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相比,谁对政坛影响更加恶劣?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

本文目录

  • 同为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相比,谁对政坛影响更加恶劣
  • 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
  • 历史上三大奸臣赵高杨国忠魏忠贤谁最祸国
  • 杨国忠出差数年妻子却为他生下一子,杨国忠是怎样回应的
  • 1263年前的这几天,唐朝杨国忠被杀,为何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同为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相比,谁对政坛影响更加恶劣

杨国忠和李林甫根本就没法比,一个是老奸巨猾、口蜜腹剑的真正奸臣,另一个只是个简单粗暴的幸进小人。虽然都对大唐盛世的终结负有责任,但杨国忠也就是1分责任,李林甫是9分。另外还有90分责任在李隆基。

从执政能力上看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是李隆基时期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个。是之前张说、姚崇、宋璟等人开创开元盛世的继承者和巩固者,这段时间很多唐王朝的改革措施都是李林甫及同期的张九龄等人进行了制度化完善,并引导整个国家内政、外交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是李隆基明知道李林甫嫉贤妒能却一直重用的原因,甚至在求仙问道的时候还准备把国事全部托付给李林甫,李林甫能够充分迎合李隆基的想法,并为李隆基解决全部问题;

宰相用事之盛,开元已来,未有其比。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恆度。《旧唐书》

杨国忠只当了四年宰相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四年期间,杨国忠除了在为李隆基理财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之外,是盛唐政治制度的主要破坏者。单纯用人选官方面,不但没有按当年宇文融试行过的“十铨”由十个独立评委选择官员的方法,连一贯采用的“三铨”法都形同虚设,在杨国忠的府邸中走个过场就把数百官员的任命决定下来。杨国忠期间,先是天宝南诏战争,把一个对抗吐蕃的盟友变成了敌人,并与安禄山争宠逼迫安禄山造反。不但不能为李隆基解决问题,反而制造出不少问题。

这方面看,李林甫是规则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利用对规则的熟悉和漏洞行使自己的权力;而杨国忠是个简单粗暴的规则破坏者,靠突破规则来行使权力。

从对政敌手法上看

李林甫确实是坏人,对于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对于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一定要打倒。而具体方法往往是欺骗、构陷,比如李隆基想用某个人,李林甫就先让那个人上书说身体原因想回长安,等到李隆基问起的时候,李林甫就说这人身体不好不能重用。李林甫口蜜腹剑就是这么来的,他越想对付某个人,表面上可能表现的越友善,而且一旦下手绝不容情,族灭、杖毙、不留后患;

杨国忠这方面还是远远不如李林甫,只是根据与自己关系远近决定是否对这个人下手,而且手法比较低级。比如京兆尹李岘,政声很好,但杨国忠认为与自己不接近,就把连雨六十天的天灾归咎于李岘,外放出去当了太守。其他很多人也是如此,罪过不够大,只是被贬官离开长安,不能斩草除根。有些安排宦官到流放地口头宣旨赐死,但执行力不足,很多人逃过。比如之前宰相宇文融的儿子宇文审,就在岭南负责流放官员处死的任务,但借机活了不少人。

杨国忠颛政,杀岭南流人,以中使传口敕行刑,畏议者嫉其酷,乃以(宇文)审为岭南监决处置等使,活者甚众。《新唐书》

这方面上来看,李林甫是利用在李隆基身边的有利条件,故意制造出信息不对称,以此来获得利益。当然这也有冒险成分,有双方照面露馅的可能,但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而杨国忠还是简单粗暴,伪造证据甚至借天灾说话,也就是李隆基后期已经昏聩到了极点,对杨国忠的信任还在李林甫之上,否则杨国忠早就被弹劾掉了。

从对大唐长期影响上看

杨国忠对大唐破坏最严重还是天宝南诏战争失败,以及激发了安史之乱。

天宝南诏战争是杨国忠为了与安禄山争宠而发动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战争失败损失了二十万唐军,而且把对抗吐蕃的盟友推到敌人那一边。但实事求是讲,这并未改变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实力对比;安史之乱的爆发杨国忠是直接原因,就是想通过描述安禄山有反心来表示自己对李隆基的忠诚,甚至要主动创造条件让安禄山造反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正确。

