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灿烂》中,三皇子会替代太子成为储君吗?汉武帝杀了太子后,再立储君时,为何杀掉年轻貌美的储君之母

本文目录

  • 《星汉灿烂》中,三皇子会替代太子成为储君吗
  • 汉武帝杀了太子后,再立储君时,为何杀掉年轻貌美的储君之母
  • 假如卫太子刘据没有自杀汉武帝还能让他做储君吗
  •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 嘉庆驾崩前,为什么没有留下立储君的遗诏

《星汉灿烂》中,三皇子会替代太子成为储君吗

《星汉灿烂》中,三皇子替代太子成为新的储君,这是大势所趋,必然之势。

第一、太子无能。太子是宣皇后与文帝的嫡长子,宽厚仁慈,有德无能,常被朝臣诟病。辅助太子的太傅楼经与骠骑将军王淳,小算盘打得精,大格局则没有,文不成武不就的人物,最终楼经因楼垚案被革职回家养老,王淳因文修君案被流放。

太子至少为人宽厚善良,太子妃就是小鸡肚肠,贪婪愚蠢。娘家父兄霸占田产,强掠民女;自己圈地贪钱,还陷害太子的初恋曲泠君。(具体详见:太子为何要自辞储位,太子妃又是因何被废?)

太子的优柔寡断和太子妃的小心眼,葬送了太子的储君之位。

第二、宣皇后主动让贤。宣皇后知道自己的儿子性格偏软,容易轻信人言。特别是凌不疑私自动用太子兵符,调动军队将凌益阖族灭杀,并知道凌不疑与三皇子早有亲如兄弟的关系之后,主动向文帝请求废后,让太子可以体面的退出储君之位,给三皇子让出位置。(具体详见:文帝、宣后与越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及最终结局)

宣皇后的这一退,让文帝和越妃得以成全年少时的爱情,让宣家和太子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第三、凌不疑支持。朝政诸臣及文帝、宣皇后都以为凌不疑是太子的最大助力,其实凌不疑对太子软弱疲沓的个性多有不满,多次提醒太子,但太子始终不以为然,甚至将兵符都可交给凌不疑,让凌不疑难以认可太子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凌不疑小时候性格孤僻,入宫后曾掉入水中,得三皇子相救,俩人自小就有过命的交情。三皇子表现出来的杀伐果断、赏罚分明,让凌不疑认定三皇子比太子更能治理国家,让凌不疑全力辅佐。有凌不疑的支持,特别是知道凌不疑是文帝义兄霍翀的儿子之后,三皇子替代太子是必成之事。(具体详见:三皇子替代太子成为储君的三个关键因素)

第四、越家造势。三皇子是越妃与文帝所生的长子,也是文帝的第三子。越妃十三岁的时候,就与文帝私定终身,青梅竹马的关系。文帝打下江山,越家是出人出力,立下大功。

越妃的三兄弟大越侯、中越侯、小越侯对太子的储君位置是难以认同,多次暗搓搓地下绊子,楼经被贬、王淳流放、梁尚被杀等背后,多多少少都有越家的影子。

第五、朝臣认同。朝中大臣多有暗中提醒文帝,太子不堪大用,文帝始终装聋作哑。虞侯曾在酒席上暗示文帝,文帝装作没听懂;吴大将军嚷过太子不懂军事,去军营也无用,文帝就让凌不疑去东宫帮忙;严神仙劝说文帝太子不适为储,文帝不听。朝臣对太子早有非议,但三皇子明察好法,聪达有才,深得朝臣的拥护。

三皇子能替代太子成为储君,当然还有自身的能力才智来匹配,如果是个庸碌无能之辈,也成不了储君。

汉武帝杀了太子后,再立储君时,为何杀掉年轻貌美的储君之母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汉武帝晚年,错误的逼死了太子刘据,而在自己已经成年的儿子中却找不到一个心满意足的继承人,于是上演了很滑稽的一幕:一个七十岁的老皇帝驾崩,一个八岁的小皇帝继位。汉武帝年过六十,还能得个儿子,说明他身体不错。可是汉武帝一生却仅仅育有六个儿子,说明汉武帝确实是一个事业型的皇帝。

汉武帝准备把皇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那么他就不得不考虑政权交接的问题。刘弗陵年纪太小,十年内很难执政掌权。那么汉武帝就必须要考虑自己死后,把政权交给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汉武帝做了两件事情:

  1. 指定了顾命大臣;
  2. 杀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

一、汉武帝选择了顾命制

自古以来,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顾命制,也就是指定顾命大臣辅佐少主,待少主成人后,再还政皇帝,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公辅成王。再一个就是太后辅政制,由成年的太后辅佐新皇帝执政,典型的例子就是吕后称制。两种制度各有优缺点:

