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何为“知行合一”,能不能具体举例说明)

本文目录

  • 何为“知行合一”,能不能具体举例说明
  •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知信行合一什么意思
  •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 明德尚能,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何为“知行合一”,能不能具体举例说明

知行合一,说的简单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但千万不要误解,先有理论后有实践,或者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知和行的关系,就像灯和灯光。打开灯就有灯光,关上灯即是黑暗。两者本为一体,并无先后,里外之分。

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每天早上刷牙,就是知行合一最实在最经典的例子。因为每个人都深知刷牙带来的好处,所以每天必刷。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尴尬或者不对的地方。

还有一个是王阳明举的例子,说一个人孝顺。其所有的行为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发自内心,非常自觉的行为。比方说,带父母出去玩,没事常回家看看,绝对不会感到有任何的负担,而是非常正常的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聚焦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实都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没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件苦差事。知行合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再大的事,当它变得平常无物,也就到达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当然放到治国平天下上,就要有更高的智慧去运用那些方法和措施。真正大公无私了,绝对能生万法。这也是王阳明一生所追求的致良知。但可叹世上无几人哪!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格物”与“知行合一”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只是说明这两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当然是很简单的。可是,提问题者的意思,显然并不在此。他提问的本意,肯定是想弄懂这两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意思。这要讲明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格物,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观点。此二者,此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格物,是《大学》中提出的概念,所以,要明白格物的意思,必须要对《大学》的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明德,亲民,使自己的人格达到最善最美的境界。这就是《大学》所谓的三纲,也就是三个重点,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需要,八个步骤,称为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把所谓的学问,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其实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小学学的是文字训诂,说白了就是认识字。大学就是讨论人生大道的。大学和小学只是分科不同,并不代表学问低,比如章太炎就是治小学的,也是国学大师。

格物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先抛开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不谈,先从文字学与就是小学的角度上,谈谈点自己的看法。在格物这个词中,物的意思,不需要解释,大家都知道,那么,下来应该了解一下格字的意思。它的义项很多,比如方格,格子,格斗,格开等。而《新华字典》解释,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而且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即物穷理”的说法。也就是说,格有亲密接触,零距离接触的意思。本子上的方格,把相邻的两个空间格开,但是这两个格子是连在一起的。格斗中,你把别人的拳头格开,两个人之间,也是要有接触的。所以,格物,就是即物,就是靠近物,并推究物的道理。

这什么后来格物,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闹的很不清楚呢。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把事和物放在一起研究。事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下的范畴,放在一起研究,一起下结论,就不是那么容易理理解了。因为,物是有形有质的,而事是无影无形的。苏东坡不是说么,人是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所以,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观照中国传统哲学,就会发现哲学的研究,是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的层面,一个是意识的层面。中国的哲学,在发育中,是很早熟的。它在成形之初,就抛开了物质的层面,直接进入到意识的层面中去了。就以格物而论,就是研究事物,若研究的是物,就进入了自然科学领域。若研究的是事,就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就以儒家思想来说,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君子,在于社会领导者,所以,他只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

《论语》中就有一个事情能说明这个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儒家对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太感兴趣的。所以,传统中国社会里,农工的技能,是在民间传承的。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是由民间主导的。而社会科学方面,是受官方主导的。这就造成了哲学的两个翅膀一个硬,一个软。

说完了格物,下面再说“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知行合一,说起来,也很简单。是说,认识和行动实际是一会事。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讨论知与行的关系。在《大学》的八目之一,先说格物,后跟致知。《大学》虽然不是着眼于认识论,展开论述。但这个次序排列。很容易给人一个,格物在先,致知在后的印象。朱熹的理学观点,大体上也是这样。王阳明的时代,理学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官方统治思想。但这个官方的统治思想,肯定是出了问题的。王阳明的志向,就是建立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的哲学框架。这就必须打破朱熹的框架,另起炉灶。但做为儒家,新的理伦建构,必须在经典的框架之内。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原因。因为他可以和朱熹不同。但是,他不可能打破《大学》与《中庸》的框架。

王阳明格竹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儒家的重社会轻自然的特点所决定的。王阳明格竹子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是为了人间大道而进行的。竹子里边会有什么人生大道呢?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王阳明的失败,不代表儒家认识世界的途径有问题。格物在本质上,也不是盘腿坐在竹子面前,盘腿打坐,苦思冥想,就能称为格物了。格物是应该与物做零距离接触的。比如格竹子,就是和竹子打交道,可以栽种竹子,可以砍伐竹子。都可以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比如,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编筐编席。这一切,都是竹子之理。但这些理,不是王阳明想要的。他要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的人间大道。所以,他的格竹子,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的意思大体相类。所不同的是,佛祖悟了,而王阳明在竹林之下没悟。他的开悟,要等到贵州的龙场之后。所谓龙场证道。在证道的过程中,龙场也好,竹子也好,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王阳明自身的人生经历。

