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本文目录

  •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 历史上有哪些开国皇帝庙号不称祖,原因是什么
  • 庙号是什么有大小之分吗
  • 宋神宗庙号为什么叫神宗
  •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因为宋仁宗真的很“仁”,仁得都难以想象,史上称“仁”的皇帝,无出其右。

庙号,起源于商朝,不过从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岁月里,并没有庙号,直到汉朝之后才逐渐重新恢复,庙号的选字,虽然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也有褒贬之意,不同的庙号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比如太祖高祖建立基业,太宗发扬光大,世宗为守成令主,也指代世系传承偏移,中宗是中兴之主,宪宗宣宗有大功也有大过。

仁宗,意思也很明显,仁厚孝顺的皇帝。

历史上有仁宗这一庙号的皇帝并不多,比如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仁宗赵祯,而在所有使用“仁宗”这个庙号的皇帝里,赵祯恐怕才是真正实至名归的一位。赵祯的仁厚宽容,堪称历代帝王之最。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字的含义非常厚重,在古代被认为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所在,普通人能够称“仁”的很少见,更何况是皇帝。

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其在位多年,大批有作为的人才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施展才能,比如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而后来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还有吕公著、司马光等也都是在仁宗时期崭露头角。

明朝时期所评定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宋朝人占六席,而且这六人都活跃于仁宗朝,或者在仁宗朝正式开始发迹,四大发明之中,除了造纸术,其他三样都出现与发扬在这一时期,宋代最伟大的两名科学家,苏颂与沈括,也成长于仁宗时期。

君明才能臣贤,仁宗时期,北宋的经济、文化等繁荣程度达到极盛,这与仁宗的宽厚是分不开的,倘若仁宗是清乾隆帝之流,那是绝无可能有此盛况的。

举三个例子:

一,恩赏苏辙

嘉佑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中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议论,皇上在宫中终日只知道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并不关心民生疾苦,也不和大臣们商议治国安邦。

当然,这些跟仁宗的日常行为完全不符,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还恶意诽君,拒绝给予苏辙功名,但仁宗听闻后,认为苏辙直言忠贞,特予以功名。

二,包拯唾面

包拯是仁宗时期的名臣,素来刚直,屡屡直言犯谏,有时候说的急切了些,会喷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子,仁宗无奈,却从不生气,只是自己擦擦脸,继续听包拯吼。

当时张贵妃受宠,希望仁宗赐其伯父一个职缺,最好是节度使,可仁宗左右为难,便将此事一提,却被包拯极力劝阻,言辞激烈,最终仁宗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三,大事化小

仁宗时,四川成都府有一老秀才,考试屡屡不中,便献诗一首给了当时的成都太守,诗的内容是“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见此明目张胆的反诗,吓出一身汗,害怕牵扯到自己,便将其绑起来押送汴梁。

按历代的规矩,老秀才的行为诛九族也是有的,但仁宗却一笑了之道:老秀才不过要官耳。不仅没治其罪,反而赏了他一个司户参军的职缺。

仁宗时代,北宋人才之鼎盛,历史上几乎再无第二个时期能够相提并论。

正是因为宋仁宗的仁,才使得当时的人才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尤其是像包拯这样刚正的臣子,其实在历朝历代,能够出现包拯这般的臣子,通常也都需要一个好皇帝,一个能够容人的皇帝才可以,倘若包拯生在了别的皇帝在位时期,未必能青史留名。

苏轼道: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不仅仅是对待臣子,即便是对待宫廷之内的宫人仆从们,哪怕是寻常生灵,仁宗也无时不刻展现着他的仁厚。

  • 仁宗继位之初,觉得宫中的宫人太多,便下令放出了一大半,而事实上,北宋时期的宫廷规制,堪称历代最小,原本就是个节度使的府邸改造的,可即便如此,仁宗依旧觉得深宫岁月遥遥无期,没必要让这么多的女子在后宫虚度年华。
  • 仁宗用膳之时,曾在饭食中吃到了砂石,崩到了牙齿,一阵剧痛,但仁宗却没发火,而是嘱咐身边的宫人不要张扬,不然御厨就要被处斩了。
  • 仁宗处理政务时常熬夜,而有一回肚子饿想吃羊肉汤,但想想之后还是放弃了,次日与皇后说起,皇后问其为何不传膳,仁宗说,害怕膳房由此形成定例,以后随时准备着羊肉,但自己也不是每回都想吃,若随时准备,枉杀诸多生灵,实在不好,干脆忍一忍。

