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日本考古天皇墓,不敢公布真相,为什么)

本文目录

  • 日本考古天皇墓,不敢公布真相,为什么
  • 据说日本人不敢考古,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这是真的吗
  • 饱受争议的日本天皇陵墓,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真的被历史界、考古界隐瞒了吗
  • 为什么说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 曾经轰动世界的10大考古骗局,是如何欺骗世人的
  • 为何考古专家都不敢碰古墓里的鸡蛋
  • 盗墓贼靠什么发现被夷为平地的古墓,考古人员为什么不行呢

日本考古天皇墓,不敢公布真相,为什么

据报道,去年5月9日的台湾日本研究所,5月17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和5月18日的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报道,声称日本天皇的古墓里可能隐藏着三大秘密。

第一大秘密是丰富的宝藏:天皇古墓里可能隐藏着大量的宝藏――镶嵌着黄金的宝剑、翡翠宝石、精心制作的冠冕,以及用黏土雕塑的人和动物小雕像,也许还有来自中国和朝鲜的神圣镜子,有精美的老虎和龙的壁画,和神化了的天皇遗骸。

第二大秘密是部分天皇古墓“身份不确定”:据宫内厅最新公开的文件显示,很多在19世纪确认的皇室古墓看来“并非真正皇室古坟”!尽管这些文件没有明确下结论,但却应验了多年来日本考古界的怀疑。

第三大秘密是古墓里可能有日本天皇的起源证据:天皇古墓非常有可能隐藏着日本天皇的起源证据。早有日本考古专家怀疑,早期的日本天皇非常有可能是中国人或者朝鲜人。

你想要问其中的秘密,日本宫内厅都会无一例外的拒绝!他们会说:“皇室古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

据说日本人不敢考古,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这是真的吗

徐福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中国人说了不算,日本人如何看待的?

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日本人是敢于考古的,事实上日本人对考古相当着迷

第二,徐福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日本人

日本大和民族是否起源于中国,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是日本学者埴原和郎的“二重构造说”。二重构造说,简单来说就是日本大和民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3万年前的绳文人,二是2300年前的弥生人。据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实验数据显示:今天的日本本土民族血统有70%以上来自东北亚的弥生人,有30%的人来自东南亚的绳文人。

以埴原和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认为,无论是弥生人还是绳文人,都起源于古中国,日本大和民族起源于古中国,属于古中国人后裔,日本人与中国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空口无凭,用事实与证据说话。为证明这一论点,日本学者给出了7个证据:

证据一:最古老的的“明石原人”化石

1931年4月18日,日本学者直良信夫在日本兵库县明石郡大久保町西八木海岸的洪积地质层中发现了原人腰脊化石。经过长达数年的研究之后,直良提出这是日本的祖型人种,因此将其命名为“明石原人”。日本在3万年前是无人岛,明石原人最早在中国江南一带繁衍,更新世之后明石原人从台湾、琉球一带来到日本,明石原人之前没有更古老的日本古人化石,而在中国江南一带却有超过了3万年的明石原人化石。由此可知,日本的明石原人不可能从天上来,只能从中国来。

明石原人

证据二:日本绳文陶器来源于中国古越人

1995年,日本考古学界经过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碳十四检测,发现在距今12000年至2000年的这10000年之间是日本进入绳文时代的区间。绳文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用绳子在陶器上缠绕,然后拍打陶器形成绳子纹路。中国古越人的绳文陶距今10000多年,时间超过日本的绳文时期,日本的绳文技艺与中国一模一样又出现在中国之后,只能从中国传播过去。

