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明朝长陵为什么叫长陵

本文目录

  •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 明朝长陵为什么叫长陵
  • 明十三陵分别是明朝哪些皇帝与皇后的陵寝
  • 北京故宫博物馆与十三陵各有何特点哪个更推荐去
  •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其他几位葬在哪
  • 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称帝后共有14位皇帝,为何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历代帝王及嫔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视为神圣之地。在当时,只有皇家身份尊贵的人,才有资格葬入这里。

但是有一个奇异现象:在明十三陵中,竟然有一座太监墓。那么,这位太监是谁?怎么会葬在这里?能葬入皇家陵园,可见在这位太监的身上,一定藏着非同一般的惊天故事。(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获得!)

首先,峰子哥来简单介绍一下“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的皇家陵墓群,规模宏大,占地120多平方公里,坐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这里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照片都只是冰山一角)。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因其四叔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夺了皇位,南京城破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所以没有帝陵。

于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五月,天寿山这一块地方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以及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在总览图中,每个皇帝“某陵”字样,放大后都内容繁多)


其实,明十三陵埋葬了两位太监,一位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另一位太监姓名已无考,不知道是谁。而这个太监王承恩,他的身份和故事颇为详细,清朝帝王曾亲自为一个太监的他撰写碑文,还树碑立传。

那么,这个王承恩生前发生了什么?


其次,峰子哥来讲讲这个王承恩

在明代,宦官是一股盘踞于大明王朝权力核心的政治力量,他们与核心权力人物皇帝们,朝夕相处,进而获得宠信,多是狐假虎威,权势冲天。

在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比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个个权倾朝野,有的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宦官专权、作恶多端的现象,在明朝也尤为常见,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当然,其中也有载入史册的著名好太监,比如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以及还包括峰子哥下面要讲的十三陵太监墓的主角——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朝最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太监。他的直属上司是就是著名的大太监曹化淳,王承恩为人忠心谦逊,深明大义,且无野心,算是一个特例,他完全不同于明朝历史上那些弄权、狡诈、满腹坏水的大太监们。

因此,忠心事主的王承恩,逐渐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有代为“批红”大权,被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引为心腹太监,信任有加。王承恩,可谓已权倾朝野。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644年3月15日,闯王李自成率大军,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师北京。

一直忠心跟随崇祯帝多年的太监王承恩,被崇祯帝委以重任,担任兵马提督大元帅一职。王承恩临危受命,亲自上阵督战,其间还亲发炮弹,与敌肉搏,誓于北京城共存亡!


其三,峰子哥来讲讲王承恩的结局

怎奈寡不敌众,大势已去。

当闯王李自成大军围困北京城时,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明朝很多大臣将领,纷纷选择了避祸,或冷眼旁观,或者投入敌人怀抱献媚。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进攻京城。北京城内外喊杀声一片,即将城破,在这千钧一发的危亡时刻,还有一个太监带领最后的亲兵在城墙杀敌,而这个太监就是王承恩。据史书记载:“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据史载,崇祯帝是个十分勤政的皇帝,每天批阅大量奏折,想努力挽救这搜即将沉没的巨轮,但怎奈大明王朝传到他手里时,已是积重难返,加之他虽拼命勤政但却能力有限,又有些刚愎自用以及个人性格原因,只能见王朝灭亡,而回天乏术!

19日京城被攻破,彻底绝望、近乎疯癫的崇祯帝,下达了最后一道圣旨:为后妃免遭闯贼凌辱,令周皇后等一众嫔妃全部自缢殉国。崇祯宁死不做俘虏,也不愿其他皇族沦为俘虏,于是崇祯帝持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刺伤长平公主,血溅后宫。

随后,龙袍尚残留飞溅血迹的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一步步登上了北京的煤山(景山)上。崇祯看着满城烽火狼烟,心如死灰,悲壮写下血书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德薄匪躬,然皆诸臣误朕,致死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帝在一棵老歪脖子树上,上吊殉国,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死,明朝灭亡。

太监王承恩,以头撞地,痛哭失声,万念俱灰,向崇祯帝的尸体重重的叩拜数下后,亦上吊而死,追随崇祯帝而去。(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在崇祯帝生命危难的最后时刻,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还誓死忠心跟随,不离不弃,而昔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爱表忠心的满朝文武们一个个都不见了。


