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有道理吗?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迁都,迁到了哪里都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本文目录

  • 有人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有道理吗
  • 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迁都,迁到了哪里都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 印度尼西亚为什么要迁都现在的首都雅加达有什么问题吗
  • 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 1967年,巴基斯坦为何把首都迁到了克什米尔附近
  • 印度为什么不考虑迁都
  • 为何唐代以后迁都到了北京

有人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有道理吗

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的说法没有一点道理。要我说,明朝迁都北京是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公元229年,吴国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格局,除了黄河文化板块之外,出现了长江文化板块,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的朱偰先生,在比较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北京)四大古都后,曾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然而,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南京作为国都,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就是在此建都的朝代都是短命王朝一一吴国存在了51年、东晋存在了103年、南朝的宋存在了59年、齐存在了23年、梁存在了55年、陈存在了32年。我们不能迷信,但也不得不承认,上述6个朝代在此建都,国祚实在是太短促了。

△南京古城墙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即今南京)。朱元璋死后不久,便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元璋的孙子、他的侄儿朱允炆(即建文帝)的帝位,自立为帝,称为明成祖。明成祖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但已有了迁都北京的想法。1403年,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紫金城(故宫)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明代之前,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辽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和元朝的都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自己的20几个儿子分封为藩王,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其中朱棣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北平经过朱棣多年的经营,根基稳固,城墙高筑,军饷粮草齐备,已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北京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作为中原的门户,向北以群山为屏障,控制大漠,兼顾东北,向南则可襟带全国,统领中原。朱棣认为,迁都北京,最有利于稳定北疆!因为,明朝初乃至整个明朝时期,蒙古铁骑不断侵扰北部边疆,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迁都北京对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成为明朝维持近300年江山的重要保障。

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迁都,迁到了哪里都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都城作为王朝的政治中心,乃是一个王朝最为重要的所在,而所谓“迁都”,简单来说就是将国家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外一个城市所取代。古代王朝之所以选择迁都,原因其实很多,例如势力发展、迫于形势、避免威胁和都城陷落等各种原因。那么,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迁都情况到底如何,是从哪里迁到了哪里呢?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1、夏朝多次迁都:因政治形势需要。根据《史记·夏本纪》和《史记·周本纪》等史料记载,大禹接受舜帝禅让后,为避讳舜的儿子商均,于是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到了大禹之子启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到了太康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斟鄩(今河南偃师),但之后便发生了“太康失国”事件,由于河洛地区沦陷,夏人便又迁徙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之后,少康复国,重新光复河洛地区,便又迁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再之后又迁都至(今河南济源西北)。少康死后,杼即位,五年后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此后四代君主皆定都于此,直到廑在位时,又迁都至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到了最后一任国君夏桀时,又将国都迁回了斟鄩

2、商朝也多次迁都:因水患和国势变化。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成汤灭夏后,定都于(今河南商丘),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商朝的国都都在此。直到中丁即位之初,因水患和自身统治考虑,将都城迁至(今河南郑州西北)。戋甲时,随着王朝衰微,又将都城迁至(今河南安阳北)。祖乙即位后,因水患困扰,将都城迁至(今山西运城河津),不久便再度因水患迁至邢(今河北邢台)。之后,随着商朝的中兴,又将都城南迁至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北)。到了南庚时期,由于商朝王权的弱化,又将都城迁至(今山东曲阜)。盘庚即位后,先将都城迁回,后又迁至(今河南安阳殷都区),一直到商朝灭亡。

3、周朝自镐京迁至洛阳:因犬戎攻陷镐京。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因周人本就起于西部,因此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不过为了控制东部地区,周朝还是在洛阳修建了成周城,成周城于周成王时期建成,周天子将直接由周王室控制的周八师(每师两千五百人)驻于此,用以震慑东方。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因废立太子事件引发内乱,申侯联合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二年(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

4、诸侯国多有迁都:多因政治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有迁都历史。例如秦国便曾九次迁都,秦国被封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后因攻灭犬丘,又迁都西垂(今甘肃东南),此后随着秦人不断向东发展,又先后迁都于汧渭之会(今千河与渭河交汇处)、汧邑(今陕西陇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雍城(今陕西凤翔),到秦灵公时,为摆脱旧贵族的羁绊,便又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北),秦献公时为对魏作战又迁都至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到秦孝公时则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西安市西北)。

