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的古汉语释义?给阳字加偏旁,是什么字

本文目录

  • 阳的古汉语释义
  • 给阳字加偏旁,是什么字
  • 诗经中描写舞姿优美的诗句
  • 《诗经》中的“簧”长什么样子

阳的古汉语释义

康熙字典

与阳同。见《字汇补》字注。

(阳)〔古文〕《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羊。《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说文》高明也。

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晞。《传》阳,日也。《左传·文四年》天子当阳。《礼·祭义》殷人祭其阳。《注》阳谓日中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

又《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又《玉篇》双也。

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

又《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淸而温阳。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

又五月五日曰端阳,九月九日曰重阳,见《月令广义》。

又《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诗·大雅》度其夕阳。《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又水北也。《诗·大雅》在洽之阳。《谷梁传·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

又《释名》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

又《诗·豳风》我朱孔阳。《传》阳,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诗·周颂》龙旗阳阳。《传》阳阳,言有文章也。

又《诗·王风》君子阳阳。《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敎让,则民不争。《注》阳礼谓乡射飮酒之礼。

又国名。《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战国策》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注》博物志,晋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阳卽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

又县名。《史记·高祖纪》西过高阳。《注》属留。

又关名。《前汉·西域传》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传·昭二十四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

又阳城,山名。汉为县,属颍川郡。

又古帝号。《史记·五帝纪》帝颛顼高阳氏。

又《释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

又《玉篇》伤也。

又《庄子·达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注》泆阳,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树能人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为之,名曰云阳。

又昌阳,菖蒲别名。《韩愈·进学解》昌阳引年。

又姓。《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阳子骖乗。《注》古仙人阳陵。《广韵》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后裔因邑命氏。

又汉复姓,有二十二氏:欧阳、高阳、青阳、孙阳、子阳、周阳、泾阳、逼阳、梗阳、戏阳、鲑阳、叶阳、陵阳、鲜阳、栎阳、濮阳、太阳、老阳、安阳、成阳、朱阳、索阳。

又通作扬。《礼·玉藻》盛气顚实扬休。《注》顚,读为阗。扬,读为阳。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体物也。《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又与佯同。《礼·檀弓》阳若善之。《前汉·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又音肠。《尔雅·释诂》阳,予也。《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疏》汉书艺文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释文》阳,音肠。 《五音集韵》俗作。《字汇》俗作阦。《字汇补》亦作阳氜。

说文解字

【卷十四】【踏部】阳

高、明也。从踏昜声。与章切〖注〗輘、轐、ㆄ,古文。

折叠说文解字注

(阳)高朙也。暗之反也。从踏。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踏。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昜声。与章切。十部

给阳字加偏旁,是什么字

(繁体)阳”阳加部首“金”——鐊。

  阳加个土组成陧。

  阳加部分笔画组成隙。

  阳基本解释: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温暖:~春。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凸出的:~文图章。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男性生殖器:~痿。

古同“佯”,假装。

姓。

  阳详细解释:

(形声。从阜,昜( 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阳,高明也。——《说文》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尔雅》

利刊阳木而火之。——《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华山之阳。——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阳谷皆入汶。—— 清· 姚鼐《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又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阳陆(山之南);阳濒(水之北岸);阳林(生在山南的林木);阳木(山南之木);阳柯(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阳崖(向南的山崖);阳坡(向阳的山坡)

太阳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湛露》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斜阳草树。——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少年如朝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阳精(太阳);斜阳;阳宗(指太阳);阳明(太阳、阳光。也指光明。人体经络名);阳彩(日光,太阳的色彩)

物体的正面,前面

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清· 顾炎武《日知录·钱面》

男性生殖器

其国男子年五十余,阳多痿。——《海国闻见录·东洋记》

又如:阳物(男性生殖器)

农历十月的别称 。如:阳月(农历十月的别名,也称小阳春);阳朔(农历十月初一)

精液

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玉堂嘉话》

外面

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汉· 王充《论衡定贤》

又如:阳浮(表面顺从);阳效(表面的功效);阳冻(地面上的冰冻);阳事(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阳冰(结在水面的冰)

晴天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文选·张衡·西京赋》

阳灵停曜于其表,阴祗雾于其里。——《文选·左思·魏都赋》

又如:阳灵(天神);阳祀(祭天及宗庙)

