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赤壁之战让张辽和贾文和领导,曹操能一鼓作气灭刘除孙吗?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本文目录

  • 如果赤壁之战让张辽和贾文和领导,曹操能一鼓作气灭刘除孙吗
  •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到底有什么目的
  • 历史上,刘表是如何单骑定荆州的
  • 董卓乱汉时,刘表的实力算是诸侯中最强的吗
  • 后来加入刘关张的诸葛亮,是如何融入这个铁三角的
  • 有人说刘表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却不敢北上和曹操一战,这是为什么
  • 荆州、荆南四郡是孙权的还是刘备的
  • 官渡之战时,如果刘表从背后偷袭曹操,有可能得手吗

如果赤壁之战让张辽和贾文和领导,曹操能一鼓作气灭刘除孙吗

不能,当时的情况贾诩在曹操赤壁之战前夕已经做过分析:

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其实是做好和刘表打硬仗的准备的,毕竟刘表在荆州经营了几十年,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结果曹操还没到达荆州,刘表却提前去世了,而刘表的儿子刘琮又出人意料的窝囊,竟然直接宣布了投降,以至于曹操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荆州,根本没怎么费力,让曹操非常意外。而彼时的江东,众人的状态其实和荆州众人的状态是差不多的,都不愿意和曹操死战,所以曹操认为,只需要自己挥兵南下,必定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江东,甚至孙权还会像刘琮一样,迫于压力,直接投降!

面对志得意满的曹操,贾诩决定给他降降温,于是说了这么一段话。

《三国志》: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认为,曹操自从讨平袁绍家族,拿下荆州刘表家族,已经威名远播、军势强大了。当此之际,只需要安抚百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让江东众人看到归顺曹操的好处,便可以让江东臣服了,根本不需要动用大军前去征讨。

事实上,贾诩的这番话说得非常隐晦,他没有明说的意思有三层。

其一,荆州刚刚归附,曹操还没有统一好内部;

其二,江东内部不稳,他们都在观望,如果曹操大兵压境,直接进攻,会让江东的主战派占据上风,不利于从内部瓦解江东的抵抗意志;

其三,曹军大多为北方士兵,不善水战,若贸然渡江进攻孙权,容易使得士兵水土不服,引发瘟疫。

不得不说,贾诩的建议和点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只不过曹操已经在兴头上了,不愿意听从贾诩的话,决定直接发动对东吴的进攻,最终于赤壁遭到惨败,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很多人对此不服,认为即便曹操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不打赤壁之战,他仍然不可能统一天下,因为刘备、孙权绝对不会坐以待毙。那么故事究竟会如何发展呢?如果曹操不打赤壁之战,他真的有希望一统天吗?

事实上,小编是完全认同贾诩的建议和点评的,若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暂时不打赤壁之战,他必定可以统一天下!原因有三!

一、江东的内部统治不稳定

孙策虽然以武力强行拿下了江东,但整个江东不服孙家之人,并不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孙策才会遭人偷袭,而且孙策临死前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并没有选择性格和自己类似的弟弟继位,而是选择性格和自己截然不同的孙权上位,希望孙权能够缓和孙家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守住孙家的江山。另外,在传位给孙权之前,孙策还对托孤重臣张昭说了这么一番话。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可以看到,孙策对当时的江东局势非常担忧,他甚至考虑到自己死后,孙家遭到报复的最差结果,要求事情不对劲时,张昭可以直接罢免孙权,保护孙家人回老家,可见当时的江东局势是多么的差劲,内部统治是多么的不稳固。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孙策时期的江东内部,孙权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便看一看赤壁之战爆发前,江东内部的统治是什么样的?

孙策去世,任命孙权为接班人,并让张昭做了托孤大臣,注意,孙策并没有选择周瑜做托孤大臣,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完全是后世编出来的瞎话,当时的周瑜并没有进入孙家统治集团的核心,他并不是托孤大臣!不过孙策去世后,周瑜却带军队前来抢夺了张昭的部分权力!

《三国志》: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注意看“将兵赴丧”这四个字,外臣带兵前来国都,这是什么意思?当年的董卓,可就是带兵来了东汉国都洛阳,彻底掌控了汉献帝的,现在周瑜带兵前来奔丧,是想掌控孙权?说实话,周瑜的这个举动与谋反无异!而从后文来看,周瑜和张昭开始共同掌事,说明他是成功地抢到了一部分权力。那么在这场变动中,主角孙权,又是如何看待周瑜的呢?

