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本文目录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文言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ǔ,角落。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赏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千卷玄言,不如片言折狱。中国文化从汉唐注疏、宋明语录、诗文点评到禅宗的棒喝顿悟,并没有长篇大论、逻辑论证,而重启发、暗示、点悟、点到为止,不求说破,重在启发学生自悟心灵宝藏,本自具足无量的智慧、相好、德能。教育方法生动活泼,直指人心。

“不愤不启”,学生的疑团经历千淘万漉、上下求索的参学访道,依旧未破,疑团还在,这时候老师给你吹尽狂沙始见金的惊喜,茅塞顿开的启发。

“不悱不发”,学生若有所悟,但未洞然明白,此时,老师自然会契机契理给予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恍然大悟的发明。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譬如指出桌子的一角,却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或说,此其实是讲道德之举一反三,并非讲知识也。子曰:“吾道一以贯之。”,真理贯通万事万物,即事即理,理事不二。在世间法来讲,以“忠恕”之道一以贯之,举一反三,以约存博,以简御众,亦通。

故说真正的教育方法重在“启发”,启发心灵,极具具体的情境性,而非逻辑的归纳演绎的抽象方法,从来真正的科学发明创造,都是自由想象、自由直观的产物,重在心灵的启蒙,而非沉沦于逻辑的桎梏。

从“愤、悱”到“启、发”,从举一反三到吾道一以贯之,天下归于忠恕,天下归于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传统教育方法,在当今之世,亦值得继续发扬光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