杨国忠要是个有能力的人,就该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安排马岱杀魏延一样,埋伏下若干棋子,等安禄山一造反,就直接砍下安禄山的人头,这才是一件结结实实的大功。而杨国忠管杀不管埋,安禄山造反后束手无策,根本想不到安禄山无论如何也要杀了自己,甚至最后到死手里都没掌握嫡系部队,说明杨国忠根本就没在这方面提前布局。

(杜甫《兵车行》描述天宝南诏战争对大唐的恶劣影响)

而李林甫可不干这种低级的蠢事,一件坏事就足以影响大唐百年,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这就是藩镇。

藩镇设立从李林甫开始,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晚唐衰弱以及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李林甫影响了整个唐王朝的后半期。而且,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人政治替代武人政治的起源,影响了唐王朝之后的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藩镇设立的起因仅仅是李林甫担心其他文官在地方上打胜仗取得军功后回到朝中影响自己的地位,就改变了唐王朝一贯采用的中央政府高级官员到地方统带军队的规则,而由安禄山等边防将领长期统带唐王朝精锐边防部队。

之后又给这些边防重镇节度使赋予了很多的权力,军、政、财权全部掌握,甚至还可以自行募兵,这就是变相的恢复了秦始皇废除的分封制。李林甫在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这些节度使,避免其做大并反叛。但杨国忠可没有李林甫的本事,直接逼反了安禄山,当然,安禄山也不是好东西。

总之,两个人都是奸臣,都对大唐有很恶劣的影响。但李林甫是个十足十的奸臣,而杨国忠只是个成色不足的奸臣学徒。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

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还不是为了权力吗?在官场,或者说政治上,其实没有所谓“真正的”敌友关系,只有相互利用关系。杨国忠、安禄山就是这样,他们曾经联手对付共同的政敌李林甫,然而转眼又成为政治对手。杨国忠志大才疏,没有多少能耐。水平和能力还不如李林甫。但他比李林甫野心更大。硬是活生生地把安禄山逼成了对手了。当然,安禄山也不是什么“好鸟”,“安史之乱”内因是安禄山、史思明,外因无疑是杨国忠。当然也有唐玄宗、李林甫、杨贵妃的“功劳”。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杨国忠,安禄山,其他人暂不多提。下面说说背景,看他们是如何联手与反目的:

杨国忠(?—756年),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宰相、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武则天情夫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的族兄。安禄山(本名:康轧荦山,703 -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大燕皇帝,“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曾做过牙郎。他秉性机灵,虽胖却以骁勇闻名。他经常贿赂唐朝官员为他说好话,因此取得了李林甫、唐玄宗的喜爱信任,自此平步青云。可参看我昨天的回答:《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当时李林甫权势很大,杨国忠投靠了他。李林甫开始是拉拢杨国忠的,在“倒亨”(扳倒太子李哼)运动中,李林甫拟订名单,杨国忠负责捕人,两人是联手出击,攻守兼备,朝中一时间造成了唯“李杨”是从的恐怖风气。但李林甫很快发现,杨国忠不肯甘居人下,时常有不经请示、先斩后奏的情形。于是李林甫不断整治杨国忠,杨国忠在后来一段时期内,处境尴尬,要不是有杨贵妃帮助说好话,杨国忠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可惜李林甫很快死去,杨国忠翻了身。安禄山仗着唐玄宗对自己的无比恩宠,初见李林甫的时候,并没把李林甫的那个老头放在眼里。李林甫则不动声色。当时朝中大夫王鉷在朝堂上和杨国忠齐名,身兼二十多职,混得风生水起。李林甫当着安禄山的面,将王鉷叫过来问话,王鉷对李林甫态度甚是恭敬。这让安禄山很感意外和惊恐,从此以后,他见到李林甫就再也不敢放肆了。安禄山每次和李林甫对话,尽管小心翼翼,但是李林甫却能摸透他的心思。和李林甫在一起,哪怕是数九寒冬,安禄山也会大汗淋漓,让他惊惧不已。安禄山可以把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里,唯独对李林甫是毕恭毕敬。安禄山后来直言:他这一生谁都不怕,就怕李林甫。