又如楚国曾七次迁都,最初都丹阳(今河南淅川),楚文王时迁都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柏举之战”后楚昭王迁都鄀都(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惠王则短暂迁都鄢都(今湖北宜城),“鄢郢之战”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时先迁都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后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再如燕国曾五迁都城,先后建都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临易(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蓟城(今北京)、武阳(今河北保定易县高陌乡)、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韩国则先后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和新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先后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和信都(今河北邢台)。魏国先后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和大梁(今河南开封)。齐国则先后建都于营丘(临淄)和蒲姑(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

5、东汉洛阳-长安-许都:东汉末年乱局。西汉始终都长安,并未进行迁都,包括新莽也未迁都,只是将长安改为了常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建都洛阳,至东汉末年都始终未进行迁都。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爆发,董卓入京后掌控朝政,后被关东联军击败,无奈之下挟持汉献帝自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又入长安,后两人爆发内讧,汉献帝东逃,于建安元年(196年)被兖州刺史曹操迎入洛阳,不久又裹挟汉献帝刘协迁都至许,改称许都。

6、魏晋南北朝迁都情况:乱世争夺天下。三国时期,曹魏都洛阳、蜀汉都成都,都没有迁都,东吴孙权称帝之后,则是先定都武昌,后又迁都建业西晋则是自洛阳迁至长安,西晋都城洛阳在“永嘉之乱”中被刘聪攻破,晋怀帝司马炽被俘杀,其侄司马邺于长安称帝,定都于长安。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南朝都城基本固定,十六国和北朝迁都倒是较为频繁,例如后赵从襄阳迁都至邺城,北魏自盛乐迁都至平城,后又迁都至洛阳。

7、隋朝自大兴迁都洛阳:为摆脱关陇士族牵制。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称帝后,于开皇二年(582年)在北周都城长安之南龙首山营建新都大兴城。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由于隋朝皇室与关陇士族矛盾逐渐加深,为了摆脱关陇士族的牵制,降低其对朝廷的影响力,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先称东京,后改称东都,同时称旧都为西京。

8、唐朝自长安迁至洛阳:武周乱局和唐末乱世。唐朝建立后,以隋朝的大兴城为京师,并更名为长安,唐高宗李治则在显庆二年(657年)立洛阳为东都,并不时往返于二都之间。后武则天接受唐睿宗禅位称帝,定国号为周,并将都城正式迁到了洛阳。神龙元年(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还政于唐中宗李显,李唐恢复统治,不过直到唐玄宗继位之后,才将都城从洛阳迁回长安。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加剧,朱温于天佑元年(904年)裹挟唐昭宗再度迁都洛阳

9、五代十国迁都情况:后唐、后晋曾迁都。五代十国时期,“十国”迁都情况相对较少,“五代”迁都倒是相对频繁。例如后唐,李存勖建立后唐时,定都于魏州,称兴唐府,同年十月攻灭后梁,遂迁都于洛阳。又如后晋,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于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称帝,在攻灭后唐之后,便又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

10、宋朝自开封迁至临安:两宋交际。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定都于开封府。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帝即位,后面对金兵的进攻,赵构又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以临安府为南宋行在。不过,南宋初期,赵构仍尊开封府为京师,以此彰显恢复中原之意。直到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才正式迁都临安府

11、金国会宁-大兴-开封-蔡州:统治需要。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时,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都城。到了金元元年(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为了南下攻宋和推动汉化改革,将都城迁至大兴府(今北京),称之为中都大兴府。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在蒙古的掠夺和威胁下,宣布向南迁都至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称为南京开封府。正大九年(1232年),晋国在“三峰山之战”战败,蒙古军队围攻开封府,金哀宗于是又一路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迁都于此。

12、元朝自大都迁至上都:元朝被迫撤出中原。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燕京,今北京)为大都,定都于此。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出兵北伐,元惠宗见大势已去,遂撤离大都,退至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13、明朝自南京迁至北京:统治需要。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为南京应天府。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皇位稳固之后,开始着手迁都,并最终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朝灭亡之后,弘光帝又于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明,这时都城便又迁至了南京。

