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你有没有接触过上海人在你的印象里,上海人是怎样的人)

本文目录

  • 你有没有接触过上海人在你的印象里,上海人是怎样的人
  • 大陆女孩嫁到台北怎么样
  • 台湾人阅读简体字是什么体验
  • 第一次和两岸同胞相处是怎样的体验
  • 如何评价国民党军将领陈仪
  • 你们觉得台湾省人素质怎么样
  • 听说台湾人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满足感,不知是否如此
  • 台湾人分南方人北方人吗

你有没有接触过上海人在你的印象里,上海人是怎样的人

多年前的上海人喜欢把所有外地人包括北京来的人统称为“乡下人”。结果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人民被激怒了,大家群起而攻之,收集各种罪状和骂名,将上海人淹没在口诛笔伐的唾沫之中。上海人几乎成了“小气”、“吝啬”、“自私”、“胆小”的代名词。就连上海人自己也知道他们的不妙处境。上海朋友自嘲道:你们外地人对我们上海人的最好评价是“你一点都不象上海人”。全国各地走多了,所有当地人如果说着本乡本土的方言时候,我们从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有的时候还喜欢学两句,可是为什么就是感觉在你面前上海人操起了吴语腔,为什么如此让我们受不了呢?

首先是,他们不分场合,不分人多人少,只要两个上海人在一起就是要说上海话,即便正在跟你聊着普通话,回头也要跟他说句上海话,完全忽视了你的存在。让你立马就有种被轻视的感觉,而且最要命的是,曾经有过公司同事是上海人,正在你面前用上海话谈论你的经历,这样本有的对上海人的看法就越发的浓厚起来。

其次是,没有哪个城市的人对自己的方言有如此骄傲之处。即便是在北京,我生活了几年,北京人都没有因自己的京腔而感到自豪的,而且还谦虚的承认,北京话特垮儿、特没劲儿。多少有些自嘲和京城爷们,娘们面子上的宽宏大量。

那上海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说上海话呢?我分析有两种原因。一是,自身就是这样的面冷高傲,就是民国遗留下来的洋腔洋范,上海滩十里洋场,达官贵人,买办商人的遗子遗孙们,犹如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胡适等聚会只说英文一般,文化的底蕴和圈子决定了他们唯一能与众不同之处。

其二是很多苏北人、安徽人的后裔,在刻意的证明经历过几代的岁月磨砺,终于让自己和上海本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是真正的“阿拉上海仁”,所以就更要刻意的在人前说上海话,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开篇所说的上海人把所有外来人当成“乡下人”是一种被夸大的事实。最为准确的是对苏北人,安徽人,周边的农村人所说的一个词,因为来此的人80%是这些地方的人,也就可能以讹传讹的夸大了。最早闯荡上海的苏北人,并没有向淮河以南的同省--苏南人快速得到地位的提升,没有像扬州人,虽然同样工作低微,但凭借一门精湛的手艺,而得到了上海人的认可。也是由于一河之隔所造成的百年差异吧!苏北人大都干的是底层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最脏最差的工作,民国期间就算最差的上海本地人也坚决不会嫁给苏北人、安徽人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和岁月的消磨,让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上海人,自然说话就是要带着浓浓的吴语软音了。其实,上海人对周边的农村人的鄙视,是大于外地人的。从沪牌中的沪C待遇与外地牌照的不同就能有很大的感受了,有的路段外地车牌都能去,但是沪C都不行。

也不能把上海人说的如此不齿,其实上海人你要是慢慢去品,会发现很多不同于其余城市独特的韵味和优点。

首先是认真守规矩。不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人,上海人的认真劲让我不得不佩服。是的,有人会说他们“斤斤计较”,但如果没有这种计较,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一次我自龙阳路磁悬浮口等出租车,一个出租司机没有按照排队先后接人上车,而是为了贪图去虹桥机场的好活,接了一个没有排队的老外上车,开到闸口,管理员就是不让走,坚持让老外下车出来到后面排队。在全国人民当中,上海人无疑是最守规矩的。排队、讲公德、讲文明,这也许是一个超级大城市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但也是最井然有序的地方。就拿遵守红灯来说,是全国最为严格和听话的。这一点北广深都是不如的。

