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孙皓、孙峻、孙琳之间什么关系,请大神捋一下?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本文目录

  • 东吴孙皓、孙峻、孙琳之间什么关系,请大神捋一下
  • 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匈奴族皇帝是谁他的人生经历如何
  • 江东权力是孙策传给孙权的,为什么后来孙权不传位给孙策儿子孙绍而给孙皓呢
  •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了多位帝王,你最了解、最为喜欢的是哪位为什么
  •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 纵观历史,哪个皇帝只爱美人而不爱江山
  • 如果历史上那些著名开国皇帝生在同一个的乱世,你最看好谁我最看好朱元璋和刘邦

东吴孙皓、孙峻、孙琳之间什么关系,请大神捋一下

先上一张东吴关系简表,再解释三人关系。孙皓、孙峻、孙綝三人是同高祖的再从兄弟。

三人的共同祖先是孙钟,孙钟生三子,老大孙羌,老二孙坚,老三就是孙静,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孙静的长子孙嵩。

孙权七子,长子宣太子孙登(早亡),次子建昌侯孙虑(夭折),三子就是废太子孙和,第四子鲁王孙霸,第五子章安侯孙奋,第六子景帝孙休,第七子就是有神童之称的孙亮。孙权还有两个最宠爱的女儿分别是孙鲁班和孙鲁育,小名唤做大虎、小虎。

孙嵩有三子,长子孙绰,次子孙超,老三孙恭。孙绰的儿子就是孙綝,孙恭的儿子就是孙峻。

孙权初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病死后,立老三孙和为太子,因为孙和母妃和孙鲁班不和,鲁班就仗着自己受宠,扶持后宫的潘妃以及其子孙亮,挑唆孙权废黜孙和,孙和被贬为南阳王,他的儿子就是孙皓。

在鲁班的支持下,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死后,就有诸葛恪、孙峻、滕胤辅佐孙亮。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也是孙权的从孙,孙亮是孙峻的小堂叔,但是,孙峻的亲外甥女全惠解又嫁给了孙亮,皇室关系一向混乱,孙吴也不例外。

孙峻弄死了诸葛恪成为东吴权臣,为了讨好堂姑妈孙鲁班,就害死废太子孙和也就是孙皓的爹。

公元256年,孙峻病死,把朝政大权交给自己的亲堂弟孙綝,继续把孙亮当傀儡。已经长大的孙亮不愿意了,就联合老丈人全尚家族想出掉孙綝家族,孙亮还特别交代老丈人全尚回家不要告诉妻子孙氏,但这货还是和妻子商量了,孙氏在女婿和亲堂弟之间选择了堂弟,就去给孙綝送信,孙綝反过来把孙亮一锅端了,废掉孙亮,灭掉全氏。

孙綝迎立孙休为帝,之后孙休铲除孙綝,并把死去的孙峻扒出来取消陪葬的印绶,又取消他们姓孙的资格,改为故峻、故綝。

孙休死后,交代丞相濮阳兴辅佐太子继位,但是濮阳兴和张布认为应该国立长君,就迎接孙皓继位,但很快,这两个人就受到孙皓的恩将仇报,孙休的朱皇后和太子也被孙皓害死。

电视剧也是瞎搞,孙綝才活了28岁 ,谁28岁就长那样?大概编剧觉得权臣都得大胡子吧!

就是这样。

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孙策有一子三女,唯一的儿子叫孙绍,先封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个女儿倒都嫁的不错。总的来说孙策死后,孙权对哥哥的子孙待遇是很一般的,孙权称帝,居然只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还不能世袭罔替。

(孙策为许贡三门客所害)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早年,孙策继承父亲遗业而屈事志大才疏的袁术,但在袁术处屡不得志,遂有离开袁术创立基业的想法。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袁术处借得3000精兵东渡长江,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大破会稽太守王朗和吴郡豪绅严白虎,终于在江东站住脚跟。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之决裂,得朝廷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正当孙策踌躇满志准备发兵北上之时,这一年的四月却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手下三门客所伤,不久后即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孙策召来其弟孙权,将江东之事托付于他。

(孙策、孙权之父孙坚)

年仅18岁的孙权接替兄长统领江东军国大事,并最终把东吴带到了与魏蜀并列的三国鼎立之势。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即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且不说孙权是接过兄长孙策的权力才开创了吴国基业,单就他在称帝后对父亲和兄长不同追谥上,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私心。毕竟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连他的伯父司马师都被追尊为景皇帝。