14、清朝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势力的不断发展。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定国号为金,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亲自率兵攻占辽阳城,并于当年迁都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数年间攻占沈阳、广宁等七十余城,遂又迁都沈阳。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仍建都沈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同年十月,清朝迁都北京

以上便是各个朝代的迁都情况,事实上我国古代大部分时期实行的都是多京制,即除了皇帝所在的都城之外,还多设有留都、圣都、行都等陪都,以上迁都主要指的是皇帝所在的都城,并未将陪都纳入其中。

印度尼西亚为什么要迁都现在的首都雅加达有什么问题吗

4月29日,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计划部长班邦·布罗佐内戈罗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统维多多已经决定将首都迁离人口稠密的爪哇岛,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印尼首都雅加达的朋加诺体育中心

印尼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西北海岸,是印度尼西亚最大城市。

从历史上,雅加达是一座著名的海港城市,几百年前就是胡椒和香料重要输出港口,古称“巽他格拉巴”,意为是“椰林密布之地”,或“椰子林的世界”。

1527年,穆斯林首领领导印尼人民打败了葡萄牙殖民者的舰队,收复了巽达加拉巴,把这里改名为雅加尔达,意思是“胜利之城”、“光荣的堡垒”,雅加达的名称就由此演变而来。

如今的雅加达,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陆交通的枢纽,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咽喉,也是亚洲通往大洋洲的重要桥梁。

交通的繁荣为雅加达带了巨量的财富,使其成为印度尼西亚经济中心,全国大部分财富、人才和政治精英都云集于此。

但财富、人流的密集也带来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大城市病,而这正是印尼争论了60多年,迁都动议的主要原因。

印尼的区位

大城市病之人口压力

雅加达作为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城市面积740平方公里,人口1027.7万,但是周边地区的人口大约是这个数字的三倍。

更严重的是,印尼全国2.6亿人口中,有将近60%的人口生活在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

英国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通过其对印尼人口发展趋势的研究预测,2017年至2030年,雅加达的人口将增长410万人,达到3560万人,超越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巨量涌入的人口,给雅加达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城市压力,也让这个大都市变得无比撕裂。气势恢宏的殖民时期古建、新颖现代的高层大厦和连片的贫民窟,被杂乱无章的拼接在一起,构成了雅加达的城市氛围。

这恰好凸显了印尼城镇化进程进程的尴尬局面,由于印尼国内资源分配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得到优先发展政策和大批外资涌入的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

这对印尼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磁吸效应,迅速将其吸引到雅加达周边。

这种城乡间明显的差异化,是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将面对的困局。而这个困局,也是考验所有国家领导人执政能力的一道难题。

大城市病之即将“沉没”的雅加达

随着2018雅加达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亚运会经济的刺激下,雅加达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但迅速膨胀的雅加达,也将面临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城市沉降速度正在加快。

据英国学者悲观估计,由于不断的地基下沉,雅加达会在十年左右消失。或许这个估计不会成为现实,十年之后我们去印尼旅游依旧能够见到它的身影。

但雅加达的沉降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从过去十几年的统计数据看,每年不堪承受的雅加达城区,都要下沉1至15厘米,很多地区下沉速度甚至达到了25厘米/年。

加之,雅加达处于多雨气候,每年泛滥的洪水,让很多地方地基下沉的一楼,根本无法使用。

雅加达下沉地区卫星遥感图

导致整个雅加达沉降的,肯定不是洪水泛滥带来的泥沙,而是毫无底线的开采地下水。

因为,流经雅加达的10条河流,全都被严重污染。雅加达城市周边巨量人口产生的垃圾和工业企业无序的排放,让这些本来是雅加达水源的河流变得无法引用。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雅加达政府不得不放任地方随意开采地下水。近年来,雅加达人口不断攀升,地下水开采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造成地质松软,地基不断下沉。

目前,雅加达的下沉速度,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快,甚至超过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速度。这导致,雅加达有 40% 的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

印尼工人正在清理雅加达河里的垃圾

大城市病之水患与海患

刚才说到了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基沉降,其实这种情况,在全球各大都市都存,但雅加达在这个问题表现的无比严重。