其次是讲理,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外地人常常笑话上海人,说他们吵架时能理论半天都不动手。这要是在北方,人们口角两句后就拳脚相加,甚至拨刀相见了。我原来也一直很欣赏北方人的这种豪气,但现在我发现这种所谓的“豪气”所掩盖的不过是“野蛮”,一种以身体强弱、不怕死来决定道理的“低级动物行为”。尤其是在开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少有没完没了按滴滴的时候,没有不耐烦的谩骂声,没有挤来挤去的穿插车,即便有这样的私家车,大多数也是首推浙牌,皖牌,沪C和苏牌,最后才能沪A吧!一次在小区内停车挡道搬东西,足足有十多分钟,后面停了六七辆车,真没有一辆按喇叭,也许是看出我是东北大汉的缘故。曾对家人说,在上海开车习惯了,回家乡哈尔滨都不敢开车了。这一点东北尤其要值得学习,少一些浮躁和焦急。

再有就是男女平等,而且是尤其的平等。上海男人会买菜、做饭、洗衣服,而且钱包交家,工资卡交家为荣。我一个上海同事,自己养了一条大狗,由于每天要遛狗,老婆不愿意,他出差的时候,就每天200块寄存在狗店,最长时间曾连续出差一个月,宁可费钱,也不让太太生气。这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对男人莫大的讽刺。上海男人的这一点不仅被外地(特别是北方)的男同胞嗤之以鼻,就连许多外地女人也把上海男人当成笑柄,认为上海男人简直毫无“男子汉”气概。是阿,中国女人的奴性已经几千年了,女人们已经认为“大男子主义”是优良传统了,怎么忍受得了上海女人的“大逆不道”?上海女人的地位的确比外地女人的地位高出许多,他们的地位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了。时间越长你会发现上海的女人更像个男人,上海的男人也更像个女人,你会更愿意跟上海的女人喝茶,而不愿跟上海男人喝酒。其实,当我们笑话上海人这一点时,我们全国都在向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只不过,上海人进步得更快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落后的地方,男女越不平等。

最后就是教养和精致。不可否认,在中国,上海人是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最高的。这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热衷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博物馆、图书馆我认为人均来说是最高的,上海人爱读书是出名的,一个书展一天成交几千万是很正常的事情,排队、花钱买门票去书市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油画展、音乐会更是乐此不疲。上海人是精致的,不仅指他们的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在这里,你看到一个衣冠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挺胸抬头的老头时,千万不为以为他是一个退休的教授。相反,他很有可能是一个退休工人。就是酒店有些门童也是上了年纪的人,打扮和穿着也是干干净净,时不时还能漏出项下的金链子,据说上海人对黄金的热爱到了狂热的阶段,曾经纺纱效益好的时候,很多纺纱女工的私藏都是,金手镯,金戒指的。一些老克朗对咖啡的热爱,品味的不同,就是上班前,一杯咖啡,一定要兑上铁鹰牌罐奶,配上一块五芳斋奶油甜点,慢慢品茗充足电后,才会精力充沛做好一天的工作。这就是上海人对生活的要求:展示自已最光亮的一面。你可以说他们很爱虚荣,但你因此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犹如张曼玉旗袍演绎的《花样年华》;金宇澄《繁花》中描述那人、那景,最配只有在上海。他们的确不豪爽,但他们说到做到,他们不相信豪言壮语,不喜欢高谈阔论,但他们能脚踏实地、信守承诺。所以,你基本不会看到在酒店中高谈阔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场景,永远都是一桌小菜,一壶茶,几支啤酒,几个高脚杯。喝的、吃的如此精致和安静。

