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画大家张大千?为什么两宋皇帝都非常擅长书法绘画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国画大家张大千
  • 为什么两宋皇帝都非常擅长书法绘画
  • 学美术是要天分还是要刻苦
  • 绘画中什么是无脑临摹怎样才能有脑临摹
  • “国家宝藏”火了,原因为何
  • 绘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 中国目前最有实力的收藏家是谁最靠谱的文物鉴定家是谁
  • 你认为哪个时代的书法最好
  • 为什么张大千敢自称“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
  • 全世界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是谁

如何评价国画大家张大千

张大千先生虽然被指控破坏了莫高窟的文化古迹,但他不辞辛苦、不分昼夜的临摹“飞天”壁画却给后人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他的书画已经成为了巴蜀的一面灿烂的旗帜。

为什么两宋皇帝都非常擅长书法绘画

可以启迪后人以史为鉴,书画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的产物能流传至今也是一大幸运。乾隆皇帝要不是乱盖章,很多书画作品可能就流失了。

学美术是要天分还是要刻苦

学美术是要天分还是要刻苦?“天赋+刻苦=成功”,这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

大家知道,天分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天分有其的独一性,特殊性。如果一个人具有的成长潜力和可能性已经在他的人生中表现化了的话,那么他就具备了这方面的天赋器量。

可见,有天赋固然好,但是如果学美术仅仅靠天赋是完全不能成功的,后天的努力更关键,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后天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才能成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付出的努力比别人更多,是他通过努力努力再努力,量的积累,才促进其质的飞跃。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大量的事实证明,想要学好美术,首先要有对美术有兴趣爱好,其次要熟练掌握美术专业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同时要多加训练+不懈努力+总结反思+不断提升。

美术专业贵在坚持,贵在努力,贵在创新,贵在独到。

而天赋是踏上顶峰的一块踏脚石,不通过努力,是不能爬上阶梯的。

学美术,如果没有天分的话,同样可以成才。我的一位朋友无美术天赋,但他爱好美术,锲而不舍地追求,去努力,去奋斗……如今,这朋友成了省级书画家。

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努力的天才”是国内颇具盛名的书法史专家——傅申先生给予江兆申一生的评语,说真的只有天才就叫人羡慕,加上具有一辈子刻苦+毅力,更令人动容。任何人想要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得“天才加努力”。

从一个只有高小学历的人,到最终成为一名美术史家、书画家、篆刻家、文章家、鉴定家和诗人,这是江兆申创造的人文传奇。

牛顿小时很笨,成绩很差,当他做的风车被嘲笑他的同学弄坏一后,他开始发奋学习,最终成为物理学家。

爱迪生小时侯被称为智能低下的人,只上了小学,就被迫离开……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奋斗,最终成为著名的发明家。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并且坚持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绘画中什么是无脑临摹怎样才能有脑临摹

很高兴来回答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绘画中什么是无脑临摹,怎样才能有脑临摹,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脑临摹就是喜欢某幅作品,看作品好看,就照着葫芦画瓢,单纯的模仿。这样你就是画的在多,临摹的在多,也是无脑临摹,对你的绘画水平的提升,起不到太大作用。

怎么样才是有脑临摹呢,就是我们在临摹每一幅作品时,要观察他的画法,而不单纯的照着画,比如临摹花卉,要看看花瓣的层次是怎么画的,叶子,茎都是怎么画的,有什么规律,找出绘画作品的规律,在遇到这样的花卉自己就可以画了,这就是有脑临摹,从中能学到一些绘画技巧规律等,这样你临摹的多了,就可以自己掌握一些绘画技巧,熟能生巧,画的多了,慢慢的就可以自己,自由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了。

所以有脑临摹是提升绘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国家宝藏”火了,原因为何

什么才是历史?什么才是中国?视频加载中...

造就第359位讲者 于蕾

  •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

普通观众在看到一件文物时下意识的反应是什么?

大概两年多以前,我找马未都先生聊天,听了我的想法后,他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说不知道啊。

他说普通人一般会问三个问题:

真的假的啊?

多少钱啊?

