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nomy(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本文目录

  •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 人到中年感觉很焦虑,年龄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怎么办
  • 挫折教育的核心真的是打骂乃至侮辱吗
  • 如何评价极限智囊团成员陈锴杰,年仅20岁就自称NASA研究员、在NASA工作的人工智能学者
  • 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 大众何时会入局自动驾驶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1.一个故事

关于物质奖励的危害,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清净,但是附近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每天都在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老人想尽了各种办法要阻止这些孩子,但效果都非常不好。

后来老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有一天,他对所有的孩子说:“非常感谢,你们能来我院子里玩耍,为了表示感谢,我愿意给你们每人两美元作为奖励。”

这些孩子当然不了解这个老人的意图是什么,第二天仍然过来玩耍,但这次老人只给了这些孩子一美元。

虽然这次拿到的奖励和上次相比少了一美元,但是孩子还能够接受,第三天他们又来了,但这次老人只给他们了5美分,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表现出了不满意,但孩子还是勉强的接受了老人的奖励。

第4天这些孩子又来到了老人的院子进行玩耍,但是老人对他们说:“最近我的经济状况太糟糕了,我现在没有钱给你们了。”

这些孩子听过之后,非常气愤的离开了院子。

2.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德西也承受过一个事件,发现金钱等外部强力会削弱人类的行动动机。

德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两组学生在不同的房间里玩立体积木拼图,每个房间都摆放有娱乐杂志。

然后要求这两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积木拼出制定的图案。

并且在实验之前对第一组学生说,如果拼图能够拼正确则会有金钱奖励,而对另外一组学生没有告知任何奖励。

实验经过10分钟之后,他告诉了这些学生,你们现在可以自由活动,但是他在离开房间之后,通过镜子观察,这两组学生的不同反应。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一般会放下积木,去翻看杂志,而另外一组学生则在继续研究拼图。

3.物质奖励为什么会有副作用?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不恰当的激励,会削弱一个人的内部动机。

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孩子本来就充满好奇心,充满探索的欲望,即便是没有任何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在兴趣、内在满足等因素的驱动下,他们也愿意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行为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成就,从而让他们感到满足。

如果学生在做某件事情时,家长没有分清楚,孩子是受内部因素驱动还是受外部因素驱动?

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只是觉得做这件事情有意思,做这件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但家长和老师错误的认为,孩子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获得奖励,为了获得表扬这种错误的表扬和奖励,往往会改变孩子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归因方式。

举个简单例子,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有些家长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下次考试成绩进步,你进步一个名次,我就直接奖励你100块钱,这些钱你可以自由支配。”

让这样的做法看似是在激励孩子,但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就会发觉孩子的想法可能和你是不一样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把这些奖励拿到手,那么他在考试,甚至学习的过程中,每天都是在盘算,我这些钱拿到手之后,我应该买什么呢?我应该怎么花这些钱呢?如果他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怎么可能取得进步呢?

再或者,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可能有点高,此时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既然这些奖励我也得不到,还不如现在玩一会儿。

并且父母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学习是比较苦的,正是因为你比较苦,所以我才会给你奖励。

物质奖励有这么多的弊端,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那么物质奖励,是不是就不可用了?

答案是建议慎重选择物质奖励,如果非要用物质奖励的话,主要是要把物质奖励和孩子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尝试把外在驱动转化为内在驱动。

4.如何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想让激励产生应有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让激励和目标相一致。

  • 第一,表扬和奖励尽量以过程为导向。

家长在表扬或者奖励孩子的过程中常见有三种评价。

第一种是整体性的判断,指向的是孩子自身,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

第二种表扬和奖励方式,是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判断。比如你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下次继续努力;你的作业和上次相比整洁了很多。

第三种是以过程为取向的表扬和奖励。表扬者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会重点关注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行动,付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是值得孩子坚持的?

当然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第三种,在奖励或者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孩子为达成目标付出的努力,或者是采取的策略。

比如,你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写作业,并且你知道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那么这时候你就不要给孩子说:“你好好写作业,写完作业之后,你就可以看20分钟的动画片。”

而是应该给孩子说:“读课文、做作业是一种学习,你看动画片也能够从里面学到很多内容,上次你看的那个动画片,里面有很多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我自己也没听说过,你写完作业之后,咱们一起看。”

当你这样告诉孩子时,孩子就会明白,我看动画片并不是为了逃避学习,看动画片和读课文都是为了获得知识,并且我还能够知道一些爸爸、妈妈不知道的事情,这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 第二,把外部激励转化为内在激励。

人类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大脑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奖励机制,一个人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者是学会一个新的知识之后,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

而这种愉悦感主要是来自于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会让人产生快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啡肽不仅会让人产生抑郁感,而且会有止痛的作用。

因此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或者是想做某件事情时,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做家庭作业时,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孩子决定什么时间写什么作业,以及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只要孩子设定的目标,能够保障按时的完成任务,不至于产生太大的问题,父母尽量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再比如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特别差,不愧自己制定的目标,这时候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爸爸妈、妈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再或者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制定目标。

  • 第三,给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孩子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虽然孩子天生就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探索的欲望,但是这种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是非常薄弱的,父母要注意引导和保护。

比如,在给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尽量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设定的目标要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够得着。