在对待李林甫上,二人目标一致、狼狈为奸、互为援手,但李林甫根基深厚、党羽众多,杨国忠、安禄山就算联手也不是“个儿”,根本就不是李林甫的对手。他们只能依靠杨玉环,再通过唐玄宗之手压服李林甫。李林甫可以让杨国忠老老实实离开京城,做剑南节度使。也可以让安禄山乖乖地听话任,担任河东节度使。所以,杨国忠、安禄山恨死了李林甫。《旧唐书》说:李林甫已病重不能起身,杨国忠从剑南召回京城,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所以当李林甫死了,天宝十二年(753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结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安禄山短暂地政治联姻便宣告结束。志大才疏的杨国忠是凭借杨贵妃之力,继任右丞相兼管财赋收支、权倾天下的,本身却没有什么能耐。而此时的安禄山军政实力强大,根本不把杨国忠放在眼内。大唐最有权势的将领和大唐最有权势的宰相之间的对抗,是无法避免的了,一个手握重兵,控制了东、北方的边镇;一个控制着京师和朝廷大位,于是,矛盾便由开始的互相看不惯逐步演变为相互对抗。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的。唐玄宗尽管不过问政事,但也知道杨国忠是个草包宰相,所以,他宁可选择相信安禄山,也不愿意去相信杨国忠。杨国忠打定主意,要采取极端的手段,逼迫安禄山造反,以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取信于玄宗。这个不学无术的大唐丞相,为了一己私恨,开始把大唐带向一个苦难的深渊。宝十二载(753年),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召他(安禄山)进京,他一定不会来”。唐玄宗于是下令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却来了。天宝十三载(754年)正月,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信任,于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才让他离去。以后,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一定会大发雷霆,把他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杨国忠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暗中派人四处搜集安禄山的劣迹,还派兵包围了安禄山京城住宅,将躲在里面的安禄山部下抓起来处死。想依此激怒安禄山,让他有谋反举动,这样才好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坏话。你看,杨国忠是多么愚蠢和无能啊!

此时,身在范阳的安禄山得到身在长安的长子安庆宗密报,知道杨国忠派人包围了自己在京的住宅,暗中处死了自己的门客李超,既恨又怒。安禄山本来是感激玄宗厚遇之恩的,原打算等玄宗死后再作乱,但发现杨国忠一心在置自己于死地,感到危在旦夕,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借口清君侧,铲除忤逆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史思明随后响应,大唐王朝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序幕就此揭开了。此刻,唐玄宗得知安禄山谋反,坐不住了,这时才明白他一向信任的安禄山,并非是忠心耿耿的臣子。既恨又恼,苦闷了很长时间,但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军事上防范措施。“安史之乱”于是越演越烈。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安禄山造反是杨国忠逼迫的。

顺便说一句,安禄山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五),安禄山长年长疮疖,双眼失明,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在华清宫温泉洗澡时,在其子安庆绪的操弄和支持下,被大臣严庄和一个叫李猪儿的侍从操刀入室杀死了。至于杨国忠之死,据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十五载六月(756年7月15日),杨国忠先是引起众怒,随后被一个“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旧唐书》说,士兵保卫唐玄宗到了马嵬坡,又累又饿,怨气很大,在太子李亨主谋下,领头的将军陈贤礼说,天下大乱,是因为杨国忠一手造成的,这时,正好一位藩人使者找杨国忠说事,士兵于是大呼:“杨国忠谋反了”!大家随后就把杨国忠包围起来,将他斩首示众!杨国忠、安禄山之死。正是应了这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历史上三大奸臣赵高杨国忠魏忠贤谁最祸国

谢邀。纵观历史上这三个奸臣祸国程度,我认为:

一、祸国最烈的当属赵高。宦官出身的赵高,在秦始皇死后,发动沙丘政变,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死扶苏,立胡亥为帝,独揽大权,指鹿为马。之后害死李斯,又追使秦二世自杀,立子婴为秦王。从一宦官起家,把秦朝的暴政推向顶峰,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唐太宗对其评价:“至如赵高之殒二世,人神所疾,异代同愤。”赵高是秦亡的罪魁祸首。

其次、祸国严重的是魏忠贤。魏是明末宦官,明熹宗时,极受宠信,皇帝昏愦懒政,内外政事,皆出魏之手,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东厂横行,祸害天下。当时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以致“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误国殃民,国力日衰,虽未亡国,但已把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到崇祯帝继位已无力回天,故崇祯继位后将其除掉。崇祯帝对魏忠贤评价“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自古宦官多误国,从来阉人少贤良。

