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老谈茶文化,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在古代,皇帝喝的贡茶都是什么品种的

本文目录

  • 有人老谈茶文化,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
  • 在古代,皇帝喝的贡茶都是什么品种的
  • 宋代宰相吕夷简是好官还是坏官如何评价吕夷简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朱元璋是唯一的一个“布衣天子”吗

有人老谈茶文化,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时的人们以茶会友,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抒发情感;到今天的我们以茶为媒,洽谈贸易,畅谈人生,发展经济……无一不体现出茶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茶叶、茶杯、茶具、以及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氛围,还有就是茶的历史文化发展、茶叶种植区的人文环境、茶叶科技、茶叶的种类,以及茶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以及衍生出的茶道茶艺、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茶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茶叶种植区的经济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提高了当地茶农的生活水平。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

饮茶的人不一定非要懂得茶文化,喜欢就好。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坐下来,慢慢的去享受一杯清茶带给你的芬芳,去品味一杯清茶带给你的那份轻松和惬意。

在古代,皇帝喝的贡茶都是什么品种的

【文藏来答】皇帝喝的贡茶来源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

大约在西汉时期,贡茶制度逐步确立了下来,并且逐渐明朗化。从有关史料记载上看,饮茶已经成为皇帝、后妃和贵族的生活所需。

清宫普洱茶团

反映西汉皇帝及皇室成员用茶的作品,有《飞燕外传》,书中记载了汉成帝和他宠爱的皇后赵飞燕喝茶的情况:「成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

贵族饮茶,也见于其他有关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记载。王褒《僮约》之中,有「武阳买茶」、「烹荼尽具」等与饮茶相关的语句。这些文字,间接地反映了贵族阶层的买茶、烹茶、饮茶和使用茶具的情况。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就是汉代的「槚笥」,这是一种茶器,反映了王室生活之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是一位很讲究生活品位的人。据说,他经常在宫中设宴,每宴必须有酒和茶。据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志》中记载:

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耀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晋代时,大臣温峤上表,称:「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唐代是中国贡茶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的贡茶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繁荣鼎盛的中唐时代,社会很安定,李唐皇帝倡导道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并立,从皇帝到大臣,较为注重外在修养和内在修为。茶事,文人们一直视为雅事,茶性高洁,品茶成为君臣们内在修为最理想的活动。信奉三教的众人也都奉茶事为雅事,不仅爱茶,还由衷地颂茶。当时,品茶蔚然成风,朝野一片赞颂之声。文人描述当时的情境:「田闾之间,嗜好犹切。」

唐朝时,贡茶开始形成制度,并确立下来,历代相传,直到清代灭亡,延续了上千年。

永字茶砖

唐代经济繁荣,名茶遍布全国。有关唐代的名茶,唐代文人、大臣的诗文集和史料记载比比皆是,起码有五十余种。史学家李肇写《唐国史补》,列出名茶有十九种,并说,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众。茶圣陆羽写《茶经》,书中提到当时全国四十三个州出产茶叶。

唐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

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寿州黄芽茶,黄州黄冈茶,蕲州蕲门团黄,荆州仙人掌茶、江陵楠木茶,汉州广汉赵坡茶,峡州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夷陵茶,蜀州横牙茶、雀舌茶、鸟嘴茶、麦颗茶、蝉翼茶、九华英茶,雅州蒙顶石花,邛州邛州茶,剑州小江园茶,泸州纳溪泸州异体,眉州峨眉白芽茶,东川神泉小团,绵州昌明茶、兽目茶、松岭茶,湖南衡山茶,岳州邕湖含膏,夔州香雨茶、茶岭茶、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洪州西山白露茶,彭州仙崖石花茶,金州茶牙,福州唐茶、柏岩茶、方山露芽,陕西紫阳茶,义阳郡义阳茶,寿州六安茶、天柱茶,宣城雅山茶,歙州婺源歙州茶,越州仙茗茶、剡溪茶,袁州界桥茶,扬州江都蜀冈茶,杭州天目山茶,径山茶等。

