。
土耳其不仅与希腊存在陆界的边界争议,更在地中海存在边界争议。这与历史遗留问题相关。

不论是一战前或当代,两国之间从来就没有妥协过,因此才有现代的地中海安卡拉和雅典危机,也成了目前最新分歧的艰难争议。

今天的分歧主要围绕在爱琴海、塞浦路斯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今天,土耳其已经赤裸裸地要对希腊卡斯特罗里佐岛进行掠夺,希腊在所有北约国支持的呼声中也显得剑拨弩张。战争随时可能发生。

北约所以出面呼吁两国能和平解决地域争端问题,无疑也是积极的措施,不过,埃尔多安为了争夺石油,他能垂手放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形势会怎样发展?我们只能试目以待哈!

瓜伊多派代表游说梵蒂冈和意大利无功而返,教皇呼吁尊重人权和平解决冲突,你怎么看

瓜伊多派代表游说意大利和梵蒂冈无功而返,反映了瓜伊多在委内瑞拉境内逐渐窘迫的状态,揭示了瓜伊多身为美国傀儡、在国际领域毫无地位的现实。

虽然瓜伊多有美国支持,美国给他钱、并且为了他大军压境。但不得不说,瓜伊多为人太过狂妄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面对军方,瓜伊多放言让他们“投降”,不考虑照顾军队的权益、而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表示会“赦免”他们;面对委内瑞拉的人民,瓜伊多大谈美国福利,暴露他将把国有石油私有化、剥夺委内瑞拉人民高福利的事实;面对马杜罗政府以及英法德乌拉圭等国组织的国际调节组织,瓜伊多拒绝国际组织的努力、拒不协商、拒绝和马杜罗政府有任何沟通。

可以说,委内瑞拉人民已经逐渐看清了瓜伊多身为美国傀儡的真面目。马杜罗的支持率也超过百分之五十、并且持续上升。

这个时候委内瑞拉政府也顺应人民的要求,开始合法地制裁这个来自美国的“间谍”。总审计长阿莫罗索表示,将会冻结瓜伊多的非法国际财产,并展开对他的调查。

当地的法院也表示,禁止瓜伊多出境。

面对这种情况,瓜伊多的应对措施暴露了自己身为傀儡的本性

他想到的解决措施不是争取委内瑞拉的民心,而是拉拢意大利、拉拢教皇。

不得不说,瓜伊多真的是当傀儡当习惯了。他以为多几个“爸爸”,就能赢得委内瑞拉人民、政府和军队的支持吗?

至于瓜伊多的无功而返,也很正常:

意大利都不买美国面子,自然看不上一个小小的瓜伊多。至于教皇方济各,虽然梵蒂冈只有几百人,但是教皇还是有地位、有气节的,更别说是瓜伊多这种国际社会毫无声望的人了。

“教皇方济各和特朗普”

意大利和梵蒂冈不支持瓜伊多就是必然——说穿了,瓜伊多不够格。

而且,教皇的呼吁也是对的。以委内瑞拉的情况来看,如果真的想为国家好,双方就应该好好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

瓜伊多的行为只能一次次暴露他身为美国傀儡的本质和秉性。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1940年7月法兰西战役结束,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荷兰??等国都被德国征服,放眼整个西欧就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西班牙??、葡萄牙??也是亲德的)。而这时,由于德国战前储备的原油不足以及需要筹备对苏作战,希特勒并不想在西线消耗太多力量。

在希特勒看来,德国主要的敌人是苏联,对于英国给个教训,敲打敲打就可以了,他甚至认为英德两国没有深仇大恨,彼此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有了1940年5月敦刻尔克的惨痛教训,英国人就会继续像1938年在慕尼黑那样,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在未来的苏德战争中获得利益。于是希特勒向英国抛出了橄榄枝。

而英国人的态度却出乎希特勒的预料:

“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力量,用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在空中坚持战斗、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斗”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赢得胜利” 。——温斯特·丘吉尔

面对德国的和平呼吁,为何英国的态度如此坚决?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英国传统对欧政策的影响