怎么不是我的呢?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但却告诉了我们,普通观众在面对一件文物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是什么。而这也是之前一些文博类节目能成功的原因——从收藏层面,展现文物的真假与贵贱。

创造,是最难的事

《国家宝藏》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

我们是一档关于历史文化的节目。

可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history”,我们带着创意把这个单词拆解成了“Hi Story”,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对自己的历史、民族的故事say hi,say hello,把历史用一种“hi story”的方式,轻松地呈现出来,变成一串激动人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们的出发点是想告诉观众,我们所有的文物都蕴含着祖先的血脉、祖先的价值观、祖先的审美。

这就是《国家宝藏》。

为什么人类崇拜造物主,因为创造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也一样。

我们这个节目是要围绕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这件事,一直不是综艺节目的选材。

选择这个主题,意味着你不用担心文物的真假,否则它也不会被摆进博物馆;你不用考虑其价值,它永远不可能被出售;不管值多少钱它也都不可能是你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既然如此,观众为什么要看这档节目呢?

大家为什么会觉得你讲的这个事儿跟自己有关系?

我们到底要讲什么?

我们怎么才能激发大家对文物文化历史价值的强烈兴趣?

为了这个全新的创造,我们用了两年半时间去探索,就像取经一样,是一个万难之旅。

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要干的这件事情到底对不对、会不会有结果。所以我请教了非常多的人。

我们找了冯骥才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找了巫鸿先生这样的国际艺术史界的泰斗,还问了国际上专门研发节目模式的同行,还找了晓鹰老师这样的话剧界大导演,一起来讨论节目不同的呈现方式。

没人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

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给了我们一个反馈、一个信念——这件事,是对的。

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之前吃不准。现在,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冲破沉闷,建立跨时空的连接

很多同行觉得,博物馆虽然很有意思,但把博物馆变成节目会不会很无趣?

我们反复思考:

这究竟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博物馆的问题?

是不是因为我们没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表达方式?

没能以有趣的方式把它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呈现给观众?

我们认为,《国家宝藏》应该是一个现代感的节目,虽然话题古老,但可以力求从各个角度让它变得跟时代接轨。

比如舞美效果,我们也想过是不是要加斗拱、柱子、石狮子等等的中国元素。兜了一大圈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个视觉上很现代的空间,简单到只有方、圆、大屏。可是当我们把内容、视觉植入进去的时候,大家发现毫无违和感。

原来一个空间可以变得如此具有现代感,也如此的中国范儿。

我们还是一个有趣的节目,特别体现在前世知识传奇的这一部分。

其实所有的嘉宾最初都很担心,比如段奕宏、梁家辉这样的影帝人物,他们担心自己一个演员,去讲文物这个完全陌生未知的话题,会不会显得很傻?

我们解释说,明星嘉宾的作用,是带着观众的眼睛走进一个之前他们毫无了解、也没产生兴趣的领域,能让那些对文博、对历史毫不在意的人也走进来、爱上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明星嘉宾来说,这是一个公众人物价值的最大化,也是最正向的应用。

《千里江山图》舞台现场

国宝是真正的主角

刘涛是第一个答应我的,兴致勃勃地就来了,结果在录制当天,她的经纪人给我打电话说:你快到化妆间去看一下刘涛吧,她已经紧张得不行了。

她为什么紧张?因为她得穿着商代王后的那个服装讲一段台词,那是一段祭祀大词,不仅长,字还很生僻,一般人字儿能认全就很不容易了。我说所有能把那段词背下来的,都是奇女子。

刘涛的紧张,来自于她对国宝的敬畏。其实她最后演得非常好,她自己也非常满意,高兴地在台上唱歌,她觉得能跟妇好鸮尊同台结合,是三生有幸的一个缘分

刘涛

黄渤是我们努力了三个月才凑上了档期。看到皿方罍之后他被震撼了,所以也顺理成章地来当了国宝守护人。

到录制前世的时候,他给我发微信,半开玩笑说瘆得慌。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从没演过古装戏,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扮古装不好看。

黄渤

其实我们的妆化团队还是非常牛的,之前很火的《军师联盟》电视剧就是这个团队负责的。我跟黄渤承诺,一定会把你打造得很好看。

最后舞台效果非常成功,我们上上下下所有人,包括观众,都觉得黄渤的古装比现代装扮相还要好看。

黄渤

这一期播出后,国宝皿方罍这五个字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的前三名。这说明我们所有的努力、嘉宾们所有的呈现,最终都是为国宝服务的。最后深植到观众内心的,是我们的国宝和国宝荡气回肠的故事,国宝才是真正的主角。

什么才是中国?

