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现在的巜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编辑选稿公正吗?河南历史上的名人都有哪些

本文目录

  • 你认为现在的巜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编辑选稿公正吗
  • 河南历史上的名人都有哪些
  • 明朝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吗
  • 万历皇帝能打赢三大征,为什么打不赢萨尔浒
  •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 有什么神奇的姻缘故事让人相信“命中注定”
  • 古代历史上的人真的会易子而食吗

你认为现在的巜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编辑选稿公正吗

好几年没看过这两种刊物了。一,是觉得他们都是高大上的东西,里面早被一大群名家,圈土占地地,分割完了。普通作者很难有立锥之地。二,是里面所写生活,并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没兴趣看。所以,也就好久不去看他们了。至于说他们选稿是否公正,我倒是觉得不是这方面的问题。而是选稿的原则问题。如果他们的目标不是普通作者和普通读者,如果不选择面向大众,它们就永远只是普通人挤不进去的小圈子。

河南历史上的名人都有哪些

河南地处中原,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古代有老子、庄子等大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也有李斯这样的政治家,更有岳飞岳武穆抗金英雄,军事家。重点介绍几位近现代河南名人:

1.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所以被称为袁项城。清末民初重要军政人物,出身于晚清官僚家庭,屡试不第,捐官出身。发迹于朝鲜,后来因为戊戌政变转向快,受到慈禧太后信任,被任命为山东巡抚。后来负责编练新军,在小站练兵,成为北洋军的创始人。

慈禧太后死后,摄政王载沣掌握朝政,将袁世凯罢免回原籍,他垂钓洹水,等待时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军主力北洋军只有袁世凯可以指挥,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对革命军用兵。袁世凯凭借军队,通过与革命党边打边谈,同时逼宫清政府,终于落得了使清帝逊位、自己担任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的实惠,成为最大赢家。

1915年12月,已经成为终身总统的袁世凯仍不满足,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帝制遭到全国许多势力的反对,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被迫取消帝位,1916年6月羞愤中病逝。

2.徐世昌,生于河南卫辉,期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与袁世凯很早就相识,协助他小站练兵。后来任晚清政府协办大学士、东三省总督等职务。民国时期继续活跃于政坛,1918年至1922年任民国大总统,是北洋时期任期时长仅次于袁世凯的大总统,以“文治总统”自诩。后被直系军阀赶下台。晚年拒绝了日伪拉拢。

3.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1940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敌军包围,严词拒绝敌人劝降,最终壮烈牺牲。

4.彭雪枫,河南南阳人,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1944年,任新四军师长的彭雪枫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5.许世友,河南新县人,共和国开国上将。我军著名猛将,曾经在少林寺出家学习过武术,因此绰号“许和尚”。在红四方面军时就有威名,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了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恶仗。建国后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政治局委员等职务。

最后说一下许世友的家乡,在他出生时还属于湖北省,但是现在属于河南省信阳市无疑,所以说他是河南人没有问题。

明朝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吗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核心问题仍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税收枯竭,以及农民造反所导致。

一、明朝土地兼并的问题异常严重

封建社会的历史始终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兼并周期和朝代的轮回。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建立这个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同一个政权建立的朝代没有超过三百年的,究其原因和土地兼并周期不无关系。一个政权建立后,就同步将包括土地的社会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于是社会开始安定,休养生息。但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特权阶层的存在,他享受特殊的政策,手里掌握更多的资源,因此优势,他们手里的资源越来越多,农民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等到了农民没法养活自己了,他们就会选择造反,然后便是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也不乏一些中兴帝王可以通过改革来对资源进行重新调配,但周而复始,百余年后又是一个绕不开的怪圈。

明朝也不例外,到了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空前高度。广东、福建等地十之八九的人口没有土地,山东、河南、山西、直隶等北方地区,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王王公贵胄的手里,一个普通的小地主家都有几十户佃农。当年明神宗一次性赐给福王就有200万亩土地。你说皇帝有这种需要各州县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明朝的藩王没什么兵权,皇帝能给的只有土地。所以,光各地藩王对土地的兼并都到了令人发指的的地步。