宋元时期,御苑、御茶园十分兴旺,名茶遍及大江南北。宋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

建州建茶,武夷山岩茶,越州卧龙山茶,修仁茶,江苏苏州虎丘茶、洞庭山茶,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浙江杭州龙井茶、宝云茶,乐清白云茶,浙江绍兴日铸茶、瑞龙茶,浙江淳安鸠坑茶,嵊县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细炕茶、焰坑茶、瀑布岭茶,浙江天台茶,分水天尊岩贡茶,富阳西庵茶,诸暨石宽岭茶,宁波灵山茶,四川蒙顶茶、雅安露芽,泸州纳溪梅岭,青城沙坪茶,邛县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湖北巴东真香茶,当阳仙人掌茶,陕西紫阳茶,安徽放安龙芽茶,歙州婺源歙州茶,洪州双井茶,江西清江临江玉津,宜春袁州金片,福州方山露芽,云南昆明五果茶,西双版纳普洱茶,等等。

邛州茶砖

宋徽宗赵佶懂得品茶,他在《大观茶论》中对当时贡茶的状况有着十分生动的记述: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北宋末年,负责贡茶的大臣是臭名昭著的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他盘剥茶农,不断增加茶农的负担,导致民怨沸腾。但由于御茶园官员和工人的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使得武夷山岩茶贡茶品种优、品质精,名垂千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枝独秀,称雄于建州,称雄于当世。不过,岩茶真正列入皇帝的御用贡品,是在元、明两朝。

元代学者马端临写《文献通考》,史书和文人笔记列元代名茶四十余种。奇怪的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产茶区变化不大,但名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主要包括:

福建建州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武夷茶,虔州泥片,潭州灵草、独行、绿芽、片金、金茗,袁州金片、绿英,歙州华英、早春、胜金、来泉,江苏阳羡茶,江南茗子,杭州龙井,江陵大石枕,饶州仙芝、福合、禄合、庆合、运合、指合、嫩蕊,岳州开胜、开卷、小开卷、大巴陵、小巴陵、生黄翎毛、光州东首、薄则、浅山,归州清口,沣州小大方、双上绿芽,荆湖雨前、雨后、草子、杨梅、岳麓等。

浙江顾渚山吉祥寺 原大唐贡茶院

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然沿袭元朝,有所创新。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颁诏,命全国各产茶之地,按照规定的每岁贡额,将贡茶缴送京师。同时,朱皇帝特地颁布一道诏书,将武夷山所属的福建建宁贡茶,列为贡茶上品。当时,武夷山贡茶被视为神品,建宁贡茶,四品最有名,茶名分别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朱皇帝喜爱建宁贡茶,特别下令,不许将这些贡茶碾捣为「大小龙团」,一定要按照新的制作方法,改制加工成为芽茶,及时入贡皇宫。据当时的学者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记载:「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

明世宗时期,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政务荒疏。因御茶园疏于管理,一直十分兴旺发达的贡茶渐渐衰落。随着时光流逝,御茶园茶树枯败,茶业一落千丈。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朝廷正式决定,武夷山岩茶停止进贡。御茶园从元代建立,至此停止进贡,前后历时二百五十五年。清人董天工编篡《武夷山志》,他在《贡茶有感》中这样感叹: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整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意思是说,御茶园精制绝伦的贡茶,是地方官用来取悦天家皇帝的。

茶马古道

明代学者顾元庆写《茶谱》,许次纾写《茶疏》、《茶说》、《续茶经》等书。明代文人吟咏名茶的诗文很多,史料、笔记、诗文所列名茶,大约有五十余种。

主要包括:

湖州顾渚紫笋、绿花、紫英,邛州碧润、明月、茱萸尞茶,邛州火井、芽茶、家茶、孟冬、思安、夷甲,巴东真香,剑南蒙顶石花,蜀州麦颗茶、鸟嘴茶,渠州薄片茶,福州柏岩茶,建州先春茶、龙熔茶、石岩白茶,建南绿昌明茶,安徽六安皖西六安茶,歙县黄山茶,石台石埭茶,越州瑞龙茶,六安州小四同岘春茶,洪州白露茶、白芽茶,常州阳羡茶,婺州兴趣岩茶,袁州云脚茶,了山阳坡茶,黔阳高株茶、都濡茶,宣城了山瑞草魁,龙安骑火茶,江苏苏州虎丘茶,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临安浙西天目茶,长兴罗岕茶,分水贡芽茶,上虞后山茶,嵊县剡溪茶,乐溪雁荡龙湫茶,浙江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龙游安山茶。

乌龙茶

有清一代,皇帝、后妃都喜爱喝茶。

乾隆时期著名的御用珍品包括:

湖广进砖茶,湖北巡抚进通山茶,陕甘总督进吉利茶。陕西巡抚进吉利茶、安康芽茶。漕运总督进龙井芽茶。河东河道总督进碧螺春茶瓶。江苏巡抚进阳羡芽茶、碧螺春茶。浙江巡抚进龙井芽茶、各种芽茶、城头菊。两江总督进碧螺春茶、银针茶、梅片茶、珠兰茶。闽浙总督进莲芯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福建巡抚进莲芯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云贵总督进普洱大茶、中茶、普洱小茶、普洱女茶、蕊茶、普洱芽茶、普洱茶膏。四川总督进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江西巡抚进永新砖茶、庐山茶、安远茶、介茶、储茶。湖南巡抚进安化芽茶、界亭芽茶、君山芽茶、安化砖茶。安徽巡抚进银针茶、雀舌茶、梅片茶、珠兰茶、松萝茶、涂尖茶。云南巡抚进普洱大茶、中茶、普洱小茶、普洱女茶、蕊茶、普洱嫩蕊茶、芽茶、普洱茶膏。

宋代宰相吕夷简是好官还是坏官如何评价吕夷简

吕夷简(978—1043),字坦夫,北宋初叶人,是曾任寿州知府(治所在今凤台)的吕龟祥之孙,苦学成才的名相吕蒙正族侄。祖籍山东莱州,后随祖迁居寿州。据清寿州知府兼凤台县令李兆洛所撰《凤台县志•卷八•人物志》载:“吕氏世居城北门外,为今县地。”吕夷简应为今之凤台县人。

吕夷简进士及第,补任山西绛州推官。不久升任朝廷大理寺丞。夷简性耿直,敢言政,宋真宗祥符年间,因对国政发表言论得罪朝廷,被罢官,改任通州通判,后徙濠州,之后又升任朝廷太常博士。时年河北发生水灾,吕夷简被派到滨州任知府。他到任后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农具不应该计算在纳税的范围,于是向朝廷提出,“农器有算,非所以劝力之本也。”他的意见受到朝廷的重视,“遂诏天下农器皆勿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吕夷简因勤被派任提点两浙刑狱,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当时京师开封大兴建造宫观之风,木材都是从南方运来。运木材的人有累、病而死亡的,反被人诬陷为逃亡了,官府竟将死者的妻子、儿女关押起来。吕夷简对此很有意见,他向朝廷反映,请求缓行这项工程,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吕夷简又建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宋真宗听了很感动,说:“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遂提升他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有一年,天下大旱,并发蝗灾。吕夷简上书朝廷,请求真宗皇帝检讨过错,整顿朝政,严厉问责宰相等高官,以顺应天意民心。在奏疏中,吕夷简还严词弹劾了庸官李溥,检举了李溥玩忽职守、不理民情、欺瞒皇上、贪赃枉法的罪行。时任永兴通判的寇准处罚了一批犯人。这批犯人路过开封时,向朝廷诬告寇准谋反。吕夷简得知这一情况后,对真宗皇帝说,寇准办事认真,依法处理了这些罪犯,没有过错。这些罪犯诬告寇准,是要陷害他,皇上不必过问,应该把这些罪犯发配到边远的地方去。真宗皇帝听他说的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四川地方发生饥荒,皇上任命吕夷简为安抚使到四川去处理赈灾事宜。他上任后,认真查访灾情,救济灾民,出色地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任务。因政绩突出,他被朝廷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不久再升任为刑部郎中,代理开封府尹的职责,到任后,政绩、名声都不错。真宗皇帝把他的名字写在了宫廷的屏风上,准备重用他。