从后文孙权对周瑜的态度来看,他是非常忌惮周瑜的!曹操南下,把江东众臣都吓了个半死,大部分臣子都劝孙权降了算了,就连孙策留给孙权的托孤大臣张昭,都选择了投降,局势非常危急。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也没打算去征求周瑜的意见,直到鲁肃提醒孙权,孙权才下令将周瑜请来,征求他的意见。最终在周瑜和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孙权终于坚定了对抗曹操的信心。

之后,周瑜请求孙权给他五万兵马应对曹操,但孙权只给了周瑜三万,而且还派了程普去监督周瑜(孙权给程普的权力和周瑜一样大)。赤壁之战获胜以后,周瑜进攻南郡,由于兵马不足,打了一年才击败曹仁,而此时的孙权却带着数万兵马去打合肥了,压根儿没想过支持周瑜。之后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让周瑜吃掉刘备的军队,转而攻打益州,孙权也没有同意。最终周瑜暴毙,他进攻益州的计划搁浅,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南郡也借给了刘备……

从上述孙权和周瑜的交往事迹来看,很明显孙权对周瑜非常忌惮。另外张昭也带着众臣力劝孙权投降,可想而知当时的江东内部,局势是多么的差劲,内部是多么的不稳。若曹操不大兵压境,使得江东内部的主战派占据上风,江东自己就会内部撕裂,孙权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望统一江东内部,没办法干掉那么多内部敌人。说实话,若不是曹操坚持打赤壁之战,孙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江东之主,他完全可能沦为傀儡。再多等几年,曹操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江东!

二、孙刘联盟貌合神离

刘备原属于刘表,而孙权和刘表是有大仇的,孙权他爹孙坚,就是被刘表干掉的,所以说,孙权原本是不看好刘备的,要不是曹操大兵压境,孙权压根儿不会和刘备结盟!另外,当时的刘备也没想到去和孙权结盟,他的想法是往交州撤退,而不是和曹操继续在荆州鏖战!

也就是说,若不是曹操执意打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根本不可能成立!孙权会因为刘备是刘表客将而不信任刘备,而刘备也会选择去交州避难,这样的话,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荆州将彻底被曹操消化,几年之后,江东将会被轻易拿下!

三、曹军的水战能力会更加强大

曹操之所以会败于赤壁,最主要的原因是曹军的水战能力不如江东军队。而若是曹操不执意打赤壁之战,那么他就可以利用荆州的地理优势,集中时间搞训练,几年之后,在原荆州水师的帮助下,曹军的水战能力必定能够上到一个新的档次,到时候再和江东水军作战,便有更大的胜算!与此同时,再配合之前江东内部统治不稳、孙刘联盟不再成立等因素,曹操完全可以一举拿下江东,最终统一天下!

结语

总的来说,如果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暂时不打赤壁之战,那么他必定可以一统天下!原因有三:

一、不打赤壁之战,江东内部不稳,会严重撕裂,影响江东的实力;

二、不打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无法形成,孙权和刘备离心离德,无法形成合力,对抗曹操;

三、不打赤壁之战,曹操将有充足的时间提高曹军的水战能力,只要曹军水战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就能够成功打过长江,那么江东就完蛋了,就江东军队陆战能力来看,他们几乎算是三国最弱的陆军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好像是这样说的,要么对中原战场沒有兴趣,要么相隔太远使不上劲,有的内部不稳,不出兵,选择了作壁上观,只有刘皇叔想参与,在官渡之前刘备两次占领徐州,并联合袁绍抗曹,由于袁绍决策慢半拍,在官渡对峙阶段,曹操面对压力选择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逃亡,关羽被擒,想和能参与官渡之战的势力基本都被曹操灭了火!

官渡之战的形势是,袁绍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面对袁绍的进攻,曹操也是一在退后,终于退到了官渡,而这个战场可以说是曹操选择好的,官渡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不要大举进攻,用小部队去骚扰曹操,袁绍10万军对战曹操不到3万兵马,兵马粮草袁绍都占优势,官渡之战前,面对袁绍,自己是缺兵少粮,贾诩告诉曹操,四胜四败之言,曹操接受了,也有了战胜袁绍的信心!

因为在官渡开战对于曹操有利,官渡靠近许都,在军需粮草补给线上比袁绍要短,曹操调度得当,往往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袁绍各个击破,战争从一边倒转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曹操胆略更胜一筹,再大局上曹操也有过绝望,相持阶段自己粮草不足的缺点暴露了出来,他曾想过撤兵而特意派人去往许都询问荀彧,荀彧讲明厉害,不能撤兵,曹操知人善任太再次听取了荀彧的意见!