长沙桓王孙策共有一子三女,这其中,三个女儿后来都是由孙权做主,嫁给了很有名望的东吴世家大族。长女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长子顾邵;次女嫁给了吴国大都督、丞相陆逊;三女嫁给了吴国名将朱治次子朱纪。孙策的女儿不是嫁给功臣之后,就是嫁给当世名将,而且全部由孙权做主,可见孙权对这三位侄女确实是非常疼爱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孙策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刺受重伤,推断当时孙绍的年纪还很小。当时东吴基业才草创没几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孙策不是没考虑过继任人问题,但是孙绍实在是太小了,要让一个小孩来总摄江东大局,不仅孙策自己不放心,所有与他一起打江山的部下也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自然是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孙权了。孙策临终前,意味深长的对孙权说了一段心里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一段话感人肺腑,既是孙策的临终遗言,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极大肯定。接过代表江东最高权力印绶的孙权痛哭流涕,发誓要以父兄为榜样,建立不朽功业。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当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其次,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吴大帝孙权)

可是,孙权在称帝后,在对父兄的追谥一事上,是明显区别对待的。孙权之父孙坚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而兄长孙策,则仅追谥为长沙桓王,不管孙权是出于哪一种想法,他的江山毕竟是从孙策手上接手的,自己称帝后仅仅追谥兄长为长沙桓王已属说不过去,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长沙桓王还不能世袭罔替,也就是说,王爵只属于已经死去的孙策一人,孙策在世唯一的儿子孙绍还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孙权称帝时,孙绍被封为吴侯,此爵非同一般,一来吴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吴侯便是孙策,次任吴侯是孙权,孙绍承父爵本无可厚非。但很快的,孙绍连吴侯爵位都被取消了,改封了个上虞侯,没有封王已经够憋屈了,毕竟孙权称帝后他几乎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唯独对这个侄儿另眼相看,孙绍现在连父爵都不能继承,莫名其妙的封了一个上虞侯,他心里应该有多憋屈啊。

(孙策一脉只传三代便绝嗣,令人可惜)

分析孙权的做法,其实大家不难想象孙权这是在极力“去孙策化”,消除孙策在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自己作为东吴政权继承人的合法性。但是孙权这一做法依然在后世广受批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孙权称帝后权力已经稳如泰山,他完全可以追谥兄长孙策为帝,西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不是一口气追谥了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和伯父司马师三人为帝。由此可以看出,孙权在这件事上是明显存在着私心的。

孙绍卒年不详,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孙奉,在孙绍死后承袭了上虞侯爵位,270年,孙奉被吴末帝孙皓诛杀,孙策一脉绝嗣。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匈奴族皇帝是谁他的人生经历如何

作家高建群有一部风靡一时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发行超过100万册。东汉时期,北匈奴西迁,他们路过陕北高原一个叫“吴儿堡”的地方时,一个年轻的匈奴士兵逃离部队,与当地的一位杨姓少女结合,生儿育女。杨家的儿子们,就被称作最后一个匈奴。

北匈奴为何西迁?因为他们几次被汉军打败,活不下去了。这支西迁的匈奴人,从此融入中亚和欧洲。那么,留在汉地的匈奴政权呢?谁是匈奴政权的最后一位可汗(皇帝)呢?

匈奴政权的最后一位可汗叫“栾提•呼厨泉”单于

北匈奴西迁后,南匈奴依然存在,他们生活在河朔及今内蒙古南部地区。羌渠单于之子呼厨泉因为护送汉献帝东归立功,被曹操任命为继任单于,呼厨泉就是匈奴政权的最后一位可汗。

曹操虽然任命呼厨泉为单于,可是却将他留在身边,把南匈奴之地分为五块,指派右贤王负责管理,五部又分别由汉人担任司马,监管右贤王。

很显然,匈奴政权掌控在了曹操手上,呼厨泉只是个傀儡。

延康元年,曹丕受禅登基。呼厨泉去匈奴可汗号,接受了曹魏政权的册封。至此,历时五百年的匈奴政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呼厨泉就是他们的句号。