其四,峰子哥最后来说 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的过程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全城搜罗崇祯帝的尸首,并发出悬赏通告:有找到崇祯帝尸首者,赏金封侯。结果三天后,才找到崇祯帝及周皇后尸首。

公元1644年4月4日,为笼络人心,李自成遂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草草归葬于田贵妃之墓,并改称“思陵”,并特地将一代忠宦王承恩,陪葬在崇祯帝陵侧,让他永远守护着崇祯墓。

后来,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为王承恩此举震惊和感动,在为崇祯皇帝发丧时,特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亲自为一个前朝太监撰写碑文,碑首刻有“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御制旌忠”。

如今的王承恩墓,仍静静的躺在思陵的旁边,这里早已杂草丛生,鲜有人来,但峰子哥每次看到一幕,都感觉心生凄凉,不免在想:无论是王朝末路,还是帝王之过,都不是一个太监的错,他只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角色,而没有见主人危难而吃里扒外。这里埋着一个忠魂,默默无闻。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更多有趣历史!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交流!版权声明:原创版权、侵权必究。谢谢!】

明朝长陵为什么叫长陵

谢悟空邀答!首先解释一下,陵号是现任皇帝起给前一个死去皇帝的。人们平常知道的十三陵号的陵号的意思如下:

长陵:明成祖朱棣,“长久、久远”;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知质有圣”;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大、光明、仰慕”;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富饶,行宽政,百姓安居乐业”;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美好”;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安稳、平安”;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安乐、昌盛”;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遐、远”;

昭陵:明穆宗朱载垕,“明、光”;

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安静”;

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善、福”;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正大光明”;

思陵:明思宗朱由检,“思念、追思”。是清朝给定的,也表示他们对崇祯皇帝的追思痛悼。

还有一个误区是:十三陵里面其实是有十四个皇帝的。在十三陵有一座景泰陵,这座陵墓是真正当了7年皇帝的朱祁钰的墓葬。由于明英宗复辟,取消了他的皇上资格,也没有给他的陵墓命名陵号,所以,一般用他的年号代替陵号。也就是说,所谓十三陵,实际上是十四陵。另外,还有比较出名的凤阳明皇陵和南京的明孝陵。这样加在一起也不过十六陵。实际上,明朝是有十九座皇帝的陵墓,除了上面的十六个之外,还有明祖陵,是朱元璋为他爷爷以上的祖宗修建的。明显陵,是嘉靖黄帝为他父亲修建的。后来在明孝陵旁边,又发现了一座陵墓,经过考察,结合史料分析,是朱元璋早逝的太子朱标的坟墓,目前被命名为“孝东陵”,所以加起来共计十九座皇帝陵墓。

重点说一下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碑文的陵墓,其他的陵墓似乎表达了一种功过是非后世自评的意味。

明十三陵分别是明朝哪些皇帝与皇后的陵寝

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安葬在北京北部的山谷中,即明十三陵,为国家5A级景区。其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整个十三陵陵区的建制都依循南京明孝陵的规格。

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从破土动工开始到修建完毕,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朱棣派风水先生看中了燕山山脉的一个支脉,赐名天寿山,选中了十三陵的位置。这一天是公元1409年6月20日,直到18年后陵寝殿宇的主体工程才基本宣告完成。这个建成后的陵墓就是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一座。

【长陵】已开放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徐达之女)

【献陵】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

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诚孝张皇后

【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和孝恭孙皇后

【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英宗朱祁镇和孝庄睿皇后钱氏

【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孝贞王皇后

【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孝康敬皇后张氏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孝静毅皇后夏氏

【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是十三陵中结构最精美的一座。

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明世宗孝恪皇后杜氏

【昭陵】已开放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孝懿李皇后

【定陵】已开放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

【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孝元贞皇后郭氏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和明熹宗懿安皇后张嫣

【思陵】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思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画像

【神道】已开放


欢迎关注知乎‘雲绯’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北京故宫博物馆与十三陵各有何特点哪个更推荐去

