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胜利也签城下之盟宋辽两国到底谁才是《澶渊之盟》最大的赢家

本文目录

  • 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
  • 胜利也签城下之盟宋辽两国到底谁才是《澶渊之盟》最大的赢家
  • 西周初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描述为何意

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

首先回答,澶渊之盟的确是北宋在军事上占得先机的条件下,签订的一份城下之盟。不过,究竟是不是不利于北宋,还是值得商榷的,历史并无定论。

一来,北宋只是战场稍微占优而已,并非是明显的军事优势;二来,澶渊之盟虽说有点小窝囊,小郁闷,但却算不上是屈辱性条约。

接下来,我就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初,北方还一直盘踞着辽国政权,而且两国长期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其中,双方最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上,谁也不肯让步。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主要是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具体包括燕(幽)、蓟、瀛、应、朔、莫、檀、顺、儒、妫、武、新、涿、蔚、寰、云等地,一共有十六个州,又称为“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大分裂和大乱争的阶段,各地的割据称帝者比比皆是,到处都是皇帝。其中,后晋的皇帝石敬瑭,他为了获得辽国对自己的支持,竟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了契丹。

历史发展到后周时期,开始向北方用兵,终于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最南面的瀛州莫州两地。不过,就在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时,却突然亡故了。

就在柴荣过世后,掌握实权的赵匡胤突然发动了陈桥兵变,一举夺得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北宋。至此,五代十国的乱局宣告结束,中国正式拉开两宋的历史。

对于幽云十六州,新生的北宋赵氏政权,继续加强军事攻势,继续加强了对瀛州和莫州控制。受此影响,北宋和辽国的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张。

在宋太宗登基后,他趁辽国新君初立之际,政局尚不稳固,立即就兵分三路大举挥兵北伐,企图全部收回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史称为“雍熙北伐”

北伐在开始时非常顺利,三路大军先后收复了不少的失地。不过,随着西路军和东路军的相继失利,宋军的形势急转直下,攻守彻底易势。不得以,宋太宗只得下令全线后撤,返回宋境。

在撤退途中,西路军的主帅潘美指挥出现失当,使得负责断后的杨业部队陷入辽军的重重围困之中。在因伤被俘后,杨业视死如归,终于绝食身亡,始终都没有向契丹低头屈服。

关于这段可歌可泣和可敬可叹的历史,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杨家将”故事的真实历史来源。不过,潘美虽然指挥失误,但并非小说故事中的卖国贼。

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政权彻底暴露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短板和政治上的软弱。

从此,北宋开始对辽国心存畏惧之心,开始将自己主动进攻的态势转变成了被动的防御,执行所谓的“守内虚外”国策。而与之相反,辽国却开始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甚至想要消灭北宋政权。

1004年时,萧太后带着小皇帝辽圣宗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

消息传来,宋真宗非常担心害怕,甚至还萌生了南迁国都的念头。但,在一大帮坚决的主战派鼓动之下,比如寇准等人,宋真宗还是硬着头皮抵达了澶州,进行阵前的督战。

澶州位于今天河南的濮阳一带,毗邻北宋的国都东京,位置十分关键。一旦澶州失陷,那国都东京完全无险可守,必然危在旦夕,难以守卫。

双方开战不久,上天就眷顾了北宋一次。辽军的主将萧挞凛,竟然在混战中被流失射杀了,导致了辽军的士气大挫。

此外,比主将阵亡更要命的是,因为辽军南下推进的过快、过顺,背后尚有好多的重要州县和城池,依然还在北宋军队的手中。说白了,辽军一路南下,主要以穿越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全部占领。

辽国认为战局必然会一帆风顺,谁曾想到,在澶州却遭遇了北宋的顽强抵抗。于是,辽军陷入尴尬了,向前攻击不顺,迟迟没有进展;向后又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必须小心提防。

但是,北宋的优势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多么明显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辽国提出媾和,而北宋的真宗皇帝也乐得见坡下驴,立即就同意了。

起先,辽国还要求北宋将当年后周夺回的瀛州和莫州两地归还,对此北宋当然不能同意。不过,北宋却同意每年支付岁币,双方达成了一种和解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一、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各自后撤;

二、北宋每年送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三、北宋和辽开展双边互市贸易。

关于澶渊之盟,后世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很多人认为,之前的杨家将舍身为国,而今的宋真宗却贪生怕死,接受城下之盟。

一句话,有人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好像就跟满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似的,都属于一种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

可是,实话实说,澶渊之盟的签订果真如此不堪和如此屈辱吗?文史不假个人倒不这么认为,对此保留自己的意见。

条约中提到的“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听起来的确数量不菲。但是,这对于北宋来说真的就好比九牛一毛,完全没有压力。

当时北宋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一亿人左右,耕地面积也在七亿亩以上。而且,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充盈,每年都在数千万两到一亿两之间。

建国之初,因为与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甚至是局部的战争,每年战争支出的费用就在白银三千万两以上。通过条约,能用区区的十万两白银,换来一个休战的局面,再不用劳民伤财,再不用兴师动众。非常划算,不是吗?