匈奴后裔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最后一位皇帝刘曜

匈奴政权虽然灭亡了,但是匈奴人还在,他们的后代,还在为重现祖先的荣光而奋斗,刘渊就是其一。

刘渊是呼厨泉单于的侄孙,于夫罗单于的孙子。一个匈奴人怎么姓刘了呢?原来刘渊号称,当初高祖刘邦以公主和亲匈奴,自己就是公主的后人,所以身上有汉皇血脉,于是认祖归宗,改回汉姓。其实这仅是个贴金的手法,两汉和亲匈奴的公主一律是“假冒伪劣”。

“八王之乱”末期,刘渊趁西晋奄奄一息之际,在长安登基,改国号为“汉”。后来刘曜夺了刘渊的孙子刘粲的皇位,改“汉”为“赵”。所以,刘渊建立的政权,史称“汉赵”,或“前赵”。

刘曜是刘渊的侄子,此人英勇善战,西晋就亡于其手。历史上上位次数最多的皇后羊献容,也被他顺手掳走,还给他生下了一子。

刘曜在与羯人石勒的征战中失利,他被俘遇害,由匈奴后裔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灭亡。

匈奴后裔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最后一位皇帝赫连定

赵汉政权灭亡后77年,另一个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再次建立了一个匈奴政权——大夏。

北匈奴灭亡后,北方草原又兴起一个少数民族鲜卑,人们把男性匈奴人与女性鲜卑人通婚的后裔,叫做铁弗人。

赫连勃勃就是铁弗人,他与刘渊同祖,也有说他是光武帝刘秀的次子刘辅的后人。赫连勃勃野心勃勃,他将自己的刘姓改成了“赫连氏”,意思是“云赫连天”。

赫连勃勃在前秦皇帝苻坚的支持下,在西凉征服羌人,最终背叛前秦,建立了大夏政权。赫连勃勃去世后,他的嫡子赫连昌即位。三年后,赫连勃勃的庶子赫连定,打败哥哥赫连昌,抢过了皇位。

赫连定登基后,与北魏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四年后,在北魏与吐谷浑的联合打击下,赫连定被吐谷浑擒获,献给北魏,匈奴后裔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大夏,就此灭亡。

从此,匈奴政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匈奴民族也逐步融入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江东权力是孙策传给孙权的,为什么后来孙权不传位给孙策儿子孙绍而给孙皓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之后身亡,临终对张昭等大臣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随后江东的第一把交椅便传给了他的弟弟孙权,而孙权临终之时,为何没有把皇位再传给孙策的儿子孙绍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孙亮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类似的历史故事中一探原委。

首先,历史上先王传位给弟弟,弟弟再传位给侄子的事确实曾经发生过,即春秋时期的宋宣公传位给了弟弟宋穆公,而不是传给太子与夷,而宋穆公病重之时觉得应该报答兄长的传位之恩,便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而是传给了侄子公子与夷(即宋殇公)。后来宋国的历史就有点乱套了,宋穆公临终让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而宋殇公后来又被大臣所杀,王位最终又回到了公子冯手中。这十几年的折腾,让宋国的国力急剧下降,可以说是孙权的前车之鉴了。

后来的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陈高祖陈霸先驾崩之时他的儿子陈昌在北周作人质,所以他只能传位给侄子陈蒨,而陈蒨继位之后北周人又使坏,把陈昌放了回来,陈昌当然是回来讨要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的,还专门写信催促陈蒨赶紧准备让位。而陈蒨收到来信之后赶紧派人前往迎接,然后半路把陈昌害死了……

再到后来又发生了类似的事,那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了,杜太后临终前与宋太祖赵匡胤约定,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之子,即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尽管“金匮之盟”可能是伪造,可能被篡改,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证明赵光义即位之后想方设法地除掉了弟弟赵廷美以及两个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祖宗之法是有道理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该传位给儿子就得传给儿子,传给弟弟、次子、侄子等只能导致国家产生严重的内乱,而在战乱频繁的三国时期,一旦产生内乱就意味着灭亡。所以,孙策传给弟弟让江东有长君,孙权传位给儿子让东吴有昭穆,都对江东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决策都是正确的。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看把孙权难为的愁眉苦脸)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好问题。

孙权称帝后,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是否忘恩负义不好说,但一定是深思熟虑的。

在豹眼看来,这件事孙权处理得还是妥当的。

据《三国志·吴主孙权传》记载,孙权即皇帝位后:

“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而仅仅追封为长沙桓王。

对此,陈寿认为: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在陈寿看来,江东的基业大多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只封为王,封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没有封王,这在道义上说,孙权过于吝啬。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晋,看一下西晋的做法: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晋文帝,追尊其父兄长、也就是其大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

这是因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其爵位;司马师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司马昭继承了其兄司马师的爵位。弟承兄业,这跟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十分相似。

但不同之处,在于司马师没有儿子,但孙策已经有了儿子孙绍。这一点不同,恐怕是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帝的主要原因。

司马昭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就把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作为其继承人,并且特别宠爱。司马昭认为自己是代替司马攸担任相国职位的,去世后,晋王的爵位应当还给司马攸。司马昭经常说:“这是景王的天下,我怎能去分享呢?”