在战局中,双方互有胜负,孙策曾想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所伤,计划流产,许攸此时看不惯袁绍的行径就投降了曹操,曹操从许攸处得知袁绍粮草所在,果断下令偷袭乌巢,结果大胜,张郃等人还投降了曹操,袁绍阵营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公元200年冬,袁绍败逃!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忠没有突出表现,主要是刘表的原因。

黄忠在刘表麾下服役了超过16年,也就是青壮年都是刘表的部将。

黄忠也是刘表心腹,在192年,荆州刺史刘表出任荆州牧时,黄忠就被任命为中郎将,辅佐刘表侄子驻军长沙。

但是,直到208年,刘表去世,曹军南下,黄忠仍然在长沙担任裨将军,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

可见,这16年内,黄忠似乎没有什么功劳,几乎是打酱油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汉代的国家情况不同,地方豪强门阀才是实际的控制者。

当时表面上刘表是荆州牧,其实荆州的军政大权控制在张家、蔡家、蒯家等几大门阀家族手中。

比如荆州的军队,完全是张家、蔡家控制,大家都听过蔡瑁张允的名字。

而刘表其实只是朝廷派来的大管家,并无实权,还需要同蔡家的女孩结婚,才能获得当地门阀的信任,得以在荆州长期执政。

等刘表也不是泛泛之辈,不可能愿意永远做一个管家。

而黄忠就是刘表夺取军权的一个手段。黄忠和韩玄都是刘表心腹,被派到当时并不发达的长沙地区,其实是为刘表建立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军队。

黄忠就是刘表建立嫡系军队的关键人物,后来也拉起了数千到近万武装力量。

然而,黄忠的行为显然大大得罪了门阀家族。

这些家族虽然不敢公开和刘表作对,却事事针对黄忠和韩玄等人。

黄忠常年受他们的打压,根本不让他领兵作战。

因为黄忠只要领兵,就会实际上控制更多的军队。

所以,黄忠之所以16年似乎没有战功,却有很高的名气,也就是这个原因。

后来黄忠攻打四川、击败夏侯渊,足可以证明他能力超群,只是常年被压制而已。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到底有什么目的

潜龙在渊,等待时机,读得圣贤书,贩于帝王家。不过,诸葛亮智谋超群,看问题长远独到,深知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时机未到之时,只能隐居在南阳,等待时机!

历史上,刘表是如何单骑定荆州的

刘表是汉室宗亲,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迂腐懦弱的文人名士,其实并非如此。

刘表在出任荆州前,在大将军何进手下任北军中候,北军中候是什么官?掌管和监察京城禁军之一北军的五营,五营是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领的卫兵,虽然是监察官,但在禁军中有一定的权力。

董卓掌握朝政后,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合力讨伐董卓,但畏缩不前,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攻打董卓军队,而曹操失败了,孙坚却成功的击败了董卓军,占据洛阳。

孙坚攻打董卓前是长沙太守,孙坚向北进军时,先是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杀死了南阳太守张咨,当时的荆州共有八郡,分别是:南郡、江夏郡、南阳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章陵郡。

荆州刺史刺史死后,董卓上表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的刘表只是个北军中候,没有属吏,去荆州上任只得只身一人。

刘表很聪明,懂得借力使力,空手套白狼。当时的荆州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群龙无首,荆州八郡没有名义的领导,各自为政。袁术占了南郡郡,苏代为长沙太守拥兵自重,不听从号令,贝羽为华容长,领兵作乱,张虎、陈生率众占据襄阳,而各地大大小小的宗贼势力,自立武装作乱,不听从政府号令。

宗贼是什么?是以家族及乡里关系而组成的武装团体。东汉末年,地方上的政治主要掌握在士家大族手中,而这些宗贼就是不听号令的小家族。

刘表当初曾在何进手下为官,因此认识了同在何进手下为官的襄阳豪族蒯越,刘表就找到蒯越寻求帮助,当时蒯越与兄弟蒯良、同乡豪族蔡瑁一起与刘表商议。

刘表与蒯越、蒯良、蔡瑁的商议就是一场政治交易,刘表许以荆州的政治权益,让给蒯越、蒯良、蔡瑁,换取荆州当地大士族蒯氏、蔡氏的支持,以大士族的部曲兵力吃掉盘踞各地的宗贼,同时传递檄文到荆州各郡县,达到掌控荆州的目的。