绳文陶

证据三:日本贝冢遗址出土的绿豆、漆器来自中国

1975年,日本考古学家在日本福本县二方滨干涸的河床上,发现了一处绳文时代前期至中期的贝冢遗址。在贝冢遗址里,日本人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石斧、红漆木容器、独木舟等,而且还有核桃、葫芦的外壳以及绿豆等。绿豆原产地在印度,经东南传到中国,大约在6000年前绿豆才传到日本。漆器,当时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7000年前的中国河姆渡人,日本的漆器只能是中国渡海而去的古越人所制作。绿豆与漆器,证明了日本岛陆沉分割出去之后,依然有中国古越人渡海去日本,教会了日本人这些技艺。

日本出土的漆器

证据四:日本凿齿习俗来自中国古越人

198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在《新研究·日本史》一书中指出:在日本绳文人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门齿被拔掉的头颅骨,这种现象占所有发掘头骨的95%以上。这种风俗称之为“凿齿”,凿齿行为源于中国濮人习俗,后来古越人跟着效仿,这种习俗是中国古人独有的,日本绳文人大量出现这种凿齿习俗,这并非是一种巧合。

证据五:最早的弥生人来自中国,日本与中国沿海习俗相近

日本学者铃木尚曾对日本神奈川县三浦岛出土的人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日本有大量来自绳文时代的古越人,还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弥生人。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漫话中国少数民族地带》一书中指出:中国彝族人的纺织物、铜器图案、墓穴等与日本的一模一样,日本话与浙江、江苏一带很多方言类似,日本和服起源于吴服,这并非是偶然现象。

DNA检测

证据六:日本人白血球抗原数据检测显示,东北亚人是日本人的始祖

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系人类遗传学教授德永胜士从人类白血球抗原(HLA)的分析中,将日本始祖弥生人分为4个组群,其中B46-DR9型的人(东北亚人)最多,其他组的如中国南方人、泰国人、越南人等都与B46-DR9相似度极高。由此可知,B46-DR9东北亚人才是日本最初的始祖。

日本绳文时期的东北亚人,对应中国历史属于古肃慎人,肃慎人从朝鲜半岛驾船南下,东渡到日本海。记载日本古代历史的书籍《古事记》就曾有大量祖先驾驶木船从天上降落日本的记载,驾驶船只的人极有可能是第一批到日本的肃慎人。

肃慎人渡海到日本

证据七:日本皇室、首相都称自己是徐福后裔

大和民族起源于古越人和肃慎人,起源于中国。这是从日本民族起源上,日本学者给出的定义。实际上,在日本国内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裔。最为典型的有:

1994年初,日本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参加香港徐福会成立的贺词中写道:“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乃日本的立国者神武天皇”。

1994年4月26日,日本首相羽田孜在参加日本作家饭野孝宥的著作《弥生的日轮——徐福与日本天皇世系考》出版纪念会上公开表示,“我的祖先是中国人哩,他们是随徐福一起东渡日本的。”日本学者家永三郎在其著作《日本文化史》中指出:日本人大多数都是琅琊人后裔,属于徐福后人。

羽田孜到中国祭拜徐福

从日本学者的证据来看,早期的日本原人起源于中国,一支为江南的古越人(包括东南亚),一支为东北的肃慎人,古越人因为带着绳文文化进入日本,被日本称之为绳文人,肃慎人因为从东北下到日本教会日本学会了种植水稻,因而称之为弥生人。

至于徐福,因为徐福进入日本时年代太晚,那时的日本已经有人存在,因此徐福最多能成为部分日本人的祖先,而不能成为全部日本人的祖先。在10万年前,大陆桥断裂、日本岛从台湾陆沉“漂”到日本海后,日本孤岛上并没有人存在。

古越人

在3万年左右,中国江南的古越人利用日本暖流驾驶船只远渡日本,成为了日本最早的祖先,并构成第二大族群。大约在1万年左右,东北的肃慎人陆续南下日本,构成了日本第一大族群。后世的日本,随着移民的加入,日本成为了一个大混血的国家,但其主体民族依然是来自古越人的绳文人和来自肃慎的弥生人,直至今天检测日本人的DNA依然如此。

