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弗里特弹药量(范弗里特弹药量)

本文目录

  • 范弗里特弹药量
  • 范弗里特的弹药量
  • 什么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 “范弗里特弹药量”是怎么回事
  • 被斥“浪费纳税人钱”的范弗里特,每月耗费100万炮弹,后来怎样
  •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 什么是范弗立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词语是美国将军范弗里特发明的。范弗里特是美国驻韩“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陆军上将。具体介绍参考百度文科: 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

范弗里特将军在朝鲜战场上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他的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范弗里特说,打出去5倍的弹药。最后范弗里特实现了他的战略目的,从此留下了一个军事术语—— 范弗里特弹药量

任正非经常也使用 范弗里特弹药量 这个军事术语。意思是,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以达到对敌方的毁灭性打击。任正非使用这个词语,想要表达的是,聚焦在特定的领域,投入压倒性的资源。它代表的是一种集中投资的战略。

任正非有个生动的比方:先开一枪,再打一炮,然后范弗里特弹药量。先开一枪,就是在不同前沿技术方向研究,华为非常鼓励对未来不确定性技术进行探索,探索中没有失败这个词。当感觉到有可能会研发突破,那就再打一炮,当你觉得有点把握的时候,再进行密集地投入,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也就是说,华为的研发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探索,而是给了研发人员足够的时间和试错的机会,一旦揣摩到一些可以有所突破的迹象,就要下猛药,开足火力去攻克实现创新,恰恰也正是这种敢于尝试和有的放矢的方法,华为在研发上的成绩蒸蒸日上。

通过这种高度聚焦的方法,华为开始在特定的领域领先于西方同行。然后,华为开始在这个特定的领域建立市场优势,逐渐积累资本。渐渐地,华为就在一个集中聚焦的领域成为领导者。

不过,任正非说,其实西方的卓越公司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微软、英特尔还是谷歌、亚马逊,都有自己的专注领域。“与很多业务繁多的中国公司不同,美国公司知道如何缩小聚焦点,然后向前推进。我们实际上是在向美国公司学习。”

吴军老师在给他女儿梦华写的《好运气的背后是三倍的努力》这封信中也提到了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概念。认为范弗里特将军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比其他人更多地估计了困难,留出足够的余地。这样,幸运的天平才偏向了他那一边。

范弗里特弹药量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聚焦一点集中资源,成功好运自然来。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却往往难以做到。 关于聚焦和集中的常见问题:

范弗里特弹药量背后的含义是舍得与放弃,也体现了少即是多。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智慧。

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战略上能够敢于放弃,产品聚焦优势做到不可代替,让每个团队只做一件事,告诉每位员工在一个点上有所成就……这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的弹药量

是抗美援朝的一个典故

1951年范弗里特上任后,5月26日,美军全线越过三八线。
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
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范弗里特大为光火:“让那些议员们来看着敌人的尸体和俘虏吧,如果他们不来,就让什么‘范弗里特弹药量’见鬼去!”

什么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为何它是任正非的秘密武器?
任正非曾说,我们的研发标准是:

在距离我们目标二十亿光年的地方,投一颗芝麻。

距离目标两万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苹果。

距离目标几千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西瓜。

距离目标五公里的地方,我们投范弗里特弹药量。扑上去、撕开这个口子,纵向发展,横向扩张,产品就领先世界了。
何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在军事上代指唯火力制胜论。

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
范弗里特弹药量,来源于抗美援朝的一个典故。

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

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

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
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发扬光大。

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

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为什么范弗里特弹药量没有压垮上甘岭?

1952秋,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把目光锁定在地图上两个标高不超过海拔597.9米的小阵地上。

他决定再次践行一下自己的伟大理论:

“没有什么阵地是十万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十万发不行,那就再来十万发!”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数据最后的结果是:190万发。此外还有5000多枚航弹。

更尴尬的是,原计划伤亡人数是250人,结果伤亡了2万多人,而两个阵地居然还没有拿下来。

若干年后,很多参与这场战役的联军官兵依然都耿耿于怀: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人命和火力却依然拿不下上甘岭?这不科学。

有人说这是大力出奇迹:是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火海——不过这理由其实很片面:

不怕死固然很重要,但血肉绝对怼不过钢铁炸药。
是什么保护了志愿军官兵的生命?