我特别想讲一次大克鼎的故事。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的今生故事讲述人,是克鼎的捐赠者潘达于先生的长孙、潘裕翼先生。他是用长孙的口吻来讲述奶奶守鼎护鼎的故事。

潘达于老人和捐赠的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 金定根摄于2004年2月28日

在节目播完的那天晚上,潘先生给我发了一段微信说:

于导,其实在一开始接受你们的邀请时我是很担忧的,因为我奶奶和克鼎的故事已经被无数人讲过无数遍了,我很担心这锅冷饭很难被炒热。但是今晚节目播完之后,这个故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克鼎也从没这么热过,我和我老伴儿代表潘氏家族感谢你们,奶奶和克鼎的故事,我们潘家人还要一代一代地讲下去。

后来潘先生把这档节目推荐给了原来的工作单位上海进才中学北校,现在有更多的孩子到博物馆里上课,有更多的博物馆专家去到学校。

我们的嘉宾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曾经邀请原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指导委员、书画鉴定大家傅申先生,他们专程从台北飞过来参加第十集的录制。

傅申先生

他的夫人陆蓉之先生后来告诉我们说,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痛快地答应这件事情。因为他们在台北、洛杉矶时,有无数的华人跟他们谈起《国家宝藏》,都觉得这个节目特别适合傅申先生,但一直没有接到过邀请。之后他们一接到邀请,就直接飞了过来。

陆女士说老爷子其实已经被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初期,但还是选择站在这个舞台上。

老爷子最后站在舞台上举起双手的大拇指说:“我们是中国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相信现场所有的人都激情满怀。他称赞这个节目四个字,曲高和众。

我觉得当一个节目能够有如此核裂变式影响的时候,肯定不完全是主观的原因,是由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带来的。

天时之一,就是我们解答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

我们这个民族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要到哪里去?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

我们所有的文物,讲述的所有故事,都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的见证,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维度,是我们所有的审美、价值观、生活方式。

临时读书最多的节目组

为了这个节目,我们经历了非常非常复杂的历程。外拍、现场录制、和博物馆之间的磨合,特别繁复。

前段时间,我们在和专家组开会的时候,他们突然蹦出来一句,说要好好地夸奖我们一下,我们都特别开心,都竖起了耳朵听着。他们说我们是他们这些年来“接触过的所有的电视工作者里临时读书读得最多的一个组”。

确实如此,我们都是文博小白出身,一路走来一直在不停地吸收(学习),我们只有喝了一缸的水,才能倒出一杯水来给观众。

就像开播手札里说的,我们已经尽了全力,注定不能尽善,希望大家能海涵。但是我们认为,即便我们带来的是争议,只要能引起大家对这样一个尘封的、一个无人关注的领域的兴趣,那么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火了!

我们虽然是一个在电视端制作的节目,却在互联网端引爆了非常大的点击量和话题,成了当之无愧的现象级节目。

当你真的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一个节目不仅仅会被观众喜爱、点评、收看,他们还会参与进来,进行二次创造和传播,比如弹幕、MV、展览、B站评论。其中一个10万+的帖子的题目很让我们感动,他说这世上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我们走到现在,初心得偿,我们确实让博物馆火了起来,让文物活了起来。

一个非常非常意外的收获,就是在节目播出后,我们走进了全国大中小学的试卷。这里面有虹口区的高三历史,有武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然后还有高二的政治,还有英语阅读。最搞笑的是还有化学题……

《国家宝藏》之化学试题

我觉得,这至少说明学生们爱我们,老师们也爱我们。大家并没有因为考试考到而记恨我们,反而非常的开心,奔走相告。

这,大概是一个多赢的节目,才会让知识如此快乐地传播。能够影响下一代,让他们爱上历史,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我们真的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到底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这两年多来,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希望续写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希望所有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在未来的篇章里,能够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在民族的史册上添写的荣光。

:少军

审校:其奇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

绘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绘画艺术大师张大千——神一样的存在!