徐福庙

至于徐福,最多能称之为一个殖民者,而非日本人共同的祖先。

8月26日 晚22点16分 于桂

饱受争议的日本天皇陵墓,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于,日本天皇陵墓,日本的考古学家多次试图对陵墓挖掘出来进行研究,但是,似乎,考古学家却未能如愿以偿。有个别的陵墓被开挖却不敢对外界公开。而且,日本政府也站出来发文通知,禁止私自开挖天皇陵墓,这究其原因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掩盖些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日本这个国家,日本号称自己是万世一系的国家,起初的很久一段时间,他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但是,在近代史上,天皇这个名字似乎名存实亡,似乎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

其实,日本的天皇王朝已经有延续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历史中,日本的考古学家多次试图对天皇陵墓开挖,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纯正的血统。

不过非常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日本多次挖掘天皇陵墓,却迟迟不敢对外界公开。这到底隐藏着什么,日本又到底在打着什么样的算盘?

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记载,曾多次向中国学习,从艺术到建筑、从风俗到体制、从美容到吃喝拉撒,日本几乎都学过中国。可以说,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始终不承认中国对其的影响。在真正的历史面前,从来都是避而不谈,畏首畏尾,这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日本狭隘的岛国心理。

在西方的《泰晤士报》曾经报道过,从日本的历史和部分的考古遗迹推算,日本很可能是中国人的后代,但是这些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日本的祖先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的天皇陵墓,其墓葬的方式和中国的墓葬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墓葬中,放入陪葬品是中国很早以前就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而在日本天皇的陵墓中,也放入了陪葬品,这个就说明了什么呢?相信不说自明。

谈了这么多,充分说明了,日本种种的做法,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血统和不愿承认这样的事实。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日本考古界,一旦发现皇陵墓中有中国的元素,就立刻封锁消息,不愿公之于众。其实,在日本的史料中都多次被证明日本的祖先是来自中国,而且,在日本有个徐福学会,就一直承认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

面对历史,我们只有承认,不能逃避历史,如果在历史见证面前都不低头臣服,估计只有日本这样的名族可以做出来的。

作者简介:身为90后处女座的我,时而毒舌又文艺。观点犀利,一语道破。运用女司机的眼光发现问题所在,关注头条号:逗趣梦梦,有什么疑难杂症可以尽管来找我。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真的被历史界、考古界隐瞒了吗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那就是无限猜想!守着一堆精湛的青铜文明,仿若来自外星的文化,历史界、考古界只能叹息一声:夏朝已搁浅,你还在前朝游,你到底来自何方?

三星堆是公元前三千年前的文明,是古蜀文化的遗产,一句重大的考古发现承担不起文化传承的脊梁。

三星堆的“外星文明”,其神秘性打败了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就算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三星堆仍然像个老人一样沉默,敞开了胸怀,眼光看着世界,用深厚内涵的阅历诉说着历史变迁的故事。

公元前三千年,发生了什么事呢?三星堆代表着古蜀国精湛的青铜技艺和工业发展,在传统理念中那是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并无相关之处,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炎黄定鼎中原的阪泉之战、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到底在哪里?

如果涿鹿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遗址,五千年的风云便该云淡风轻有了个合理的解释,显然这种猜想与《山海经》中很多记载是相当吻合的。

1、炎黄后人均在古巴蜀生活,其青铜雕像在三星堆出土。

三星堆出土的一个文物是方头方脑的青铜雕像,按照《山海经》记载是炎帝后人术器,在岷江居住,其父是有名的与颛顼争帝失败怒撞不周山的共工。

《山海经·海内经》载:“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

黄帝后人青阳,其雕像造型如同古代枪头,是为枪人、羌人,并且在三星堆出土了相当多类似的雕像,想必是黄帝后人一系的名人。黄帝儿子昌意在若水立国,娶巴蜀女子为后。炎黄后人明显生活在古蜀,也与黄帝三千年的出生时间相吻合,三星堆很可能是皇帝时期的文化结晶。