二、明朝的土地兼并为害了大明王朝的根基

蒙古人统治近百年之后,明朝非常重视恢复汉制。为了激发天下人读书的兴致,明朝对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举人资格的免征土地税,从而又加速了土地的集中。如果一个家族有一个人中了举人,整个家族都会将土地挂在他的名下,从而导致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严重降低。后来,因为辽东的战事,朝廷不得不开征新的税种,但这些新税都又转嫁到了拥有土地的少数的不同农民身上。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仍然会坚持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比如东林党控制的土地仍然享受着免税的特权。

明末的社会矛盾已经让大明王朝变得十分脆弱,任何一场天灾人祸都可能让这座大厦轰然倒塌,偏偏又遇到了明末小冰河期,广东、福建都开始下雪。农民粮食几乎绝收的情况下,不造反才怪呢?于是,天下流匪四起,辽东女真人逼近山海关,朝中大臣又各怀鬼胎。大明王朝几乎是四面楚歌。在要钱没钱,内斗不止的情况下,崇祯皇帝魂断煤山,大明王朝宣告覆灭。

明朝土地兼并的结果,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那么简单,因为他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最终在内力和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万历皇帝能打赢三大征,为什么打不赢萨尔浒

努尔哈赤起兵后,萨尔浒之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叫作“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大战以后,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迁都沈阳,将沈阳改称盛京。

可以说,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立国之战,也是他杰出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话又说回来,毕竟明朝有10万大军,努尔哈赤才6万,而且万历皇帝曾经可以打赢“三大征”,为什么就打不赢萨尔浒之战呢?其实还是这么三个要紧的原因。

其一、明朝将领杜松有私心,想抢个头功,没有等大军聚集,就孤军深入

杜松的中路是杨镐的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往这边打过来了。努尔哈赤就集中了全部兵力,迎战杜松。杜松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这次却失算了,遭到惨败。

他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气候非常恶劣。

由于他想抢个头功,居然冒雪进军到辽宁抚顺地区,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没有停顿就分兵两路,一半扎营萨尔浒,另挑选出一半精兵攻打界藩城。

其二、努尔哈赤精通兵法,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道理,他行军打仗最讲究统一号令,万历皇帝集全国精锐,表面上名将精兵云集,却存在不能统一调令的严重隐患

努尔哈赤行军打仗,最讲究统一号令,诚如明军统帅杨镐所料,虽然明军集中全国精锐部队,看似名将精兵云集,却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存在不能统一调令的各种隐患。

因此他将明军分为四路,按照各自的特点特性分军部署。

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明军统帅杨镐还是比较精通兵法之道的。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存在问题。

在林海雪原上行军,其实,往往考验士兵的体力及综合素质,四路大军齐头并进,明军士兵军事素质参差不齐,这一路上就难免有快有慢,再加上明军领兵之将,有的立功心切,纵横数百里,深入后金势力范围后,这个隐患就彻底暴露出来。

比如,明军的杜松,也算是一员久经沙场的猛将,他乌黑如漆,人称“杜黑子”,在打仗时,他喜欢掳起两臂,持着金刀乱砍。

但他有勇无谋,贪功冒进,为此吃过不少亏。杜松这次为了得到头功,不顾大军从抚顺出发时正下着大雪,天气恶劣,却只管快速行军,搞得他的军队人困马乏。

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地界藩城。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是明军主力,已经兵分两路从抚顺出发扑了过来。

努尔哈赤认真分析敌情后,决定集中兵力先攻明军的一路。

正在这时候,他派出的探子来报,说明军的先头部队,由将军杜松率领,已经在萨尔浒山扎营。

努尔哈赤于是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他集中6万八旗军队,去对付杜松3万多人的军队。

杜松在萨尔浒扎营后,留下两万人守营,自己带着一万精锐部队进攻金军。

努尔哈赤见杜松的明军兵力已经分散,暗自欢喜,他先不去救援界藩城,而是集中全部兵力截断杜松部的后路,他趁此机会,集中了四万多人的兵力,一鼓作气攻击萨尔浒的明军大营。