大部分郡县在听到刘表的檄文后,或投降,或逃离,然后刘表再派蒯氏、蔡氏家族的人担任各地的官吏,掌控荆州。

刘表的行为就是空手套白狼,由于刘表依靠的都是荆州当地的大士族,即使是刘表征兵,需要人、钱、粮食等 ,也是当地的大族提供,因此与其刘表掌握了荆州,不如说是荆州当地士族通过刘表掌控了荆州的军政,刘表就是荆州士族的代言人。

当然了,刘表能够单骑入荆州,从而掌控荆州,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肯定,但刘表的权力基础建立在与士族的合作基础上,这是一把双刃剑,刘表在荆州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士族,不能算完全自主,而这一后果,在刘表去世后,就马上显露出来,刘表去世后,刘琮即位,在蔡瑁的挟制下,投降了曹操,虽然无法确定投降曹操是不是刘琮的本意,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显然蔡瑁才是掌控荆州的人。

董卓乱汉时,刘表的实力算是诸侯中最强的吗

董卓乱汉是在189年到192年这几年时间,我也认为此时刘表的实力确实是最强的。 主要是因为荆州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地处荆楚平原,产出非常的富饶。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个时期其他的各个州郡都有被黄巾祸乱过,互相攻杀好几年。北方的几个大州,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荆州虽然是天下中心,但是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有良好的环境休养生息。所以后来刘备带领人马投奔刘表,刘表只给了他一个新野县,竟然能让刘备集团活的有声有色,当年他占据徐州的时候都没这么自在过。这样的县,刘表手里有好几十个。

此时刘表有钱,有兵,更重要的是文臣武将都不缺乏。诸葛家,庞家,司马家,蒯家都是在他的领地里,这些家族的人物都是在三国里有名号的。武将方面有蔡家(蔡氏兄弟不像演义里那么废材)甘宁、文聘、魏延、黄忠、霍峻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只可惜这些人才,刘表竟没有去发掘利用,最终便宜了其他几大势力。就是刘表本人,也是个大牛,他活着一天,曹操就不敢打荆州的主意。

可能是因为刘表老了,少了那一份争雄天下的心气,就想安安稳稳的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可惜历史的车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曹操利用荆州出现的混乱,果断出兵,拉开了三国大戏的序幕。

后来加入刘关张的诸葛亮,是如何融入这个铁三角的

诸葛亮的政治资本,远远大于关张两人的,刘备在新野,替刘表看家护时。人家诸葛亮就是刘表长子刘琦的灵魂,言听计从,在出谋划策,还能指挥调动刘备,配合刘琦去攻打襄阳的刘琮。当阳兵败时又以刘备,刘琦两家的身份,去东吴那里联合东吴军阀孙权抗曹,自己本身有哥哥诸葛谨是将军。是除了周瑜,鲁肃外,孙权最信认的人。姐夫又是曹操的房陵太守蒯祺。

当时刘备才是樊城县令,有一干多人自家队伍,刘备还是寄人笆下,并不敢公开打出自己旗帜。

当时刘备虽为有天下英雄的名声,却是曹操追杀投奔表绍不行又投靠刘表穷途未路的可怜人。投靠刘表,刘表也本想制他们死地的,却怕烂了自己名声,才收留下来,不想担杀害贤士恶名。更怕象曹操一样,因为有杀了文豪名土边让,导致张邈兄弟与陈宫联合起来,乘曹操攻打徐州时,请来吕布在兖州集体造反坏了自己基业。

刘备很得人心,还有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刘表也知道刘备不甘人下。才从袁绍逃到自己门下是不得已,才让刘备军队驻扎北方新野。

诸葛亮当时是正在扶助吃香刘琦的。加上当年正是刘表的部将长沙太守张羡,率领零陵,桂阳叛乱。刘表领兵征战几年不下,后来张羡病死,他儿子张怿继承事业不行才投降。刘表才有荆州江南四郡。又向南打败交州刺吏张津,向北吞并占据汉川。从而声威大起。名振八方,远交袁绍袁术兄弟。近招张绣,内纳刘备。势力与曹操争取天下实办让张刘他们成为外番。保卫自己襄阳,加上周围战事不断青州,兖州,青州,冀州战乱四伏,荆州却成为万里清安,群民臣服的地方,学者名士纷纷投到那里,刘表又提出“爱民养士”,兴文教,抑武事,使得张绣再次投降曹操。刘备大腿生膘,却毫无用武之地,但刘表大力创办襄阳学业堂,(我国最早襄阳官立大学)。广招天下名师授课,五年多时间,有培养出大批有名优秀人才,诸葛亮,庞统,蒯祺,庞林,黄祖,黄忠,徐庶,石韬,孟建,崔钧,习祯,马良,马谡,杨仪,向朗,及其襄阳贵族子弟有一千多人。在曹操打袁术袁绍时,有兵十万。积财谷成山,不以乘曹操微弱助双袁,不借吕布据兖除曹操,坐观曹操强大,南灭袁术,中擒吕布,关羽,北据河北辽东,成就挟天子令诸侯的事业。

