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回路转不见(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文目录

  • 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上联:山回路转不见君,如何对下联

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意思: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话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是岑参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最后俩句,全文是这样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这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唐朝时,部队里不仅有带兵打仗的武官,还有负责公文书信等文字工作的文官,这样给了一部分文人去边塞参战的机会,边塞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岑参就是这些文人中的一员。

武判官名叫武就,是中唐一代名相武元衡的父亲。武就和岑参此时都在封常清的手下任文职官员,他的任期已到,将要辞别众人回到京城长安。这首诗共有十八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前十句,写“边塞的大雪“;第二部分是后八句,写“送别武判官“。

首先诗人告诉我们胡地开始下雪和中原地区的时间不同,八月开始大雪飘飘,胡地暴雪之大,简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夜大雪,好像长安地区的千万株梨树一夜盛开,这一句是千百年来的咏雪佳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接着叙述胡地之天寒:将军冻得手拉不开弓,铁甲不敢穿在身上,沙漠里冰雪纵横,天空中常常是浓云密布,大雪随着北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铺天盖地而来,自然条件之恶劣可见一斑。

后八句写送武判官,但是直接对武判官的着墨并不多,重点还是描写天地间的奇景和边塞的苦寒。就是在这严寒的环境下,在中军大帐中置酒送别武判官,里面胡琴琵琶羌笛乐声震天,边歌边舞,开怀畅饮,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降临。归客在暮色苍茫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旗帜在大雪的辉映下鲜艳无比,就像是威武不屈的将士们。

最后俩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的马沿着曲折的山路越行越远,逐渐消失,能看见的唯有那留在雪地上的清晰的马蹄印迹。最后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此时两种复杂的心情:一是对友人一路的担心,毕竟胡地气候恶劣,天气无常,希望友人一路平安到达京城。二也隐约表现了此时诗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因为在唐代,出征边塞是职位晋升的一种途经,武判官这次归京,就是结束了自己在边塞的任职历程,回京之后,官位一定得以晋升。而岑参自己呢,还在这酷寒之地,什么时候也能像武判官一样回京得以晋升呢?

岑参两度出塞的目的也是为了仕途通达,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岑参此时的心情。我们读过很多送别诗,基本上都是站在“送人“的角度来写,或者渲染送别的气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并没有这样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多的笔触描写的是胡地雪景,由此可见,这“送武判官归京“只是个由头,写雪才是全篇的重点。岑参笔下的雪景雄奇壮丽,根据当时的政策,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功业和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才是本诗的中心思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以及悲伤,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抑郁。

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原文节选如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如下: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上联:山回路转不见君,如何对下联

上联:山回路转不见君

下联:衣带渐宽人憔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