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为什么迅速消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古代姓陈的将军

本文目录

  • 历史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为什么迅速消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 古代姓陈的将军
  • 为什么往往战乱出英雄,困难出人才
  •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蒋门神
  • 赵佗为什么不救秦国
  • 吴三桂因何血洗陕西省蒲城县

历史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为什么迅速消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说依靠武力和勇敢取胜,但是发动战争不是为战争而战争,要有志向和政治目的,因此需要有政治头脑和智慧及威信极高的领导人,历史上向这种有胆有勇而无谋的起事领导人没有一个成事的。

古代姓陈的将军

陈赓大将是陈姓将军中的佼佼者。他的一生经历非常传奇,北伐战争中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又深受毛泽东主席的器重和信任,生活中敢于和毛泽东开玩笑,这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是不多的。

陈赓大将有多历害,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曾感慨:陈赓是个害群之马,5个胡宗南也抵不过一个陈赓。

长征中的土城战斗,与川军郭勋祺部作战,本来毛泽东想速战速胜,但由于情报有误,原先以为敌军是四个团5000人的兵力,实际是六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战斗打响后,异常激烈,交战双方近乎陷入胶着状态,打成了“拉据战”“消耗战”,这时,毛泽东果断命令陈赓率干部团上,陈赓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干部团如下山猛虎,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毛泽东从望远镜中看到这一幕后,大加赞赏说:陈赓以后可当军长。

抗战中,陈赓任386旅旅长,这是一支抗日劲旅,两次在七亘村、长生口设伏,打得日本鬼子胆战心惊,取得大捷。在著名的神头岭战斗中,陈赓率部386旅歼灭了侵华日军第16师团、第108师团、第14师团各一部,共一千五百余人(日军报道损失失踪407人),沉重地打击了入侵晋东南地区日军的嚣张气焰。日本鬼子专门在坦克上写着‘要消灭386旅”。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逊来到386旅考察,禁不住连连称赞说:“386旅,中国最好的旅。

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第4纵队与太岳军区部队发起了晋南反攻作战,歼敌1万8千余人,攻克县城22座。后来,他率部陈兵雷州半岛,截断敌人逃往海南岛退路,协同第四野战军全歼敌华中长官公署直属队和三个兵团部,12个军,25个整师及另外两个兵团部、十个师的大部,共计16万7千9百余人。

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

为什么往往战乱出英雄,困难出人才

谢邀请,

自古以来就有乱世英雄起四方,患难之交显真情的明言。也可以说,时代造英雄,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千古不变的哲理。只有好的时代才能创造出千千万万的英雄,英雄同样在时代里刷新了历史纪录,时代的土壤很重要。患难之交显真情,人,只有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和最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亲情、友情,当你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以及在最困难时,渴望的是一顿饱饭和一只援助的手,甚至一丝怜悯的目光,都会很难,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亲情、友情的可贵……

纵观历史,多少平民百姓在战乱中煅造成英雄,世世代代传颂,多少普通的朋友,有时仅仅是萍水相逢,却在患难之中生出真情,而千秋留名,可歌可泣……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蒋门神

蒋门神这个人是水浒中的反派无疑!

先说蒋门神的人品。

蒋门神抢夺施恩的快活林,将其占为己有。后被施恩请来武松助拳,暴打蒋门神,重夺快活林。但蒋门神不甘心,勾结张都监张团练,不但治了武松一个偷盗之罪,又夺回快活林酒店,还妄想在武松充军发配的路上结果武松性命。但想不到的是,四个杀手不但被武松反杀,蒋门神一伙不择手段步步紧逼的作风也惹恼了武松这尊杀神!武松彻底爆发,手持利刀赶回蒋门神等人等候庆功的鸳鸯楼,一片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下,蒋门神一伙争着赶往阴曹地府去报到了。

很多人认为,施恩和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只不过是黑吃黑,这种情况下谁的拳头硬,道理就在谁那边,被打的施恩并不值得同情,如同一句俗语说的:狗撕皮袄没反正。但凡事有个先来后到,快活林是施恩置下的产业,并不是从别人手里抢夺而来;至于收取一定的保护费,只要不是太多,在那个时代也无可厚非。蒋门神在张都监张团练等人支持下敢明火执仗抢劫和暴打身在官家的施恩,这已经不是黑吃黑了,是标准的官匪勾结,沆瀣一气,严重挑衅党纪国法,已经到了非常猖狂的地步,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所以说武松暴打蒋门神并不能单单说是为施恩出头属于黑吃黑,说是为民除害也并不为过。

再说蒋门神的武艺。

蒋门神身长九尺,虎背熊腰,所以才被称为“门神”!但这厮不只是身长力大,而且精于枪棒擅摔跤。“泰安州争跤三年无对”就是他的标签,三年之中无对手,这水平比浔阳江边一个村霸穆弘如何?穆弘可以拎起李逵就走,令其亳无反抗之力,入选八骠将的穆弘决不会弱于杨志索超等人;蒋门神的武力也决不会在穆弘之下,所以蒋门神肯定能有八骠将的实力的!

蒋门神是和武松紧紧连在一起的人物,甚至施耐庵设定蒋门神这个人物出场的目的也是衬托武松的。武松打了一头老虎,施耐庵觉得意犹未尽,又安排了一个身长力大擅长摔跤的猛汉去挑战武松,结果是被打得满地找牙。在黑武松的人眼中,说蒋门神武力高就是变相吹捧武松;但作者的本意就是用高手去烘托真正的高手,而蒋门神就是那个高手,实力不在八骠将之下的高手!