刘表的荆州清平社会,以文为贵为优,抑制武学兵争,使得原先万人敌的关羽,张飞,赵云,也去学习,必在心中尊师重教。刘备多次领着他们观顾茅庐,请诸葛亮教授学习文化,谈天论地,畅想未来。在文学雅安的气芬中,必然佩服理论高尚,文化博学,善于精工制造的诸葛亮为师,为表。而不论年龄大小,出身高贵。原职伟大。有一日为师,终身受益的教诲。使得刘备,关羽,张飞,对诸葛亮都是非常尊教的。襄阳记中都讲到这些故事(《襄阳府志》也有“学业堂遗址在城南二里,诸葛亮在此求学记载)

《隆中对》是诸葛亮以老师的身份。对刘备讲诉未来天下大事变化,提出三足鼎立设想。当时是刘琦遭到蔡瑁张让的打击,暂时回到茅庐休息,本身己经有了足够高贵地位。使司马徽。徐庶能够认为他高贵身份,不见刘备的理由。人家在扶助刘表的长公子啊。诸葛亮在对自己同学自比管仲乐毅。常呛诗《梁甫呤》。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两桃杀三士。从诗中表达出他。对刘表凉落刘琦做事的不满。也在茅庐中长啸。后悔自己对同学徐庶,崔钧,石滔,孟建曾经许下让他们成为刺吏,郡守大话无奈,自己原以为有十分把握,不去哥哥姐夫那里做吏为官。凭借荆州实力。就是认定自己跟随刘琦就能出相入将,复兴汉室,成为国家栋梁。因此他读了诸子百家学说,向有奇术兵法经学的老师的司马徽请教得到人家的赏识,向人推荐成为刘备关羽赵云张飞的学习老师。他们多次登门请教学习。早先同学徐庶直言对刘备说,因为诸葛亮身份高贵。此人可以相见,不可屈尊,就请将军屈尊相访。

诸葛亮以老师身份,讲解天下三分隆中对,创造改革未来变化战略规划兰图这个规划绝不拍脑面就能成就能立即出来成就刘备的伟大事业。必然是诸葛亮长期思想的结果,才能为刘备,关羽,张飞所接受。为人家所敬重。

有人说刘表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却不敢北上和曹操一战,这是为什么

刘表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就是很奇葩的存在。似乎很有作为,看似又很懦弱。

就题主这个问题,聊聊豹眼的看法吧。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

01

依靠当地豪强,控制了荆州局面

年轻时期的刘表,算得上是高干子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参加过太学生运动,也就是杰出的学生运动的领袖,是当时“八骏”之一。张璠《汉纪》称刘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褚恭、刘袛、田林等被称为”八交“,或为“八顾”;《汉末名士录》称刘表与汝南陈翔等为”八友“;《后汉书》也记载刘表与同郡张俭等号为“八顾”,亦称“八及”。

由于当时的“党锢之乱”,太学生运动受到镇压,刘表等受到迫害,被迫流亡。

光和七年(184年),党禁解除刘表受大将军何进征召为掾属,再次入朝,出任北军中侯。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董卓上表派遣刘表继任。由于当时江南宗贼甚盛,袁术屯兵于鲁阳,占据整个南阳郡;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据兵民在当地称霸。这些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导致刘表无法直接上任。

于是,刘表匿名独身赴荆州,单马进入宜城,才得以上任。到任后,与延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人共谋大略。

刘表询问道:“此间宗贼甚盛,民众不附;袁术作乱,祸事不远啦。我想在这里征兵,该如何做呢?”

蒯良回答道:“群众不附的原因在于仁义之不行,如果仁义之道能够施行,百姓就像水势之向下,何必担忧来者不从哪?为何反问兴兵之策哪?”