明军听说敌人来了,连忙列好阵势,准备迎战。突然,狂风骤起,尘土满天,顿时天昏地暗,明军赶紧点起火把。谁知道,这又让金军抓住了机会。

明军看不见金军,金军却借着火把的光芒把明军看得一清二楚。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将士们乱箭齐发,射死了很多明朝官兵。

其三、努尔哈赤用“七大恨”,来激励八旗兵报仇雪耻,明军兵分四路,兵力又过于分散,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其最精锐的八旗兵,分步骤地对明军的各路兵马,进行集中围歼

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的首领和将士,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与八旗结下了极大的冤仇,称之为“七大恨”,为了报仇雪耻。

他决定起兵征伐明朝,其实,此后爆发的第一次战争是抚顺之战。

明军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明神宗万历皇帝大怒,遂派出大兵围剿努尔哈赤,企图将他消灭在刚起步的阶段。

  • 朝廷从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调集了约9万军队,对外号称10万。后金的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也不过6万,有些后金的将士得到情报,也不免有些害怕了

明朝为维护其在辽东和全国的统治,对后金政权发动了进攻。

努尔哈赤袭破抚顺城,确实震惊了明廷,次年二月,明廷就出兵8.8万人,还有叶赫、朝鲜援军共11万人,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4路,他们将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老城地区。

四路分别为:西路军由杜松率兵3万,南路军由李如柏率兵2.5万,北路军由马林率兵2万,东路军由刘铤率兵2.8万,而明军统帅杨镐,则坐镇沈阳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努尔哈赤根据奏报,集中全部八旗军队迎敌,西路总兵官杜松率军至抚顺关,努尔哈赤遂以500兵拖住刘铤的东路军,集中兵力先战胜杜松,然后依次包围消灭了其它两路大军。

最后,明朝的南路军在听到其他三路军全部兵败的消息后,不得已撤了回来,这才免遭全军覆没的命运。

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明军各级军官阵亡300余人,军士阵亡45800余人,失去马、骡、驼等共28600余匹。

这就是明朝后期,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之初,明朝有军队十万余人,后金总兵力约六万人,明军在总人数上占据明显的优势。

但是,明军兵分四路,兵力过于分散了,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其最强的兵力,相继对明军的各路兵马进行集中围歼。

因此,在具体的交战过程中,后金兵力都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可以说这次战争,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综上所述,明朝将领杜松有私心,想抢个头功,没有等大军聚集,就孤军深入。

努尔哈赤精通兵法,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道理,他行军打仗最讲究统一号令,明军集全国精锐,表面上名将精兵云集,却存在不能统一调令的严重隐患。

努尔哈赤用“七大恨”,来激励八旗兵报仇雪耻,明军兵分四路,兵力又过于分散,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其最精锐的八旗兵,分步骤地对明军的各路兵马,进行集中围歼。

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缘由,所以,万历皇帝能够打赢“三大征”,最终却没有打赢萨尔浒之战。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说几个毛泽东生活的历史故事——一件衬衣穿了14年,一件睡衣73个补丁,穿着破烂衣服主持开国大典……

众所周知,开国领袖毛泽东生活简朴,清廉如水。

可是他到底有多简朴,多清廉,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

闲话少叙,首先来看两张图。

第一张图是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照片。

第二张图是1962年,毛泽东在列车上照片。 有没有发现什么?

如果你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两张照片里,毛泽东穿的都是白色衬衣,唯一的区别就是1962年这件衬衣领口没有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两件衬衣是同一件。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切就从这两件衬衣开始说起罢。

01、一件衬衣

毛泽东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他这一生中发过不少火,比如刘子善、张青山就曾让他勃然大怒;

比如面对赫鲁晓夫侵略中国主权,他也曾当面怒怼。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很能克制自己的脾气,很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火。 无论是身边的医生护士、厨师司机,还是警卫员,他都很少提出指责。

可是有一天,毛泽东突然大怒了起来,找到身边的警卫员李家骥发起了脾气。

1949年3月27日,李家骥从1949年3月27日,成为毛泽东的警卫员,一直干了12年。

他曾随毛泽东访问苏联,视察黄河、回韶山、上庐山,等等大事都有他的身影,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夹着尾巴做人,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可和肯定。

1953年6月,更是担任毛泽东的警卫员组长。 后来,他响应毛泽东号召去基层工作,离开了毛泽东身边。

就在他临行前,毛泽东找到他,当面怒斥道:

“说!我的衬衣哪儿去了?中南海还能有人偷我的衬衣?!”