赵佗为什么不救秦国

感谢邀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兵五十万进攻岭南地区,其中屠睢是统帅。后来屠睢因为激化地方民族矛盾,滥杀无辜,最后被当地人杀死了。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平定了岭南地区,成立岭南郡,其下又分为龙川,桂林,象三个县,而赵佗只是龙川的一把手而已。

等到秦始皇死了,岭南地区的秦军首领依然是任嚣,而任嚣此时年纪也大了,将要病死,临死前选择赵佗为接班人,并告诫他“秦国无道,拒岭南以自守”。此时赵佗依然只是掌管一个龙川,并借着任嚣病逝的机会顺道把秦国的官吏给杀掉了。之后遵照任嚣的意思,封锁南越到北方的边界,逐步蚕食桂林和象两地,最终完成岭南的统一。

但是赵佗并没有带领秦军北上参与营救此时岌岌可危的秦国统治。我想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赵佗虽然也是秦国将领,但是本来是河北人,而河北这里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可能性大一些。赵佗,以及他的上司任嚣很有可能是最终国破家亡,被迫投降了秦国,并累积战功成为秦国武将。所以他们对于秦国并不是完全忠心。

第二,赵佗,以及他的上司任嚣,早就对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做法心中不满,但是一直以来身为秦将,身边又有秦国掌管法律的“吏”跟在身边,只有执行的份,根本不会乱说话。不说归不说,但是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种种做法,意见只会越发强大。

第三,赵佗认为,秦国的统治在这样的起义形式下已经完全被打破了。秦国很难再继续维持下去。而贸然出兵,北方形势不明,自己又带领的是秦国军队,北上只会招致起义军的群起而攻,但是自己并不能捞着好处。

第四,任嚣刚去世,自己只掌握龙川一郡,兵力实力上也没有什么优势。而当时岭南地区刚刚平定,本身地方上的各方面统治还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如果冒泡带兵北上,则很可能造成后方的空虚,刚刚占领的岭南会失去,意味着自己这支军队的后勤保障完全丧失,即便出兵也没有好结果。

第五,赵佗跟任嚣的关系应该非常好,所以任嚣也很信任赵佗。赵佗既然受了任嚣的委托,坐拥岭南以拒北方,想必两个人在这方面达成了不少共识。而赵佗一定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第六,秦始皇派遣的不光是秦军,还有几十万普通民众从北方被迁徙到岭南了。如果让这些人也知道了秦国内正在闹起义,说不定抓住机会也会造反,那么自己这支秦军如果不封锁消息,不但北方不得安宁,岭南也将陷入战争漩涡。

所以最终赵佗没有北上,而是坚决的留在了岭南,加强对岭南的文化输出,和中原技术的传播,最终造就了一个强大独立的百越国,而又选择合适的机会归顺了汉朝,为民族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吴三桂因何血洗陕西省蒲城县

先容我发泄一下,作为陕西洛川人的我,对于清初时明朝汉奸吴三桂的所作所为表示愤慨,对这货血洗蒲城县表示强烈谴责。

吴三桂血洗蒲城,是在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染病、铁帽子王多铎去世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反清复明的起义事件。这二位仁兄健在时,是没有人敢造次的,尤其是多铎。虽然死较的早,但多铎在清入关的诸多重大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乾隆送他“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美誉。他死后,再加上多尔衮的每况愈下,全国到处起义。

(吴三桂)

屠蒲城起因

清顺治五年,广东提督、闯王部将李成栋在广州举起反清大旗。清顺治六年,清大同总兵、明朝降将姜瓖起事。多尔衮带病亲征姜瓖,致使陕西兵力空虚。延安营参将、明朝降将王永强高举义旗反清复明,陕北神木高友才等相继起兵。王永强与高有才等合兵一处,攻占榆林,之后又攻下陕北十九个州县,到达陕西蒲城北乡,清廷震惊。多尔衮自顾不暇,于是派汉奸吴三桂前去镇压。

大汉奸吴三桂汇同陕西巡抚黄尔性、西安八旗驻防营等一起平息起义。吴三桂与王永强、高有才在富平县流曲乡遭遇,王永强所部将士均为陕北骁勇善战之士,打仗异常勇猛,所向披靡,将汉奸吴三桂一举击败。次日再战,吴三桂设计佯败,王永强义军争抢物资之时,吴三桂乘机反扑,义军败逃,王永强战死,高有才败逃府谷。

吴三桂屠城

汉奸吴三桂虽然战胜义军,但吴三桂的关宁铁蹄损失巨大,一时怒火中烧,而产生报复心理,于是带大兵围攻蒲城县城。蒲城县城自古易守难攻,吴三桂所率关宁铁骑擅长野战而非攻坚。吴三桂亲自督战,蒲城军民利用城防火炮猛攻,吴三桂差点丧命,更加恼羞成怒,猛攻县城。最终蒲城破城,吴三桂开始了他的屠城表演,大肆屠戮军民,蒲城军民死者万人,财物洗劫一空。据《蒲城县志》记载,“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而后吴三桂由蒲城北上,围攻府谷城。次年冬,府谷城破。王永强余部等投黄河自尽,吴三桂血腥镇压了陕西的反清起义。

除了蒲城屠城外,还有著名的扬州屠杀、嘉定屠杀、大同屠杀等,屠城成了清朝鞑子镇压起义的惯用手段,比起蒙古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朝鞑子及汉奸吴三桂屠城行为,无非是想让有起义想法的人放弃起义,不敢起义。这种无耻的屠城行为,必将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