刘表又问蒯越,蒯越不赞同蒯良的看法,却说:“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治乱者以权谋为先。袁术为人勇而无谋,苏代、贝羽皆一勇之夫,不足为虑。宗贼首领多贪暴,为其下属所忧虑。我手下有一些平日具备修养的人,若派遣他们去示之以利,宗贼首领必定持众而来。使君便诛其无道者,然后安抚、任用其部众。如此一来,一州之人,都乐于留守此州,得知使君为人有德,必定扶老携弱而至。然后,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袁术等人虽来,也无所能为了。“

刘表叹服蒯越之论,立马让蒯越派人诱请宗贼五十五人(《后汉书》记载是十五人)前来赴宴,将他们全部杀死,一并袭取了他们的部众。只有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守襄阳。刘表派遣蒯越与庞季单骑前往,将其说降。

荆州的郡守、县长听说了刘表的威名,大都解下印绶逃走。至此,刘表控制了除南阳郡之外的荆州七郡,理兵襄阳,以观时变。

当时,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而刘表并没有参加。而刘表也上表推荐袁术任南阳太守,暂时向他示好。

蒯越是荆州南郡望族之一、蒯家的代表人物,《三国志》亦没有记载其卒年。与蒯良、以及同样活跃于襄阳的蒯祺(诸葛亮姐夫)或为同族兄弟。

蒯越年轻时就颇有威望,被大将军何进聘作东曹掾。曾经劝说何进先发制人,尽快杀掉宦官,但何进犹豫不决。蒯越预料何进必定失败,于是申请出任汝阳令。果不其然,何进被杀,蒯越得以转危为安。

蔡瑁(生卒年不详),字德珪,襄阳蔡州(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荆州名族,蔡讽之子,姑母(蔡讽之姐)是太尉张温之妻,长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成为继室。

蔡瑁也是荆州名门望族,由于与刘表、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等人的姻亲关系,在刘表平定荆州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表依靠当地豪强,很快站稳了脚跟,但也严重依赖荆州豪强才稳定局势。刘表之后的作为,也受到了他们过多地左右,刘表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利益。

刘表在荆州八郡营造了一个相对中原来说,比较安定的割据势力。许多名士都逃离中原,而选择前往荆州避难,从关西、兖州、豫州前来投靠刘表的学者就有千人之多。刘表对他们安抚赈赡,给与资助,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中就有诸葛亮、王傑等人,刘表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文坛领袖,当时的荆州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可谓战将如云、谋士如雨。

但刘表图慕虚名,喜好坐而论道,许多良好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屡屡错失良机。但仔细看来,刘表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许多决策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02

荆州是四战之地,能够守得住荆州,已经实属不易。

刘表占据了荆州,但并没有彻底控制各郡的地方势力。荆州的刘表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中。

在北面:

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派遣孙坚进攻刘表,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迎战。黄祖败退襄阳,用计射杀孙坚。从此之后,袁术不再能够战胜刘表。刘表断绝了袁术的粮道,使其无法再盘踞南阳,被迫出走兖、豫,间接导致了袁术与曹操的匡亭之战。

此举不但彻底消除了袁术觊觎荆州的野心,更借助曹操的力量削弱了袁术,使其远离荆州,减少了对荆州的威胁,巩固了对荆州的控制。

在东面:

刘表虽然在北面挤走了袁术,但因为黄祖射杀了孙坚,刘表为此也与江东孙策、孙权兄弟结下了深仇大恨。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平定江东之后,就率军进攻沙羡(今湖北嘉鱼)。刘表派遣侄子刘虎和南阳人韩唏支援黄祖,但黄祖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韩唏战死,黄祖逃走。

在西面: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亡,其子刘璋被拥立继承其位。刘表趁此机会,派遣别驾刘阖策反刘璋的将领沈弥、娄发、甘宁失败,但他们都因为战败而进入荆州。而益州方面,任命赵韪为征东中郎将,驻军巴东郡的朐忍,以防备刘表再次进攻。

在南面

刘表占据荆州,实际控制的是襄阳和南郡,荆州南四郡虽表面归附但并非真心投靠。

就在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峙的时刻,南四郡在桓阶的劝说下,长沙太守张羡率领南四郡反叛,刘表本打算联合袁绍夹击曹操的计划不得实行,只好南下平叛。

在平定荆南之后,刘表又与交州牧张津之间产生仇隙。建安四至八年间(199年--203年),张津对刘表连年用兵。虽然张津兵微将寡,对刘表作战多是徒劳无功,但也极大地牵制了刘表的兵力。

建安八年(203年),张津被部下杀害,刘表旋即派遣赖恭出任交州刺史。同时任命吴巨为苍梧太守,以接替病故的史璜。但曹操则拜交趾太守士燮为绥南中郎将、督交州七郡,领交趾太守。意图抗衡刘表在交州的势力。

