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请大家帮忙取名字,孙姓小孩男女名字各一个

本文目录

  •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 请大家帮忙取名字,孙姓小孩男女名字各一个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赵”、“钱”、“孙”排在《百家姓》前三位,不是以人口多少为依据,而是当时的现实决定的,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历史原因。

根据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大姓名,最多的是李姓,其余依次为王、张、刘、陈。

其中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

看到这个结果,你一定会在心里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百姓姓》中,排在前四位的却是“赵钱孙李”。

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除了李姓排名第一,其它三个姓氏都不在前五。

其中赵姓排名第七,孙姓排名第十二;钱姓排名更靠后,排在89位,人口只有200多万。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百家姓》姓氏排名一没有依照人口数量,二又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三不是按照姓氏拼音。

是不是在古代,这四姓的人数最多?也不是。

因为在古代人口普查很难进行,即使进行也仅仅是按照人头计算人口数量,并不进行姓氏统计。

而且史学界公认的我国古代人口普查,发生在明代,在此之前没有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

那么,《百家姓》这样排名的依据是什么?

这一切,跟《百家姓》的诞生年代有关。

千古流传的《百家姓》诞生于宋代;确切地说,诞生于北宋刚刚建立时。

话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基本统一了中国,延续几百年的战乱得以停息,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用古人的话说,中国进入了治世。

在此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突然产生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全国的姓氏汇总到一起,编写成书流传后世?

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百家姓》终于诞生。

可别小看这本书,在户籍制度不规范,统计手段非常落后的古代,搜集全国姓氏编写成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大学生写论文。

因此说,编写《百家姓》的知识分子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行为属于正能量。

实事求是地说,古人也好今人也罢,付出很大精力去写书,目的无非是两个,要么是为了出名,要么是为了赚钱;或者是出名兼赚钱。

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现在的书作者只要跟出版商写好合同,保证出版社按照发行量给稿费就是。

那样的话,我们就不会知道鲁迅、老舍和莫言,考文学史的时候,就不用死记硬背作者是谁。

在古代,知识产权保护做的不好,盗版随处可见,作者写书更多的还是为了流芳百世。

以此推断,《百家姓》的作者也是为了出名。

可遗憾的是,作者或者是出版商是一时疏忽,在排版时忘记了署名;而作者又偏偏身体健康原因,没有看到印刷好的著作。

总而言之,《百家姓》的作者是谁,后人不得而知。

但是经过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我们得知该书作者的老家在江南,确切地说是在浙江一带。

王明清在自己的笔记《玉照新志》是这样写的:《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那么,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生,为什么要那样排序,把“赵钱孙李”排在最前面?其中是大有说道的。

当时是北宋初年,开国皇帝姓赵,准确地说是举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是家天下,赢者通吃。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的皇帝都会姓赵,赵姓就是国姓,天下第一尊贵的姓氏。

如果哪个大臣对皇帝忠心耿耿,为皇帝出生入死,作出突出贡献,最大的奖赏不是封官给地皮,而是被赐予国姓。

唐朝初年,瓦岗寨的好汉很多人被赐姓李;后来归顺大唐的那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被赐予李姓。

因此,一个知识分子编写《百家姓》,一定要将赵姓排在第一,这样做并非只是讨好皇帝,溜须拍马;主要还是敬畏、恐惧。

如果他没有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轻则杀头,重则株连九族,一家男女老少都要被砍头,至少也是流放到老少边穷地区。

这个书生除非给自己找不自在,不然的话绝对将赵姓排在第一。

即使这个书生是精神病,没有将赵姓排在第一,也没有人敢印刷这样的书,更没有人敢在家里放这样的书。

因此,《百家姓》中赵姓排在第一理所当然。

宋朝灭亡后,后来的皇帝也没有对此进行更改,因为毕竟不是什么政治性的书,只是记载姓氏而已。再说了南宋灭亡之后是元朝,元朝统治者的姓氏跟汉人不一样,后面一嘟噜,排进去也不好念。