其实答案很科学,是一种复合型多功能一体化人工非正向山地纵深防御战术体系——简单的说,这叫反斜面坑道战术。
反斜面坑道战术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建立在血的代价基础上的。

最初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其实对美军惊人的火力并没有直观感受,他们按照国内战争的经验进行防御和狙击,结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不过志愿军强悍并不在于其有多能打多不怕死,而是在于其善于总结和学习。

当第一次见识到绝对火力优势后,破解的方式就同时在酝酿了。

如果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反斜面阵地上,在配合精心设计的坑道和工事,布置好合适的曲射火力,那不但可以让敌军大部分火力成为摆设,极大的保存己方的兵力兵器,还能得到后方阵地的冲锋的火力支援,快速对表明阵地之敌实施反突击,以达到低代价防御阵地的效果。

这个可能有点难懂,不过换成美军视角则可能更容易明白:

我用10万发炮弹把这个表面阵地变成火海,然后步兵开始徒步进攻。

刚开始的时候,阵地上防御的机枪火力并不强,但从山那头打来的迫击炮弹却一直追着我们炸。

而等步兵们顶着伤亡即将爬到山顶的时候,迎面就是一顿手榴弹以及敌人步兵凶狠地怼了上来。

即便美军再抗下这一波越过山顶往下一看,发现已经有无数的机枪射孔在冷冷地对着自己,而且对面山头上早就标好位置的炮弹也已经飞在半空了。
运输线上的伤亡远高于阵地上。

反斜面坑道战术是那个时代志愿军人力智力所能达到的防御巅峰水平,但其并非没有弱点。

最明显的弱点有两个:

一是怕补给线被切断失去兵力物资补给;

二是怕棱线被敌人彻底控制。

如果被切断补给,没有持续的力量进行兵力火力的反突击,那整个坑道反斜面阵地就失去了作用。

而如果棱线被敌人牢牢控制,则坑道就有被孤立并各个击破的危险。

联军其实既不傻也不懦弱,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两个弱点,并尽最大力量勇敢地进行攻击。

而是防御者要护住这两个弱点,则更需要无穷无尽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很少有人知道,美军的炮弹除了打在阵地上的,其实有很大比例是消耗在覆盖封锁志愿军的补给路线的。

由于路线没有反斜面阵地的掩护,几乎每一次人员物资补充,都要承受极大的伤亡。运输线上的伤亡比例甚至远高于阵地上的。
在最困难的时刻,送上去一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阵地上的物资匮乏也到了极限,一个苹果转了三圈没吃完,没有水喝只好喝尿的故事,真实和普遍的发生着。
总结:

这些年,如果有营销上的认识的话,唯一可以确定的真知识就是:

杀鸡用牛刀!

“范弗里特弹药量”是怎么回事

朝鲜战争的历史名词。“范弗里特消耗”,唯火力制胜论的一种,意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人员的伤亡。

来源:

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

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呈现了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态势,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我发动了一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以上甘岭地区(金化以北的铁三角一带高地)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代号为“摊牌行动“)。此次进攻是由美军著名“山地战专家“、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精心策划并一手实施的。范弗里特预计以200人为代价,可在5天内实现目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之初,范弗里特大吹大擂,说“金化攻势“是1951年“秋季攻势“以后所发动的一次最大攻势,是一次“扭转当前战局“的“摊牌行动“,并且吹嘘要占领他所需要占领的土地。“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批准这个作战方案时,也认为只要保障弹药和航空支援,用2个营5天就可以达成目的。

被斥“浪费纳税人钱”的范弗里特,每月耗费100万炮弹,后来怎样

如果是熟悉军事的朋友,应该很熟悉“范弗里特弹药量”,这是一种唯火力制胜论,也就是说在每场战斗投入中,要以不计代价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火力,减小自身伤亡代价的同时,以快速高效的手段,瓦解敌人的防御,事实上这种战士并非是起源于抗美援朝,而是从二战时期开始,就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观点。

对于我军来说,在二战时期,弹药匮乏几乎是一个很常见的状态,因此我军大部分都有弹药恐惧症,但很显然即便是建国以后,弹药也绝对不可能无限制的消耗,反观美军自二战结束以后,由于其空前的强大,因此支撑弹药消耗绝对不是问题,这种情况在范弗里特担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以后,得到了十分有效的贯彻。

李奇微的战术其实也是“火海战术”,利用先进的火力压制对手,在这一点上范弗里特应该说是充分继承了这位前任,而且作为驻韩军队地面部队的指挥,每次战斗开始,范弗里特并不限定弹药的使用数量,使得这一数字飙升,1951年的夏季攻势中,在面对983高地中,仅仅9天的时间,范弗里特就扔出去36万发弹药,平均每天350发。

1951年秋,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而范弗里特决心来一次摊牌行动,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事实上这一次行动本身是对一个限制目标的功绩,但是在范弗里特的决心下,打成了联军最主要的一次攻势,原本面对的仅仅是有两个连驻守的高地,但美军动用的人力物力都远超预计,其中以最精锐的美第七师,加上大韩民国的两个师,另外在40天的时间里面,消耗的弹药就有190多万发。

但最终这场战斗以美军彻底失败而告终,美军虽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其实不仅仅是上甘岭战役,包括著名的血染岭战役,美军虽然消耗了大量的弹药,但是仍然伤亡了3700多人,这对于美军来说,也绝对是一次伤筋动骨的战役。

