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什么敢想做皇帝?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本文目录

  • 赵高为什么敢想做皇帝
  •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 为什么说赵高死而秦亡
  • 赵高的动机是什么
  • 赵高的身份和来历
  •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当时在国家权力达到史上最强的时候,却出现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宦官(赵高)专权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 秦时明月的赵高是什么实力他的能力是类似剑客还是阴阳家
  • 赵高凭什么能玩弄李斯

赵高为什么敢想做皇帝

因为古代皇权至高无尚。皇权会吸引宦官们争夺,加上赵高己指鹿为马,心里澎涨而得到满足,所以是宦官当皇帝的理由。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说到亡秦的赵高,千百年来世人的第一印象,这厮是阉宦的鼻祖。

其实这种论调是自东汉以来历代史家的刻意丑化,意在声讨那些祸国乱政的阉患。如果深究的话,历史上真实的赵高,非但不是太监,相反是个文武全才。

借这个问题,不妨来深入地讲一讲。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由赵高的姓氏可以推断,赵高的父系应该是赵国王室的疏族。

何为王室疏族呢?
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之间频繁结盟换约,为了表达诚意,约束对方,相互之间往往以王室公子作为质子。这些押在别国的质子,大多都是不受国君宠爱,遭到国君疏远的王室边缘人。

那年月,王室公子一旦被选定为质子,一辈子基本上也就毁了,能逆袭的是少数,多数都是长期滞留异国他乡,要么穷困潦倒,至死无法归国,要么中途就被迫害致死了。

赵高的祖上,大概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不幸公子,因为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最后就彻底滞留在了秦国,再一娶妻生子,后代也就成了与普通庶民无异的秦人。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这两个字一度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东汉时期有人借题发挥,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做了太监,他老婆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后来也受宫刑去势,成了太监。

1975年,《睡虎地云梦秦简》出土后,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根据这批秦简推断,“隐宫”一词应是“隐官”的误写。1983年,《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后,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秦朝“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与宫刑完全没有关系。

明确了这一点,赵高的身世极可能是这样的,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获得赦免后由于受刑后身体有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见人,后来就一直在隐官(劳动作坊)中劳作生活。

赵高的父亲,极可能是在隐官工作的下层文法官吏,在隐宫任职期间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后来生下了赵高兄弟。

做这样的推断,是有依据的。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是大秦的国策。赵高成年后之所以能够走文法入仕的路子,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子承父业,他父亲就是文法官吏,而不是什么太监。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后,生于秦国都城咸阳。明确了这个时间点,可知他与后来的秦始皇嬴政是同龄人,嬴政只大他三岁。更为巧合的是,亡秦的赵高和建汉的刘邦,竟然是同岁之人。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官吏的社会地位最高,男子十七岁成年后,要想入仕,无外乎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

赵高走上仕途,可不是割一刀,进宫成小太监那样不堪,某种程度上讲,他走的是大秦“学霸”的路子。

秦朝的法律规定,成年男人出任官吏有两条途径,一是杀敌建功,一是入学室学习,然后接受选拔考试。

所谓学室,就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都城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以及法律。学满三年后,所在学室会举行资格考试,能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授为史,并可参加全国初等选拔考试。

全国初等选拔考试在各郡举行,答卷送到咸阳,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县令秘书,更关键的是,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参加高等选拔考试的资格。高等选拔考试将选出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任尚书卒史,官虽不大,却有机会见到秦王。

赵高就是这样进入秦宫的,十七岁以文法官吏子弟的身份进入学室,三年后参加资格考试,被授为史,继而又参加全国初级选拔,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出任令史。锻炼三年,再参加高等选拔考试,又考第一,从而进入秦宫,担任尚书卒史。

可以说,赵高是大秦全国公务员考试的当年状元。

这时候的赵高多大呢?

大概二十三岁左右,而且赶上了好时候。

此话怎讲呢?

赵高进入秦宫,大概在秦王政十三年左右,这一年,嬴政二十六岁,亲政了五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从赵高随后的表现看,用学霸来形容这厮居然是远远不够的。

秦朝文法官吏的升迁,多要例行考核,积年累进,少有捷径可走,可赵高后来居然就以极快的速度从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了,而且还是以秦王嬴政直接破例提拔的方式,而且让他担任的还是极其重要的中车府令。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就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秦王的车马侍从长,这个职务不是秦王的绝对心腹亲信,不能担任,不是大内高手,不能胜任。

能赢得秦王嬴政特别的赏识信任,赵高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真才实学。论书法,整个大秦除了李斯,无人能出其右;讲文字小学的造诣,他著的《爰历》六章,是大秦官定的识字课本;比法学,那是他的老本行,绝对的专才、大家。