原来,毛泽东要接待一位客人,却发现自己平时穿的那件衬衣不见了,于是,他找来李家骥询问。

这一问,李家骥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毛泽东一见他这样,仿佛想到了什么,问道:

“你是不是把我的那件衬衣丢掉了!我不是说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给我丢掉吗?”

毛泽东向来很反对工作人员私自扔掉他的生活物品。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来到北京,住进香山双清别墅。

当时他随行的生活物品中有一个旧脸盆。,这个旧脸盆是个“老古董”,从延安用到了西柏坡,又从西柏坡用到了北京。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旧脸盆不见了,换成了一只新的。 他立刻找来卫士长李银桥询问情况。

李银桥回答说:

脸盆太破了已经不能用了,就换了一只。

没想到毛泽东很生气地说道:

“今后换我的东西要经过我的同意,否则谁也不能换!”

从此以后,这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

身边工作人员都不敢私自换他的生活物品。

毛泽东这一发火,李家骥不敢再隐瞒了,解释道:

“我哪敢丢啊,我见李风华孩子没衣服穿,又见那件衬衣确实是不能再修补了,于是就想用这件衬衣,给孩子改件衣服不是挺好嘛,所以,我未经请示就把它给了李风华爱人,给孩子做衣服了。”

原来,李家骥在为毛泽东整理衣服时,发现毛泽东这件穿了十几年的衬衣,洗的都薄的像张纸,而衬衣的领口早已经磨烂到没法修补,只能剪掉。

李家骥一不小心,将衬衣后背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这衬衣实在太破了,根本就没法穿。

于是,李家骥便自作主张,未经请示,就将这件衬衣,送给警卫班李风华的孩子当尿布。

结果,毛泽东以为李家骥把衣服丢了,发了好大一通脾气。

等李家骥解释清楚后,毛泽东这才转怒为喜, 笑道:

“没丢就行,改给孩子穿,很好。”

最后,这件陪伴毛泽东十多年的衬衣终于“光荣退休”。

不过,李家骥终究还是没舍得将这件衬衣当尿布,又拿了回来,珍藏了很多年。

02、缝缝补补

实际上,毛泽东很多衣服,都是这样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毛泽东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简朴呢?

很遗憾,现在已经找不到资料了。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红军时期。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红1军团红4军,歼灭第49师,俘副旅长以下1674人,缴获各种枪2140支(挺)、各种炮6门、飞机2架,顺利攻克漳州。

而后,红军筹款百万银元,扩军上千,巩固和扩大了闽西苏区。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一眼看见毛泽东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

警卫员十分惊讶,仿佛看到了什么不敢置信的事情。

毛泽东发现这个警卫员一直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解释道:

“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

说着说着,毛泽东还一脸不舍。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有一条毛毯子,是他行军中来御寒的毯子(长征时期,毛泽东分配的御寒物品就是两条毯子,一条薄棉被,一条布床单,一块油布),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了,毛毯子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但他一直将就着用,一路用到了延安。

其实,红军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后勤部门也多次想给他换毯子,但他硬是不要。

他觉得还能用,就这样缝缝补补将就着用过去了。

03、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经过28年的战斗,毛泽东率领人民子弟兵,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按计划,这天下午3时,毛泽东将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正式宣布新中国的建立。 当时,负责为毛泽东整理衣着打扮的贴身警卫员是马武义。