范弗里特弹药量给志愿军带来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基本上我军每发射一枚炮弹,对面敌人就会打过来数十枚炮弹,但我军采用的是坑道战术,即便是外面打的锣鼓喧天,但是我军始终岿然不动,但美军扛不住了,尤其是在美国本土,就有关朝鲜战争所使用的弹药量实在是超过限度,斥责范弗里特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由于与上司克拉克的冲突,范弗里特被解职,以上将军衔退休。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这就是“反斜面坑道口”在防御作战中的厉害之处,其实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我军驻防的两个山头:537.7和597.9高地,表面阵地即告全部失守,因为美军的炮火和空中打击实在强度太高,两座山头都被削去了一米以上,在这种强度的火力覆盖之下,没有什么人能够在表面阵地上生存下来,战壕和散兵坑已然毫无用处。

先说一下“范佛里特弹药量”,其实提问是有暇疵的,这个名词生成于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战役期间,是指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反击作战中,为了贯彻李奇微的火海战术,疯狂地动用各种火力,造成弹药消耗量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五倍以上,遂被记者们讥讽为“范佛里特弹药量”。而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的“边谈边打”期间,范佛里特已经升任联军司令,并不直接指挥作战了。

但是在此之前,作为战线对峙期的最主要手段,志愿军在两个山头都挖掘了坑道,并且主坑道口全部是开在山体反斜面的,也就是朝向我军后方的一侧,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在537.7高地上就挖掘了三条大坑道和八条小坑道,最大的一条坑道呈“F”形,注意这两道横就是出口方向,它们全部面向上甘岭地区的主峰五圣山方向,而那里是我军的主阵地。

表面阵地失守后,幸存的指战员立即转入坑道,比如战斗骨干八连就撤进了“F”形坑道。而当美军兴高采烈地冲上山来时,却发现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坑道顶部实施攻击呢,上面的石灰岩层厚达35米,炮弹炸弹根本无用,只能采取挖掘竖井的办法进行爆破,而打通35米的岩层谈何容易?从主坑道口进攻呢,美军就完全暴露在我军后方炮群的火力覆盖之下。

尽管美军第7师的炮火很猛(300门大口径火炮),志愿军第15军集中的炮兵也是不弱,上甘岭战役10月14日打响,到10月19日秦军长就调来了44门重炮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所以美军每次试图从反斜面进攻或者破坏坑道口,必遭五圣山方向我炮群的猛烈杀伤,再加上坑道里面的指战员死守坑道口,所以美军攻击多次也不能得手。于是形成了美军占领山头、我军据守下面坑道的奇特战场格局。

于是挨炸的可就是美国兵了,而志愿军也不可能让敌人舒舒服服呆在上面,每隔两到三天肯定在晚上冲出坑道进行反击,再把美国人赶下山去。尔后到了白天,美军再调兵反扑,于是志愿军再撤回坑道,如此往复,双方的战斗伤亡一步步激增,这两个高地就成为了“绞肉机”。当然美军深知,若想彻底控制这两个高地,就必须把脚下的志愿军从坑道里逐出去,如果逐不出去,那就企图把战士们困死、饿死或者渴死。

所以美军的炮兵和山头上的大批机枪,开始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五圣山主阵地到坑道口的补给线,试图彻底截断我坑道守军的粮食、弹药、饮水和援兵的进入通道。在美军变态级别的火力封锁下,各坑道口面前的区域都成为了“死亡地带”,比如第15军军部警卫连奉命增援坑道以坚持斗争,96名干部战士最终只有24人冲进了坑道,其它全部牺牲在火力封锁带上。

更严重的问题是坑道里缺粮断水,上甘岭战役前后打了40天,战士们携带的干粮早已经吃光,而坑道里又没有水源,所以战士们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第15军以及第44师的辎重兵和民工们,冒着密集的火力和巨大的牺牲支前,但仍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冲过火网进入坑道,可谓九死一生,所以才有了“送进一个苹果记一次二等功”的战场奇闻,这是由特殊的战争形式所决定的。

美国人一直不死心,采用在坑道上方挖井爆破、用巨石堵塞坑道口、飞机低飞扫射、甚至直接去坑道口安炸药的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我44师为此特地将山炮前移,专打接近坑道口实施作业的美军,在内外的配合下,坑道里的我军终于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后方支援下,通过不断的反突击和袭扰行动,大量杀伤美军,十天下来美第7师战斗兵员伤亡高达2000人,实在熬不住撤了下去,无耻地换上南韩第2师。

韩军的战法与美军没什么区别,期间炸塌了几段坑道,也用巨石堵住几个坑道口,但都被我军一一化解,及至志司调来的第12军部队增援到位后,联手第44师再次实施大规模反击,又把敌人赶下山去。然后韩军再反扑再被打退,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表面阵地争夺和反复易手达到59次,而英勇的志愿军共打退了敌人大小冲锋900多次,美军发射炮弹190万发,我军是40余万发。

战至1952年11月24日下午,美韩军慑于巨大的伤亡,终于放弃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以我军最后胜利而告终。

什么是范弗立特弹药量

是抗美援朝的一个典故
1951年范弗里特上任后,5月26日,美军全线越过三八线。
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
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范弗里特大为光火:“让那些议员们来看着敌人的尸体和俘虏吧,如果他们不来,就让什么‘范弗里特弹药量’见鬼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