如果与后世乾隆朝对比的话,赵高可以说是升级版的和珅,情商、智商、学历、执行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按说,这样的人才应该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模样才对,但赵高又一次颠覆我们的认识。

秦朝的中车府令可不是知识分子能干的差事。秦法有规定,驾驭车马的合格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内,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引八石强弩,在驰骋中能前后左右开弓。

对一般合格的车士尚且如此要求,中车府汇聚的尽是大秦车士的精华,而中车府令又是这批精华的统领,想想看,赵高的“武功”得多高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以二比一的比例实景展现了始皇帝车驾的样子,驾车的车士佩剑置弩,那叫一个威猛无比。

由此可见,赵高不仅是大秦一流的文士,还是大秦一流的武士,绝非一个上不了台面的阉人。

客观地讲,赵高后来要是没有黑化,他的仕途之路比李斯更标准,更光鲜。

说到赵高的黑化,源头在哪里,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史家多认为,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秦法,获大罪入狱,当是他黑化的源头。

赵高获罪入狱后,始皇帝命蒙毅审理。

蒙毅审理的结果,赵高应判死罪,解除官职,听候行刑。

由于是始皇帝身边的人,事关重大,蒙毅审理后不敢自作主张,后将案情及审理结果呈请始皇帝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最后不仅下令赦免了赵高,而且恢复了其中车府令的官职。

但这一份幸运没能净化赵高,而是黑化了他——经这一遭鬼门关,赵高恨透了蒙氏兄弟,也更加体会到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世事难料,这一切最终促使他一步步蜕变成小心翼翼、伺机而扑的野心家。

为什么说赵高死而秦亡

根据《史记》所述,贾谊认为子婴是使秦朝完全灭亡的人物。他在一篇论文中认为:只要子婴有“庸主之材”,加上中规中矩的辅佐,秦仍可保守关中地区。司马迁本人在《秦始皇本纪》亦对贾谊的论文表示赞同。

东汉史家班固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秦二世死时,秦朝已不可救;子婴虽然无能为力,但杀死赵高的决定已证明他已尽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予以同情和尊重:“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

秦二世三年,中丞相赵高知道自己已位高权重,以指鹿为马排除异己后,派女婿咸阳令阎乐发动望夷宫之变,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

胡亥自杀后,赵高拿皇帝印玺打算自立,左右伙伴、百官都不服从;要上殿登基时,大殿三次仿佛要崩塌,赵高于是知道天意、群臣都不服。同时,赵高也派使者联络攻破武关的关东起义军首领刘邦,约定与关东诸侯共同瓜分秦国,自立为王,但遭到刘邦的拒绝。赵高于是召集秦朝群臣和诸公子,打算立公子子婴为王。赵高认为山东六国都已经复国,秦国疆域日益缩小,称帝徒有虚名,应像过去一样称王,子婴于是在赵高和群臣的迎立下登基,为秦王子婴。

赵高让子婴斋戒,然后到宗庙祭拜祖先,接受秦王印玺。子婴斋戒了五天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说:“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死秦二世,害怕群臣诛杀他,就假装以大义为名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和关东诸侯有约定,由他消灭秦国宗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让我斋戒,参拜祖庙,这是想趁我在祖庙的时候杀死我。我就推脱说有病去不了,丞相一定亲自来我这里,当他来的时候我们就趁机杀死他。”

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前往,子婴坚决推辞,赵高果然亲自来请子婴,说:“国家大事,你怎么能不亲自前往呢?”子婴就在斋戒的宫室里派宦官韩谈刺杀了赵高,同时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示众。

秦王子婴元年十月,刘邦的军队攻破武关,到达灞上,兵临咸阳时,派人劝子婴投降。此时群臣百官都背叛了秦国,子婴于是和妻子和儿子用绳绑缚自己,坐上由白马驾驶的白色马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的白装束,并携同包括玉玺和兵符在内的皇帝御用物品,在轵道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子婴在位46天,秦朝灭亡。

子婴投降后,樊哙提议杀死子婴,但刘邦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

一个多月后,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的部将曹无伤向项羽称刘邦将以子婴为相而自立为关中王,结果项羽设下了鸿门宴。

项羽进入咸阳后,将子婴和他的妻子和儿子杀死,还杀死了秦诸公子宗族,并在咸阳进行了屠杀,火烧秦宫室,掠夺秦宫的女子,将秦国的珍宝金银分给了诸侯。

赵高的动机是什么

《秦时明月》这部动画片,各种能人异士汇聚一堂。这些人分别属于不同的势力,错综复杂。保秦势力和反秦势力,犹如上演了一个大秦版本的《封神演义》。

在这众多的角色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阴阳家的东皇太一。一袭黑袍,一副黑色面具,一出场就带给我一种《星球大战》中达斯维达的感觉。面具之下,究竟是谁?