毛泽东和马武义

马武义是从1948年5月开始到毛泽东身边做警卫员的,此时也就刚一年多时间(马武义于1956年11月离开毛泽东,和毛泽东生活了8年时间)。

由于毛泽东有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习惯,因此,按毛泽东的吩咐,马武义要在下午一时要把他叫醒,而后参加两个小时后的开国大典。

当马武义叫醒毛泽东后,毛泽东也显得有些激动,起床、洗脸都加快了速度。

洗漱一番,接下来就是穿衣打扮了。

当天,毛泽东最外面穿着一套黄色中山装。

这件中山装是毛泽东最好的衣服。 料子是美国产的将校呢,这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

毛泽东就是用这些战利品,再请北京王府井有名的裁缝王子清做了一件中山装。

毛泽东很喜欢这件衣服,开国大典就穿它了。

于是,毛泽东穿着这件中山装,举行了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

可是,在这件体面的中山装下,藏着一个令人的秘密。

当马武义拿着一套羊毛衫,准备帮毛泽东穿衣服时,马武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这件毛衣的两只袖子胳膊肘处有两个醒目的大补丁。

原来这件毛衣在西柏坡时就破了两个大窟窿,还是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用袜子头给补上的。

裤子则破得更厉害:两个膝盖也各有一个大洞,因为找不到这么大的袜子头,就一直破着。

结果,毛泽东两脚一蹬,竟然蹬到两个大窟窿里去了!

不得不又把毛裤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重新穿好。

毛泽东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开始举行开国大典。

吃完饭后,毛泽东在勤政殿开了个短会,下午2点50分,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里云集了开国时期党内外高层领导人。

3时整,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城下百万人欢呼如潮。

除了毛泽东身边贴身的工作人员,没人能知道,在这普天同庆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竟然穿的是一套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

04、艰苦朴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的保持的简朴的生活作风。

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建立,毛泽东就率代表团访问苏联。

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新中国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意义非凡。

出行前周恩来指示为毛泽东做了四套中山装礼服。

毛泽东连声说:

“做的新衣服太多了,花钱不少啊!我毛泽东也开始浪费了!你们记住今后不能再做衣服了,这些衣服够我穿一辈子的了。”

四套中山装竟让他兴奋不已,就够他一辈子穿的了。

这还能说明什么呢?

毛泽东和蒙哥马利

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东湖宾馆接见了访问中国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此时中国和英国还没有建交,处于半建交状态,国际形势处于两个阵营尖锐对立阶段。

蒙哥马利访华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毛泽东和蒙哥马利正式会晤那天,现场有很多国内外记者。

毛泽东这天也“盛装打扮”了,穿了一双蹭亮的皮鞋。 而这双皮鞋也是个“老古董”。

1949年,毛泽东刚搬进香山别墅时,经他批准,工作人员给他做了一双新皮鞋。

这双皮鞋成了他的“宝”,参加党内活动他不穿这双皮鞋,只有会见外宾、民主人士或庆典活动时,才穿这双皮鞋。

实际上,过了这么多年,这些皮鞋也已经很破烂了,底早就磨平了。

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当毛泽东坐在沙发和蒙哥马利交谈时,他一伸脚,把袜子补丁漏了出来。

工作人员赶紧在毛泽东身后小声提醒。

毛泽东听到后轻扯一下裤腿,遮挡住了补丁。

衬衣、毛衣、毯子、袜子、鞋子,毛泽东就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缝补过的。

毛泽东有一件睡衣,在1960年的时候就到处是补丁了,可他怎么都不肯扔掉。

工作人员藏了起来,毛泽东都要再三追问拿回来继续穿。

直到1971年,这件睡衣补的都没有地方可以打补丁了,毛泽东才同意让它“光荣退役”,毛泽东用了整整20年。

最后,工作人员检查这件睡衣上,发现里里外外足有73个补丁。

武汉有个单层庭式的别墅,叫东湖梅岭。

从1953年2月到1974年10月,毛泽东30次莅临武汉,44次下榻东湖梅岭。

东湖梅岭是毛泽东除北京中南海外居住次数最多、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而在东湖梅岭的故居中,还陈列着一个老古董—一台小冰箱。

毛泽东非常节约,中午吃不完的饭菜要留着晚上吃。

冰箱是东湖宾馆求助北京医疗器械厂做的,里面温度可维持在6℃左右,基本保证吃剩饭菜不拉肚子。

后来有了家用型冰箱,梅岭宾馆就换了一台,毛泽东发现后,不断追问:

“我的冰箱哪去了?”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把旧冰箱换回来。

结语、

现在问题来了,毛泽东这么简朴是因为他买不起新的吗?

