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情绵绵无绝期”这句话出自哪里该怎么理解?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为何说“此恨绵绵无绝期”呢

本文目录

  • “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情绵绵无绝期”这句话出自哪里该怎么理解
  • 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为何说“此恨绵绵无绝期”呢
  • 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谁的哪首古诗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什么意思

“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情绵绵无绝期”这句话出自哪里该怎么理解

感谢邀请

首先这两句诗并不是出自同一首诗,甚至出处不是同一个时期:“多情自古空余恨”出自清朝诗人魏子安《花月痕》的“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而“此恨绵绵无绝期”则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两句诗虽然不是出自同一个时期,但是随着诗歌的流传和时间的推移,在世人的口口相传中,两句诗合在一起反倒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被人常常误以为是出自同一首诗了;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及融合性。

字面理解:

“多情自古空余恨”,自古以来往往是多情的人在感情世界里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往往在感情生活中最受伤的人是感情付出多的那一个,所以能留给自己的也只有余恨。

“此恨绵绵无绝期”,表达了对这段感情的恨,比天长地久更加长,直根于内心深处没有期限而无处排泄的无奈。

个人理解:

两句不同时期的诗,之所以能被连贯起来,并且流传下来,是因为表达了一种与字面截然相反的意境。

两句诗连在一起的时候,上一句的“恨”字应该理解为对这段感情的不舍之情,而非怨恨的意思;下一句的“恨”字则是这种不舍之情天长地久而绵绵无期无法自拔。

总体表述了对感情的真情投入无怨无悔,对对方的情感甚至于内心深处,永远也不可能忘怀的内心情感表达。

以上是个人的理解,有偏颇之处欢迎指正。

谢谢……

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为何说“此恨绵绵无绝期”呢

特谢邀请:

1.此句出自唐朝诗八白居易的《长恨歌》: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联系上下文,作者再表达以下的意思。

说的是马嵬坡兵变后,李隆基与杨玉环永远离别了,自此,音讯渺茫,彼此间,二人的颜容逐渐模糊;当初在昭阳殿里的姻缘在现实中早已被隔断,蓬莱宫高处不甚寒;而作为未亡人,李隆基是孤寂的,但人生还在延续,时间依然漫长,他在忍受失去杨玉环的惨痛。

俯视今日的人间,长安已经结束了兵慌马乱的喧嚣,人们的惶恐不安已经远去,但还没有恢复以前的繁华景况,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现在只剩下了尘雾弥漫。

此情此影,冥界的杨玉环只有用当年三郎赠己的信物表达深情了,她委托天子的使者把钿盒金钗捎给君王留做纪念,金钗自己留下了一股,钿盒自己也留下了一半,杨玉环祈愿自己与三郎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而坚硬!

3.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思。

杨玉环还相信,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到自己的爱人,她临别还殷勤地嘱托方士,要他寄语君王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话语中的誓言只有自己的三郎和她自己知道: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万籁俱寂,夜半无人,杨玉环与君王曾经有过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的二只小鸟,在地愿为并生的连理枝。

但是,纵使是天长地久,也终有尽头!可这生与死的遗恨,却绵延至永远,没有尽期。

这句话是对爱情被毁灭的悲鸣与感叹,是对爱情被政治摧残后的痛惜表达,是对爱情被无常人生与命运作弄的哭诉!此恨已经超越时空,进入了虚无的无人之境,长恨伴随爱情长存,长存的爱情中永远有长恨,也回应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谁的哪首古诗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节选文段如下: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如下: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作品赏析: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什么意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面的名句,该诗主要是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因“安史之乱”,“玄宗幸蜀”“将士哗变”“贵妃自缢”等事件,使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爱情生活嘎然而止,玄宗对此不胜惋惜,不胜自责,因爱而生恨,恨不能一起白头到老,恨命运多舛,恨自己以皇帝之权力,仍不能拘留贵妃的性命,这实际上是写的一种爱情,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真正的古典的爱情。尽管诗人并不客观地站在了同情玄宗的,不同于历史学家的角度,但作为后世的我们仍然深深的对这个爱情故事所打动,而不胜嘘唏。

我有看到过一部电影,《妖猫传》里面就很好的讲述了长恨歌,杨贵妃不想自己丈夫为难,只能被放入棺材中。如果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小伙伴,推荐你们可以去看一下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