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文化一样吗二者有什么区别?文化、文明和人文有什么区别

本文目录

  • 人文和文化一样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 文化、文明和人文有什么区别
  • 什么是人文摄影
  • 人文主义是指什么
  • 什么是人文关怀
  •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 夸奖人文章写得好的成语有哪些
  • 为什么说拉伯雷的《巨人传》是人文主义的巨作
  • 人文精神是什么
  • 如何评价央视主持人文静

人文和文化一样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人文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从两者各自的含义来理解它们的区别。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人文科学,人文景观。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所谓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日常所说的人文科学原指区别于神学的同人类利益相关的学问,后来一般指研究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这里我们还有必要谈一下人文主义,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

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类在社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茶文化、酒文化。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综上所述,人文与文化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思想观念在两者之间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提升文化素养。

文化、文明和人文有什么区别

打油版调笑令

文化 文化

阳春白雪琵琶

下里巴人吉他

思维差异怕不

不怕

不怕

牵牛花儿唢呐

文明 文明

文明

以言立行国家人,

举止礼尚系古今

东也灵

西也灵

…经纬地球一家人

人文,

以字记事人物景,

科学社会与传闻

东也行

西也行

阡陌红尘路纵横

什么是人文摄影

主要是要表现社会环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讲究构图的美学,光影的应用及配合。照片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因素,意境的表现,内容的表达,照片里的故事述说。意境,内涵,构图和光影是人文摄影里最为重要的条件。人文摄影不像其他类别的摄影,不是画面一定要很美感,而是意境和内涵。有时好的人文摄影作品表面上看其来没什么美感或普通,反而是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及意境。

人文摄影是要让观众对照片里的事物或人物有很直接的关注和正确的认识。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摄影艺术,能够通过照片把内容的意义给表现出来。人文摄影最为重要的拍摄手法就是“真实”。我们在不干扰,不指导,不造作,不安排等的情况下,现场抓拍。能够把现实最真的一面给表现出来,而且又保留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内涵。任何有安排,指导或干扰的作品,都不能算是人文摄影。

所谓“人文摄影”,应该就是摄影者通过器材和技术所表现的、被摄体背后的社会意义,是摄影者的思想和思考。

人文主义是指什么

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理论体系,该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關懷是所謂的人性尊嚴的關懷,并不是施舍,而是用真誠表示給對方帶來的溫暖與支持!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但是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是得到一个活人”,便到处传谣言。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夸奖人文章写得好的成语有哪些

短小精干: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精短)

咳唾成珠: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言辞准确)

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流水行云: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既可指语言流畅,也可以指内容自然不受约束)

花团锦簇:形容文章辞藻华丽。(辞藻华丽)

言之有序: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神完气足:神气十分舒畅。常形容文章首尾贯穿,一气呵成。

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语言精妙)

扬葩振藻:葩: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文采好)

笔头生花: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徜徉恣肆:形容文章挥洒自如,气势豪放。(有气势)

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

浑然一体: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结构严谨)

辞无所假:写文章时用词有所创新,没有因袭前人。形容文章自成一家,有独特的风格。(用词有创新)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不蔓不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点睛之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蹙金结绣:形容文章精美,结构严密。(结构严谨)

为什么说拉伯雷的《巨人传》是人文主义的巨作

您好谢邀!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出身律师家庭,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后来以行医为业,16世纪30年代开始转向文学创作。他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和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等多种文学,堪称“人文主义巨人”。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

《巨人传》原名《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共分五卷,出版于1532年-1564年,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写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三代巨人的活动史。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该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小说中提出“依愿行事”的口号,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极力宣扬和热情赞颂人文主义思想,这部杰作可以说是人文主义艺术化的百科全书。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人文精神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中文名

人文精神

外文名

humanism

属性

精神文化

其他释义

人文主义

精神释义

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核心思想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

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精神核心

特征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精彩之处

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国家在改革,政府在转变,一切都在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中心来进行。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让市民们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中;农村发展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让农民朋友真正富起来;科教文化要“以人为本”,要以为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调动人们的思想活跃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尊重个性发挥,开创更大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财政征收与分配要“以人为本”,既要保障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承受能力;政治改革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政治文明,强调民主形式,使人民能把自己国家主人翁的权利与地位真正落实到实处。

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中,使得各项改革更加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还体现在政府努力满足百姓需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上,各级政府在为百姓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时,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法治建设。

精神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人文思想

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本观念

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个人观念

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自由观念

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相关信息

文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人文魅力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如何评价央视主持人文静

文静:原名李文静,1974年出生于山西大同,山西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任央视新闻频道《新闻30分》《军情连连看》主持人。

李文静从小出生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上学期间很少让她看电视。山西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进入山西电视台工作。5年后,报考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笔试面试顺利通过。之后,主持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现任央视新闻频道《新闻30分》《军情连连看》主播。

李文静给人的印象是,端庄优雅、高贵大方,又不失调皮和风趣。同时,又是特别感性的主持人,颇具争议的主持人。2008年,汶川地震时,在直播时,她泪流满面。偶尔一次直播时还打哈欠,事情发生后,她大胆承认错误,向全国人民致歉。2013年3月的一次在《新闻直播间》直播时,一改往日新闻主播的严肃,突然说出了一句“我去吃块巧克力,一会儿见”的话语,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主播的认知。

李文静就是这样一个被网友誉为“最风趣、最接地气”的人。由于工作的勤恳和努力。先后被央视评为“2008年度十佳播音员主持人”,2011年度“金话筒奖”。现在,文静还在央视新闻主播的岗位上,勤奋努力的工作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