公元1022年,宋真宗病逝。第二年,宋仁宗即位做了皇帝。吕夷简升任右谏议大夫。大内太监头目雷允恭擅自做主改变永定陵的陵址,吕夷简和鲁宗道奉命查办,判决处死了雷允恭。吕夷简以给事中的名义参知政事。朝廷为真宗大祭于祖庙,刘太后想把真宗平生所喜用的服饰、古玩等置入宫中,并以银罩覆盖真宗牌位。吕夷简认为不妥,他对刘太后说,这样做不合适,不能够报答先皇帝。今天,朝廷的政

治决策都在两宫,太后只有疏远奸邪小人,奖励忠直之士,辅佐皇上继承先帝的美德和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先帝啊!按照过去的惯例,对先皇帝的祭祀大典结束后,辅佐大臣都要升迁。这次吕夷简和同僚们都一致坚辞不受,并为后人立下了这个规矩。之后,吕夷简先后被提升为尚书礼部侍郎,修国史,进户部,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担任了相当于宰相的重要职务。后又进入吏部,拜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宋仁宗天圣末年(1031),内宫发生火灾。清晨,文武百官都来朝见仁宗皇帝,但宫门却未开。辅臣请仁宗皇帝出来,仁宗皇帝来到拱辰门,百官都在楼下向他朝拜问安,独有吕夷简不拜。宋仁宗使人问他为什么不拜,吕夷简回答说:“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宋仁宗只得举起挡面的帘子,吕夷简见了,方才跪拜。宋仁宗下诏,任命吕夷简为修大内使。任务完成后,升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夷简辞掉右仆射,改兼吏部尚书。

当初,荆王子寄养在皇宫内,年龄大了,吕夷简便建议让他离开皇宫。刘太后想留他陪伴仁宗读书。吕夷简说,当今皇上正值年富力强,与皇上亲近的人如果不是饱读经书的儒学大家,恐怕无益于皇上的健康成长。刘太后听了,认为他说的很对,当即便下令让荆王子离开皇宫,返回家中。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才开始亲政。为了整顿风气,重振朝纲,

吕夷简亲自向宋仁宗提出了八条建议,即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词语恳切,使宋仁宗很受感动。

宋仁宗登基之初,曾与吕夷简商量,认为张耆、夏竦两人都是太后重用过的人,便罢了他们的官。仁宗回后宫把这件事跟郭皇后说了。郭皇后说,过去满朝文武都依附太后,唯独吕夷简不依附。此人很机巧,不过善于应变罢了!因为这件事,吕夷简被罢免了职务,改任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到宣布的时候,吕夷简还蒙在鼓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他托老朋友、时任内侍副都知的闫文应到宫中打听,方才知道是郭皇后的主意。过了半年,吕夷简才恢复宰相的职务。

先前,大臣刘涣曾上疏请刘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刘太后很生气,要把刘涣贬放到岭南以外去。吕夷简请求刘太后把刘涣留下来。宋仁宗很赏识刘涣的正直敢言,后来把他提拔为右正言。他对吕夷简说,往时枢密院急于要把刘涣罢官流放,全靠你极力谏阻才得以幸免。吕夷简说,刘涣因为是外臣,所以敢提意见,如果朝中大臣们都效法他,那么太后必然要怀疑陛下,这样势必要造成陛下与太后母子不和啊!听了吕夷简的话,仁宗皇帝从内心里感到吕夷简是个厚道人,对朝廷很忠心。郭皇后对尚美人不满意,有一次用手打尚美人的脸,不料却误伤了仁宗皇帝的脖颈。仁宗皇帝很生