雅加达北侧濒临爪哇海,地势低洼,随着地层逐年下陷,海水呈现倒灌入侵城市的状况。

加之,雅加达地处赤道地区,一年中有半年是雨季。每当雨季来临,雅加达便便会遭遇洪水的威胁。

同时面对海水和淡水的左右夹击,这在全世界大城市中都很罕见。

雅加达被淹的街道

2007年雅加达的洪灾,曾导致80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并暴发登革热疫情。

2013年初,洪水导致50多个街区被淹,超过2万个家庭住房进水,34万人逃离家园,36人丧生。

深达3米的积水,让雅加达全城交通陷入瘫痪,电力供应也随之中断。不仅雅加达市中心以及金融街被水浸泡,就连总统府也遭受了水淹。

雅加达金融圈的夜景

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雅加达地面沉降的效应叠加。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印尼不采取预防措施,到2025年海水将向内陆挺进5公里,印尼总统府门前将是一片汪洋,甚至有可能完全淹没雅加达北部的老城区。

而到了2050年,雅加达约95%的地区,将被淹没在海平面之下。

大城市病之拥堵的交通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雅加达薄弱的城市基础设施愈发不堪重负,交通拥堵成了不堪忍受之痛。

2016年,荷兰导航技术公司发布的全球城市拥堵排行榜中,雅加达的拥堵指数高居世界第3,达到58%,仅次于墨西哥城(66%)和曼谷(61%)。

全球城市拥堵排行榜

据印尼交通部门的统计数据,雅加达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的车辆行驶速度只有不到10公里/小时。在最拥堵路段,行驶5公里需要2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这种情况正在持续恶化之中,2018年与2016年同期相比,每个居民每年要额外在路上多堵184个小时。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68亿美元。

迁都是否能够解决印尼的问题?

雅加达的大城市病是导致印尼总统决定迁都的根本原因,这个决定看似仓猝,但其实印尼国内早就有此动议了。

2017年4月,印尼总统便要求国家发展规划部,就迁都问题正式启动研究工作,并开始物色新首都地点。

目前,新首都的备选地点,包括中加里曼丹省中部,婆罗洲岛上的帕兰卡拉亚和西爪哇省绒果尔。

据印尼国家通讯社报道称,帕兰卡拉亚政府已经准备了30万公顷的土地,以应对成为新首都之后的土地供应。

据估算,印尼新首都建设将耗时三到四年,耗资超过1万亿印尼盾(约合4.7亿元人民币)。但印尼前国家发展规划部长表示,迁都可能平均每年花费10万亿印尼盾,并且至少持续10年。

但国家迁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博弈,雅加达固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新都当地集团之间必然出现剧烈的摩擦。这种难以平衡的利益关系,正是过去60年,迁都动议屡次提出,又屡次无果而终的原因。

套用雅加达冲突政策分析研究院院长西德尼·琼斯,对雅加达基础建设更新缓慢原因的评价,“(在雅加达)没人愿意为大局着想,也没人相信美好的明天终会到来。这座城市腐败太严重,政客们惺惺作态,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

行走在路上的印尼迁都百年大计,可能还将面临无数的波折和反复!

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商朝频繁迁都主要原因如下:

1.商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国北方的奴隶制国家,需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而居,围绕着黄河流域附近区域。

2.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那时候人们对于黄河流域的洪水泛滥是束手无策,整理水利和黄河河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基本上相当有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河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只能进行迁都他处。

3.最主要的是商朝是奴隶制国家,商朝国内的贵族王族为了争夺王位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互相争斗搏杀,导致商朝不得不进行数次迁都。

个人认为商朝多次迁都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还有就是商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和各自的利益战乱不断导致多次迁都。

1967年,巴基斯坦为何把首都迁到了克什米尔附近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把首都建在了临海的卡拉奇,那是一个超大的城市,人口目前达到了1200万左右,而面积有1448平方公里。

卡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富庶的城市,经济方面那是没得说。但是,1959年,巴基斯坦放弃了卡拉奇作为首都,将都城迁到了拉瓦尔品第,1967年,巴基斯坦将首都又迁到了伊斯兰堡,直到今日。

伊斯兰堡地处巴基斯坦东北方,离克什米尔地区非常近,只有40公里左右,巴基斯坦为什么会选择伊斯兰堡,原因何在?