关于绘画大师张大千,我们通过一份简历来共同认识一下。
一、个人信息:

姓名:张大千,曾用名:张正权,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址:四川省内江市,性别:男,身高:1.80(+/-0.5)米,出生年月:1899年5月,享年:84岁,婚姻状况:未婚妻1人,合法配偶4人,婚外情5人。 二、教育经历:

1917——1919年:留学日本京都公平大学染织专业学习,期间兼修绘画、诗歌、治印三个专业

1913——1916年:重庆求精中学学习

1907——1913年:华美初等小学学习

1904——1907年:家里蹲幼儿园学习
三、工作经历:

1916年7月——1916年11月:内江个人所得税强制征收执法集团公司,职位:档案管理员(土匪窝师爷)。

1919年8月——1919年11月:受聘于松江禅定寺佛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职位:广告策划宣传部,在此期间的作品大多以大千署名,(其实是和尚)。

1920年——1924年:自由职业者,期间创造了大量的伪原创,其中石涛、八大山人等伪原创影响最大。

1935年应徐悲鸿之聘,任中央大学艺术科高级教授。

1938年受聘于青城山上清宫道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职位:市场部长,(就是道士)。

1941年——1948年:壁画研究艺术专家。

1949年——1983年:中国画研究专家、中国泼墨画、泼彩画掌门人,并游历周边国家、传承中华文化。
四、获奖经历: 1、获得“天下第一造假高手”,的头衔,评奖者:国民收藏委员会。2、获得“五百年来第一人”的荣誉称号,评奖委员:徐悲鸿。3、获得“东方之笔”荣誉称号,评奖者:西方艺术评委委员会。
五、个人优秀作品:《桃源图《夏日山居图》《多子图》《天女散花》《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等。本文根据张大千先生的生平所改编,与历史稍有出入,不足之处请各位看官海涵,如果你觉得有意思记得支持,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中国目前最有实力的收藏家是谁最靠谱的文物鉴定家是谁

首先您的提问后半句有点外行,况且你还是收藏家协会的应该知道各门类文物鉴定专家并不相同,亦没有什么都懂的专家。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全球顶级中国古董私人收藏家:安思远、乔瑟普·埃斯肯纳茨(ESKENAZI)、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玫茵堂(Zuelling)、傅郎克(Frank Uytterhaegen)、朱利思·艾伯哈特(Julius Eberhardt)、山中定次郎(山中商会)、坂本五郎等,华人收藏家有张宗宪、林百里、陈丽华、蔡铭超、徐展堂、张永珍、何鸿燊、徐政夫、郑华星、张桂平、邢继柱、朱绍良、刘益谦等,也有一直隐身的顶级收藏家…。第二个问题,真正顶级文物鉴定专家在国家文物局和各大公立省博物馆(上博、两岸故宫、国博等),均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不为民间私人鉴定,不走穴不上鉴宝节目不开鉴定证书。泰斗级人物:瓷器耿宝昌、文物鉴定傅熹年。相关专家很多有瓷器马未都、瓷器香港翟健民、文物书画台湾傅申、青铜器、玉器、文房、古典家具、杂项、古籍善本、油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当代艺术等均有各门类专家。至于靠谱如何?取决于你想鉴定什么?鉴定的物件值不值得或者有无必要找顶级的,当然对标各级专家,费用不菲。你要是找个江湖名气挺大的包治百病的来治专科的病,要么治死,要么无效,驴唇不对马嘴的有的是,谨记!

你认为哪个时代的书法最好

感谢邀请!至于那个时代书法最好这个问题有人说,书法不入魏晋,辄成下品。这是否就意味着,魏晋的书法就超越了后世包括大唐、宋元时期的书法水准呢?