顾命大臣抚政,大臣再有权利,毕竟不是一个人掌权,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而且皇帝是君,顾命是臣。所以整体上,君臣之间不会太失衡,顾命大臣也很难一人专权。另外,大臣们平时就是管理国家的主要参与者,拥有丰富的行政经验。但是顾命制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些大臣必须绝对可靠。如果不可靠,后果很严重。比如王莽啦、司马懿啦、杨坚啦,等等。

再说太后辅政,这种制度的优点就是太后不会有意作出不利于儿子的事情。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太后一般没有执政的能力,那就不得不依靠外戚。这叫认亲不认贤,结果就会使得政治腐败,国家走下坡路。另外,太后一旦掌握了权力,不会轻易的还政于皇帝。一来,在母亲眼里,儿子永远是孩子。二来,任何人得到权利,特别是至高无上的权利,都不会轻易放弃。顾命大臣制度下,有规定,皇帝成人后就必须还政,有皇权的威严和其他大臣的监督作为保障。可是,当太后掌权后,她既是人君,又是帝母,谁有胆量和能力去要求她还政呢?吕后称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汉武帝有值得信赖大臣的前提下,选择顾命大臣制,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但是,有必要一定得杀死钩弋夫人吗?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做呢?

二、钩弋夫人的背景不简单

按照汉武帝自己的说法,他这么做是因为主少母壮,他担心钩弋夫人重演当初吕后专政的一幕。其实,这只是汉武帝对外宣称的原因而已。首先,钩弋夫人娘家没有什么势力。钩弋夫人入宫时,父亲就死了。而且她的父亲很早就被执行了宫刑,做了宦官。所以,不会有很多的儿女,史书对钩弋夫人的兄弟也无记载。所以,一个娘家无人的太后,能有多大的隐患呢?其次,汉武帝已经指定了顾命大臣,完全可以在临死之前颁布诏书,作出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太后参政。如果这样做了,西汉也许会延续更长的时间。所以,如果仅仅是因主少母壮,汉武帝没有必要一定要杀死钩弋夫人,把事情做的这么绝。所以,此事另有原因。

这要从钩弋夫人的入宫说起。汉武帝出巡,到达河间国,有负责占卜的官员说“此地有奇女子”。于是,汉武帝派人寻找,结果就有官员找来了钩弋夫人。钩弋夫人不仅相貌惊人,而且还有奇异之处。下生之后,双手握拳,从来没有展开过双手。但说来也奇快,汉武帝伸手一掰,钩弋夫人的手就好了,能伸开了。不仅能伸开了,而且伸开之后,手里还有东西,是一只玉钩。果然是奇女子,于是汉武帝把她带进了宫。

这样的把戏怎么能骗过汉武帝呢?只不过钩弋夫人确实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于是汉武帝不点破罢了。其实汉武帝心里清楚,钩弋夫人虽然娘家无人,但是背后却有一股政治势力。也正是这股势力的精心策划,才把钩弋夫人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所以,在自己死后,一定会有人利用钩弋夫人太后的身份兴风作浪。如果不除掉钩弋夫人,那么自己指定的顾命大臣们一定会受到这股势力的威胁,不利于大汉王朝的政治稳定。所以,汉武帝痛下杀手,为顾命大臣们清除障碍。这说明汉武帝确实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在他的心里只有江山社稷。如果不利于江山社稷,卫子夫也好,钩弋夫人也好,都可以牺牲。再者,汉武帝充分相信霍光,充分相信自己的眼光,于是,彻底的清除障碍,可以说孤注一掷。还好,霍光完美的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不得不佩服汉武帝慧眼识英才的能力啊!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

假如卫太子刘据没有自杀汉武帝还能让他做储君吗

假如戾太子刘据没有自杀,汉武帝可能让他做储君。

汉武帝一生总共有六个儿子,

戾太子刘据,卫皇后之子,巫蛊之术发生之前继位的可能性最大。

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其母王夫人生前颇为受宠,子凭母贵,刘闳也受武帝的爱幸,但英年早逝。

第三个儿子叫刘旦,被封为燕王,和四子刘胥广陵王乃是一母同胞,母亲是李姬,虽然是汉武帝后宫中产子最多的但却不受宠爱。

刘髆是汉武帝第五个儿子昌邑王,母亲是宠妃李夫人,娘家实力雄厚。

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母亲是钩弋夫人,颇为受宠。

如果巫蛊之祸没有发生,那么刘据登上皇位的可能性是很大,但是这其中昌邑王刘髆还是可以和其抗衡的。一方面卫子夫年老色衰,笼络不住汉武帝的心,而后来者李夫人却很受汉武帝喜欢,其舅舅还是汉朝大将军李广利,和左丞相刘屈氂交情不浅,有朝中两大官员拥护,刘髆至少还可以和刘据争上一争。