03

有野心,但缺乏胆略和实力

在经过连年苦战后,刘表最终攻占了南四郡,成为了坐镇南郡,南据零陵、桂阳,北守汉川,拥有数千里疆域,带甲兵十数万的诸侯势力。

在此期间,刘表为了稳固他的地盘,在战略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妥协和努力。

首先是与朝廷势力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后,其部众李傕、郭祀进据长安。刘表派遣使者入朝进贡,李傕派黄门侍郎钟繇拜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允许设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拥有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礼仪如同三公;之后,又派左中郎将蒋祝耽授予刘表假节,并督交、扬、益三州军事。李傕以此连接刘表,作为自己的外援,刘表也借朝廷的权威稳固自己的实力。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回到了洛阳,刘表接受太仆赵岐的说服派兵前往洛阳勤王,并运输大量军用物资资助朝廷。曹操奉迎献帝到了许都,刘表遣使朝贡,但同时也与北面的袁绍连结。

治中邓羲、从事中郎韩嵩、蒯越等劝谏刘表要选择一方依附,但刘表说:“对内我没有对朝廷失责,对外我也没有违背盟主(袁绍是讨伐董卓的盟主),这才是当今天下的达义之道。”

刘表已经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困境,就不想再与朝廷为敌。这可以认为是懦弱,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策略。

其次,尽力维系外部联盟的存在。

当时,一同与李傕、郭祀进攻长安的骠骑将军张济,从关中出走南阳,因粮食缺乏而攻打穰城,被流矢射死,其侄子张绣率领军队退守穰城。荆州官吏向刘表祝贺,但刘表却说:“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如此无礼,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接受吊唁而不接受祝贺。”

尽管刘表此举非常虚伪,但也看出他的韬略。刘表派人招诱张济余部,他们闻讯都很高兴,纷纷服从刘表。贾诩劝说张绣屯兵宛城与刘表联合,几次打败曹操南征,成为刘表北方的藩属势力,抵抗曹操。

建安六年(201年),刘表派遣步骑万人攻占西鄂。同年刘备前来投奔,刘表相待很厚,但却没有重用刘备,派遣刘备屯兵新野,作为北藩,防御曹操。

刘表作为颇具实力的一方诸侯,谋士方面有蒯良、蒯越、韩嵩、邓羲等,战将方面有黄祖、黄忠、甘宁、魏延、蔡瑁等等,同时也是具有野心的。刘表就曾经郊祭天地,被举报有称帝之心。

但身处四战之地,都是如狼似虎的对手,刘表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东征西讨,南征北战。集中精力发展内部经济,积蓄实力,静待天下之变,也不失为高明的策略。

一般认为,刘表有两次决定命运的时机,都没有采取行动,似乎是失去了战略机遇。

一次是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对峙,这是进攻许都的最好时机之一,由于南四郡反叛而放弃。但试想一下,如果刘表联合袁绍灭掉了曹操,接下来刘表就会直接面对袁绍。刘表面对已经战胜了曹操的袁绍,有几成把握呢?倒不如坐观其成败,毕竟曹操的实力还相对弱小。如果南四郡再不在手里,仅仅依靠襄阳、南郡的实力,如何跟袁绍抗衡?

刘表此时的决策,也并非完全错误。

另一次机会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刘备劝说刘表起兵袭击许都,刘表没有采纳。之后,刘表也对刘备表示遗憾,后悔没有采纳其建议。

但也试想一下,刘备的话靠谱吗?袁绍不就是因为刘备战败投靠,增强了战胜曹操的信心吗?最后如何哪?

如果刘表进攻许都,一时难以攻下,曹操必定回援,江东孙权趁机抄其后路,联合曹操就把刘表给灭了。

当局者未必就一定迷惑,事后诸葛亮再明白也没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还没有交战,刘表因病去世。如果不是出现这一状况,交战的结果未必如何。

从后期情况来看,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出使荆州,意欲联合对抗曹操。如果刘表在世,孙刘联盟也可能提前达成,那就是刘表与孙权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即便刘表在襄阳与曹操交战失利,退守南郡,或许也会有类似赤壁之战的结果产生。

无论如何,刘表的势力还是比刘备强大很多。

由此看来,刘表一再与曹操妥协,是有实力不足的因素,有四面受敌的顾虑,当然与刘表的性格也有关系。最终还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能够与曹操一决雄雌,实为憾事。

刘表被后世诟病最大的因素还在于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由于溺爱次子刘琮而疏远长子刘琦,导致兄弟不和,被曹操趁隙,苦心经营的基业一夜之间拱手让人。

对刘表的评价,跟袁绍一样,几乎都是生性多疑,善谋寡断。试想一下,跟张绣、贾诩及后来的刘备结盟,不多长个心眼能行吗?