《史记·五帝本纪》载:“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

2、文物对应一些汉字的造型由来。

蚩尤与黄帝交战失败被杀,其后人被迫流亡,其分布也比较散乱。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造型明显是“蚩”字演化而成,这极大可能是后人对蚩尤的崇拜、纪念所创造的雕像。

四川、云南等地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与一代战神蚩尤有关,显然蚩尤后人虽然在战败后流亡各地,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血脉,并将蚩尤精神化成了青铜器,流传后世。这种“蚩”字造型的青铜器在三星堆并不少见,可见当时蚩尤影响之广,不但成为了部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当时中原文化兼收的表现。

3、青铜神树原型是扶桑树,极大可能是黄帝为纪念炎帝所造。

炎帝虽然兵败,为了中原稳定,与黄帝再次联盟,避免了战乱给百姓带去的危害,黄帝为表达对炎帝的贡献和深明大义,因此造了建木纪念炎帝的功德。

《山海经》载建木:“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分为3层,枝上栖9鸟,根据山海经记载,对应着扶桑神树。传说中应该是十只金乌,九只在扶桑树上栖息,而另外一只从东出,西边回,给人间带去光明和温暖。从青铜神树神树来看,《山海经》并非荒诞不羁,相反记载了古蜀文明的一些先进技术,神话走进了现实,是三星堆的功劳。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到底如何?通过《山海经》似乎少了很多神秘性,如果联系黄帝公元前三千年的出生时间,也许今天的三星堆遗地址,就是当年黄帝战蚩尤的涿鹿,或者与古蜀相隔不远的地界,这才会创造了一场让世人疯狂的远古文化的大会场。也许古蜀根本就不是蛮荒之地,而是当时中原富饶的科技中心,代表着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这一切,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真相,来讲诉三星堆文明的故事!

为什么说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定陵即明朝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同葬陵墓,由于定陵的考古挖掘时间比较早,当时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理念都相对落后,故而对出土的文物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且在后来的特殊时期,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遗骨还惨遭焚尽。因而定陵的开挖成为我国考古界一个深刻的回忆与极大的损失。

定陵的开挖

我国建国以后便对于古代帝王陵墓采取了严格管控的制度,并且决定不再主动挖掘考古帝王陵墓,1956年,当众多学者提出开挖定陵时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经过两年的开挖,定陵主体墓室于1958年被打开,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保存完好,且头发软而有光,墓室中的陪葬珍宝无数,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在陵墓开挖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孝端皇后尸体下铺了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发现了镶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的褥垫,万历皇帝的被褥上则镶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开棺时万历皇帝是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龙纹玉带,下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孝端皇后则头戴黑纱尖棕帽,覆饰金簪,上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系绣云龙纹长裙。

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金器、银器、玉器、珠宝出土时虽已隔世300余年,但任旧光泽熠熠,其中皇帝、皇后的金冠精美绝伦,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万历皇帝棺椁中的盒子里出土了一樽“金丝翼善冠”,是以金丝编织出二龙戏珠图案,质地均匀平滑,形象栩栩如生,整个皇冠无一丝线接头外露,技艺相当精湛 。皇后棺椁中的“六龙三凤冠”由金丝编织成龙,再由翠鸟羽毛粘贴成凤,再由128块红、蓝宝石和5400余颗珍珠缀编鲜花、祥云加以点缀,珠光宝气,闪闪夺目,极其奢华。

衮服龙袍一般用于皇家祭祀和大型典礼。出土的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衮服”的底纹上映有各类文字图案,如“寿”字、蝙蝠等,正反两面以及两袖由缂丝制作12条盘龙,每条龙周边均饰有吉祥图案,最为繁复的十二章图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大明王朝千秋万世,也象征万历皇帝文武兼备。

