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战国时期各国处于鼎盛争霸谁有机会统一天下?请问芈原和韩朋为什么一心灭秦

本文目录

  • 如果战国时期各国处于鼎盛争霸谁有机会统一天下
  • 请问芈原和韩朋为什么一心灭秦
  • 楚辞中的河伯,读后有什么理解
  • 羋月与楚怀王同父异母,为何一个姓羋,一个姓熊
  • 芈原祖上是谁
  • 芈原就是屈原吗芈原和楚王妃郑袖之间什么关系

如果战国时期各国处于鼎盛争霸谁有机会统一天下

所谓弭兵,是指平息战争、平息战乱的求和之举。弭兵会盟,是说春秋后期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后,公元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迫使楚国不得不参加会盟。这样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春秋时期的强国,都想再一次弭兵。于是,宋国大夫向戌为第二次弭兵积极进行外交活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

签订的盟约内容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意思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与会14国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朝拜晋国而不朝拜楚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秦国,作为独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国的盟国,不朝拜晋国。

公元前545年,齐景公、鲁襄公、宋平公、郑简公、陈哀公、蔡景侯、燕国君主、杞国君主杞文公、胡国君主、沈国君主、许悼公、白狄首领朝拜晋国晋平公。同样,鲁襄公及宋国大夫向戌、陈哀公、郑国大夫游吉、许悼公、胡国君主、沈国君主朝拜楚国楚康王。

大国对小国的穷征暴掠使小国“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郑国大夫子产曰:“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小国必须尽其土实,重其币帛,供其职贡,从其时命,贺福吊凶,对晋国、楚国承担繁重赋税。而晋国、楚国两国,牺牲了小国的利益,达到暂时的和解。晋楚两大国虽然牺牲中小国家的利益,互相瓜分霸权,形成了表面的均势,但各国也得以免去连年征战之苦。

弭兵之会(公元前546年)后,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总体上占优势。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弭兵的始作俑者赵氏孤儿赵武!

赵武执政时期,是春秋最风平浪静的时代,大家都喜爱赵武的良性统治。“客大夫”制度使得晋国发展水平远远领先其他诸侯。

我们的先人评价在春秋后期六卿之一都足以匹敌齐、秦,实与诸侯无异。事实证明所言非虚:三晋都位居战国七雄之列;魏国(包括魏氏)百年称霸;赵国也足以与强化后的秦国扳腕,乃至一争天下。

《战国策》总结:“三晋合则秦弱;三晋离则秦强”。尉缭评价赵政(秦始皇)统治下的秦国实力尚不及昔日的知襄子(智伯瑶)。

晋国乃至三晋的强盛应该感激于赵武的功德,只不过“歪打正着”,赵武本着加强君权、抑制六卿之心,却无意间加速了晋国的分裂与灭亡,令人感慨世间之事真是瞬息万变!

总之,晋国一统天下才是大势所趋。

请问芈原和韩朋为什么一心灭秦

屈原为何如此痛恨秦国,恐怕直接原因就是秦昭襄王擅自扣押楚怀王。

其实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秦、楚两国还算是世代友好的。尤其是当初吴王阖闾遣伍子胥攻破楚都城郢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在秦廷哭了数天,秦哀公才发兵救楚。此后,秦楚世代联姻。

在楚怀王时期,楚国的实力达到了鼎盛。军事上向东吞灭了越国,将楚国的势力扩张到江东地区,北边数次攻略韩、魏,在襄陵大破魏军,夺魏八座城。同时,楚怀王在国内任用大批贤才,如灭越功臣昭阳、天文学家唐昧,靳尚、上官大夫等,积极进行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调整楚国矛盾重重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抑制了楚国的贵族集团。

秦楚关系出现裂痕在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时期,张仪舌灿莲花,先用秦600里地的承诺欺骗楚国与齐国断交,随后秦、齐立刻结盟,张仪事后却声称只愿献出6里。楚怀王大怒遣屈匄与秦军在丹阳决战,却遭惨败,被斩首8万,屈匄被俘。

此后,楚军又在垂沙之战遭齐、魏、韩联军重创,唐昧战死。至此楚国由盛转衰,国力大幅度衰弱。

数年后,“战国大反派”秦昭襄王即位,他先在军事上继续霸陵楚国,抢夺楚八座城,继而诱骗楚怀王入秦议和。秦王要求楚王割地求和,被断然拒绝,此后,楚王就被软禁在秦国,郁郁而终。