上海人不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这与上海以前的居住空间相对窄小,弄堂里面人头攒动,木制楼板吱吱呀呀,说话都习惯了嗫声嗫语。不打招呼随便串门,随便请人上家里吃饭、随便打听别人的私事(我说的是随便,其实她们非常热衷,尤其好面子,这就是当年宁愿把姑娘远嫁北海道也不嫁外地人的风潮)、随便开口向别人借钱,这种现象在上海非常少见。他们绝无可能像外地人那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度,但他们也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和最少的利益冲突。所以,千万不要想跟上海人交心,妄想能进入到上海人的私密圈子,这是一个外地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除非你经济实力远超其上。只要做到事归事,人归人就好了,没有任何的心里交往负担,你是你,我是我,反而多了几番的轻松,但也多少感觉一些落寞和无奈。

这就是上海,魔都的魅力。多年前流行的那句话也许可以变换一下了:当你爱一个人,送他去魔都,因为那里充满梦想;当你恨一个人,送他去魔都,因为那里太过现实!上海最美好的时代,应该是民国时代的上海滩,是许文强,是杜月笙,是蒋@@,是潘汉年,是丁默村,是郑苹如·····让我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大陆女孩嫁到台北怎么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无论哪个家庭有亲戚在台湾,傍人都会投去羡慕的眼光。事实确实如此。我单位有个比较要好的同事,他老婆的伯父在台湾。他老婆的伯父原是国民党的兵,是随国民党溃退到台湾的。他和老婆结婚时,台湾的伯父出资给他们夫妻建了一座两层楼房。伯父到台湾后没有娶妻生子。不知何原因出家为僧。二OO二年出资修建我县湘江第一湾的沉香寺。圆寂后骨灰就安放在沉香寺的塔里。沉香寺在我市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香火比较旺的一座寺庙。

庆幸的是,九十年代中期,我舅舅的二女、三女都嫁到台湾的台北市。舅舅有四个女儿。唯有二女三女,人才品貌出众,很是讨人喜欢。二表妹脸庞清秀,个儿苗条,文笔可以,曾在县报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三表妹为人热情大方,品性贤淑,面容端庄姣好,大学毕业不到半年,便远嫁台北。一年后,三表妹,便把她的姐姐介绍嫁到台北。两个表妹结婚,我这个大表哥连杯喜酒都没喝上。年节到舅舅家做客,便好奇地向舅舅打听两个表妹在台北的情况,见舅舅脸色阴沉,好坏闭口不言;也从未见过两个表妹回来过。二O一一年舅舅心梗住院搭桥,也未见两个表妹回来探视她们的父亲。二0一二年舅舅因脑梗病故,只见两个表妹回来奔丧,未见两个表妹夫。见到两个远嫁台北的表妹,比她们的大姐显得苍老得多。多年不见的两个表妹,见到我时,不像未嫁那样热情温柔地喊我大表哥。如今只是淡淡阴郁地看了我一眼,算是打见面招呼吧。

在我们当地,死者为大,尤其是岳父死了,女婿一定要前来披麻戴孝,跪拜百客。否则遭受亲戚朋友指背议论的。开始我还满以为,舅舅火化那天,不管多大的事,两个台北表妹夫都应该赶回来,见上他们的泰山大人最后一面,结果失望了。……

自从两个表妹远嫁台北后,直到舅舅得病、病故都没有见过台北两个表妹夫的踪影。由此可见大陆女孩无论多么优秀,在台北人的眼里不算什么。

台湾人阅读简体字是什么体验

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很好奇,也算比较关注。

在不经意之间,听了台湾大学文学教授欧丽娟老师的公开课《红楼梦》,她在课程中讲到,台湾大学附近的书店有很多大陆的书,还有很多就是简体的,看起来完全没有障碍。

此后,在B站看到台湾到大陆上学的很多大学生说,到大陆后不到一个月,基本上就全部能看懂,倒是某些说法不太一样,可能会造成交流障碍,比如U盘,他们那边叫USB随身碟,还有手机,他们以前叫移动电话,但后来也接受了手机的说法。