人世

唐王游地府,回生阳世,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西游记》

又如:阳类(人世间的物类);阳寿(人在世间的寿命);阳报(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阳功(人间功德)

额 。又指前面正面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周礼》

眸子。借指美目

阳,《方言》:燕、 代、 朝鲜、 洌水之间或好目为阳。——卷子本《玉篇》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 。如:阴阳二气;阳九

古代阴阳家、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

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为奇数,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为阴数之穷。

道家称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天厄称为阳九,地亏称为百六);阳干(指十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即列于单数位天干。与阴相对);阳木(春夏所生的树木。一说为山南之木);阳辰(相术家以十二地支中的单数位,子、寅、辰、午、申、戊六日为阳辰,余六日为阴辰);阳鱼(鱼。因其生于阴生属于阳,故名);阳童(未成年而死的庶子。一说男孩夭亡为阳童,女孩夭亡为阴童);阳施(阳气散布);阳道(外事,政事);阳会(古俗妇女于每月十九日夜举行的一种聚会);阳德(阳气。也指日);阳错(阴阳家的迷信之说);阳声(古乐声分阴阳,六律为阳声。也指清声);阳灵(祭天之所。也指太阳)

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素问》

又如:阳病(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阳疾(中医指热邪)

春秋国名 。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春秋燕邑名 。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

指春夏

夫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

又如:阳和(春天的暖气);阳夏(夏季);阳时(春夏之时);阳官(指《周礼》中的春官)

中午

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同人祭日以朝及暗。——《礼记》

通“旸”。日出

殷人祭其阳。——《礼记·祭义》。郑玄注:“阳,读为曰雨曰旸之旸。”

艾,时阳若。——《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姓。如:阳成(复姓)

〈形〉

凸出 。如:阳沟里失风(喻在安全场合出事);阳文(镂刻在器物上凸起的文字。也称阳识);阳刻(浮雕)

带正电的 。如:阳电;阳极

颜色明亮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曹植《洛神赋》

鲜明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吕氏春秋》

温暖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

又如:阳回(阳气回转);阳晁(晴朗的早晨);阳嘉(春日的暖气);阳春有脚(比喻为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干旱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汉书》

诈伪

皆阳应曰。——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如:阳言(诈言。同佯言)

奇数

阳数奇,阴数偶。——《白虎通》

又如:阳爵(奇数的爵位等级);阳数(奇数)

〈动〉

外露;显露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假装

而箕子被发阳狂。——《大戴礼记·保傅》

然阳浮慕之。——《史记·酷吏张汤传》

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晋· 葛洪《抱朴子》

复苏;生长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潜《杂诗》

通“扬”。举起

君子阳阳。——《诗·王风·君子阳阳》。王先谦云:“阳为扬之假借。”

其声清阳而远闻。——《周礼·考工记·梓人》

〈副〉

表面上

吴主孙休,恐其内变,阳示恩宠,内实防之。——《三国演义》

又如:阳施阴夺(表面给予,暗中夺回);阳奉阴违

诗经中描写舞姿优美的诗句

国风·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诗经》中的“簧”长什么样子

我是晴空莽莽,我来回答。

诗经中多次提到“簧”字,如:

《诗经·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房”。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那么“簧”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经过考古认证,已经明确了“簧”就是流行于蒙古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的口弦琴,是我国最小的民族乐器。

2019年5月考古队在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发现了多件约4000年前的骨制口弦琴,样式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初步统计不少于20件,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

具体的样子见下图:

“簧“的引申含义

《诗经·小雅·巧言》中,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同时痛斥了进谗者的厚颜无耻,首次使用了“巧舌如簧”这个用语,之后成为广为人知的典故,用来形容舌头灵巧,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树木绿意葱茏,那是君子用心栽培的,比喻的是品德高尚的良善之人;市面上的流传甚广的谣言,贤明者心中自然能够辨明孰是孰非。

那小人总是为一己之利,置社稷、民众于不顾,处心积虑,暗使阴谋,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内心险恶,表面上却花言巧语、卑琐温顺,在天子面前,或“蛇蛇硕言”,或“巧言如簧”。

《毛诗序》云:“《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说的是一个受到谗言伤害抑郁不得志的官吏,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而导致国家混乱而作此篇。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回答,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