三、杨国忠祸国之害要轻于赵高和魏忠贤。杨国忠倚仗其妹杨贵妃,深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官至宰相,掌权时独揽大权,专权误国,任用奸臣,导致朝纲紊乱,因与安禄山有矛盾,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杨国忠虽然误国但责任并不全在他,唐太宗并不昏庸,杨国忠也无军权。错在唐朝军事体制上节度使,安禄山统辖三镇军政大权,藩镇权位过大,造成动乱。杨国忠有才无德,德不配位。所以后来刘挚对其评价“古者任大臣,必用有德,不用有才。杨国忠、李林甫,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

杨国忠出差数年妻子却为他生下一子,杨国忠是怎样回应的

引发“安史之乱”的唐朝奸相杨国忠,出身数百年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既是武则天面首张易之的外甥,又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年轻时落魄放荡、嗜酒好赌,由是遭到亲族们的鄙弃,而立之年才到西川从军报效。杨国忠虽然品行不端,但为人却极有才干,数年后又因攀结上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由此开始在官场上发迹。

则天朝幸臣张易之,即国忠之舅也。国忠无学术拘检,能饮酒,蒱博无行,为宗党所鄙...太真妃,即国忠从祖妹也。天宝初,太真有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引国忠为宾佐,既而擢授监察御史。去就轻率,骤履清贵,朝士指目嗤之。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

等到杨贵妃获宠后,身为国舅的杨国忠在她的支持下,得以受到唐玄宗的倚重,并在政坛上得以飞速晋升。等到奸相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便以右相身份执政,成为权倾朝野的帝国“二号人物”。然而杨国忠虽然占据高位,但由于品行、口碑很差,所以在民间经常被嘲讽、戏弄,关于他的丑闻不胜枚举,其中影响极广的一则,莫过于杨国忠与妻子梦中相会后生子的传闻。

且说,杨国忠年轻时放荡无行,说话办事经常出人意料,即使步入仕途后也是如此。杨国忠年轻时娶倡伎出身的裴柔为妻(“国忠娶蜀倡裴氏女曰裴柔。”引文同上),虽然后者的出身很低贱,但杨国忠对她却是十分的宠爱,哪怕后者犯下泼天大错,他都会选择宽容、隐忍。然而裴柔生性妖冶,喜欢招蜂引蝶,即使嫁入杨府、成为贵妇后,依然不懂得收敛,时不时地与浪荡子弟私会,闹出了不少的丑闻。

且说某年,杨国忠以御史身份巡视江浙一带,因为需要调节、处理的事务繁多,所以一耽搁便是两三年时间。等到杨国忠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后,迎面却发现一桩令他目瞪口呆的怪事,只见妻子裴柔怀抱着一个男婴向他道万福,并哄着孩子跟杨国忠叫爹。杨国忠愣了半晌,明显感觉不对劲,脸上顿时青筋暴跳,便怒问裴柔这孩子到底是谁的?

裴柔看见丈夫发怒,便做出一副哀伤的神情,颦蹙黛眉、眼中含泪,用幽怨的语气回答到:“老爷在外出使却迟迟不归,为妻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牵挂着您,所以没多久便患了一场大病。或许是神灵有感,某日我在昏迷中梦到跟老爷相会,结果梦醒后没多久便怀上这个孩子,我至今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在思维正常的人听来,裴柔这番话完全是胡说八道,目的无非是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丑行,其实她怀中抱着的孩子,必定是她跟其他浪荡子私会后所生。然而在爱妻如命、行事荒诞的杨国忠听来,裴柔所说的就是事实。所以杨国忠非但没有再继续深究,反而高兴地说道:“爱妻所言极是,大约是我们夫妻情深意切,感动了神灵,所以才有了这个孩子。既然是上天的恩赐,我以后定会好好爱护他。”

果然,杨国忠真的把这个婴儿当成亲骨肉,还给他取名为杨朏。不过,民间却将此事看做大笑话,纷纷嘲弄杨国忠被戴了“绿帽子”却并不自知,实在是窝囊至极(“杨国忠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荏苒成疾。忽昼梦与国忠交因而有孕,后生男名朏。洎至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盖夫妻相念,情感所至。’时人无不高笑也。”见《开元天宝遗事》)。