电视剧版《秦时明月》,东皇太一的真实身份就是赵高。如此一来,赵高的动机不言自明,所做的一切自然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这部影视剧的情节,看着还算过瘾。只是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儿孙们会怎么看待?他们对秦朝那段历史会有着怎样的了解?

对于赵高的动机,郭沫若也有一部作品。郭沫若在1942年发表过一个剧本,原名叫做《筑》。之后经过修改,改名为《高渐离》。

赵高在剧本里面通过对高渐离的多处台词,详细地讲述了赵高的动机。

赵高:我本来是赵国的公族余子。我的父母在长平之役被俘虏了。父亲受了宫刑,不久便死在隐宫里。那时我还在母亲的怀里,是我们的母亲在隐宫里一胎生下了我们弟兄三人。……

赵高:……只是我们采取的方法不同。像你的朋友荆轲那样,轰轰烈烈地单独行刺,我也佩服。不幸他是失败了。……即使他就把秦始皇帝刺死了,那怎样呢?……秦始皇帝的罪恶,不是秦始皇帝一个人造成的,秦始皇帝之外还有无数的秦始皇帝,他还有他的爪牙,有他的子孙。……

赵高:我是另外选择了一条路。我把我自己牺牲了,我把我自己腐烂了,就像把一团锈了的铁加在好铁里面一样,我要从这内部来把秦国腐烂。……

赵高:……秦始皇帝知道我有力气,也知道我懂法律,想要用我,但又不放心。因此我才自己请求受了腐刑。就这样,我便当了他的宦官,当了他的中车府令。……

赵高:……我得到了秦始皇帝的信赖,他叫我做着他最宠爱的少子胡亥的老师。我这个老师,说起来真是天晓得。我专门做着昧良心的事,我要把一个孩子腐化。为了要报仇,我实在也顾不着什么良心了。……

赵高:蜜蜂都还有刺呢!蜜蜂刺了人,把自己的刺放进人身上去了,他自己是会死的。我就和这一样,我是把我的生命,把我的一切,都集中在这报仇上面的。报仇就是我的生命。……

赵高的动机就是要从内部把秦国腐烂!郭沫若之所以这么塑造赵高,是基于郭沫若对赵高的研究。郭沫若在他的《人物研究》是这么看待赵高的——赵高实一深心人,其对秦皇父子出以深谋远虑之内部破坏,实为其父母及赵氏复仇也!

郭沫若对赵高的这种论点,并非是出于他的独创。由于后人眼中的秦朝不断地被黑化,混乱秦朝的赵高渐渐地被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正义之士。

谭献《复堂日记》有《咏赵高》一诗:“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把灭秦的首功给了赵高。

谭献还有《阅《古逸史》》一诗:“大贾灭赢凭女子,奇谋与汉讵萧曹?留侯棰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并附有“赵高为秦公子,抱忠义之性,自宫为赵报仇。张良大索时,即避赵家。”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到处搜捕张良不得,皆因为张良藏匿于赵高家中。

缪荃孙在《云自在龛随笔》中也记载:“赵高是病废,非刑余。张良击始皇不中,大索十日不得,盖匿高所也。”此说一反赵高身受宫刑之说,改为因病而致功能不全。张良藏匿赵高家中则与上同。

其它还有赵高“自宫以进”等说法,大致都有复仇、藏匿张良等事。

这些说法来源及出处,钱钟书考证:一是多在赵高家乡流传;二是多出自《史记索隐笺言》一书。

《史记索隐笺言》一书,尚有“鹿马计胜长平战”之语。赵高的“指鹿为马”,与白起的“长平之战”孰高孰低,不言而喻。由此可见该书对赵高的褒赞已是不遗余力。

钱钟书认为,《史记索隐笺言》和《古逸书》“皆不经见”,并且“自惭陋之不知”。以钱钟书之博学,尚且不知有此一书,应当是其人笔记之说。即便有人出此一书,亦当作为孤证不立。钱钟书一句“自惭陋之不知”,便胜却郭沫若无数!