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亦采用升龙、行龙左右盘绕的图绘手法,龙旁以云水装饰,端庄且威严。与皇帝衮服不同,皇后衣着体现母仪天下之意,前后襟与两袖绣图为100个童子,姿态各异。周围以各类花卉与金银装饰,取“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之意。

文物保护的失败

虽然定陵出土了大量文物珍宝,但因为保护措施的落后,开挖人员经验欠缺,大量文物氧化严重,仅仅向世人展示了几个小时的风采便失去原来的面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且由于出土文物数量大,出土之后的保护和抢救力度不够,大多文物被凌乱的摆放在露天的院子里和研究所的简陋库房里,一放就是两三年。

上面说到的皇冠、凤冠、衮服等珍贵国宝在出土后,由于氧化,逐渐失去光泽,已不复出土时的风采;由于袍服的材质娇贵,当时考古人员处理袍服时却用软化剂涂抹在衣物上,故而这些袍服几个月后又黑又硬,加之文物研究所的库房简陋,四面漏风,这些袍服出土后不久便成为了碎片,现在我们在定陵博物馆所能看见的完整衮服龙袍其实是复刻的。

万历皇帝的棺材由金丝兰木打造,本来就是文物,而在开挖时,当时的理念并未将此当做文物对待,被暴力拆开后当做垃圾扔至山沟中,当文物工作者反应过来时,回山里寻找却已不见踪迹,很可能被村民捡回家做了柴火或者家具。现在陈列于定陵地宫的棺材也是后期由水泥重建的。1966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定陵被称为“牛鬼蛇神”遭到批斗,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皆被焚毁,这使得吴晗本欲研究万历皇帝生前是否吸食大麻的项目破产。

历史意义

定陵的开挖带来的文物损坏是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一大悲剧,但对于历史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意义。万历皇帝是出了名的二十余年不上朝而饱受诟病,在史料中万历皇帝主要是由立储问题引起,但经过定陵的挖掘,专家发现了万历皇帝患有严重腿疾,这也为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找到了另一个方向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只有两樽皇后同葬,左右两侧的配殿空空如也,并未葬入万历皇帝的爱妃郑贵妃,这与《明史》中百官阻止郑贵妃葬入定陵的记载是一致的。因而也印证了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皇帝是比较憋屈的,正如《万历十五年》里说到的,连立储都受大臣们的拼死抵制,万历皇帝也是生的伟大,死的憋屈。

其次,虽然文物氧化严重,但其中展现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甚至是失传至今都无法复制。万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金冠是用518根直径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织,质地均匀,疏密一致,二龙戏珠样式中的龙首、龙身、龙爪均是独立制作,但丝毫看不出焊接痕迹。织造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失传已久。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开国之时,生活俭朴,由于缂丝工艺复杂,造价高昂,人工制作最快也只是一日一寸,制作一件缂丝长衣需要数年之久,故而朱元璋下令严禁缂丝制作服饰。直到明宣德年间,缂丝才在皇室奢侈之风下重现世间,而万历皇帝的衮服不仅由缂丝制作,且需要加上孔雀羽、真金丝线等工艺,算是无法完全复刻的绝世孤品。

与此同时,定陵开挖过程中的惨痛教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于帝王陵墓保护的力度,在此之后,郭沫若提出开武则天墓时,被一口否决,并由国家做出明确指示,即“十年内不开皇陵”。

综上所述,定陵的开挖对于我国考古界和历史界是一个前车之鉴,在技术条件尚未成熟时,不应对古代陵墓进行开挖,这也是我国目前明确测定出一些帝王陵墓却不加开挖的原因,正是这个前车之鉴,也才有利于我国对于古代文物以及历史遗产的保护。

曾经轰动世界的10大考古骗局,是如何欺骗世人的

近些年来,由于考古行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发现的文物越来越多,对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居心不良的人或为了名声或为了利益伪造了非常多的“考古骗局”,甚至让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都真假难辨!