总结一下,格物,就是通过对研究,明白事物中包含的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行动是一会事,认识决定行为,行为又加深认识。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王阳明自己的描述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恶从善是格物。

知信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时时存在的, 知行一体是基本规律,不能人为合一,也不能人为分开 。一个认知就反应了一个的行为,一个行为就反应了一个认知。这里有一个疑点:不知道的时候做不到。其实,不知道的时候做不到,本质上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的良知,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一老太在马路上摔倒了,那我们扶还是不扶?按王阳明中的良知出发,从人的本性出发,我们该扶,不扶反而我们就有问题。当然这种思想是好的,是需要弘扬的,但面对不同层次的人及复杂的社会,我们是应该用法,理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再去帮助人,当然特殊情况也需特殊处理。“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引导实践,使其完美融合。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不断思索,不断实践,而非夸夸其谈,不务实业或者光埋头苦干,傻干,工作质量提不上去,不去想为什么?

知行合一适于古代,同样也适用于现代,但它应该是有范畴和底线的,那就是良知还有一样法。思想总是在质疑时,加以完善,从而更适合这个多元的现代社会!

明德尚能,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明德尚能,知行合一’,按现代理解就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既要明白理解并具备高尙的品德,即仁善正义光明磊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要具备和崇尚为人民服务的知识技能,并要知行合一的去实踐执行;而在选择或作为一个干部时既要尊重知识、科技、尊重人才、自已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并能创新的工作能力,更要有全心全意用于实踐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即德智体并重,以德为先;既反对选用白卷英雄、光有好思想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者,也反对有理论有工作能力知行不合一、不认真工作的懒汉,还必须清除只图个人私利为害人民的败类!

这就是我们当今要求的‘明德尚能,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有了自己的心学立言“求理于吾心”。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以及朱子先知后行的弊端提出来的心学核心观点。

由此,本人理解:知行合一并不是所说的先知还是先行概念。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把知和行隔开了,就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而是人对事物认知上的意识与行为整体表现(理解这点最重要)。

在教育领域教学,分开来教导如何认知,如何实践,这并不是知行合一。正确的解释就是一一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首先,为了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正解,只有多举例说明:

01

如:小伙子去相亲,一见面就是属于知,同时反应喜欢上了属于行,这就是一看到女方就自然喜欢上了,而不是看到对方后才产生去喜欢她。

02

又如:我们常说的孝顺了父母,一定是已经做到了孝顺,并做孝顺到了位,才是知道了孝顺。并不是说些孝顺话,尊敬的话,就说知道了孝顺,其实这就是不知道孝顺。

03

再如:知道身上有痛处,一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再说:知道冷,一定是自己少穿衣服受寒了。知道饥饶,一定是自己没有吃饭受饥饿。这就是知和行不能分开的。

其次,综上来论。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例子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二者是不能被私欲隔离开的,否则就是还没有存在真正的知。

如果把知和行看成两回事,那就是知行不合一了。应该要把知和行,认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就是合乎知行合一的意思了。

为此,知行合一是一个认知上的抽象的意识形态表现,是一种高度的唯心论学说。

最后,结论。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是,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知行合一学说谈到的知,就已经包含了有行,要是说行,也就已经包含有知。

这就是正确解释的知行合一,这也完全符合王阳明的唯心论的思想意识。千真万确!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谢谢邀请!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首先要了解一下王阳明是个什么人物再论!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答问和书信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论述的非常清楚。

他发明了古本《大学》宗旨并主张“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这就是格物的由来!

格物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本体之证”,通俗一点说,做什么事心是否得正,本身的一切行为就可以证明,也是心和行合为一体,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知行合一来说,知和行原本就是一个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行动。知就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总之,知行行动不可分开,有知才有行,有行便有知,而知和行为一体,只有一个,那就是良知定能,而知行的行动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致良知。

比如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是尽孝是良知,敬就是敬父母的行为,孝敬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动。格物就是孝敬父母是否真正在良心,本身行动就可以得到证明,也就是格物致知。

以上论述,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意思,也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本质!用当今社会推崇的唯物论观点来说,知行就是一个现象,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感谢邀请!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明朝的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

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 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 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守仁的“知 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

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他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 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他认为:良知,无

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 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 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

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 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功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 的幵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简单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知道并不容易,必须潜心学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方可明辨是非。知道了对错,付诸于行动更不容易,道路不仅坎坷曲折,还会涉及个人情感利益,真正可以一关关闯过去,那一定是个伟大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问利人的人。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四个字概括智慧,忘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