个人感觉,台湾人阅读简体字应该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就跟我们看繁体字差不多。不过一个简体字看久了,会很容易发现这个字有点不太对的感觉,毕竟繁体字才是最根本的象形字。

第一次和两岸同胞相处是怎样的体验

两岸民众在一起相处,才真正感觉到是自己人的心境。饮食文化完全相同。这是和老外相处完全不同的感受。

如何评价国民党军将领陈仪

陈仪在国民党人当中,资历匪浅,他的年龄大蒋介石4岁,却与蒋介石在日本的士官学校有同学关系,陈仪是5期学员,蒋介石则为10期学员。

陈仪与蒋介石、宋美龄

辛亥革命枪声一响,陈仪就参加了浙江独立运动,并担任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

近代史学家都知道,蒋介石惯于标榜自己的一个主要学历为具有日本陆军大学学籍,当然,这是一个编造、勉强的假学历。

可是,陈仪却在1916年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而且还是这个陆大1期的优秀毕业生,非但如此,陈仪在就学期间,还深得日本教官赏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陈仪,其风头大健,一时无两!

带着日本妻子回国的陈仪当时也想富贵随人,怡然自得,遂与人在上海开垦殖公司,可是,天下并不太平,而陈仪的经历、学历也被当时的孙传芳所欣赏,所以,在1926年,出任浙江省长。

陈毕竟是辛亥元老,也做过民元革命的先锋,所以,北伐战争乍起,陈仪就鼓动军队起事,策应北伐军。

为此事,陈仪被恼怒的孙传芳逮捕,几乎丢了性命,只是因为北伐军迅速的击溃了孙传芳的军队,陈仪才脱出囹圄。

由于孙传芳待陈仪可谓之不薄,由此,这件事,也被一些人说成陈仪背主的一宗公案。

陈仪虽然有几任妻子,但一生无子,只有一个继女,再就是被陈仪视为亦徒亦子的汤恩伯了。

汤恩伯原名汤克勤,小陈仪15岁,清光绪二十四年生于浙江武义,当时的汤克勤家穷身困,下定决心来到杭州,就奔着投考浙江陆军小学,可是,人穷智短,雪上加霜,没有钱坐车去考场,错过了考试时间,在杭州延捱多日,吃饭钱都掏不出来了!

估计是急眼了,汤克勤拼着脸面,上书当时的浙江都督府军政司长陈仪,哀哀求告,陈仪恰好又兼职浙江陆小的校长,就破例收留了汤克勤。

一直穷困无路的唐克勤自从得遇陈仪这个生命当中的贵人之后,真是一路青云直上,再无蹭蹬之苦!浙江陆小毕业之后,陈仪直接出钱资助他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8期步兵科就学,1927年毕业之后,恰值蒋介石北伐军用人之际,陈仪把他推荐给了蒋介石,使得汤克勤直接进入北伐军南京总司令部,参谋军事并任作战科长,重要的是,直接接触了蒋介石。

而到了1932年,陈仪还是觉得要把自己这个义子更快的提拔到军事实权岗位上,他又大力活动,使得汤升任国民革命军第89师师长。

汤为了对陈仪的恩情永志不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恩伯”,以此表示不忘陈仪对自己的提携、照顾之恩情,并且经常信誓旦旦的说,生我者父母,再生之父即陈仪也!

陈仪其人,虽然军事名校出身,日本陆大的老资格,但是,于军事素养确乎一般,身为国府二级陆军上将,没有亲自指挥一次大的战役或军事行动,而在现实政治上,他的嗅觉却很灵敏。

他早年做过清王朝的官,也在袁世凯手下混过,军阀孙传芳一度又很赏识他,但是,这些都没能羁绊住陈仪,他斩关夺隘,随着潮流起伏,没有被时代所抛弃!