气,让大臣们看他脖颈上的伤痕。吕夷简认为郭皇后太不像话,有失皇后的身份,应该严肃处理,力主废掉她。仁宗皇帝对这件事却有些犹豫。吕夷简对他说,东汉光武皇帝是一位明主,他的皇后只因为失宠有怨气就被废掉,何况郭皇后伤了陛下您的脖颈啊!这时,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等大臣一齐出来反对。吕夷简力排众议,终于废掉了郭皇后,整肃了后宫纲纪。经过这件事,仁宗皇帝更加信赖吕夷简,给他官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与吕夷简同为宰相的王曾因事曾与吕夷简争论过数次,便怀恨在心,诬说吕夷简收人贿赂,以权谋私。吕夷简要求与其当着仁宗皇帝的面对质。仁宗皇帝质问王曾有什么证据,王曾却答不上来。皇上没办法,两人皆被罢免了宰相。不几日,吕夷简又以右仆射恢复了宰相之职。过了一年后,又进位司空,但吕夷简坚决不愿接受这个任命。后徙许国公,兼枢密使,参与军国大事。

一段时间以来,兴起于辽宁等地的契丹族入侵并占据了河北的幽、蓟二州,并扬言要发兵南下,入寇中原。朝中的官员们议论纷纷,要求朝廷重修洛阳,以备契丹人入侵时朝廷撤退到那里去。吕夷简坚决反对这个意见,他向仁宗皇帝建议说,契丹人欺软怕硬,与其修建洛阳,还不如修建北京城,让契丹人看看,我们大宋朝是有能力打败他的。假使契丹真的南下渡过了黄河,洛阳城即使修建得再坚固,又有什

么用呢?仁宗皇帝认为他的意见很对,便下令修建北京。

史书上说,“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宴然,夷简之力为多。其后,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师出数败。契丹乘之,遣使求关南地。颇赖夷简计划,选一时名臣报使契丹,经略西夏,二边以宁。”可见吕夷简在当时北宋王朝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晚年,吕夷简曾患轻度中风。仁宗皇帝诏拜他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病情稍微好一点,仁宗皇帝便命他隔几天到中书省去一次,以裁决军国大事。吕夷简力辞司空重任,仁宗皇帝复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剪以赐卿。”再次表示了对吕夷简的器重与厚待。

庆历三年,宋仁宗在延和殿召见吕夷简,钦令他骑马到大殿门前,并命内侍取来皇帝和皇后专用的座椅“兀子”让他坐。吕夷简诚惶诚恐,谦让许久也不敢坐。宋仁宗又命人搀扶着他坐下,恩准他不必跪拜,并当场任命他为司徒,监修国史,与中书、枢密同议军国大事。吕夷简请求宋仁宗批准他回家养老,宋仁宗授他太尉的名分,批准他退休。1043年,吕夷简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有文集20卷传世。宋仁宗听到吕夷简逝世的消息后,哭着对群臣说:“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下令追赠吕夷简为太师、中书令,追授“文靖”的称号,并亲自为吕夷简的墓碑题写了“怀忠之碑”四个大字。

有史书评价说:“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吕夷简有子四人,名公绰、公弼、公著、公孺,皆为官,其中尤以吕公著官声最为显赫,亦位居宰相之职,宋史有专页记其生平事迹。

赵恒: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

郭皇后: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赵祯: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中国古代历史上,朱元璋是唯一的一个“布衣天子”吗

据我所知,汉高祖刘邦也算是一个。

出身农户,不好好耕地生产,天天领一堆人,有点江湖混混的感觉。曾经被秦朝任命为泗水亭长,因为私自释放囚徒,被通缉躲到了芒砀山中。恰逢乱世,后起义之后投奔项羽,一步步做大,最终建立西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