它俩的特点,一个是皇帝生前的家,一个是皇帝死后的家,至于谁更值得去,小君个人觉得如果你时间允许的话,两个都可以去,毕竟十三陵真的是很难得的能下到地宫里去看的。

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小君建议看故宫博物院可能最佳。

故宫和明十三陵的特点

首先纠正题目中的一个错误,不叫“故宫博物馆”,而是“故宫博物院”,馆和院差别老大了。

关于故宫的特点,小君最简短的给大家讲清楚:

1、故宫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家,它的建筑融合了满、汉、藏、蒙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浓缩的体现。

2、故宫的格局采取“前朝后寝”(如下图)

前面是办公地儿(太和、中和、保和殿)

后面是皇帝后妃的生活区(乾清、交泰和坤宁+东西六宫)

最后面是小花园御花园

3、故宫整个儿体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的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都体现的是最高等级,庭院深深,故宫的建筑以三大殿为核心向两边铺展开来,是我们传统家族观念的体现,一个家以大家长为核心,紧紧团聚。

关于明十三陵,我想它的特点也很明显:

1、它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同时还葬着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它的基本规制(如下图)

2、现在大家可以近距离看到的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即万历皇帝的陵墓情况(如下图)

这处地宫已被考古人家挖开,里面展现了明代皇帝的下葬方式,什么金井、棺椁都可以看到。

3、定陵还给大家展现了很多出土陪葬文物,比如:

(金丝翼善冠)

反正如果各位时间允许的话,建议两个地儿都看看,十三陵的位置比较远,得抽出一天时间去,故宫也得抽出一天,不过现在天气冷了,十三陵的地宫肯定非常冷,小伙伴们要去的话记得多穿厚衣服。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其他几位葬在哪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距北京中心天安门广场只有50公里。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家陵园,埋葬着明朝自成祖迁都北京后的十三个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太子等人。明十三陵地区属于太行山燕山山脉余脉,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是个盆地中间有小河流过环境优雅风景优美。明十三陵是我国现存最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5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分布图)

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开始修建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前后一共持续了230多年。其中有埋葬着明成祖的长陵、仁宗皇帝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崇祯皇帝的思陵。

明朝公认的皇帝有十六位除了埋在十三陵的这十三个皇帝外,还有三个皇帝一个埋在南京一个下落不明一个被以亲王礼仪葬在北京西山。

第一位没有埋进十三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城外紫金山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濠州人(今安徽凤阳)。元末红巾军领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幼年家贫以给地主放牛为生。十几岁时朱元璋遭遇大灾亲人死的死逃的逃,自己也被迫入皇觉寺为僧以换取生计。随着元末社会的天灾人祸愈演愈烈慢慢的出家人的温饱也得不到保障了,社会动荡皇觉寺的信众越来越少收入也锐减。最终主持不得不遣散徒众,让大家外出化缘其实就是去到处乞讨。

(明太祖朱元璋像)

朱元璋只得到处流浪,在流浪的日子里朱元璋见到了贪官污吏的贪暴残虐和底层百姓的民不聊生。于是朱元璋就参加了反元的红巾军,参加义军的朱元璋受到濠州义军领袖郭子兴的赏识,逐渐受到重用并且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并在儿时小伙伴汤和、徐达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强大起来。

(元末群雄割据形势图)

1356年朱元璋攻克元朝江南统治中心集庆路,并将其改为应天府(今南京)。随后朱元璋逐渐消灭了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和元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统一南方地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于此同时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

洪武元年八月徐达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上都元朝灭亡。随后朱元璋又派兵多次北上攻打元朝残余势力,并且接连占领两广云贵川地区统一全国。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于民休息奖励垦荒,经过多年战乱的经济逐步恢复人口上涨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又大力打击贪官污吏甚至规定官员贪污60两就要斩首,严重的甚至要剥皮实草。但是虽然朱元璋大力治贪处决了很多贪官污吏,但是治贪效果并不明显贪官污吏还是层出不穷。

(明朝疆域图)

朱元璋晚年大兴冤狱,大力清洗功臣宿将株连甚广。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之职,下令六部直属皇帝本人加强了皇帝集权。朱元璋又效仿汉高祖分封自己各个儿子到边境地区为藩王,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一方面拱卫皇室。这些藩王手下握有军队还有相当一部分独立权利,这也造成了藩王的尾大不掉,以至于造成了后来燕王夺位的靖难之役。