不是,毛泽东不是买不起。

这里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问题。

众所周知,毛泽东喜欢抽烟。 那时候,他抽烟用的是火柴,而当年的火柴是2分钱一盒。 有一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的时候,把火柴盒扔掉了。

毛泽东发现后就说:

“你们能不能给我想点办法,把这个用起来。”

后来工作人员从北京火柴厂买火柴头再装进去。

毛泽东难道真的用不起这两分钱的火柴盒吗?

毛泽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不要小看这个,我们大家要提倡这种精神,这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美德。即使生活好了,也不能忘,在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简朴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革命时,他艰苦奋斗,革命成功后,他依然厉行节约。

艰苦朴素,厉行节约是毛泽东的传家宝,更应该是一个无形的传国之宝。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谢谢悟空之邀。

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灰湮灭。杨家700多年基业尽毁。

01

打南诏国太原杨氏劳苦功高,杨端被唐僖宗封为播州侯,自此杨家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

(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诏国,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

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

杨端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

(2)杨家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元朝入中原的时候,杨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后被招抚。

经过几代朝廷的封赏,加上杨家自己的经营,“统辖了19个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至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明朝建立后,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

02

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狂妄自负,阴狠嗜杀,极不重承诺,树敌无数,杨氏基业尽毁。

杨应龙是杨氏政权第29代统治者,阴狠嗜杀。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

(1)杨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家,五司指重安张氏,余庆毛氏,白泥杨氏,容山韩氏,瓮水犹氏),700多年来势力盘根错节。

杨应龙掌权后,因其为人狡诈多疑,好杀人立威,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和杨氏分道扬镳。

(2)杨应龙早有不臣之心,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内用太监,俨然以皇帝自居。

(3)这只是杨应龙作死的开始,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杀了原配,最终引发了朝廷灭播州的导火索。

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听信小妾谗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杀死,就是一败家子。

其原配妻子是张天师族女,“张天师家族的祖上是张道陵和张鲁,当过曹操的亲家,和孔孟家族一样是汉人中的千年名门”,其族女嫁给杨应龙是下嫁,杨应龙高攀了。

(4)一时间杨应龙家里家外仇人遍布,不仅只有天师府,几门亲家都成了仇敌。

有野史说杨应龙喜爱的小妾本是族弟杨瑞龙的未婚妻田雌凤,具体如何无法考究,如果真有此事,杨应龙可以说把自己作成了播州最大的祸害了。

03

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传承了700多年的杨氏统治消亡。

(1)杨应龙杀人立威,夺宋氏田庄,杀宋氏族人,宋氏也是杨氏祖上一同打天下的家族之一,逼得宋家上京告御状。

(2)“此后杨应龙又抢夺余庆长官司长官毛守爵家的土地,夺取播州长官司何氏的地产,把何家掌门人何恩逼得弃官而走”。

(3)天师府也告御状,状告杨应龙预图谋反。当年与杨氏一起打天下的部属与之离心离德,不但跟着天师府告御状,还在播州之战中消极怠工。

(4)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播州已经经营的既富又强。“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海龙屯对联

杨应龙又建海龙屯,固若金汤,杨应龙有恃无恐。

(5)初时明万历皇帝并没有真正想拿下杨应龙,还是想让播州政权承袭以往。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杨应龙反了。

明朝没有防备,措手不及,此时明朝正在抗倭援朝,派出攻打播州的军队迟迟不能攻下,还吃了败仗。

万历皇帝大怒,第二年又派李化龙从8省调24万大军,分8路向海龙屯进发,在海龙脱惨烈鏖战144天,双方死伤4万多人,最终平定叛乱,杨应龙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播战役”。