一般情况下,设定比孩子的实际能力高30%左右的目标,既能够激发孩子的挑战欲望,同时又不至于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另外,动机和兴趣爱好之类的本身就带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往往会把对老师或者是对父母的感情,直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任何情感上的支持,那么即便是你用尽各种办法,甚至威逼或者利诱,孩子的行为仍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人到中年感觉很焦虑,年龄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怎么办

焦虑是没有用的,压力大也是你给自己的。顺其自然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过好每一天就行了。你可以参考我以前在头条上写的这方面的回答。

挫折教育的核心真的是打骂乃至侮辱吗

我感觉,挫折教育的核心是以平常之心看待挫折,给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打骂乃至侮辱。

一、挫折是人生的常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顺心之事,少而又少。人生活在现在,面对的是下一秒钟。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谁也难以预料。

有的事情可能似曾相识,用以往的经验解决就行。多数情况可能没有遇到过的,需要智慧,寻找新的方式方法来解决。

比如学习,每天遇到的都是新知识、新思路、新技巧等,记不全用不好学不会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遇到这类的挫折怎么办?多用点时间多下点功夫去记、去思考、去练习就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夫到了,挫折自然就消除了。

二、从挫折中吸取失败的教训

遭遇挫折,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绊倒了,发现是踢到了石头上。怎么办?那就吸取教训,记住石头的位置,下次绕着走,不被同一块石头再次绊倒。吸取这次教训,也就战胜了这次挫折,也就前进了一大步。

三、从挫折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很多挫折,是方法不正确导致的。还以绊倒自己的石块为例,绕着走不再被绊倒,只是自己吸取了教训。别人会不会被绊倒呢,仍有可能。怎样才能做到自己和别人都不再被绊倒呢?正确的做法是将石头搬走,扔到路边的沟里去,或放进花园当点缀,诸如此类。

总之,我认为,挫折教育的核心,是以平常之心看待挫折,给孩子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打骂乃至侮辱。

如何评价极限智囊团成员陈锴杰,年仅20岁就自称NASA研究员、在NASA工作的人工智能学者

研究员在中国是一个职称,主要用在科研院所,非大学教职的学者,相当于正教授,主任医师,是很高的职称了。这个和国外科研机构的researcher 研究人员(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叫researcher不一样)

以陈锴杰目前杜克大学本科三年级在读且休学的身份来说,应该拿不到这个职称,也没有哪个美国单位会随便给他这个职称。

美国名校博士毕业,最一开始就业,最多也就是给个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美国的research scientist 就是特指博士后研究人员。

就其在NASA工作经历而言,在其LinkedIn上有介绍

Researcher (这个应该翻译为研究者 或者研究人员,不是研究员)

Humans and Autonomy Lab(这个是杜克大学的实验室)

2015 年 8 月 – 至今5 年

Duke University

- Cooperated with NASA JPL to better understand Human-cooperative Risk-aware Autonomy

(这里说,他和nasa合作一个项目,没说他是nasa研究员)

- wrote a paper titled Trust, Self-Confidence & Exploration of Autonomous Vehicle Path Planning Decision Spaces

- Conducted human subject experiment to understand pedestrians’ interaction with self-driving cars

- Identified sound matrices and constructed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effects of drones’ noiseDesigner

去杜克大学网站上看,

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是英语万能王,我来回答问题。

对于你提出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问题,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通过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作为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想要实现心中的梦想也并不是易事,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管怎么样,我觉得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担当、有正能量、积极乐观、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除此以外,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也都应该积极地得到发展。

1.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其次,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遇到自己不会的或是无法解决的问题,除了询问父母和老师以外,自己要学会从读书中找答案,让孩子感觉到书就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担当、有正能量、积极乐观的人。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麻烦时,不要轻言说放弃。作为父母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感知到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再面对困难和麻烦,而是爸爸妈妈会与他一起面对和解决的,让孩子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遇事不怕,沉着应对。其次,当别人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自己要主动积极给予别人帮助,做一个有爱心和正能量的人。

3.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在上学期间,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门功课都学好。让孩子理解并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平时可以给孩子多讲一些身边学习成功案例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好知识不仅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而且可以更好地开阔自己的眼界。一旦孩子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他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自然就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顺利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以上是个人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探讨。最后,希望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

大众何时会入局自动驾驶

当地时间周一,大众汽车宣布成立Volkswagen Autonomy (VWAT) 部门。这家公司将这一新成立的子公司称为是“自动驾驶卓越中心”,它将专注于Level 4和Level 5的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工作。

在SAE标准上,Level 4和Level 5系统在驾驶过程职工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即便出现了差错。

不过VWAT系统将不会率先在乘用车上使用,相反,这家公司将集中精力开发在城市环境运送人员和货物的解决方案。

曾担任大众集团自动驾驶业务副总裁的Alexander Hitzinger将接手管理这个新部门。他强调,VWAT的开发成本将非常高昂,另外还表示VWAT的任务是创建一个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的敏捷团队。

据悉,Volkswagen Autonomy将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其首批办事处将设在慕尼黑和沃尔夫斯堡。明年,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计划在硅谷开设一个办事处,2021年将登陆中国。等到今年年底,所有有关自动驾驶相关的资源将全部从大众集团转移到这家新子公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