一个皇帝,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的人,这在历代之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古代虽然也有宽以待下的帝王,可做到仁宗这种程度的,却没有第二人。

嘉佑三年,辽朝派遣使者抵达汴梁,求娶仁宗的画像,朝臣们担心对方使用厌胜之术,而赵祯认为:朕待人诚恳,他们必然不会这么做。便让人将自己的画像赠给了辽朝。

而耶律洪基得到宋仁宗画像后,惊肃叩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拉着宋朝使者的手痛哭不已,并为其建立衣冠冢,之后历代的辽朝君主,均在宫廷祭祀仁宗皇帝。

能让原本的敌人,有如此反应,仁宗的“仁”,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显而易见。

按照《宋史》记载:帝(赵祯)崩,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消息传到洛阳,当地百姓也自发停止市集交易,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散,遮蔽了整个洛阳城的上空,以至于天日无光。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驾崩虽然会举行国丧,百姓们禁止娱乐之类,但是并没有什么让百姓集体烧纸哀悼之类的规定,仁宗驾崩之时,各地的百姓为仁宗持丧哀悼的行为,都是自发的,而能够让百姓们如此,宋仁宗在百姓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概念不同

谥号:是指皇帝、妃子、诸侯、大臣或者是地位高的其他人,死后被世人所给的封号。

庙号:只有皇帝或者妃子死后将他们供奉在庙宇之中,以便后人祭拜或供奉。

使用范围不同

谥号:使用的范围比较广,门槛比较低。一般就算是大臣也可以使用。皇帝、妃子的谥号一般是由当朝礼冠拟定,皇上给予的;大臣的谥号是由皇帝亲自授予的。

庙号: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够享用,因为这个规格比较高,普通大臣除非真的太高的功德否则也不至于到世人立个庙去歌颂他的地步。

长度不同

谥号:谥号可长可短,比如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就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谥号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居然长达29个字。

而且这种谥号中间根本没有停顿和标点,让人很难理解它的意思。其实前面这一长串都是对皇帝的称赞词汇。

庙号:庙号一般比较简便,好称呼。庙号多用“祖”或者“宗”字。

比如上述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所以被称作是清太祖,有开端开始的意思。在之后的皇帝就只能称作宗,比如唐高祖之后就是唐太宗、唐高宗等等。

总的来说,在叫法上面一般将庙号放在谥号之前,因为谥号太长太过复杂。或者后人干脆就直接刨除掉谥号,喊其庙号的。

历史上有哪些开国皇帝庙号不称祖,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庙号不称“祖”的有以下几个:1.秦朝的——赢政,即秦始皇。他死后,未有庙号和谥号,只是赢政自称“始皇”。2.晋朝的——司马睿,由于司马家族灭了曹魏,实现了统一,没有设“祖”的这个庙号。3.南宋——宋高宗赵,死后未有“祖”的庙号,由于当时被金国俘获的皇帝尚存,故南宋开国皇帝未列“祖”的这个庙号。4.清朝——皇太极。他死后,未设“祖”这个庙号。另外还有割据的皇帝,如:后唐庄宗——李存勖等。

庙号是什么有大小之分吗

庙号有祖宗之别,亦有高低之分。

庙号最早是起源于商朝,在商、周、汉、晋时代,君王都有谥号,但并不是每位都有庙号。

秦朝没有,因为秦始皇不允许臣工评价君主。

唐朝以后,皇帝和皇太后、皇后死后还增加了尊号。

魏晋南北朝以前,庙号制度很严格,只有那些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君主才有庙号。至多七位,这就叫“天子七庙”。

君王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功绩不可磨灭,他死后,牌位就进入太庙,接受后世的香火祭祀,这就叫“升祔”。

牌位摆满了七位,如果后世还有贡献更加巨大的帝王,死后也必须摆进去,怎么办呢?除了开创朝代的那位“祖”,和其他几个功绩巨大的君主的牌牌不能动以外,就要把血缘关系最远的那位君主的牌牌移送到后殿,而代之以新亡的君主牌位,这就是“祧”。

南北朝以后,谥号太泛滥了,经常是一大串,比如说唐太宗,死后初谥为“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要后来又成为“文武大圣皇帝” ,到了玄宗时候,再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乍一看,还以为是孙悟空在水帘洞结拜的兄弟呢。