这听起来很感人,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即便司马昭把晋王的爵位还给司马攸,但司马攸也还是自己的儿子。将来司马攸称帝,一样会追尊司马昭为皇帝,他该有的待遇一样不会少。

第二,或许司马昭更喜欢司马攸,如此安排不会有废长立幼的议论,反倒是遵循道义。

第三,司马昭也就是说说而已,收获一些虚名。

果不其然,在议论继承人的时候,大臣何曾等人坚决反对,于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

西晋建立后,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晋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大臣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司马攸排挤出朝廷,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再看孙策的情况,孙策死时已经有了亲生儿子孙绍。孙绍的生年不详,有资料介绍是公元199年十月出生,但肯定的一点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被刺身亡时,孙绍已经出生。

当初,孙策把职位没有传给孙绍而传给孙权,是因为江东刚刚平定,并没有完全掌控,而孙绍年纪太小,根本没法控制江东的局势。孙策让孙权继承自己的职位,是为了江东孙氏家族的利益考虑。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三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如果孙权追尊孙策为皇帝,那么作为孙策唯一继承人的孙绍就是皇子。将来孙权确定继承人时,就面临着把皇位传给孙权的儿子还是传给孙绍的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看,自然是不适合把皇位传给孙绍,否则就会导致混乱的局面。

这与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关系还不一样,毕竟司马氏还是亲兄弟,而孙氏兄弟就差了一层。

如果孙权把皇位传给孙绍,孙权儿孙们的势力远远大于孙绍,孙绍很难掌控局面。

想象一下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储之争如何血腥,就会想到孙权将会面临的问题。

如果孙策被追尊为皇帝,孙绍就得立为王,其地位更加尊贵,势力就会更加强大,一些不安分的人就会主张孙绍继承帝位。

孙权死后,吴国历任孙亮、孙休两个皇帝。孙休死后,孙皓继位。由于孙皓残暴不仁、喜好杀戮,民间渐渐地流行应该让孙策之孙、孙绍之子孙奉为君的舆论,孙皓听说后,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孙奉。

孙奉仅仅是一个侯爵,比孙权许多封王的皇子皇孙们的地位都要低,就因为民间舆论而被杀死。如果当初孙权把孙绍封为王,一方面孙绍或许不能保持低调,另方面孙权的子孙猜忌之心更甚,这对孙绍来说,并不是好事。

因此,在豹眼看来,孙权即便再吝啬,也不至于吝惜一个给孙策更加显耀的名分,也不会吝惜给其兄长的后代一个王位。这件事不能说孙权就是忘恩负义,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同时,提升孙绍的爵位,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遗患。

孙权无意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孙绍,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让孙绍居于高位,免得带来祸患,实际上对孙绍也是一种保护。

因而,孙权对孙策的追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宫廷内斗的残酷,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孙权在立太子问题上反反复复,虽说晚年犯浑,但也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如果孙绍高居王位,具备一定的势力,有一部分人追随,恐怕其子孙奉的命运早就在他身上出现了。

总之,在这件事上,还是从良好的意愿去品评孙权这么做的动机吧。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了多位帝王,你最了解、最为喜欢的是哪位为什么

《三国演义》帝王纷多,各有千秋。看贯了刘备,曹操的故事,觉得有点喜欢孙权这个人了。

有诗日: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群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孙权可算年轻有为,十七八岁就接了班,在当时环境,要有所作为,可谓压力山大。面对北方大国魏国虎视耽耽,西面邻居蜀国己强势掘起而且还有边界纷争。两个都得罪不起,考验孙权的是如何给自己定位,那就是联蜀抗魏,不搞中立。这点孙权可算谋略深远,计高一筹。

赤壁一战,五万对八十万得有何种胆量?当时主战少数,求和保者众多,孙权自有主见力排众异,决然开战。

在蜀国的配合下大败曹军,取得空前胜利,当年的孙权只有二十六岁。可见孙权非凡的胆略。但赤壁之战的胜利,稳固了三国能能鼎立局面。

孙权知人善任,善于听从下属意见,把各种不同意见综合起来,再做决断,不搞一言堂,这是身为帝王而难能可贵的。重用周瑜鲁肃等贤臣,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能包容。滥杀现象极少,促使群臣皆力尽忠效力。不得不说孙权具有杰出的领导材能。!