‬古波斯公主尸骸

2000年9月,巴基斯坦警方从一个走私犯的房屋里,发现了一具穿着胸甲的女性木乃伊以及一台石棺。

据走私犯说,这具木乃伊是他从一个伊朗人手中买下的。

而据这个伊朗人说,当时他的家乡发生了地震,木乃伊所处的陵墓被震了出来。其后他深入墓穴,得到了这具珍贵的木乃伊。其后,他跨过国境,卖给了巴基斯坦人。

后据专家考证,这具尸体来历不凡,乃是2600年前波斯帝国的公主,他的父亲是著名波斯国王,曾与斯巴达三百勇士大战三百回合的薛西斯!

而且这具木乃伊是严格按照埃及的技术制造的。这个发现,让巴基斯坦以及伊朗的考古学家又惊又喜。

一直以来,木乃伊都是埃及人的专利。在以往,无论是考古还是史料,都无法证明古波斯人也曾制作木乃伊。这具木乃伊的出现,填补了历史空白!

而伊朗文化部门听说此事后,认为木乃伊本来就属于伊朗,而且还曾是波斯帝国皇室成员,理应入土为安,所以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归还木乃伊!

然而巴基斯坦人却认为,木乃伊发现于本国,就应属于本国。

甚至最后塔利班也加入了争夺。他们认为这具木乃伊应当发现于他们的地盘,因此塔利班勒令巴基斯坦人立即将木乃伊“归还”给他们。

可后来……根据碳-14检测,装载木乃伊的石棺不过250年历史,而尸体下的垫子大约制造于5年前…

至于木乃伊本伊,压根也不是什么古波斯公主,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代人。她是一个21~25岁的妇女,死于1996年。

一桩文物案件瞬间变为谋杀案,巴基斯坦警方立刻立案侦查,可惜一直没有抓到罪犯。

2005年,这具“木乃伊”终于入土为安。

‬斐济美人鱼

1842年,英国绅士格里芬声称是英国自然历史学会的成员之一,他来美国纽约时带来一具美人鱼尸骨,声称在南太平洋斐济捕捉到的。

此时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轰动,后来这具斐济美人鱼的遗骸被一个名叫巴纳姆的博物馆所收藏,展出‬近‬20年。

可‬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叫格里芬的人原名叫巴纳姆,并不是什么英国自然历史学会的会员,事实上当时也并没有这个学会。而‬所谓‬的‬“巴纳姆博物馆‬”就是‬他‬自己‬的产业‬。

最终,格里芬的阴谋被彻底揭穿,所谓的美人鱼是将猴子的上半身(头部和躯干)塞入一条大鱼的后半身之中,再覆盖混凝纸浆。

‬赝品黄金宝冠

1896年,法国卢浮宫宣布使用20万金法郎购买了一个塞西亚国王Saitapharnes的黄金宝冠,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

可后经专家证实,这只是一个赝品,存在近代焊接工艺。

不知道卢浮宫的相关工作人员该年奖金有没有被扣光……

‬密西西比木乃伊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州历史档案部购买了一具“埃及木乃伊”。

可经证实,这只是由动物肋骨,指甲和混凝纸浆制成的。

‬上高森考古遗迹

藤村新一是日本史学界最神奇的名字,这位担任日本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副理事长的考古专家总是能拿出让日本人激动不已的惊人发现。因为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他被誉为日本“石器之神”。

但在2000年11月,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在头版刊出了让国民瞠目结舌的系列图片:“石器之神”藤村正从一只塑料袋内拿出所谓“旧石器”埋进上高森考古遗址。

由于被摄影记者抓个正着,无可抵赖的藤村只能承认自己受了“蛊惑”,他随后称病住院。躺在床上的他最后当着电视摄像镜头不得不黯然承认,自己至少在42处挖掘遗址伪造了证据。