抗日战争期间,因为陈仪的妻子是日本人,加之自己日本陆大一期的资历,对于日本问题,陈仪有很新锐的认知力。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陈仪赴台湾参加日本人的“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当时就对日本人统治台湾其间经济迅速增长感触颇深,之后,陈仪不断派人去台湾考察,并且详细的写出了《台湾考察报告》,上呈国府,希望距离台湾最近的福建先学习台湾的经济制度。

陈仪代表盟军与国民政府接受日寇投降

正因为陈仪对台湾、日本问题的熟悉,所以抗战刚一胜利,陈仪就被任命为台湾行政长官,随美军将领迅速抵台,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及同盟国,接受台湾日本总督兼司令安藤利吉的投降。

在陈仪的一生当中,“二二八事件”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应该都是他军政生涯当中重重的一笔。

1947年4月28日,陈仪治下的台湾爆发了后来史称为“二二八事件”的大事,由台北市的一件私烟查缉引发的血案,触发2月28日台北市民的请愿、示威、罢工和罢市,抗争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台湾全岛。

大量的台湾籍日本复员军人首当其冲,他们抢夺武器,占领军事要地,攻击政府机关,甚至由日本海军自杀艇队员组成的“若樱敢死队”参与其中,高举日本战刀,高唱日军战歌,打出口号,杀尽外省人!

当时的国民党中统局台北站吓得急电南京;

“此次参加台湾暴动者多属前日军征用之海外回来浪人(海南岛回者为甚),全省约计12万人。”

几天之内,大陆赴台的公职人员竟然被打死打伤近千人。

对于台岛形势,陈仪力主严办,他上陈蒋介石,请求援军上岛。

陈仪主政台湾

在镇压“二二八事变”这件事情上,陈仪一直是被人诟病,以至于陈仪即将被蒋介石处死的时候,很多台湾人弹冠相庆,竟然等在刑场路上一小天,准备下臭鸡蛋等污秽之物,要在陈仪生命的最后一刻,羞辱于他。

但是,陈对这样事件的处置,虽然铁血过甚,也彰显出他勘透问题实质,雷厉风行的手段和政治敏锐度。

陈仪的一生,擅长于政治博弈,喜欢运筹帷幄,对于政治机缘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可是,也许正因为如此,最后数年之间,就有些颇为自负,比如,蒋介石表面上宣布下野,回到老家浙江,与当时的浙江省府主席陈仪晤见之际,这陈仪竟然鬼使神差的给老蒋上起课来,让蒋介石拿得起,放得下!

蒋介石是什么人啊?他自诩为孙中山的继承人,集中华民国党政于一身的人,即使不干这个总统,还有国民党总裁的名号和实力呢,环顾国民党内,谁敢说希望蒋介石息影山林,脱离政治?

而陈仪正是因为这样的自负,竟然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蒋介石对于陈仪一直是很器重和重用的,1948年6月的时候,再次任命陈仪为浙江省主席。

已经65岁的陈仪于政治上绝对是明光敏锐,他已经料定蒋家王朝即将土崩瓦解,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当他决计筹划以江浙之地,投向中共的时候,也是开明练达,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可是,正因为自负,过于相信自己的义子汤恩伯,以为自己筹划于内,以义子汤恩伯上海警备司令的身份响应在外,即可“开放长江若干渡口,迎接解放军过江”,甚至替汤恩伯拟定好了汤要做的具体“八条主旨”和“五项条件”。

汤恩伯当时的具体想法笔者难以尽知,可是,当蒋介石派蒋经国来至在上海,将上海120万两黄金和巨量的战略物资交给汤全权处理之后,汤恩伯旋即出首了,什么父子之情、师生之谊,当年的唐克勤都把这些全抛却到九天之外了!