英国在对欧洲的政策上,一直奉行着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坚决避免这一情况出现,当德国结束对法作战时,它已经控制了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丘吉尔不能接受。只有欧洲大陆力量保持均势,才能方便英国插手欧洲事务。而在历史上,这一均势也常常被打破。

最明显的莫过于拿破仑时期了,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国力空前强盛。在拿破仑天才般的指挥下法军横扫欧洲,欧洲各国不得不向法兰西第一帝国臣服。唯独英国,一直在和法国死磕,因为它无法接受欧洲大陆的统一。

一战后,面对法国在对德问题上咄咄逼人的要求,英国也是尽可能的打压法国,避免过分削弱德国,使法国一家独大,它希望保留足够的德国势力制衡法国,不希望拿破仑时代死灰复燃。

前首相张伯伦对德政策的失败,丘吉尔不相信德国会停止对自己的攻势。

英国前首相张伯伦在对德问题上采取的是绥靖政策,姑息纵容法西斯德国,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为后来的大战埋下祸根。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张伯伦的对德政策失败了,此时张伯伦已经深陷舆论漩涡;1940年德军闪击西欧,张伯伦首相在全国的骂声中黯然下台。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接替他成为新一任英国首相,前任的政策失败了,继任者岂能重蹈覆辙,所以丘吉尔的对德政策必须强硬且坚决,这也符合当时大多数英国人的心里。

最根本的原因是,丘吉尔不认为自己的妥协能满足德国,在他看来拿下法国后的德国,会继续向英国本土进攻!而自己的妥协非但不能阻止德国的入侵,反而会瓦解英国人的斗志!这将是灾难性的,丘吉尔的考虑是有道理的。

首先,稍微有军事素养的人都会明白,德国人最忌讳的就是两线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不惜牺牲普鲁士的部分安全,只在东线德俄边境配备了10个师的兵力,剩余的79个师集中在西线,东西1:8的兵力配比足见德国的冒险精神,其目的就是快速解决对英法的进攻,避免陷入两线作战!

而1940年的德国以自己都想不到的速度,快速结束了在西欧大陆的战斗,损失不过百余辆坦克和几万步兵,德军士气空前高昂。并且在东线与苏联十分友好,没有任何后方压力,实在没有理由停下进攻英国本土的步伐!丘吉尔也没想到希特勒会脑残到优先进攻苏联(尽管希特勒真的就这么做了),如果让他知道德国真的不会入侵英国,将祸水东引到绥靖政策还能实现,丘吉尔绝对不会拒绝德国的和平呼吁。
(这才是英国最想要的秩序)

希特勒已经被列入失信人名单

看看希特勒上台后干过的那些事,就会知道为什么希特勒会被列入失信人名单了。

希特勒曾对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作出承诺,自己拿下苏台德区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领土诉求,但事后却毫不犹豫的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动手。当大家都希望德国向东继续发展时,他却突然来个回马枪,一举消灭了英法150多个师的兵力。此时,没有人会相信希特勒说的话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已经毫无信誉可言,希特勒抛出的橄榄枝不知能维持几日的和平。早已看透德国狼子野心的英国人,又岂会再次被蒙骗,更何况英国人并不孤单。早在1940年8月,英美就联合发表了“反对德国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联合宣言》。有了美国这个财大气粗的伙伴,英国人有着充足的底气。

大英帝国有实力同德国对抗

丘吉尔的信心主要来自英国的工业和海军,当时英德战列舰对比是3:1、巡洋舰6.4:1,英国还有3艘战列巡洋舰和8艘航母,这都是德国没有的海军装备,再不济英国还有将近200艘驱逐舰和护卫舰,足够守卫天谴英吉利海峡将德军挡在国门之外!因此,在丘吉尔看来,自己还有很大周旋于地,没必要丢人的与德国讲和平。

英国的工业在7月份之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军工倾斜,只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生产出足够的武器,重新武装40万刚从敦克尔克撤回来的军队,仅依靠海军防御4个月足够了!这是丘吉尔坚决抵抗的信心来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