孙权注重民众生息,采取广泛的屯田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开发海南岛扩大了疆土范围,孙权在位五十余年把东吴建成繁荣昌盛的国家,成为三国当中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直到孙权死后二十多年才灭亡。

与众历史人物一样,孙权也有忧犹寡断的一面,尤其晚年疑心很重,为立嗣之争犯了大错,杀了许多名臣,废了孙和,赐死孙霸,为孙权死后的权力之争留下了隐患。

孙权这个人书中着墨不多,许多细节还有待探讨。但他的可人之处还是可圈可点的。就连他的对手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这倒是个好话题!虽然是游戏性的文字,但笔者觉得倒是值得一写。

魏蜀吴三国的统帅曹操、刘备、孙权就不算在内了。因为要论统帅能力,曹操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刘备也不差,因为刘备只是在反应能力上稍差曹操一些,其他方面和曹操都差不多,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这句话来。至于孙权,虽然在用人方面和曹操与刘备有的一拼,但要论领兵作战,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不然,也不会有“孙十万”这个美名。也就是说,孙权最大的统兵能力也不会超过10万人,和当年韩信评价刘邦差不多。

要论三国的名将,那可是太多了。可是要论能够独当一面,作为一方统帅的将领却并不多。

评价三国将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方面是从综合实力方面。可是笔者反复思量,全三国时期找不出具有这种能力的十个人。

另一方面是从兵种的角度来谈,这样的话,三国还是能够找出几个人入选十大元帅的。但笔者要抱歉的是,确实没找出十位在指挥兵种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篇

骑兵元帅-马超

要论统帅骑兵作战,整个三国时期也没有能够超过马超的。马超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渭桥一战,杀得曹操是割须弃袍,性命几乎不保。

而且,马超并不像世人议论的那样有勇无谋,在渭桥之战中,如果韩遂听从了马超“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的计策,则曹操大事去矣!所以,曹操才会发出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感慨。

马超投奔刘备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但却并不是刘备故意冷落他,而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川北皆是山地,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根本施展不开,而且马超也不善于指挥山地作战,这也是马超在汉中之战表现不佳的原因。

其二、刘备是想把马超雪藏起来,用于日后攻打凉州时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刘备进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凉州牧、犛乡侯时的策文中就可以得到明证。

据《三国志》记载: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

由此可见,刘备是对马超寄予厚望的。可是,因为荆州丢失,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彻底失去了进取凉州的机会和实力,马超也在不得志中郁郁而终。

根据马超的能力和蜀汉在日后攻取凉州时可能会发挥出的力量,笔者认为,马超具备成为骑兵元帅的条件,所以,应被授予骑兵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水军元帅-关羽

刘备来到荆州后,尤其是在占领了樊城之后,终于有了第一支水军。

刘备占据樊城后,为了从南郡获得荆州对他的物资支持,必须要有一支水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关羽就变换了角色,由一名骑兵将领转变为水军将领,成为了蜀汉集团水军的创始人和最高指挥员。

荆州虽然有六郡之地,但最为要害之处有二,一是南郡,周边环绕着汉水和长江;二是江夏,扼守着汉水汇入长江的入口处。要想守住南郡和江夏郡,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在刘表的扶持和刘备的刻意经营下,赤壁大战前夕,关羽手下已经具有水军万人的实力。

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由此可见,此时关羽手中的实力已经不凡。而且,正是因为有了关羽这支水军,刘备才得以在“长坂之败”后得以逃出升天。

据《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记载:

“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如果不是关羽,刘备要么战死,要么被俘,那就不会有日后的三国了。

后世很多人都对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一事表示不解,既然明知道关羽的性情会与孙权搞不好关系,那么还为什么让关羽镇守荆州呢?换别人不行吗?比如赵云、魏延等。