此后日本考古学会公布完成的调查:在藤村参与开挖的178处考古遗址中,至少有159处涉嫌造假。上高森考古遗址已被确认为毫无学术价值,日本历史学会最近正式将其从历史遗址名录中剔除。

‬皮尔丹人

1912年,业余考古学家查尔斯-道森和同事声称发现了猿和人类之间进化“缺失环节”的证据。

他在英国境内更新世砾石层中挖掘类似人类的头骨,带有两颗牙齿的颚骨,一些动物骨骼化石和原始石质工具。

后经证实这仅是用现代人类头骨和猩猩颚骨拼凑而成的。

‬伊特鲁里亚战士雕像

1915年-1921年期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先后购买了三个古代伊特鲁里亚战士雕像,后经证实是意大利人伪造的。

大都会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年度奖金也没了……

‬辽宁古盗龙

1999年2月初,当时犹他布兰丁恐龙博物馆馆长斯蒂芬·赛克斯在位于图桑的世界最大的化石市场,买下了他认为非常具有科学价值的一块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古盗鸟标本。

1999年10月15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1.25亿年前恐龙和鸟类之间进化的缺失环节——辽宁古盗龙。

后经过100小时的ct扫描,证实该骨骼化石仅是使用鸟类和恐龙骨骼拼凑而成的!

国家地理学会于2000年1月宣布了这一消息,随即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和《科学》等著名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国家地理》杂志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威莱亚瓷器碎片

2006年,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威莱亚古堡(这里曾是中世纪早期古罗马的城镇)发现大量古代陶器碎片,上面有铭文和图案,甚至还有埃及象形文字。

后经证实这是伪造品。

‬远古羊皮卷

1883年,大英博物馆购买了一部绘有闪米特文字的《十诫》和《申命记》的羊皮圣物,价格160万美元。

之后证实只是一个赝品。

大英博物馆的年度奖金……唉……

为何考古专家都不敢碰古墓里的鸡蛋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他们对历史书籍,文化古物等都很感兴趣。

曾经听他们说过自己对于文物的看法,当一个东西,它从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一直在一个特殊环境中存在,经过时间的打磨,它会有它所在那个时期独特的积淀。能在一些方面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信息。而这些积淀的信息,是我们现代人了解过去最直接,也是最接近真实的途径。

尽管我肯定到不了他们这种境界,但是我对他们这番话却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只有真正热爱一件事物,才能想去真正地了解它。

历史,有的人看来很无趣,有的人却觉得是财富,是经验,是与过去灵魂的交流。相信如果从现实生活中挑选一种最能了解这种感受的职业,那应该就是考古工作者了。面对繁琐的细节,是热爱让他们坚持下来。

接下来的问题就和他们有关,说的是,为何他们不敢碰古墓中的鸡蛋。

鸡蛋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平常,为何会让考古工作者不敢下手?难道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特殊意义倒是谈不上,不过在古时候,鸡蛋的确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食品。它的地位和今天的一些珍贵食材,比如鱼翅,熊掌。和这些东西比有过之无不及。这是因为尽管现在鸡蛋只是一种普通的食材,但在古时候,鸡蛋的数量是很少的。

这是因为鸡的饲养环境不像今天这样便利,当时没有鸡饲料,鸡几乎全靠自己找食吃。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母鸡体内营养不足,产蛋数量和质量就会减少。

而且鸡肉在古时候也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因此普通人养不活鸡,而有条件的富人又不敢大规模养,怕遇见一场病所有鸡就都完了。因此,种种原因之下,古代鸡蛋是很珍贵的。

除了古代鸡蛋很昂贵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使得工作者不敢对它下手?