巴基斯坦把都城迁到伊斯兰堡,首先是为了安全

(卡拉奇街道景观)

众所周知,印度是有航母的,海军实力比上巴基斯坦强了很多,因此,当卡拉奇作为巴基斯坦首都时,风险非常之大。如果和印度发生大战,一不小心,首都就会被毁灭了,首都如果毁灭了,那巴基斯坦就像没有了头的国家,生存不易,更不要说发展了。

把都城迁到东北部,先是在拉瓦尔品第,这是作为过渡用的,人口有着一百多万,和在建的伊斯兰堡只有11公里。当伊斯兰堡建好后,国家政府整体迁了过去。

相比而言,伊斯兰堡地处内陆,离克什米尔地区40公里,背靠喜马拉雅山,面向印度河大平原,进可攻,退可守,安全性比卡拉奇强了很多。即便是印度,对于伊斯兰堡,也没有办法用常规武器快速拿下。

(伊斯兰堡夜景)

除了伊斯兰堡比卡拉奇安全外,伊斯兰堡距离克什米尔很近,著名的“中巴走廊”就穿过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这让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伊斯兰堡建在这里,可以防范印度快速进攻巴控克什米尔,进而破坏中巴走廊,如果在卡拉奇,印度发动快速战争会让巴基斯坦拦腰斩断,并且只能孤军作战。

所以说,伊斯兰堡的建立,有很大的防范印度人占领克什米尔的意思。简单说,将首都从卡拉奇迁到伊斯兰堡,安全性大大提高。

巴基斯坦把首都迁到伊斯兰堡,对经济有很大帮助

当首都在卡拉奇时,卡拉奇虽然经济很发达,但对于内陆影响不大,迁都之后,伊斯兰堡成为了政治中心,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伊斯兰堡经济上了快车道之后,全国形成了一南一北两个经济中心,卡拉奇和伊斯兰堡可以同时向内陆渗透,带动整个内陆经济的发展。

当然,伊斯兰堡建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更是验证了它的正确性,因为“一带一路”,因为“中巴走廊”,让巴基斯坦现在的发展更是加快了速度。这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建都伊斯兰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选择。

整体来说,巴基斯坦迁都到伊斯兰堡,一是为了提高首都安全性,二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印度为什么不考虑迁都

感谢邀请,第一印度建都早,迁都会花费大量金钱,第二,印度考虑我国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侵略别国的历史,所以印度首都离我国领土进印度感觉放心,62年我国对印自为反击战也是因印度侵略我国引起的,印度心知肚明,第三印度首都在印度国土的河流上游,一般不会受到大的水灾,

为何唐代以后迁都到了北京

能作为都城的城市,要具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优势,既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要便于掌控各地,便于对全国的统治;既要人物阜集,街市鼎盛,又要经济文化繁荣,彰显大都气象。

唐代以后,长安洛阳因多次遭受战火侵燃,毁坏严重,为了躲避战乱,附近居民多迁徙远避他乡,只留下了秃墙败垣,人物凋零。再者随着汉人南迁,政治经济文化南移,长安、洛阳已不再具备作都城的条件了。北京地处三面环山之中,形胜虎踞,地势险要,又几经辽金元明清等朝的大力经营,大都气势恢宏。北京又西依太行,东连大海,北接关外,南控大原,便于管控四方,极尽南北东西交通之利,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元朝定都这里后,成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方辐辏,世界各国使者商贾,尽聚于此,繁华兴盛,一时无两。明朝时期,北京是燕王朱棣的龙兴之地,燕王朱棣夺得皇位后,碍于南京不是自己的根据地,不便久居,就大力经营北京,建成了金碧辉煌的紫金城。朱棣又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帝王,觉得国事重点在北,受到的最大威胁在北,提出了皇帝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口号,毫不犹豫地把都城迁在了北京。到了满清,兴起于北方,入驻北京,更有利于对长城以南各地的统治,又加北京物华天宝,无与类比,再没有比北京更合适作都城了。

俗语有“风水轮流转”之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自然或人为的影响下,会有不断的迁徙流动,聚散离合。正是在人类的不断迁徙流动中,决定了一地又一地的兴旺败落。有些人相信地理风水,说什么一个城市的没落,是该地龙脉断了,另一个城市兴起,就说该地龙脉该兴。其实,真正决定一地兴衰的,不在于什么龙脉,而在于人类的聚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