即便如此,陈仪尚且还有一线生路,当此之时,为了稳住陈仪,汤恩伯依计仍然与陈仪虚与委蛇,这期间,陈仪也感觉到危险在身边,甚至当被诱骗去台湾之时,他也可以不去,中共情报人员两次急电报警,陈仪犹然以为自己可以应付,直到上了飞机,才感觉大势已去,公然在飞机上鼓动飞行员反正,和他一起起义,送他去当时的北平,这已经无济于事,徒增笑柄。

羁押期间,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林蔚曾经劝他向蒋介石认错,写个悔过书,蒋允许恢复其自由,但遭到陈仪拒绝。

由于陈仪的资历与历史,张群、顾祝同等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也向蒋介石求情,但均被蒋介石拒绝。

陈仪最后的遗嘱至为简单,要求身后火化处置。据此有人认为,这是痛恨汤恩伯出卖自己,不给逆子叛徒以吊唁忏悔的机会!

陈仪从容赴死

陈仪的一生,虽然投奔光明的最后一搏由于处置适当而身死,但是,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特别是在最后主政浙江其间,力主释放了100多名中共政治犯。

当解放军抵近长江时,蒋介石曾经提出了“京、沪、杭三角地带大决战”的军事计划,陈仪竟然以“保护西湖风景名胜”为由,在杭州地区布置了“不设防”,进行抵制。

在“二二八事件”之后,陈仪有感于自己的际遇与性格,曾经写到:

“事业平生悲剧多,循环历史竟如何,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

最后的陈仪,坚持正义,选择了光明,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你们觉得台湾省人素质怎么样

整体素质怎样?你只要看台湾的公务员素质教育怎样就可以了。如果90%的公务员是正直的、善良的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正的。如果80%的公务员是为了一介私利而破坏社会秩序的,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素质是糟糕的、让人失望的。

听说台湾人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满足感,不知是否如此

不是听说,而是台湾省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很有满足感,他们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月薪就能达到7120元,最主要的是,就连环卫工人退休了都能领到一笔数目不小的退休金。

我是一名远洋船员,初次到台湾省还是做水手的时候,当时,我的工资是8900元,原本我以为我的薪水已经很高了,当我来到台湾省旅游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工资仅仅是当地收银员和环卫工人的收入。

真心让我羡慕当地人的生活状态,现实中的台湾省人民的生活状态要比网上说的还要幸福,下面和大家说说我前后八次去台湾旅游的经历。

初次到台湾的印象

当时我们船来到高雄港,计划装货和卸货时间是三天。趁着这美好的三天时间,大清早,我们几个船员就来到了街上。

港口到街上很近,出了港池,没多远就是大街上,不过有点失望的是,我们来太早了,大早上的台湾不同于大陆,街上只能看到沿街的小吃店和菜市场有人营业,其余的商场都还没开门。

冷冷清清的,我们选择先吃点早点再去购物,台湾的早餐和我们大陆差不多,不是油条就是豆浆、米粉、牛肉汤等等,不过他们的糕点比较常见。

口感上我还是觉得大陆的好吃,价格上,台湾的要比大陆的贵一些,一碗豆浆要25台币,约人民币5元,他们像我们一样,也能提供外卖,不过付钱方面有意思,他们基本都是用现金,很少店铺支持线上支付,这让我感觉回到了没有二维码的时代,有亲切感。

且不说当地人的满足感,就连我每次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带给我的满足感,下面和大家说说他们的满足感来自于哪里?