目前关于赵高最为权威的记载还是《史记》。《蒙恬列传》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这条记载是目前唯一关于赵高身世的记载。

赵高只不过是赵国贵族的疏远族人,其实祖上也并不是多么显贵。有人考证,秦赵同族同宗,赵高其实是秦国王室远亲。此一家之言,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不予采信。

有人考证,“隐宫”是“隐官”之误。出土秦简有“隐官”一词,并不能就此证明《史记》中“隐宫”就是“隐官”的笔误。即便两者必有一误,那究竟是《史记》的“隐宫”笔误,还是竹简的“隐官”笔误?此说臆测成份极大,故不予采信。无论赵高生于“隐宫”还是“隐官”,除了是否为阉人之外,其卑贱身份则是一样。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世世卑贱的赵高生母,能否给赵高灌输为赵国复仇的思想?根据秦朝晋升的律法,叮嘱赵高努力摆脱贱籍,这倒是可能性很大!

观赵高之行,也不像是处心积虑为国复仇。既然要处心积虑为国复仇,必然不会在没有绝对权力之时贸然行动。犯下重罪,险些导致自己被蒙毅处死,当是地位提升之后的膨胀之举。赵高真的有叛国的举动,秦始皇断然不会赦免与他。

不管是《史记》记载篡改诏书,还是《赵正书》记载秦始皇立胡亥继位,赵高都是由胡亥继位开始走上了权力巅峰。

纵观赵高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从一个贱民走上权力巅峰的赵高,毫无深远的政治谋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赵高只有走一步看一步,处处采取最低劣的办法——杀戮。

赵高毫无动机可言,只是一个鼠目寸光的政治小丑而已!

本文参考:

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高渐离》、钱钟书《管锥编》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赵高的身份和来历

赵高,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当时在国家权力达到史上最强的时候,却出现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宦官(赵高)专权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大秦帝国(全新插图珍藏版)》的作者孙皓晖老师在四月份的微访谈中曾经提及,秦始皇生前不立皇后、不立太子的做法实际上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权力机构的认知,可以说是一种超时代的创举。然而这种创举也让尚不能理解它的人们在权力机构面临危机的时候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在赵高掌握了权力、野心开始膨胀的时候提供了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赵高专权的出现,和始皇帝开创的尚不能被人所认知的制度也是不无关联的。

秦时明月的赵高是什么实力他的能力是类似剑客还是阴阳家

大家好,这里爱看秦时明月的米迦。

秦时明月的赵高是什么实力?我认为赵高在动画中的定位更偏向一个阴谋者,其和历史上赵高本质是一样的,他甚至不会武功,或者会一些皮毛功夫,而赵高要真论实力我认为可能都没有公输仇高,赵高真正厉害的在与他的攻心之术。

就拿赵高手下的六剑奴来说,很多人都认为只在实力至上的地方,统领的人也必然是掌门级高手,其实这个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印象。

我们拿动画中赵高是如何收服六剑奴,原动画中大致这么介绍的,多数剑客为了追求更强大的力量,可以放弃了除自己外的一切,而赵高呢也有一个习惯,他每收一名杀手就送他一把上古利刃,中间负责下命令让他们不断杀戮,让这群剑客成为纯粹的剑的奴隶,赵高抓住这群剑客所渴望的东西,好,你想要力量我给你利剑,而你也要为我效劳,然后慢慢把他们变成了自己最强的棋子,而就论权谋赵高可以说非常之强了。

而从前传天行九歌中罗网之一组织就已存在来看,都是极有可能就是当时吕不韦所掌控,吕不韦大家都知道一代政客,不也主管许多强劲杀手,包括连年轻卫庄都差点秒杀的玄翦等人吗?

在把动画和历史进行一个结合的角度来看,赵高就妥妥一宦官,不要说功夫,稍微一个练过家子的可能都能把赵高打个半死的,但最后依靠各种谋略支走扶苏、蒙恬,扶持二世,而这也正是赵高最厉害的地方之一。

而通过什么上面分析,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就很明了了,赵高他就是一个搞阴谋的的政客,他的能力在于他的谋略,赵高不属于剑客和阴阳家的任何一方。

最后放一张关于秦时的美图。真的很不错哦。

好了,本次文章就到这里介绍了,谢谢大家观看哦,顺便求个点赞转发,您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对我最大支持和鼓励。

赵高凭什么能玩弄李斯

赵高和李斯联手逼死了公子扶苏,扫除了他们掌握大权的最大障碍。但是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是没有朋友的,只有互相利用和互相防范。

赵高是内廷的最高长官,李斯是外廷的最高长官,两人都想掌控大局。内廷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跟皇帝最亲近,这也就意味着和权力靠的最近。所以赵高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可以阻断李斯与皇帝的联系,自己又可以在皇帝跟前说李斯的坏话,天长日久皇帝也就失去了对李斯的信任,这个时候赵高再对李斯痛下杀手就易如反掌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