其实,这还真不行。笔者上文说过,荆州六郡,尤其是南郡和江夏郡地处长江和汉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水军来镇守,而关羽是刘备的水军总司令,他不在荆州镇守,还有谁能够替代他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谁是水军总司令,谁就是镇守荆州的人选。所以,刘备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

关羽也不负所望,在他的领导下,荆州水军成为了后汉时期唯一一只能够和东吴水军抗衡的水军。即使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荆州水军仍然控制着汉水江面,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关羽是蜀汉水军的创始人和总司令,立下过赫赫战功,所以笔者认为,关羽应毫无争议地被授予水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山地军元帅-张飞

张飞在入川之前,一直是以骑将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坂之战”后的据水断桥。

据《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记载: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在攻取益州时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入川助战。诸葛亮率领赵云走水路,张飞走旱路,也就是在此时,张飞奠定了其在蜀汉政权军中山地军的地位。

根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率军要先于诸葛亮和刘备合军,这主要要归功于巴郡太守严颜。

后汉时的巴郡辖区很大,包括今重庆、阆中等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少数民族队伍-板楯蛮。张飞到了益州后,被刘备任命为巴西太守,阆中都督,主要任务就是收服阆中地区的板楯蛮为蜀汉所用。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张飞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汉中之战时,主力其实是张飞所率领的板楯蛮,正是这支山地军,才能在川北的山地间击败同样是由板楯蛮组成的曹魏军队。不然,张飞要是率领由荆州的步兵和骑兵是根本无法击败张郃的。

而且,刘备任命张飞镇守阆中,而不是镇守汉中,并不是不信任张飞,而是把张飞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岗位上。

阆中地区在蜀汉整体的军事布局上正好处于中间的位置,向北可以增援汉中,向东北可以增援上庸、向东可以增援永安、峡口,向西可以增援成都,张飞属于蜀汉内部一个总救援的角色,其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张飞可以算作是蜀汉山地军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加上阆中都督的重要军事地位,所以,应该授予张飞山地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游击军元帅-魏延

魏延虽然投靠刘备的时间并不早,但因其出色的能力很快脱颖而出。我们从刘备入川时率领的将领就能看出,刘备是要大力培养像黄忠、魏延这类将领的。

魏延也不负所望,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所以,在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后,就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一时间,全军皆惊。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魏延确实是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

其二、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忠勇,但毕竟年事已高,蜀汉军中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魏延就是刘备重点培养的对象。

据《三国志》: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说的可不是大话,而是以汉中为中心,以褒斜、陈仓、子午道等建立了一条钢铁防线。具体战法是这样的:

曹军来攻时,主动放弃大道,利用有利的地形全力袭扰曹军,并破坏道路,尽一切可能迟滞曹军行军速度。即使曹军能够攻到阳平关,也已经是人困马乏,战力大损。此时,再派出有力之一部,断了曹军的粮道,曹军屯兵于坚城之下,求战不得,粮道又被断绝,不战自败。待到曹军退兵,此时蜀汉军队已经四面云集,必定会歼敌于阳平关下。

魏延战法的核心就是利用板楯蛮建立一支特种部队,和曹军打游击战,在曹军来攻时,尽一切可能袭扰曹军,尽可能的消耗曹军的战斗力。从事后的结果判断,魏延的战法是成功的,魏延就是依靠这种战法,镇守汉中十五年。

因此,笔者认为,魏延是蜀汉军中游击战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应该被授予游击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曹魏篇

骑兵元帅-张辽、张郃

曹魏阵营中虽然有一支能够震慑蜀汉和东吴的虎豹骑,但是其统帅曹纯却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曹操的儿子曹彰虽然也具有统帅虎豹骑的能力,可惜因为曹魏内部的争斗早死,功绩不显,所以也不能被评为骑兵元帅。

笔者认为,曹魏军中能够胜任骑兵元帅军衔的有两人,一是张辽,二是张郃。

但是这两人因为不是曹魏的嫡系,都是降将出身,所以,曹操是不会把自己的精锐部队交给二人率领的,但此二人所表现出来的战力,绝对担得起骑兵元帅的称号。

张辽

张辽本身是马邑人,生在北方边境,自小就弓马娴熟。后来应大将军何进招募义勇来到京城,归属于并州刺史丁原部下。后来丁原被杀,张辽归附董卓,被拨到吕布帐下。

张辽在吕布帐下的地位很特殊,他并不是吕布的直系部下,而是联盟的一员。这也是大家疑惑为什么吕布不重用张辽,偏要重用高顺的原因。张辽在吕布这支联盟雇佣军中,学到了西凉骑兵作战的精髓,这一点在后期的濡须之战中,给孙权上了一堂生动的骑兵如何突击步兵的现场实操课。