环境

当我来到高雄港,我第一感触就是当地的环境真的相当好,空气太新鲜了,虽然整个台湾省面积不大,可是这里的空气很新鲜,周边的绿植非常多。

当地同样有汽车,轻轨,可是当地人更多是选择摩托车、自行车和步行,大早上去街上,你会感觉自己在山里大马路上行走。

虽然台湾省眺眼望去同样都是密密麻麻的建筑,但是空气中的湿度很亲肤,空气里并没有明显的雾霾现象,相比于对岸的大陆,厦门的大早上,你可能就很难有这种感受。

想要有台湾大早上的感觉,可能需要去厦门鼓浪屿才能感受到清晨台湾的模样。

物价

人民的收入高,物价方面可是我们这些船员关心的问题。

吃过早餐,往中心街上走,大约在九点左右,各大商铺陆陆续续开启了大门,此时的市场也开始热闹起来。

超市里的东西要比市场上的贵好多,之前在吃早餐的时候,路过一个市场,在货摊上,我问了一个阿姨菠萝的价格,市场上的菠萝价格是一斤10台币,约2元人民币,而超市里的菠萝价格要2.5元。市场上小吃也很便宜,50台币内随便都可以吃到满意的小吃。

其中超市里引起我注意的是蔬菜,当地的绿叶蔬菜会比较贵,当地人告诉我,本地种植的绿叶蔬菜不能满足当地人的供求,很多蔬菜都是我们大陆运过去的。

一斤西红柿需要49.9台币,约人民币11.2元,一斤胡萝卜需要40台币,约9元人民币,一斤上海青40台币,约人民币9元,蔬菜价格确实比我们大陆还要贵一倍,这仅仅是高雄的价格,台北的价格还要更贵。

海鲜比较亲民,一斤龙虎斑240台币,约50元人民币,一斤鱿鱼100台币,约20元,一斤红杉鱼160台币,约30元。

台湾的水果品种比较多,所以当地的水果相对价格不错,台湾金丝柚3.58元一斤,西瓜0.98元一斤,人参果5.58元一斤,苹果4.98元一斤,菠萝在旺季的时候真心便宜,几毛钱一斤,当然,不是旺季的时候还是比较贵的。

美食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说说台湾的美食了,台湾的美食和我们大陆很相似,不管是白天的美食还是夜晚的美食。

尤其是夜晚的美食相当的丰富。下面和大家说说我的体验。

  • 泡面

台湾的泡面很多,有统一满汉大餐、维力一度赞、老妈拌面、阿舍食堂干面、台湾烟酒花雕鸡面等等,台湾的泡面口味真的很多,味道也很美味,每次来这里我至少要买五箱到船上,价格也不贵,5元一桶。

我个人更喜欢吃麻油鸡面,浓浓的鸡汤和中药味,辣辣的口感,吃到嘴巴满嘴香辣,让人直流口水,特别适合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吃。

  • 香葱爆油龙虾

台湾的海鲜要比我们大陆的便宜,这可能和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他们和我们一样,很多渔民常年打渔为生,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没有禁渔期,这就使得渔民可以常年出海,这样影响了当地的海鲜市场价格。

在店里一份香葱爆油龙虾只需要58元一份,价格美丽,味道很纯正,主要还是做法和我们大陆的广东很相似,台湾当地人吃得比较清淡。

在台北夜市,你能看到整条街都是美食,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的烧烤,当地人的烧烤比较清淡,味道还是很不错。

一串鱿鱼12元,口味可以自己加,主要还是吃个气氛,另外一方面,这里真的很多美女,单身男人真的不要不错来这里艳遇。

房价

在没来过台湾的时候,我一直想着要是能有机会去台湾买房子多好,生活在岛上肯定很舒服。不过,台湾的房价和我想的一样。

在台北的房价和厦门岛内的价格差不多,一平方要5-8万,而高雄港口附近的房价还算能接受,也可能是高雄相对偏二线城市,当地房价在1.8-2.6万元之间,地段偏海边的会贵一些,靠内陆的会便宜一些。

比如嘉义县就会便宜很多,和我们大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差不多,在1万元左右。

和大陆比较不一样的是,台湾的房贷利息太低了,2厘左右。购买房子的贷款能达到最长时间是40年,首付只需要15%左右。

这对于当地人来说,买房子就减少了不少压力,满满的满足感,让当地人都有好的房子居住,他们的城市规划还比大陆的好看,仅从外观上看,台湾的房子五颜六色,非常有童话里的感觉。

