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行善?“怜悯”和“善行”距离有多远

本文目录

  • 如何正确行善
  • “怜悯”和“善行”距离有多远
  • 人为什么要行善
  • 积德行善真的有用吗
  • 带着目的的善行算不算善
  • 行善指的是什么,做善事的方式有哪些
  • 嘉言出自诗经哪句话是什么意思
  • “嘉言懿行”是什么意思
  • 善言往往比善行更能打动人心弦,可有人不注重善言之重要,为什么
  •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如何正确行善

如何正确行善积德,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到过一些寺庙,经常看到捐款名录,某某人捐款多少,某某人又捐款多少,这些行善积德的人是比较富有的,一个人到了富裕时,做一些善事,不去占太多的资源,把金钱回馈于社会,这就是行善积德。

那么穷人又怎么行善呢?只好做好自己,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用勤劳和汗水换来温饱,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偷不抢,不作恶,不骂人,不害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别人和睦相处,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善事,积一些德行,这也是很可贵的。

文明礼貌是善,骂人打人是恶。

廉洁操守是善,贪财妄取是恶。

遵纪守法是善,贪赃枉法是恶。

诚心守信是善,偷盗钱财是恶。

有人说,行善子孙不旺,作恶子孙满堂,我觉得这是歪理,只看眼前,应该要牢记,头上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我相信好人一生平安,身体健康。

“怜悯”和“善行”距离有多远

怜悯是心里可怜的意思,对对方很同情。善行就变为行动了,两者只有一步之遥。有一句成语叫日行一善,好运自来。两者的完全相同之处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人为什么要行善

古语说:“做善事,贵在坚持不懈。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九层高的楼台,最初也是开始从累土渐渐累高的;千里之远的行程,最初也是开始从脚下一步一步的走!”知道是善事,就要马上去做,而且还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持之以恒。

例如北宋的韩琦德高望重,待人仁恕,每见到善事必定努力去做,每逢听到别人行善时,必定嘉许鼓励,到处传颂,并说:“韩琦不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韩琦说:“人向善的心最为珍贵。赞颂善行可使行善之人今后更加努力,使其他人闻之也心生向往,使有过之人感到羞愧而改恶迁善,所以扬善是非常重要的。”他还常诵读和传扬圣贤经书,说“这书可以指导人成为正人君子呀!”韩琦后来成为一代贤相并受封魏国公,五福齐全,子孙世代在朝廷为官,一直到南宋末年。人们都说这是积善得到的福报。

而有些人明明看见善事就在眼前却不做,错失了机缘。例如周朝末期时,齐桓公有一次经过郭氏的废墟,就问住在附近的老人说:“郭氏家族是怎样衰败灭亡的?”老人回答说:“是因为郭氏家族见善不为的缘故啊!”齐桓公就问:“怎么见善不为呢?”老人说:“郭氏家族喜欢善事,可他们自己却不能够去做善事;讨厌恶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恶事,所以才会衰败灭亡啊!”

再如明朝的姚好问做邑令时,行为谨慎,做官廉洁。但是耳朵太软,总轻信别人的话。一次晚春时节,连续下了四十多天的雨,姚好问亲自去各乡观察勘问灾情。他看到西乡有几百亩田地被淹,其它乡麦子没受损失,就想申报西乡局部灾害。跟随的吏役却说:“本县各乡平安稳定,这里虽说被水淹没,几天后水退了,仍可补种其它粮食。如果分类别呈报上司,恐怕牵扯到驳难查问。”姚好问明知吏役出于私心,但恐怕惹麻烦,于是隐瞒灾情,没有上报。征收赋税时,受灾的田地与取得丰收的田地一样收税。

姚好问又曾经想建造免费学校,修造普济堂,扶危济困,但都被书役阻挡了。而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还没有孩子,母亲、妻子总是生病,一家人非常忧愁。一天,他母亲生病死了,被救苏醒后对他说:“我见了幽冥的官吏,他说‘你做人廉洁谨慎,本来应当有孩子,但是每当碰上行善的事,明明知道应当去做,却常常被别人的言语所阻挡。比如呈报灾荒这件事,受灾地方难道可以隐瞒不报吗?你隐瞒灾情,以致灾民受到了催逼,卖儿卖女纳完粮赋,罪恶太大了,所以遭到报应。’冥官还说‘愚昧的人由于不明事理,还可以姑且宽容饶恕,只有明知善事不去做的人,存心不求进德的人,这是上天深深厌恶的,可告诉你的儿子想要多福,必须勇于做好事,不怕艰难,不能苟且偷安,不能当初心上如此,转念间又不去做。行善久了自会获得吉祥福份,使匿报灾荒的罪恶可以得以消免。’”姚好问虽然承受了母亲教诲,但是每当文书吏役说谗言,仍被迷惑,最后以至于循环往复,不能振作,官职被免,家道也衰落了。

认定是善事,就一定要全力去做。若能够改过向善,也可以弥补损失,消去罪业而增加福报。如果总是迟疑不做,不纳善言,自己不能真正的主宰自己,将会给自己造下罪业,后悔已晚。