这个话题要争论起来,见仁见智,要说清楚可不容易。

有人说魏晋好。理由是书圣王羲之就是东晋人,他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有比这更牛的吗?有一句话说:书法不入魏晋,则成下品;还有一句话说:学书法,最终要上溯魏晋。大书法家,都以笔入魏晋为荣。

也有人说唐朝更了不起。没看见么,我们学书法都是从唐楷入手,欧阳询、褚遂良、唐真卿、柳公权,哪一个不是堪称伟大的书法家? 他们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字都极度的完美,这种完美的书法,是魏晋以来任何时代的书法所不能比拟的。

还有人说,宋四家更有意思。当你写来写去越来越觉得笔下没什么变化时,写一写苏黄米蔡的手札,有些东西就豁然开朗了。

谁说魏晋书法好于唐宋?

我觉得这种说法就过于肤浅了,置唐宋大家于何地!

我们知道唐人尚法,他们从汉文字书写的审美规律中抽象出来书写规则,经过无数次的书写体验总结出了用笔、结字、行气、章法上的规律,构建了法度,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完美无缺。正因为唐楷具有完美、完备、完整的系统性,比较适合入门打基础,我们往往从唐楷入门。

可以说,以欧褚颜柳的唐楷大家,将书法里的技法之美推向了极致。这种伟大的成就,未必就逊于魏晋书家了。

可是为什么要说上溯魏晋呢?

从历史上看,唐代楷书发展过颠峰期后,很长时间内没出什么伟大的书法家。唐人将法度写到极致,每个字都是一幅庄严肃穆的面孔,书法就渐趋封闭保守,变得越来越冷冰冰,越来越没什么意思了。 所以五代才出了一个杨疯子,另辟蹊径,下启宋四家,大伙儿约好做点有意思的事:尚意。

我们学书法也是这样,从唐楷入门打下技法的基础后,再探求笔墨趣味时,往往面临多个选择:要么转向宋四家,学苏黄米公写手札,追求尚意的风格; 要么沿着时间线向前走,写出笔墨本身更天然、自出机杼的韵味。

而上溯魏晋,则提供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比如说,我们想在笔法里出来一点点不那么严谨严肃的味道,或萧散,或闲适,或添一丝空灵、一点随意、一片仙气,唐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魏晋人的写法便有了风格上的参照意义,对于寻找书法风格上突破的书法家,魏晋书法提供了不一样的视野。

原因很简单,首先要知道,魏晋都是一帮什么人。 写书法的往往是门阀士族子弟,他们衣食无忧,崇尚美追求美(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其中三位就出生在那三百多年间),炼丹嗑药玩得很嗨,也不太束法度约束,怎么美就怎么来,特别地随意,特别地丰富,特别的多变。很多书法家写字没有性格、写死了,就向魏晋人寻找风格上的灵感。

如果说,唐人的书法将笔墨线条里的技巧、法度推到尽善尽美,提升到极致,那么,魏晋人的书法则将个人的审美情趣、笔墨的韵味表现到最高妙的境地。

我们说“上溯”魏晋,未必是指魏晋比唐宋更“高”,更多是一种书法学习时序上的选择。

关于历代书法,最典型的说法是: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人尚意。

历代书法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魏晋更讲笔墨韵味,唐代则在技法上写到了极致,而宋人则写出了不一般的趣味。每一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不能简单地说:魏晋就高于唐宋书法。或者那个时代就一定是最好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谢谢!

为什么张大千敢自称“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

精鉴者,藏宝无数也,能识珍辨宝,财力和眼力可堪无双。

1936年,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写下“五百年来一大千”的评语,张大千愧不敢当,却转而自称自己为五百年来第一精鉴之人。

这位笔下佳作无数的艺界泰斗,对自己的书画造诣尤为谦逊,却偏偏对自己的收藏毫不自谦,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千真如自己自夸所言,在艺术收藏上,五百年来无人能比?