收入

如果要细说台湾省人民的收入肯定会比较庞大,简单来说,普通人比如环卫工人的工资在7000多元,保安人员的工资在7500元。

生意人,路边小吃的老板,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在15000-30000元,当然,这需要扣除一定的店租,菜市场的卖菜老板,一个月的收入在10000元。

公司里的工作人员,比如银行工作人员,月薪在18000元左右,也是有业绩考核的。超市里的工作人员在9000元左右,要加班。

大学生刚毕业出来的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台湾的船员工资比我们大陆的船员工资还要高很多。同样是水手,大陆的月薪工资是1.4万,而台湾的是2万元。这就是学生刚毕业出来从事海员这个行业的区别,台湾对学生的教学重视程度很高。

福利待遇

要说台湾人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满足感,那就要说说他们的福利待遇了。

台湾省也和大陆一样,人人参保,而且他们的参保幅度比我们还要大。

普通人去医院看病,不是大手术基本不花钱,仅需要一个挂号费30元,尤其是一些常见疾病,他们连药费都免了。

小孩子出生也能够享受很好的补贴,当地对一胎,二胎和三胎对应的补贴政策是一样的,分档次,分层次补助,一般一胎一档1125元,二胎二档1350元,三胎三档1577元。台湾居民普遍在二胎的居多,他们享受的福利待遇也很多。

之所以说当地人有满足感,有幸福感,那是因为当地人就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都能够享受和公职人员一样的待遇。

他们只要从事一行工作,比如环卫工人从事环卫工作15年后,就可以享受退休后的退休金补贴。

可以说,台湾省人民都可以拿到自己的退休金,不管是何身份,公务员也好,环卫工人也罢,只要达到了65岁退休年龄,就可以享受同等的退休金待遇,当然,前提是你有参保。

一般退休金基本在3500元一个月,少数人能够带到6000元左右。

平日里,台湾省人民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我以自己多次来高雄的感受,简单说说他们的状态。

一般当地人的休闲方式很多,有点欧式,很多人大早上都会去咖啡馆喝喝咖啡,也有点中式,在公园里,有很多老头老太会选择在公园里练功。

经常在公路上能看到年轻人环岛骑行,都是自行车狂奔,贴近大自然的感觉真的很舒服。

在早上七点左右,买菜的人才会陆续出来,街道上比较少人,市场上的人也不会太挤,这和我们大陆的早市差很多。

在台湾,摩托车大军比较多,他们的安全意识也很高,戴头盔的比率达到90%,不管是有红绿灯的路口还是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大家都很自觉的遵守交通。

不过,我有点难接受的是,台湾的建筑做得非常的紧凑,光线也不会很足,除非是高楼大厦。小区胡同比较多,有点古香古色的味道。

和当地人交流,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口气,看起来感觉不耐烦的样子,实际上不是那个意思,他们就是那种口音和腔调。

阿公阿婆还是很热情的,尤其是当你深入农村和他们交流,他们也会热情地和你交流,不过不要和他们谈论菠萝的事情,不然他们会很伤心。

总的来说

我还是很喜欢台湾省,好山好水好位置,当地的物价确实高了一点,但是当地的美食真心多,真心好吃,价格上还能接受。

相对我来说,月薪8900也只是他们当地普通人的收入,能在当地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想要在台湾得到满足还是很容易的,只要你不懒,就能在当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台湾人分南方人北方人吗

台湾人分原住民,本省人和外省人。原住民是法律法规的,指的是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少数民族,如高山族,在立法院都有专门的名额的,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高金素梅。本省人和外省人就没有法律意义,是民间认定的。本省人主要是从颜思齐开台起,到1949年定居在台湾的居民(除日籍外),尤以郑成功带去的人的后代为主。外省人指的是蒋介石49年后带去台湾的人。这三类人,过去在岛内可谓泾渭分明,互相瞧不起。尤其是占主体的后两种人,更是互相较劲,成为民进党操弄的主要抓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