积德行善真的有用吗

我曾经救下一个老人,而后来发生的事让我想都不敢想,真应了那一句话:善有善报。有一次,我开车刚刚拐上高速公路,就发现前方一个老头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走着。我就打开双闪把车停在了故障区,忙下车询问老人家。当时已是傍晚,夜色已经泅染开来。老人家穿戴虽然齐整干净,但看面容已经非常疲倦,年龄应该在七十多岁左右。经我询问,老人家说他要找儿子,但又说不清儿子在哪里?从老人的话中,我听出了老人可能是年龄大了,有些脑子糊涂了。当时,我就想把老人送到交警那里去,让警察帮助找人。于是,我就把老人扶到了车上坐在后排,准备把他送到附近的值勤点。想到老人可能没有吃饭,就把车上的零食递给老人吃。也许老人太饿了,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其实,老人还是个健谈的人,他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得知他儿子还是个医生。我一边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说着话,一边沿路寻找着值勤点,过了一会儿,我感到有些不对劲,刚才还和我唠唠叨叨说话的老人突然一下没有了声响。我回头一看,吓了我一跳,老人脸红脖子粗,瞪着两只眼睛,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马上意识到老人可能犯病了,就一脚油门,就近找了家医院,把老人送到了急诊室。由于送得及时,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没有出现危险。同时,医生在抢救的过程中,发现在老人的上衣口袋里,他家人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很快老人的一大家子人赶到了医院。老人的儿子非常感激我,非要酬谢我,但被我谢绝了。最后,老人的儿子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我,说以后有用着他的时候可以找他。当时,我也没有往心里去。又过了好几年,我大伯得病住院,经过诊断,他得了绝症,不过是早期症状,我大伯无儿无女,我们几个兄弟负责照料他,但治过来治过去,医生最后放弃了治疗,这等于是判了大伯的死刑。大伯在我们家族里的威望非常高 ,大家都想方设法找熟人托关系,想尽量挽救大伯的生命,也许是病急乱投医,我突然想到了那位老人的儿子。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到他,谁知老人的儿子二话没说,立即安排大伯转到他们医院,到了那家医院我才知道,老人的儿子已经是那家医院的副院长了,而且刚好是大伯病症的专家。后来的事,大伯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多活了整整十年。而我们两家人也成了朋友,其中有两个小辈还成了男女朋友,最近就要结婚了。

带着目的的善行算不算善

行善而带目的,虽含一定善意,却不能称作真善或纯善。无论目的千差万别,九九归一,均待回报心理。要么代表一种贪欲:为了积功徳;要么沦为一种交易手段投桃换报李。

真正行善之人,事无巨细,发于善心,泛于善行,一切自然而然,不求回报的。所谓修行,即希望达此境界。这境界就是菩萨境界,只种善因,不种恶因。

行善指的是什么,做善事的方式有哪些

谢邀请:行善指的是什么,做善事的方式有哪些?答:行善指的是行善行积德,也叫献爱心。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的人往往心慈,看不得别人爱苦,或者有困难,就会伸出援手,不会看着不理,也不会袖手旁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以人人献出一点爱心,世界就会变成美好明天。所以大爱无疆。谢谢!

嘉言出自诗经哪句话是什么意思

嘉言是诗经的名字,指美好的语言。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嘉言懿行”是什么意思

成语嘉言懿行意思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嘉、懿:美,好。

嘉言懿行【jiā yán yì xíng】

基本释义: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出处:《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白话译文:当看见他人有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就尊敬仰慕并且记录下来。

例句:刘老师上课时常举些模范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启发学生。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瑰意琦行【guī yì qí xíng】

基本释义: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2、嘉言善状【jiā yán shàn zhuàng】

基本释义: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

【反义词】:

为非作歹【wéi fēi zuò dǎi】

基本释义:指做各种坏事。

出处:元·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只一口将他吞于腹中;看道可还有本事为非作歹哩。”

例句:他们都很老实,即使饿着肚子也不会去为非作歹。

善言往往比善行更能打动人心弦,可有人不注重善言之重要,为什么

善言往往比善行更能打动人心弦,可有人不注重善言之重要。我的观点如下,希望能帮你解决疑惑。


善言往往比善行更能打动人心弦,可有人不注重善言之重要,这个应该和国人心理思想有关系。因为真正的善举,是不需要多少的言语去添加辅助的,而是直接的善行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善言往往像花言巧语似的迷惑了人心。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下具体情况。


第一,善言的力量

善言,善良的言语,往往是出自人的内心,就像莲花,圣洁的绽放。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内心的话,与他们一起分享,让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感觉。


第二,善行的力量

善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在一些细小,微小的事情,我们可以伸出援手,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言语,直接上前去帮助他们,事情结束后,我们不需要告诉别人,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帮你,这些话都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想做好事情的时候,是不希望留下自己的任何信息的。这样的话才叫真正的善行。而那些虚假的,表面的善行。


第三,两者相辅相成。

善言往往比善行更能打动人心弦,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有的时候,是善言起了作用,有的时候,是善行起了作用,而且在有的情况下,还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谁好谁更好的,只有我们真正的帮助到了别人,那样才是值得庆幸的。

最后,希望我们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解决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感谢关注,感谢点赞。

网络配图,谢谢支持。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这是《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后部分中的一句。整章整段是这样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美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次,虽智大迷,这谓要妙。

善人者之句,可理解为: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引以为戎的借鉴。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即使是明智的人也会变得十分糊涂。这就是深妙的道理。

这一章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五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做人要有修道准则,做到内圣外王就是最高境界。重视阴功积德,为善不欲人知,要人知便不是善而是恶了。我年轻时就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几十年来,深受其思想影响,总想做个有道德的善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