到了明朝,朱元璋即使想改也不好意思,因为元朝就没有改,自己这样做有点不合适。

清朝统治者的姓氏也是一大串,也存在技术难题;这样《百家姓》就于发表的地流传下来。

那么,钱姓为什么排在第二位?跟作者的国籍甚至姓氏有关。

前面说过,《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的“钱氏有国”的国,是吴越国,钱氏是该国的缔造者钱镠。

吴越国诞生于公元907年,都城在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

因为在公元978年归顺大宋,这个王朝寿终正寝,只存在了七十一年。

但由于是和平统一,赵匡胤法外开恩,还允许最后一任吴越国王使用“吴王”称号20年。

作者是吴越国的臣民,该国统治者姓钱,而且也不排除作者本人也姓钱,所以从讨好统治者的角度讲,钱姓排在第二无可厚非,非常正常,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孙姓排在第三又是什么原因?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中有个东吴,创始人姓孙,如孙坚、孙策。孙权。

东吴的地盘,就包括浙江地区。东吴政权存在了半个世纪,孙氏势力在江浙一带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因此,吴越国姓孙的人也不少,而且他们的后人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高,属于精英阶层。

更重要的是吴越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钱俶)的王妃,就是姓孙,名叫孙太真。

历史上的皇妃、王妃,大都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撒娇任性,盛气凌人。

但是这个孙太真却与众不同,熟读四书五经,学识渊博,非常有教养、通情达理。

而且身为王妃,她从不大手大脚,而是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一分钱当两分花。

孙太真还非常自信,不描眉画眼、浓妆艳抹,而是凭着天生丽质来获得吴越王的宠爱。

宫廷的后妃们热衷于搞宫斗,弄得后宫鸡犬不宁;而这个孙妃从来不在宫里拉帮结派,而是极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当丈夫钱俶率兵出征时,孙妃还主动负责稳定后方,安排宫廷内侍搞拥军优属,慰问前线将领的家属,让他们在前线安心打仗。

因此,孙妃不但受到了吴越王的赞许,也受到百姓爱戴。

于是“孙”姓列入《百家姓》的第三位,一点也不奇怪。

说不定作者就跟孙家沾亲带故,也未可知。

列在前茅的三大姓原因我们已经得知,李姓排在第四,又有什么缘由?

了解历史的人,想必知道南唐王朝,它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定都于江苏江宁(南京)的一个政权,跟吴越国并存。

即使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也一定熟悉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对里面的词非常熟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了,这流传千古的词,作者叫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南唐比吴越早灭亡了三年,也是被赵匡胤消灭的。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而是一个仁义之君、爱好和平的君主。

他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发展经济。

外交上韬光养晦,跟吴越和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保持友好关系,不愿意发动战争,让生灵涂炭。

面对赵匡胤咄咄逼人的威胁,南唐对吴越非常友好,希望两家结盟共同应对。

但是吴越国王却分不清敌我,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偷偷和后周及赵匡胤勾结,希望来个联周(宋)灭南唐。

956年,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吴越军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分兵攻南唐的常州、宣州,再派水军进攻到江阴,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十月,钱俶又御驾亲征,带兵五万从杭州出发,进攻常州。

在常州北界,吴越兵大败南唐军。

紧接着吴越军队又分兵攻江阴和宜兴,令水师自湖州出太湖北进,大败南唐救兵。

第二年,吴越王又派自己的小舅子孙承佑带领大军和赵匡胤的遥相呼应,南北夹击,给南唐致命一击。

吴越不但见死不救,而且落井下石,南唐终于倒下了。

但是三年后,吴越也重蹈覆辙,被赵匡胤灭国。

这时候,吴越王钱俶悔恨交加,觉得自己对不住南唐。

正是这种愧疚心理,让南唐的那个知识分子在编写《百家姓》的时候,将南唐李姓排到第四,以弥补良心上的愧疚。

由此我们得知,《百家姓》开头便是“赵钱孙李”并非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数量排列,而是由当时的现实因素决定的。

请大家帮忙取名字,孙姓小孩男女名字各一个

男:孙劲,孙扬,孙何,孙傲,孙列国,孙烈刚,孙玉龙

女:孙媚,孙婷,孙雪柔(霓),孙红叶,孙叶红,孙凌云,孙灵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