可惜的是,张辽究其一生也没有能够掌握曹魏骑兵的指挥权,虽有其能,但未能施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张郃

相对于张辽,张郃的命运稍好。张郃本是袁绍部下,号称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在袁绍帐下执掌骑兵。投降曹操后,因为曹军中派系的原因,张郃并未获得重用,一直到了后期,在曹军中诸多名将相继死亡之后,张郃才开始崭露头角。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大战,张郃无一不出场,因此深受诸葛亮忌惮。

据《三国志》描述: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可惜,张郃最后却不得其死。

据《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由此看来,张郃之死就是司马懿逼得!

图片来自网络

东吴篇

东吴虽然不乏将才,但是要是按照兵种来论的话,除了水军还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其他的都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

水军元帅-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句有名的挖苦东吴将士的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虽然刻薄了点,但却反映出周瑜也仅有在水战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而已。

周瑜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也仅有赤壁大战一例,东吴派出的兵马也是以周瑜所统帅的鄱阳湖水军。

不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东吴水军与曹操并没有直接发生战事,和曹操水军发生水战的是关羽统帅的水军,东吴水军仅是在火烧赤壁之时露了一次脸。而且,烧的也并不是战船,而是曹操水军编成的用铁索连接而成的竹筏。

客观地说,后汉时期东吴的水军确实是最厉害的,起码在关羽率领的荆州水军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就像笔者在评价关羽是镇守荆州唯一人选的依据是关羽是荆州水军的总司令那样,周瑜因为是东吴的水军司令,所以成为了东吴的都督。因为,无论是在东吴的江东之地,还是东吴要抢占的荆州之地,都是河网纵横之处,水军都是绝对的主力。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周瑜在东吴水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立下的功勋,有资格被评为水军元帅军衔。

最后,笔者再唠叨几句,要说三国时期具有统筹全局能力的方面之才还是有几位的。像蜀汉的姜维、曹魏的曹仁和于禁;东吴的陆逊都有资格。

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历史,哪个皇帝只爱美人而不爱江山

纵观历史,沉溺于美与弃国事的君主比比皆是,如西周王周游、吴福志等,都是因为对美的渴望而死的。如果周有旺和傅甫由于国家的美丽而无意中,那么我们下面介绍的是一个根本不爱江山爱美的皇帝。

高伟是南北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出身英俊,深受父亲高湛的爱戴。然而,人的外貌,高伟因为他长得好看而被高占子选为王子是一个大错误的决定。高伟成功后做了一系列荒谬的事情,北岸灵王高长功因怀疑被高纬法令毒死。在高纬度地区,石斛将军被恶棍诽谤,并被国王摧毁。高昌贡和严禄光是北齐的支柱。当时,北周的吴文钰得知法律的死亡被命令下令。

北齐王朝原来的国力与北周相当,但经过高纬折腾后,北齐王朝看出时间不多。然而北齐高伟皇帝并不关心军事事务,他更关心身边的美。高纬有个宠妃叫冯小怜,高纬对于这个美人几乎是有求必应。为了取悦冯小飞,高伟甚至毫不犹豫地开了个军事玩笑。有一次,北周军队进攻北齐平阳市。前线10万人匆匆忙忙,高纬度地区和冯晓莲一起打猎。为了不让冯小莲在打猎的路上失望,高伟下令打猎的时候不要玩。从平阳回来的紧急信使一再要求皇帝被拒绝,直到信使能够看到高纬度的那一天。但是冯小夫的兴趣仍然萦绕在高伟的追杀之中,高伟竟不顾前线士兵的生死答应了冯小夫的要求。

高伟的狩猎延迟导致了平阳市的崩溃。后来,他亲自率领军队收复平阳。而出乎意料的是冯小夫也和高伟一起去了平阳。冯小怜来到前线不是来慰问、鼓励将士的而是来看热闹的。当时,北齐士兵挖隧道埋葬平阳城墙,与城墙有十多宽的差距。当北方齐朝的士兵即将冲入城内时,被高纬度所阻。高纬度的原因是为了让冯小怜看到平阳被俘虏。冯小夫在夏令营的着装并没有立即来到前线观看,因此,北周军这一次的缺口加大了城墙的修缮力度,后来北齐毕竟没能攻克平阳城。