更重要的是,合约中还约定双方开展互市贸易。可问题是,辽国除了能提供一些牛羊和马匹以外,什么都没有。

于是乎,通过这次合约规定,双边贸易简直就是北宋在一边倒的赚取白银。这个赚取的白银数量,比起每年支付的岁币,简直是大幅度的贸易顺差。宋朝赚大发了!

澶渊之盟后,一直到宋徽宗末年辽国灭亡,宋辽两国间基本上维系了百年的和平,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过。

期间,双方仅互使就达到了三百八十余次,这还是有史料记载的正式外交互访。甚至于,当辽圣宗得知宋真宗驾崩的消息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随着西夏的崛起,李元昊公然登基称帝对抗北宋,导致宋夏战争爆发,前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中,北宋军队几乎全部败北。

为了安定北境,也为了拉拢辽国共同对付西夏,宋仁宗同意增加每年给辽国的金帛数量,史称“重熙增币”,基本上是对澶渊之盟的加强2.0版。

此后,疲于两线作战的西夏只能选择求和,李元昊在内外交困之下,只得取消帝号,宣布退位。同时,他还向宋辽两国同时称臣。

个人认为,澶渊之盟虽属于城下之盟,但它却避免了宋辽两国的长期战争,维系了双方百年的和平局面。

最重要的一点,宋辽两国在和平期间,各自都获得了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频繁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内各民族间的大融合。

回答完毕。

胜利也签城下之盟宋辽两国到底谁才是《澶渊之盟》最大的赢家

咱就来看一下“澶渊之盟”规定了哪些内容吧:
第一、约为兄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在位的皇帝谁的年龄大,谁就是兄长。

第二、划分国界。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中流为界,辽国放弃涿州、瀛洲、莫州,这三个州是当年周世宗柴荣北伐时收复的。而宋朝则放弃燕云十六州(也不能说是放弃,因为这个地盘从来都没有属于过宋朝)。

第三、开放榷场。也就是双方平等互利,进行自由贸易。

第四、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现在我们开始来对比一下双方的胜负吧:

第一、约为兄弟标志着两国有平等的地位,谁也不吃亏。

第二、划分国界的杀伤力很大,当年寇准和辽国使臣谈判的时候,辽国要收回关南十县,宋朝就要拿燕云十六州来换。但是说起来宋朝理亏啊——关南十县早就是属于辽国的了,是周世宗柴荣侵略辽国并夺走的啊,而宋朝则是接受了后周的禅让而建立的政权,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啊。但是燕云十六州与后周和北宋完全没有一丁点关系——那是后晋送的啊,你们凭什么说对这块地拥有主权呢?所以,在划分国界这一条来说,宋朝赢了——他们确定了对柴荣“掠夺”的关南十县拥有主权。若说这一条在法理上规定宋朝无权争夺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宋朝败了,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如果深究下去,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交趾的北部以及西夏国的全境还是唐朝的领土呢,宋朝是不是也该去收复?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如果宋朝真的有超强的军事能力,违背条约把这些地方抢过来也未尝不可。所以,就事论事,宋朝能得到前朝从辽国抢来的关南十县就已经胜利了。

第三、开放榷场平等互利,双方都赚了。

第四、宋每年给辽国岁币,宋输了。

综上,前朝(即后周)掠夺的地盘正式被认定为宋朝的领土,这是宋朝外交上的胜利。而在之后的贸易战争中,宋朝每年赚回的远超过三十万两匹,所以,“澶渊之盟”中宋朝赢了。

西周初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描述为何意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出自左丘明的春秋《昭公·昭公七年》

白话文翻译是:天子经营天下,分封诸侯,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封地之下,都是您的土地,吃着您土地上的食物,谁不是您的臣子呢?所以《诗》说:“普天之下,都是您的土地,这天下都是您的臣子。”

背景: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了西周。为了控制广大的疆域,建立了分封制度。将王臣,贵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当诸侯。和宗法制一起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这句话的具体意思也就是说诸侯的封地都是周天子的,吃着您土地上的食物,哪个不是您的臣子。当然这种分封制度的弊端是容易让诸侯的实力过于强大。诸侯混战,这也是导致西周末期诸侯割裂局面形成的原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