自唐朝以来历700多年,传承29世之久的播州杨氏政权,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04

结束语。

任何豪强家族的崛起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但再厉害的家族也会出现某代败家子。

杨氏的行为一直以来非常低调,不管是真心向朝廷,还是神离貌合,杨氏都能做到与朝廷相辅相成。

可惜到了杨应龙掌权时不仅跋扈嗜杀,周边汉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经营的人脉让他断绝干净。

不安分的行为任何朝廷都不会相融,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平播战役”虽然明朝胜利了,但明朝倾尽国力,庞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国力空虚,从此走向衰落。有人说明朝的衰落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原因就在此。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最终却毁在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手里。

有什么神奇的姻缘故事让人相信“命中注定”

我一女同学,提倡晚婚晚育,结果她的爸妈天天操心她,眼看着她的年纪越来越大,总担心她会成为剩女。

有一天出门的时候,她妈习惯性的跟她说:xx阿姨给你介绍了个对象,你去见见吧,就住咱们小区。

女同学回,不见!

她妈立刻怼她:你是打算当剩女还是怎么的?

女同学也有点烦了,直接回了一句:你等着,我自己找!

出门开车,在地库里跟前面的车剐蹭了一下,两人同时下车。

前面是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看起来干干净净的,下车后没说话,等女同学先开口。

女同学的全责,女同学直接拿出手机说赔点钱完事,男生也没意见。

就这么离开。

下班回来的时候两车又同时一起回来,女同学直接先一步转弯入库,结果把那男生的前侧剐蹭了一下,两人又下车了,一看都有点傻眼。

同时从男孩子的副驾驶上下来了一位中年妇女,一看见我同学立马热情的打招呼。

“xx呀你下班了吧,你妈妈说你特别忙,这不我只好把人带你家来了,没想到这么巧!”

女同学也没说什么,人家都来了只好跟着一起回家。

在两家大人的撮合下试着处处,没想到还真擦出了火花,女同学俨然热恋中的小女子,完全变了个人。

如今已经结婚,夫妻恩爱。

古代历史上的人真的会易子而食吗

在古代闹饥荒或者战乱的时候,易子而食是真实存在的,今天小生讲史来说一说古代那段沉重的历史。

(1)易子而食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候,宋国曾被楚国围困,不久之后,城内粮食吃光,百姓没办法,但又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于是,两家交换子女,作为食物充饥。

(2)人相食

在《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大饥荒”就多达41回,而“人相食”、“易子而食”的记录也达三十多回。

(3)杀子熬汤媚君王

春秋时,有一次,齐桓公吃饱喝足后,便半开玩笑和他的厨子易牙说:我贵为齐国国君,貌似什么美味都吃过,偏偏没吃过人肉,实在可惜。

过了几天,易牙呈上一鼎肉汤,鲜美无比,齐桓公连忙夸奖他的厨艺高超,却不知,这是易牙杀了4岁儿子精心烹制成的肉汤。

(4)双脚羊:

双脚羊指称被当作食物吃的人,在动乱和战争的年代,历史多次记载人骨为柴、烹煮人肉的惨事。

据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俗称“双脚羊”,之所以专门找女子下手,原因不外有二,易抓捕、反抗小,而且夜间还可供于士兵享用,白天则宰杀烹食。据统计:西晋时大概有2000万汉人,然而,到冉闵灭羯赵时,中原汉人大概仅有400万。可见,羯族“食人恶魔”的称号真不是白给的,是上千万冤魂累积的。

(5)食人族

另一个便是鲜卑族,不止一个冬天吃光5万少女,到南北朝时,鲜卑族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不带一点粮草,大部分靠“掠人而食”当军粮。

结语:,在动乱不堪的时候,人们求生的本能会最大限度地扩大,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会冲破一切人伦道德的束缚,即使是虎毒不食子的古训。

所以,文明的前提是温饱,只有真正满足了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谈文明、谈道德才有可能;于是乎,发展确实是硬道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