纵观楚怀王的一生,前期励精图治,建立功业,楚国走向强盛,后期比较昏聩,导致死于异国。但是楚人对他是一种非常怀念的态度,甚至在百年之后的秦末,拥立了另一个楚怀王抗秦。

而秦国三番五次用阴谋欺骗楚国,并依仗强劲的军事能力,屡屡欺压。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甚至公然扣押他国君主,这些事例严重破坏了春秋以来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引起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各国的公愤。秦国被彻底冠以“虎狼之国”的恶名。此后的楚国上下,无人再铭记秦哀公对楚的复国之恩。

另外要说明的是,战国时期的各国,与后世的乱世混战不同,经过数百年的本国精英政治,各国几乎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独立民族意识。战国时期各国的这些已经形成的隔阂,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经过强制性的统一规章制度,才得以打破。

而屈原对秦国的恨,其实不难理解。他本身就是楚国贵族,是楚武王屈瑕的后代,可以说与楚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秦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与秦接壤的楚国的利益必然遭到侵犯,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衰弱下去的楚国只有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抵抗最强盛的秦国,才能避免国家灭亡。

此外,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的恶劣举动遭致楚国上下一致的强烈抗议。从此秦国“虎狼之国”的恶名传遍其他诸侯,屈原作为直接受害国的臣民,想必也是悲愤交加。

因此,屈原于情(国君被扣,楚国受辱)、于理(秦国强盛,有吞灭天下之势)都应该号召灭秦。

楚辞中的河伯,读后有什么理解

河伯是个神,而且还是个名符其实的天神。楚辞的代表人物就一个屈原,他的真名为芈原,什么时候改为屈原的,没打听过,但从他的“九歌”,“天问”中看出,芈原变为屈原是有原因的。河伯是传说中的人物,即然是个人物了,就一定有故事可言。将芈原认同为河伯,天下人是不会相信的,因天下人不是天上人,怎会相信呢?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人若看不懂,不是屈原的芈原也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屈原的。拿芈原来说事,是离不开一个王的,这个王不听芈原的劝,非得往圈套里钻,即使有十个芈原又能怎样,古人不是说当局着迷,旁观者清来着吗,从这个角度来看别说是楚王,就芈原本人来说也是一个迷人,不迷就不会写出那么动人心扉的楚辞来。

羋月与楚怀王同父异母,为何一个姓羋,一个姓熊

电视剧作不得数的,从没有史料说宣太后和楚怀王是兄妹或姐弟。宣太后是羋姓,出身楚国王室这点应该没假,但从她嫁到秦国时只是惠文王的妾来看,母家地位并不是很高,应该是小宗旁支。至于宣太后姓芈,楚怀王姓熊,要从古代姓氏分家说起。汉之前姓氏是分开的。姓是根,氏是分支。比如楚国,国姓是芈,但是由于分封,形成了许多分支,很多分支便以封地、官职等等为氏,如楚王的熊氏、屈原的屈氏等,其实都是一个祖宗,按现在的说法都姓芈。但是,先秦时期一般都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简单说就是,楚怀王是芈姓,但他是男的,称氏,所以他叫熊槐而不是芈槐。宣太后也是芈姓,但她是女的,所以称姓,入秦受封八子后,被称为芈八子。

秦始皇也是个典型的例子,现在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里都称他嬴政,其实是不准确的。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所以《史记》里太史公的称呼才是最准确的,即赵政,这丝毫没有贬低之意。他可以叫公子政、秦王政、赵政,但就是不可能叫嬴政。秦一统后废黜了六国贵族,取消了分封,姓氏分家失去了生根的土壤,久而久之,便合二为一,到了汉朝基本已经姓氏不分家了。

芈原祖上是谁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人,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华夏族,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据推测生于公元前342年3月6日,卒于公元前278年4月26日。,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律法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律法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与秦国结盟。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秦国假意说要与楚国节亲,让楚怀王去商量,屈原劝其不要去,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芈原就是屈原吗芈原和楚王妃郑袖之间什么关系

芈原即屈原

  芈原就是屈原,大秦帝国第二部中称之为芈原。芈,姓也;屈,氏也;屈原,芈姓屈氏,是为屈原。姓,来源于母系氏族,氏,来源于父系氏族。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本来姓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称号,可后来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之后,氏的作用就出来了。

  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至少在春申君黄歇代楚自立之前,楚的国姓就是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分开。如《始皇本纪》:“(嬴政)姓赵氏。”《孝武帝本纪》中就没有出现姓王氏的说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