当然以李广利的实力肯定比不上卫子夫的娘家,光是卫青或霍去病一人就可以将其碾压,但他们两个虽然名声显赫,但人已经去世多年,虽然权势还在,但话语权却大大降低,而李广利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再者,晚年的汉武帝薄情寡义,猜忌心特别重,卫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势早已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其实巫蛊之祸很大一部分也是汉武帝想要削弱外戚和太子的势力。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两股势力的相争,一个是以戾太子为首,一个是以昌邑王刘髆为首。

不得不说,巫蛊之祸真的给刘弗陵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鱼蚌相争,渔翁得利。先是戾太子被陷害自杀,等到为他平反以后,昌邑王刘髆也失去了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可能,两个最有可能当上继承者的皇子先后失去了机会,就剩下了无权无势,底细清白,又颇受宠爱的刘弗陵。

前面说了,如果没有发生巫蛊之祸,那么可以和刘据抗衡的要数昌邑王刘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巫蛊之祸发生,但是戾太子刘据没有自杀的情况。

如果太子刘据没有自杀,那么他的势力将会损失惨重,此时卫皇后逝世,他的几个姐妹也都离开人世,卫氏一族元气大伤,身边可用之人也所剩无几,刘据这个太子也将会变得丝毫没有份量。不过,不久后的平反对他会十分有利,这时昌邑王刘髆将无缘于皇位,汉武帝可能会对刘据心生愧疚,想找机会弥补,但这并不代表汉武帝会将皇位相赠。刘据的确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本来就是按照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进行培养的,但是经历此次劫难后,刘据的实力会大大减弱。

相比之下,刘弗陵聪慧讨喜,很像汉武帝年轻时候的样子,深受汉武帝喜爱,唯一的不足就是年龄太小。况且刘弗陵继承皇位还要面临很大的风险,辅佐大臣如果在此期间权势大涨,很可能会控制皇帝,江山易主,在这一点上,刘据比刘弗陵要可靠很多。毕竟年龄和资历在那放着,至少会比一个尚处于懵懂之中的小孩子要强,再者当初汉武帝也算是倾尽心血培养的刘据,怎么会太差?反正我认为刘据在这一点上比刘弗陵要强的多,况且汉武帝再怎样也不会拿江山开玩笑。

传说,刘弗陵被孕育十四个月才生下来,和尧帝一样,所以汉武帝对其更加爱戴,有意培育他为继承人,不过这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而且十四月才生下来没有科学依据,可能是后世为了彰显刘弗陵登上皇位的理所当然性,才故意说的。

总而言之,在皇位这件事上,以刘据的实力,资历和年龄来看更为恰当。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一代帝王。他在位二十三年,唐朝进入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那么李渊当初为什么没有立战功显赫,为唐朝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李世民为太子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因为传统的原因,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立嫡长子太子的传统。而李世民虽然为大唐的统一立下许多战功,但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立太子还轮不到他。李渊有四个儿子。如果立李世民为太子。其他兄弟可能就会不服。特别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因此李渊渊即使有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也无济于事。

其次,李建成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才,他的战功虽然没有秦王李世民大。但他是率领军队攻克了西河,潼关和长安后才被立为太子的。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李渊处理朝政,率领军队多次打败突厥。平定了山东。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才能的人。有这样的一个太子。李渊没有理由废掉他。

可以这么说,李渊的儿子个个都很优秀。李世民尤为突出。正是因为秦王李世民战功赫赫。太子李建成害怕秦王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就产生了干掉李世民的念头,何况还有李元吉的帮助呢。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于太子李建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早已密谋好的。如果不兵变,秦王李世民就有可能束手待毙。对于战功赫赫的秦王来说,兵变是他保命唯一出路。

嘉庆驾崩前,为什么没有留下立储君的遗诏

嘉庆帝因死的很突然,所以未有遗旨和关于继位的旨示。一,嘉庆永琰生于1760年11月,于1820年9月在承德避龧山荘突然死亡。因那次是去木兰猎场狩猎和休闲于山荘,并没在有太医院的皇宫病逝,就说明是突然死的。即使按当时官方后耒公佈的病逝,也说明在外病逝是急病无疑。二,死因有几种传言,有说是在狩猎时在树下躲雨被雷劈死的,也有说在山荘进食时吞愴不能说话而亡,总之是短时间去逝,且死前已不能言语,根据专家的分析判断,极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耍了命,因嘉庆帝本人肥胖,再就是不能言语的死前形态都说明突发腦溢血可能性很大。三,由于嘉庆逝前身体一直正常,虽六十出头,还能骑射打猎,故没留继位人的旨意。还是内务大臣禧恩与皇太后选荐旻宁继位,就是道光帝,他在嘉庆帝死后七天登基时才宣佈嘉庆死亡,这也说明封锁死亡消息就是暴毙突发性的因素所致。以上是对问题的探索性回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