再举个例子,宋仁宗赵祯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

如果再以谥号称呼,那就太麻烦了。所以后世以庙号称之,为唐太宗、为宋仁宗。

最初庙号有四种,太、高、世、中。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西汉时期,庙号制度是很严格,整个西汉只有四个人有庙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连平灭七国之乱的汉景帝刘启立下那么大功劳都没有庙号。

王莽曾经把汉元帝刘奭和汉成帝刘骜入了庙,但到了刘秀时,又废除了。

东汉时期。有三位君王入庙,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显宗明皇帝刘庄和汉肃宗章皇帝刘炟。

到了汉献帝时候,将汉和帝刘肇和汉桓帝刘志的庙号废除。

到了魏晋以后,除了暴死的君主和亡国之君,一般皇帝有庙号。

庙号有两类:“祖”和“宗”。“祖”是皇朝的开创者,或者为国家开疆拓土,功劳赫赫。

“太祖”,开基创业的过程中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全靠自己披荆斩棘,硬趟出来的。比如: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他们能当上皇帝,全靠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自己搞定的,没有沾上祖宗的功劳。

“高祖”,始受命者。能够建立帝业,是沾了祖宗的光。比如隋高祖杨坚和唐高祖李渊。他们出身于名门贵族,家世显赫,祖先已经受封一方,给他们创立帝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世祖”,断代史开启者延续国祚,或者王朝承上启下者,而并非王朝建立者,为王朝开启了新的时代。如汉世祖刘秀,魏世祖曹丕、晋世祖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等。

“烈祖”,也是开创基业的帝王,但没有统一江山,是一方之帝。如蜀汉烈祖刘备、南唐烈祖李昇、魏烈祖曹睿。这个曹睿比较有意思,他的庙号是自己上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生前就确定庙号的皇帝。

“成祖”,专属于明朝的朱棣。最初他的庙号是“太宗”,但到了嘉靖时期,搞礼仪之争,嘉靖要给他爹争取一个太庙中的位置,把朱棣升格为“成祖”,享受郊祀。他爹就进入了太庙。

“圣祖”,一般用以追封功高德邵的祖先,保康熙死后,雍正认为康熙“名为守成,实同开创”,功劳太大了,德泽四海,当为“祖”,遂以“圣祖”入庙。

再来说说“宗”。

“祖”一般都不错,但“宗”可就不一定了。先说说比较好的:

“太宗”。仅次于各个“祖”的庙号,王朝的承继者,曾经在皇朝的奠立过程中立下过赫赫功勋,或者是一个皇朝的佼佼者。但是,通常他们并不是前任帝王的指定继承人。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太宗耶律德光、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等。

“世宗”,这个皇帝登上帝位使本朝的正常承继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汉景帝的太子刘荣被废,刘彻继位,是为“汉世宗”。唐朝没有“世宗”,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明武宗朱厚照暴亡,膝下无子,导致大宗血脉断绝,而朱厚璁,因旁枝继得大统,是为“明世宗”。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胤禛非嫡非长,而登大宝,是为“清世宗”。

“仁宗”,崇尚文化,为政宽松、守成有德。比如说宋仁宗赵祯时期,重用文士,文化繁荣昌盛;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重开科举;明仁宗朱高炽饶了那些文人的命,解放了他们的家属。清仁宗嘉庆,也厚待文人,为政宽和。

“孝宗”,类似于“仁宗”,也是心怀仁德,治国有为。宋孝宗赵昚,品德高尚,国力上升,立志收复失地;明孝宗朱祐樘,励精图治,开创“弘治中兴”。

“宣宗”,治国有为的仁德君主。唐宣宗李忱有“大中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开启了“仁宣之治”;清宣宗旻宁,就是道光皇帝提倡俭朴节约。

“高宗”,皇朝从辉煌走向衰弱。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导致了后宫夺权,女人称帝;宋高宗赵构南渡,国土损失;清高宗弘历死后,清朝开始转入衰弱。
“显宗”,贤德之君,无愧于祖宗,将荣耀发扬光大。只有汉显宗刘庄。

“中宗”,中兴之主。汉中宗刘询,改变了汉武帝屡屡征伐的对外政策。唐中宗李显夺回了唐室江山。但后来大家认为李显太懦弱,就不再用这个庙号了。

“宪宗”,性格强硬,有所作为。比如唐宪宗李纯削藩;元宪宗蒙哥手腕强横。还有个大理国的宪宗段正严(就是段誉),会六脉神剑。

再说说不好的“宗”:

大家要注意,“文”、“武”用在谥号上,那是很牛逼的,周文王,周武文,汉文帝,汉武帝,都是牛人。但如果用在庙号上,基本上就是贬低了,有厌恶和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文宗”,国生变乱,政局不稳。唐文宗李昂宦官当权,实为傀儡;清文宗奕詝,就是咸丰帝,多国入侵。

“武宗”,没事找事,破坏国家正常秩序。比如唐武宗李炎灭佛;元武宗海山提高盐引价格,增加赋税;明武宗朱厚照胡乱折腾,为祸民间。

“德宗”,国都被侵,振兴无力。唐德宗李适,国都长安被攻破,君王出逃;清德宗载湉,就是光绪帝,八国入侵,变法失败。

“英宗”,君主短命,或遇不测。宋英宗在位仅有四年;元英宗南坡之变,在位三年;明英宗有土木堡之变。

“穆宗”,贪图享乐且短命。唐穆宗李恒贪图享乐,在位五年;明穆宗朱载垕在位六年;清穆宗载淳,就是同治皇帝,也是早死。

玄宗、真宗是搞道教,神神叨叨的。

其他就不一一解说了,还有睿宗、神宗、真宗、道宗、代宗等等。

宋神宗庙号为什么叫神宗

帝王的庙号非常有讲究,关于“神”这个庙号,很多人因为宋神宗和明神宗两个人都得此庙号,觉得它并非是褒义,实际上呢,这个庙号确实有着非常复杂的味道。

首先我们来看看“神”字在《谥法解》中的解法:

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

大家可能看不太懂,似乎隐约觉得是个好的解释,《论语》中有一句话: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意思是尧的功绩百姓不知道用什么称赞好了,意思是太好了,这就是所谓的“民无能名”。

所以“神”字本意肯定是个褒义的庙号。

但是呢,宋神宗赵顼,在位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支持了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步子太大,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有人说,宋朝衰落,以及党争的加剧,都和王安石变法有关。

所以,神宗皇帝虽然勤政,官员和百姓的口碑却不怎么样,又不好意思上个贬义庙号,于是就使用了“神”字。

和宋神宗类似的还有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庙号是明神宗,虽然前期支持张居正变法,开创了万历中兴,还打赢了万历三大征,但是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转衰也是开始于万历朝,所以,也干了不少好事,大家又不是很喜欢,又不好意思骂,只能用“神”字庙号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史上有两位皇帝,一个励精图治,一个不理朝政,为何庙号都叫神宗

历史上其实有四个神宗的,分别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宋神宗赵顼、西夏神宗李遵顼、大理神宗段智祥。

其中明神宗和宋神宗,属于是正统朝代的皇帝,西夏和大理并非正统朝代,所以问题里说的神宗应该是明神宗和宋神宗。

这里说的励精图治,应该是宋神宗。不理朝政,应该是明神宗。

看似两个矛盾的人,为何庙号是一样的呢?

其实先说说神宗这个庙号,看似带了个神,貌似很厉害,其实神宗这个庙号是明褒暗贬,”神“字用在庙号中有”功业不足,半道而废“的意思。

其实仔细想想两个人的确有着共同之处。

宋神宗是既支持王安石改革变法,却还不想得罪既得利益集团,想寻找一个平衡,一直犹犹豫豫,下不了狠心,做不到真正的支持,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

而且王安石变法,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违背祖制的,还没有成功。

甚至北宋灭亡以后,很多人竟然认为王安石是罪魁祸首。那么任用王安石的宋神宗自然更尴尬。

这难道不就是功业不足,半道而废嘛?

明神宗万历帝呢,更奇葩。

在位前十年,支持老师张居正的改革变法。结果张居正一死,尸骨刚寒一点,就被万历帝疯狂清算,否定了改革变法。

万历帝想违背祖制,立皇三子朱常洵为皇太子,结果大臣们不愿意,小脾气上来了,三十年不上朝,这不是扯淡吗。

明朝灭亡以后,很多人认为”明实亡于万历”。

万历帝这不是更符合功业不足,半道而废嘛。

所以说宋神宗跟明神宗万历帝庙号一样。还真的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