1398年一代枭雄朱元璋病逝于应天府,享年71岁,庙号明太祖。谥号高皇帝,葬于南京城外紫金山明孝陵。由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亡,所以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明孝陵神道)

第二位没有埋进北京十三陵的皇帝,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重用文臣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为了巩固皇权消除藩王做大的威胁,他们向朱允炆提出了“削藩”的主张。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造成藩王们的不满,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乘机打着奉天靖难的名义起兵反抗。

(建文帝像)

由于国初的那些朝廷名将都被朱元璋清洗掉了,以至于朱允炆无人可用最终重用志大才疏的李景隆为帅错失了平叛的最佳时机。双方互相攻伐四年之久,最后燕军孤注一掷直捣南京。很快打到南京城下,城内的李景隆等人打开城门迎接燕王入京。南京皇宫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宣布建文帝自焚而死。

(靖难之役形势图)

燕王朱棣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不承认建文帝的正统地位。直到万历年间才恢复建文年号,南明弘光政权时福王才追尊为惠宗让皇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故又史称明惠帝,后世多以年号称呼其为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像)

由于明成祖朱棣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帝位,再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对太监指认所谓建文帝的尸体只是草草处理。《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关于这具所谓的建文帝尸体葬在何处后世也无明确记载,也不为世人所承认。后世也多次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不过始终无法确定建文帝究竟流落何地?葬在什么地方?

最后一个没有葬进十三陵的是景帝朱祁钰,又称景泰帝。景帝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埋进十三陵的皇帝,这都要从他和哥哥明英宗的恩怨说起。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明英宗继位初期由祖母张太皇太后辅政,张太皇太后重用三杨内阁朝政比较稳定。几年后随着张太皇太后驾崩,三杨也陆续死去。朱祁镇亲政后,重用大太监王振搞得朝政日益腐败。

1449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率领20大军号称50万北征瓦剌。由于指挥混乱大军在怀来土木堡遭到瓦剌攻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随行的大臣也大多死难。王振被樊忠所杀,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变形势图)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下震动,孙太后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主持大政。这时北京人心惶惶有大臣主张南迁避祸,这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大声呵斥南迁动议。于谦力主抵抗人心初定,朱祁钰命令于谦主持北京保卫战。

为稳定人心群臣拥戴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改年号景泰。在于谦的主持下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双方的斡旋下朱祁镇被放回北京。朱祁镇被放回北京受到新皇帝的被猜忌,被软禁在南宫七年。

(景泰帝像)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病重,由于先前景泰帝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夭折。这时候景泰帝病重并且没有太子,武清侯石亨左都督张軌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合谋政变。他们砸开南宫大门拥戴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削去景帝帝号,迁往西苑。并且逮捕了景泰帝的亲信大学士王文和挽救明朝的大英雄于谦,最初英宗不想杀死于谦但是在徐有贞等人的力主之下,还是下令处死于谦王文。

景泰帝迁到西苑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三十岁。明英宗深恨景帝下令仅仅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金山口,谥号曰戾。

(景泰陵碑)

明英宗死后宪宗继位,宪宗为叔叔景泰帝恢复了皇帝的名号。并下令将陵墓扩建为皇陵,嘉靖帝时改建陵碑并将亲王的绿琉璃瓦改为天子所用的黄琉璃瓦。但是景泰陵的规模很小,远远不及十三陵的任何一座。清代逐渐荒废,文革时期宝顶也不复存在仅存陵碑。1979年被北京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以逐步恢复。

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称帝后共有14位皇帝,为何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明朝共有十四位皇帝,而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明代帝王墓葬群只有十三座陵墓。是哪位皇帝没有进群?他又葬在哪里?这就引出了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这异母兄弟之间有情更无情的故事。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九岁即位,帝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和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国老操持。四位老人治国有道,当时的明朝欣欣向荣,国力鼎盛。