历史是有偶然性的,但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其实,任何一个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刘表也如此。碰到曹操这样的对手,上天都在帮他,别人就失去很多机会,刘表难以有更大的作为,也在情理之中。

荆州、荆南四郡是孙权的还是刘备的

荆州和荆南四郡没有属于任何人。

这个问题属于时间线的一个先来后到。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之后,曹操仓皇逃回北方,留曹仁镇守南郡,也就是荆州那块地方。这个时候呢刘备想要荆州,孙权也想要荆州,然后刘备呢也就是耍了一个滑,就跟孙权说,唉,我不去打,你去打吧。孙权就让周瑜去打南郡,不过你这个过程很不顺利,周瑜还被曹仁气得吐血好几次,就在双方已经互相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呢,诸葛亮就横插一脚,把南郡也就是荆州这一块给夺了。这就是孙刘在荆州方面交锋的开始,具体的我会在视频为大家讲一讲。

视频加载中...

官渡之战时,如果刘表从背后偷袭曹操,有可能得手吗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其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表当时的态度。根据我所了解的史料,如果刘表当时从曹操背后下手,曹操必败无疑。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

当时曹操、袁绍双方的处境都很困难,曹操方面尤为严重。曹操前方粮食匮乏,士气低落,许多将士已经失去了信心,与袁绍暗中来往。河南百姓忍受不了战事的苦难,纷纷背叛曹操,依附袁绍。曹操对于战胜袁绍也失去了信心,准备撤军另做打算。

双方的对峙,已经到了最为艰难时刻,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压垮那只已经精疲力尽的骆驼。

在此关键时刻,刘表答应袁绍的请求,准备带领荆州全部人马夹击曹操,接应袁绍。

刘表当时,占据荆襄八郡,地域数千里,精兵十数万,也是颇具实力的一方诸侯。

如果这时候,刘表真的出手倒向了袁绍,南北夹击,曹操必定彻底失败。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但奇迹出现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一个很低阶的普通官吏,改变了这一切。

桓阶游说张羡反叛刘表,改变了官渡之战的最终结局,改变了曹操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桓阶(?-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桓阶早年曾经做过长沙郡守的功曹史,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举荐他为孝廉,后来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桓阶是个忠义之士,对孙坚心存感恩。

初平二年(191年),由于桓阶父亲去世,返乡奔丧,正好赶上孙坚攻打刘表部将江夏太守黄祖。黄祖败走,孙坚追击,被黄祖设伏,从竹林间发射飞矢射中身亡。

桓阶冒着生命危险拜见刘表,请求为孙坚发丧。刘表被桓阶的义气所感动,就让桓阶把孙坚的尸首、灵柩带走了。

200年,当桓阶听说刘表准备帮助袁绍进攻曹操的时候,桓阶找到了当时的长沙太守张羡,劝说道:“无论做什么事,采取什么行动,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就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明白这个道理,齐桓公才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才会追杀太叔收留周襄王,并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他们才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基业。如今的袁绍违背了这个道理,而刘表又追随其后,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道路啊。您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保全福运,远离祸患,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

张羡本来就与刘表有矛盾,听到桓阶这么一说,就询问道:“我们现在又该如何做呢?”

桓阶说:“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比较弱小,但他是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谁敢不服?如果您能够把长沙周围的四郡联合起来,保住三江,等待曹操大军的到来,到时候里应外合,难道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吗?”

张羡听后,立马说:“好。”

于是,长沙太守张羡就率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南四郡反叛,把所有力量动员起来对抗刘表。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拜见曹操,致明自己的意图。

曹操得知,十分高兴,大加赞赏,也稳定了许都上下的军心。但由于曹操一直忙于北方战事,无暇南顾,没能经营荆州南四郡,是为一件遗憾的事。

刘表得知南四郡反叛,也就顾不上袁绍是不是吃紧啦,赶紧组织兵力南下平叛。

曹操躲过了这一劫,最终战胜袁绍,桓阶可谓立了一件奇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平定荆州。听说桓阶曾经劝说张羡反叛刘表,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征辟为丞相掾主薄,参与机要,后调任赵郡太守。

在曹操确定太子的问题上,桓阶坚定地支持曹丕。曹丕继位后,桓阶升为尚书令,成为直接对曹丕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官员,是事实上的宰相,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桓阶游说张羡反叛刘表,阻止了刘表在曹操背后用兵,对于曹操官渡之战取得最后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人都在帮助曹操,包括上天,曹操再不能战胜袁绍,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想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请查阅《豹眼中的官渡之战》,欢迎一起交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