不过对于民间的冷嘲热讽,杨国忠却丝毫不以为意,不仅能对裴柔宠爱如初,而且对杨朏甚是溺爱。等到杨朏长大成人后,杨国忠又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不仅让他做到鸿胪卿的高位,还让他与万春公主结为夫妇,成了唐玄宗的“乘龙快婿”。

然而杨朏的幸福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身为宰相的父亲专权跋扈、胡作非为,结果招致安史之乱,而杨家的境况也随之发生剧变。由于叛军来势凶猛,杨国忠便携带着妻子裴柔,与唐玄宗、杨贵妃一起逃奔蜀地,结果在马嵬坡遭遇兵变,杨国忠被叛军所杀,裴柔则在逃往陈仓县后,被县令薛景仙捕杀。至于杨朏,因为没能及时撤离长安,结果沦为叛军的“刀下之鬼”。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开元天宝遗事》

1263年前的这几天,唐朝杨国忠被杀,为何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先理一下头绪,安史之乱爆发在前,杨国忠被杀在后。杨国忠命丧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后的事情了,所以杨国忠被杀并不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但杨国忠确实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并间接点燃安禄山这个炸药包。

安禄山,如何成为一个危害帝国安全的炸药包?

一、安禄山钻了募兵制的空当。

其实这是玄宗皇帝亲手种下的恶果。唐朝到了开元末期,阶级腐化严重,掌管国家军事命脉的兵部成了贪污腐败的重灾区。玄宗皇帝并不想打动干戈、整顿吏治,而是想采用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给兵部来一个釜底抽薪。而正好刚刚上任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给了玄宗皇帝一个新思路。胡人出身的安禄山让玄宗皇帝刮目相看,因为他不用伸手向朝廷要钱,但是把军队搞得有声有色,安禄山的这套方法就是“募兵制”的雏形。这样做法有利有弊,利就是朝廷不用出钱养兵,军镇通过屯田、等多方面的创收实现自给自足;弊端就是军队容易成为节度使的私人武装,因为他们吃的不是朝廷的饭。玄宗皇帝太过自信,只看到了其中的利,并没有深思其中的弊,所以对安禄山的做法大为赞赏,并推在全国军镇推广实施。这样一来,虽然解决的兵部寄生朝廷的局面,也让一向富有野心的安禄山钻了空子。

二、军镇势力失衡,没有制约安禄山的力量

开元末期,唐朝国力已经走向衰退,而周边少数名族的力量却蒸蒸日上、异军突起。为了应对来自边疆的威胁,天宝年间,唐朝已经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其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王忠嗣。王忠嗣是玄宗皇帝的“义子”,对朝廷的忠诚自不必说,这也是他能够统领朔方、陇右、河东、河西四方节度使的重要原因。王忠嗣对当前周围形势的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介意玄宗对西部强大起来的吐蕃及吐谷浑采用友好的邦交政策,而对辽东正在崛起的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政权采取打压策略。然而,好大喜功的玄宗皇帝正好做出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决断。这样一来,忠于朝廷的力量势必被削弱,而居心叵测的安禄山则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最致命的是,后来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被贬,不久便郁郁而终,从此唐朝也就失去了制衡安禄山的力量。

那么,杨国忠为什么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呢?

原因有两点:一、恰好杨国忠旁观者清,把一切看得很透彻;二、杨国忠想借玄宗的手打压安禄山,说白了就是为了争权夺利。所以杨国忠说出了真相,而且不厌其烦的给玄宗皇帝吹耳边风,但是玄宗皇帝不予理会,因为他对“干儿子”很放心。但是安禄山毕竟做贼心虚,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如杨国忠这样的人太多,而且都被玄宗绑送到了他的跟前。这下,安禄山心里没了底,因为他不清楚唐玄宗葫芦里究竟埋的什么药,是众人皆醒他独醉呢?是一如既往的信任,还是有意的麻痹他?总之让安禄山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终,安禄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造反,以“不变”应万变。
(杨国忠剧照)

回头来看,杨国忠确实是安禄山起兵的借口,也就是所谓的“清君侧”,而古往今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愰子。西汉的“七国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莫不如此。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