有,而且还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在文物中化石是很珍贵的,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其他方面的学术价值都很高。而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的鸡蛋,也具有这样珍贵的价值。

但是生鸡蛋皮薄,很容易就会磕破,而埋在墓中的那些,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内部已经没有东西,只剩外面一层薄薄的壳,特别脆。这种状态下只要轻轻一碰,整个蛋壳就会碎掉,而文物也就此失去意义。

因此,对于发掘出的文物鸡蛋,考古工作者们不能硬来,如果鸡蛋还埋在土中,那他们只能一点一点松动周围的土壤。连大一点的工具都不敢用,而最小的工具可能就是比一根针大不了多少的小木棍。但即使是这样子小心,他们还是很难挖出一个完整的蛋壳,甚至有些时候哪怕挖出的蛋壳有一条裂纹,那也是很好的结果了。

考古工作者们在工作中会经常发现鸡蛋吗?

这个问题答案是并不经常。前面说过,鸡蛋本来就是珍稀品,一般人连吃都不舍得,怎么舍得浪费这么珍贵的东西呢?只有一部分的贵族和大户,在自己死后挑殉葬品的时候才会加入几颗鸡蛋。

假如不了解这其中的缘由时,我们会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荒诞。但是知道鸡蛋的珍贵后就一定会理解。

古时候对于一些有权势的人来说,殉葬品是显示自己身份的东西,一定要越珍贵越好。也正是因为他们挑选了这么多宝贝和自己葬在一起,才会引来世人不齿的盗墓者。鸡蛋因为不能收藏,因此不被这些贼看重。但是和那些金银器相比,墓中出现鸡蛋,那说明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富有。也因此,鸡蛋在古墓中并不常出现。

盗墓贼靠什么发现被夷为平地的古墓,考古人员为什么不行呢

因为考古不是盗墓。

首先说盗墓的靠什么发现夷为平地的古墓。

很多古墓因为时间的原因,已经没有坟包,从外面看,是很难发现的。那怎么找呢?

一就是传说中的风水术。这个是真有的,古代人找墓,就是根据风水那一套,比如背有靠山,前面有水带环绕,两边有青龙白虎山,前面再有案山印山之类的东西。有这种地形的,那肯定有大墓的存在。

内蒙古有个叫姚玉忠的,是个大盗,他本人就爱书,研究风水这一套,平时喜欢逛逛山,逛逛帝陵,研究这里面的结构等等。

第二个,找资料,从县志里找古代这里出过什么大人物,有什么大官之类的,根据这些资料就可以找到一些大墓,或者跟当地的老人聊天,问一下,这里有没有牛人啊,或者涨洪水的时候有没有冲出过什么好东西之类的,基本上有大墓的地方,都会有一些传说故事。

第三个,就是观察地形,地上的坟包虽然没有了,但下面的墓穴还是有的嘛,因为下面有洞,那反应到上面,自然就会有变化,比如下雨后,下面有墓的因为会渗水,所以会干得快一些。下雪的时候,也会有变化,还有一个民国时期的焦四,擅长在雷电天气找墓,一打雷去分析四处的响声,因为下面有空室,自然就会有回响。这也是找墓的方式。

还有就是打洞,用洛阳铲把地下的土取出来,通过分析土是不是五花土等来分析下面有没有墓,墓的方向如何等等。

这是盗墓的找墓方法,接下来说,考古的为什么发现不了。

事实上,中国很多大的考古发现,还真不是考古专家发现的。

兵马俑是农民打井发现的,武则天的墓是农民工炸石条发现的。考古专家为什么发现不了呢?

原因不是考古专家不懂,而是考古不是盗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考古不是盗墓,考古不是盗墓,考古不是盗墓。

考古的范围很广,有人类的遗迹考察,有古城的研究,也有抢救性发掘,他的工作很广,不仅仅是挖一个墓。甚至主要的工作就不是挖墓,多是田野考古之类的事情。

而且挖到墓了,如果是明以后的,基本也是回填,不进行发掘,帝陵就更加了,那么多帝陵,能随便去挖嘛?

定陵被挖后,已经定下了,帝陵暂不发掘,所以,给人的感觉,考古专家不会找墓。其实是人家不找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