随着四位老人相继去世,热血青年朱祁镇开始着手处理朝政,胸中颇有一股治国安邦的豪气。当时北疆的瓦剌,日益壮大,时不时南下侵扰明朝疆域,瓦剌的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宦官王振对瓦剌的行为极为不满,因而减少了对瓦剌的赏赐,没想到也先以此为由,大举南侵。

“你来我就打,正是我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朱祁镇在制度、纪律、组织、后勤皆不完备的情况下,在不知瓦剌军队主力方向的情况下,迅速集结二十万大军,两日内匆忙出兵讨伐也先。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朝中大臣及太后极力劝阻,英宗全然不听,为了表示他御驾亲征保家卫国的决心,在出发前,他册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让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

最终,朱祁镇的草率鲁莽使这次北伐失败得比想象中还要惨烈。明军在土木堡遭到伏击,全军近乎覆没,随军的52名朝中大臣战死,武器辎重等全部被瓦剌所获,英宗朱祁镇本人被瓦剌俘获。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剧照)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消息传到北京,紫金殿上朝臣哭作一团。朱祁钰也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朝臣建议太后,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俘瓦剌的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的一年内,重用于谦及石亨、杨洪等将领,击退了瓦剌也先的几次进攻,打了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也先挟持太上皇朱祁镇想赢取明廷的阴谋被粉碎,没办法,也先又想到与大明求和,他自认为手里捏着朱祁镇这张王牌,却没捞到半点好处,此时只好同意放太上皇朱祁镇回去。

(明代宗朱祁钰剧照)

太上皇要回来了,此时的代宗朱祁钰是什么心情呢?

《明史列传》记载: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大臣们商议把太上皇接回来,朱祁钰不高兴了,说:“我本来不想当皇上,是你们当时极力簇拥推朕上位(意思是现在却要推我下台)”,于谦听后,从容的说道:“天子之位已经既定,别人是不可能撼动的。我们应当立即迎回太上皇,如若不然,万一太上皇再有不测,你我有愧啊,”代宗听完于谦的话,才变得高兴起来,说:“听你们的,听你们的。”

(代宗朱祁钰剧照)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代宗朱祁钰拿得起却放不下,哥哥朱祁镇的回归对他是极大地威胁,代宗从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架不住群臣的热议奉迎,他于是派李实、杨善前往查探虚实,没想到,杨善趁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了。

关于皇帝哥俩见面的场景,历史说法不一,无论是嘘寒问暖,还是冷言以对,北狩一年的哥哥英宗朱祁镇一回来,就被弟弟代宗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

(英宗朱祁镇与代宗朱祁钰剧照)

南宫的大门一关就长达七年。七年间,宫门被上锁灌铅,锦衣卫常年值守,为了不让人联络朱祁镇,连南宫附近的树木都砍了精光,饭也只能从一个小洞中送入。

为了让自己的一脉世代为君,朱祁钰不但软禁了兄长,两年后执意废掉了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没成想,朱见济没有做太子的命,不久病死。

(代宗朱祁钰剧照)

朱祁钰称帝后第九年的正月,突然重病在身卧床不起,四五天都没能不上朝,并且免去了上元节的百官宴。

与此同时,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已密谋重新拥立太上皇。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率人撞开南宫大门,跪倒在太上皇面前,高呼:“请陛下登位。”太上皇朱祁镇被搀扶着登上轿子,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此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贞的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太上皇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朱祁镇与朱祁钰剧照)

以牙还牙,英宗复位后,废弟弟朱祁钰为郕王,用同样的手段将其软禁在西苑,没多久,郕王朱祁钰就死了。怎么死的?史书语焉不详,详不详没关系,这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郕王朱祁钰死后,哥哥英宗朱祁镇下令将其以亲王礼草草葬在现在的海淀区玉泉山北脚下。这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唯一一座没有进入帝陵幕群的陵墓。它孤零零的坐落在山脚下,似乎已被人遗忘。

最是无情帝王家,历史让这座独有的陵墓诉说着往日皇帝兄弟间的情仇交织。有人说,朱祁镇从瓦剌回来时,只想好好活着,也有人说,朱祁钰没想当皇上,是众臣推举他继位登基,可是,当他们一旦坐上皇帝的宝座,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可见,从古至今,权利能成就一个人亦能毁灭一个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