自从冯小怜受宠之后,高纬和她就几乎形影不离。高伟无能,沉迷于美国,最终埋葬了北齐王朝。他还是不忘和冯小怜一起逃出来,当时北周的士兵来到了这个城市。后来高伟和冯小怜被北周王朝俘虏。高伟怕武帝会同情冯晓。见了武帝于文勇,他请求冯晓把怜悯还给她。

周武帝宇文邕看不起高纬轻蔑地说道:“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也!”宇文邕说自己看天下也不过像脱鞋子一般随意,一个老太婆(冯小怜)我怎么会怜惜!其实宇文邕就是在埋汰高纬,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高纬担心宇文邕将占据冯小怜,但他不认识宇文玉,喜欢他是一个爱美而不爱江山的皇帝。

如果历史上那些著名开国皇帝生在同一个的乱世,你最看好谁我最看好朱元璋和刘邦

那我们先来看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都有哪些。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

1、夏朝:禹(世称大禹)姒文命

2、商朝:汤(世称成汤、商汤) 子天乙(又名子履)

3、西周:周文王姬昌(武则天废唐建周时,被追尊为周始祖文皇帝)

4、东周:周平王姬宜臼

5、秦朝:秦始皇嬴政

6、西楚:西楚霸王项羽

7、西汉:汉高帝刘邦

8、新朝:新始祖/新太祖/建兴帝王莽

9、玄汉:更始帝刘玄

10、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11、成家:成家帝公孙述

12、东汉:汉光武帝刘秀

13、三国魏:魏文帝曹丕

14、三国蜀(蜀汉):汉昭烈帝刘备

15、三国吴:吴大帝孙权

16、西晋:武帝司马炎

17、东晋:元帝司马睿

18、桓楚:楚武悼帝桓玄(桓温之子)

19、成汉:成武帝李雄

20、汉赵:汉光文帝刘渊

21、后赵:明帝石勒

22、冉魏:武悼天王冉闵

23、前凉:昭王张寔

24、后凉:懿武帝吕光

25、西凉:武昭王李暠

26、南凉:武王秃发乌孤

27、北凉:文王段业

28、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29、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30、西燕:归帝慕容泓

31、北燕:惠懿帝高云

32、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33、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34、前秦:惠武帝苻洪

35、后秦:武昭帝姚苌

36、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

37、代国:拓跋猗卢

38、西蜀:蜀王谯纵

39、宋:武帝刘裕

40、齐:高帝萧道成

41、梁:武帝萧衍

42、西梁(后梁):宣帝萧詧(chá)

43、陈:武帝陈霸先

44、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45、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46、西魏:文帝元宝炬

47、北齐:文宣帝高洋

48、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49、隋朝:隋文帝杨坚

50、许国:许太祖高皇帝宇文化及

51、唐朝:唐高祖李渊

52、武周:南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53、后梁:太祖朱温

54、后唐:庄宗李存勖

55、后晋:高祖石敬瑭

56、后汉:高祖刘暠

57、后周:太祖郭威

58、吴越:太祖钱鏐

59、闽国:太祖王审知

60、殷国:世宗睿武帝王延政

61、荆南(南平):武信王高季兴

62、南楚:武穆王马殷

63、南吴:太祖杨行密

64、岐国:忠敬王李茂贞

65、桀燕:桀王刘仁恭

66、南唐:烈祖李昪

67、北汉:世祖刘旻(原名刘崇)

68、南汉:高祖刘龑

69、前蜀:高祖王建

70、后蜀:高祖孟知祥

71、北宋:宋太祖赵匡胤

72、南宋:宋高宗赵构

73、刘齐:武烈帝刘豫

74、辽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75、北辽:辽宣宗耶律淳

76、西辽:辽德宗耶律大石

77、西夏:景宗李元昊

78、金朝:金太祖完颜旻

79、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80、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81、大顺:李自成

82、大西:张献忠

83、南明:明安宗朱由崧

84、清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秦始皇必然排在第一人首先争夺天下的野心以及自身的才能以及帝王的权属知道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很残暴!第二人应该是朱元璋此人少年时代经历磨难较多,经历了人间百态,可谓苦尽甘来,得到天下实属不易,猜忌怀疑心比较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