王羲之《曹娥碑》(有人认为是唐拓本碑帖)

和其他有名的藏家不一样,张大千祖上留下的宝贝并不多,最有名的是王羲之《曹娥碑》(或为唐拓本碑帖),原为清王府收藏,后流入张家。

据说大千有一次与人豪赌输了,以此画抵赌资1200两黄金,可见在当年,此画的价值已近乎天价。

颇有戏剧性的是,在之后,《曹娥碑》几经转手流到叶恭绰手中,后来叶恭绰又慷慨返赠珍宝,这幅名画又回到了张大千手中,当时张大千叩首拜谢,事后,张大千对人说:“恭绰风概,不但今人所无,求之古人,亦所未闻。”

张大千(右二)与黄君璧(右一)赏画

张大千能精于鉴赏,这方面的能力可是他一点一点修行出来的。

这与他早年经过名师指点和接触大量古字画是分不开,大千早年跟随曾熙、李瑞清两位老师,因曾、李藏有众多历代名家字画,使大千养成了收藏鉴赏古字画的习惯和爱好。

1925年,张大千将第一次办展的收入所得尽数收购古代字画,从此在书画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元 倪瓒《春藤古木》

有人曾以“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评价大千,大千观后又加八字“一身是债,满架皆宝”,这点小幽默足可见大千对于收藏的热忱和喜爱。

1945年秋,为得到《韩熙载夜宴图》,张大千放弃了在北京购买前清王府邸的计划,用此五百两黄金,从玉池山房马霁川手中购得此卷。

房子以后还有,而传世古画则一纵即失,再难寻觅,张大千以此『舍豪宅买名画』的雅事引以自傲。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张大千旧藏,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 石涛《蕉竹图》

在大千的所有藏品中,以石涛的作品最丰,可见他对石涛画尤为喜爱,所以大千早期画路,有石涛风韵。

20世纪初,大千收藏的石涛作品就有上百幅,他曾请篆刻家方介堪为其刻制“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印章,专为钤印石涛真迹之用。

张大千晚年曾对友人说他收藏石涛真迹最多时约有500幅,美国的傅申先生在《大千与石涛》中说:“大千是历来见过和收藏石涛画迹最多的鉴藏家,绝对不是夸张之词,不要说当世无双,以后也不可能有。”傅先生还称张大千为“今之石涛”、“石涛再世”。

清石涛《番人秋狩图》立轴,张大千旧藏

掮客也很乐于与大千交易,因为大千豪爽有钱,与之交易往往能有个好收成,大千也从中获得不少古代名迹。

据记载,他曾用500两黄金、20幅明代字画换回著名的五代董源代表作《江堤晚景图》;用700两黄金购得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溪山无尽图》等名作,此外还用数百两黄金收购了董源力作《潇湘图》。

五代 董源《江堤晚景图》

由于大千收藏或经手过的名迹很多,有不少已被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珍藏,有的还成为镇馆之宝,如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已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董源《溪岸图》成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王羲之《行穰帖》已成为美国收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五代董源《溪岸图》立轴,徐悲鸿、张大千、王季迁旧藏,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大千收藏诸多字画是什么目的呢?显然不是为了增值敛财,而完全是为了欣赏,并且从中吸取养分,学习古人技法,来提升自己的画技。

大千在创造泼彩之前作画讲究笔笔有来路,早期画路主要是石涛、八大山人、唐寅等,后收藏了大量宋元名迹,技法上溯到宋元,其中宋李成《寒林骑驴图》被大千异常珍视,他不仅长跋,而且在诗堂上题写“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这张画可以说是宋画中的极品,无论构图、技法、意境恐其它宋画难以比肩。

可见大千每有收藏,其画技必又上一层。

张大千 江堤晚景图

由此可见,张大千的收藏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价值来看,都是首屈一指,“五百年来第一精鉴之人”也是名副其实。

并且,大千藏画意在从古人的画迹中广泛吸收画艺精华,最终将历代诸多名家技法融于一炉,借古开今,为创造泼彩技法积累了足够的功力和胆气。

所以,大千后来成就,非常人所能及。

全世界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是谁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在短短十年时间里, 他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享誉世界。这幅《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1月,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森特·凡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notrouble,sheisno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 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