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国库被盗光,而库兵都是光着身子进出的,银子怎么丢的?清代银库的库兵会不会偷窃在银库管理时,如何对官吏严查防范

本文目录

  • 道光年间国库被盗光,而库兵都是光着身子进出的,银子怎么丢的
  • 清代银库的库兵会不会偷窃在银库管理时,如何对官吏严查防范
  • 清朝的士兵不允许穿衣服,如何偷出900多万两白银
  • 银子为何会有“铜臭”味
  •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 在清朝,为何一些人挤破脑袋要当守卫银库的库兵
  • 古人拿到银子真的都会咬一口吗难道他们不嫌脏吗
  •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 汉朝为什么特别重视养马及马匹的繁育呢你怎么看
  • 有人说,清朝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明知库兵从银库里偷银子却不抓,这是为什么

道光年间国库被盗光,而库兵都是光着身子进出的,银子怎么丢的

当时是没有x光机的,所以库兵一个个身怀绝技,从菊部塞入银两。出来后去茅房排泄即可成功盗取(有内味了QAQ)

清代银库的库兵会不会偷窃在银库管理时,如何对官吏严查防范

作者:史遇春

关于曾国藩的文字太多,读不过来。除了曾国藩自己的著述之外,我很少去看那些小说家笔触下的曾国藩传记、轶事等等。我总是觉得,只要看其人的著述,大约多少就可以看出此人的行事与为人了。

因为曾国藩的功业,很多“成功论”者都把他看成是人生的楷模。关于这一现象,我想要说的是:

第一,“成功论”是虚浮的;

第二;病热的“成功论”是有害的;

第三,人生在世,平平安安前行就好,一切自然就好。

因为“成功论“者会把曾国藩奉若神明,所以,他们会刻意把曾国藩身上发生的事情,全都牵强附会地引向他们所鼓吹的“成功论”。这是一种射好箭之后,再存心细致描画靶心的伎俩。提醒一下,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认知。

“成功论“者很喜欢引用一例,说是曾国藩在清查大清国库亏空之时,曾经“一裸成名”、“一脱上升”。

很明显,“成功论“者这种说法,既是为了吸引闻腥猎色、嗜好花边者的眼球;又是在为他们生搬硬套的所谓“成功案例”张目;当然,这也暴露了那种为了所谓的“成功”,而可以不顾廉耻、不择手段的暗黑心理;说到底,其实,这也是他们对当时社会情况和制度暗昧无知的表现。

既然社会上流传有所谓的曾国藩进国库而脱光光的段子,那么,试问:

大清王朝在实际管理银库时,又是怎样真实的情形呢?

幸好,有清代人的笔记资料,可以作为参考。

清人何刚德曾经在京师十九年。当日,他担任清廷的京官,在吏部任职。

何刚德在其笔记《春明梦录》卷下中,有一节关于银库管理的记载,本文即依此成章。

话说,清朝京师的银库,对各种弊端的防范极为严格。

在银库的管理人员中,其最高负责人,就是管库大臣。按照清廷的制度,管库大臣一般由一人担当。但是,须知,管库大臣不是专职,而是由户部侍郎兼任。

管库大臣之下,设有管库郎中。管库郎中,属于银库的司员,也就是管理银库的普通官员。

银库的司员之下,有库书数人。库书,也就是管理银库的书吏。所谓书吏,一般指承办文书的吏员;这里则具体指承办银库文书的吏员。

另外,银库还配有库兵十二人。所谓库兵,一般指守仓库的兵士;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库兵,并不是负责银库安保的;这里的库兵,大约相当于直接经手库中琐屑事务的吏役;猜想,银库重地,对吏役的要求应该相对较高,所以,银库的吏役或出身行伍,故而称之为库兵。

按照银库管理的惯例,库书是不能进入银库的。在银库的日常管理中,只有库兵才可以进入银库。

各省押解饷银到京师银库,每一万两银子,必须给付解费六十两。

所谓解费,一般指解送的费用,这里就是解送饷银的费用。

须知,这六十两解费,是孝敬库书和库兵的。至于库书和库兵怎么分配解费,事涉隐秘,一般人无从知晓;当然,库书和库兵也从未对外宣扬过。

孝敬库书和库兵的解费,并不是朝廷的明文规定,但是,此事行之有年,于是,便成了大家都一致认可并且必须遵守的惯例。

库兵在朝廷的诸多吏役中,算是非常让人羡慕的美差。

库兵的管理工作,是由户部负责的。

库兵入选当天,须进入户部报到。其时,户部的门外,会预先请来十多位镖客。待库兵办理完入职手续之后,步出户部大门,由这十几位镖客保护他们离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这些入选的库兵被劫掠绑票、勒索赎金。由此一斑,可窥见库兵是多么地金贵;同时,由此一端,也可以想到,户部发放给库兵的区区那点当差费用,似乎很难让库兵养廉。

库兵的金贵,主要是因为他们当差后会变得十分富裕。

可以不客气地说:库兵的富裕,如果不是偷窃,那么,户部的薪资是无法让他们阔绰起来的。

银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似乎,偷窃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面对诱惑,无论是钱财还是其他,即便是有再严厉的法规存在,人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施展手段,竭力攫取其想要的东西。

既然说到这里,那么,就先看一看清朝银库的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

库兵在进入银库的库门时,即使是严寒冰冷的冬天,他们都必须脱掉衣服和裤子。进入银库之后,库兵并不是光着身子处理库内事务,如果这样,那也太不人道了。其实,银库之中,专门备有库兵入库之后穿着的衣裤。

库兵在银库办完事务,出库之前,他们还要把银库备用的衣裤脱掉,然后,才能出来。

库兵脱了银库内的备用衣裤,走出银库时,银库门口摆放有板凳一条,库兵必须从板凳上跨越过来,才能出门。

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库兵的两腿之间没有夹带银子。

跨过板凳之后,库兵还要两只手向上,两掌拍击,同时,口中要呼叫“出来”二字。

这样的动作,就是要表明库兵的两只胳膊之下没有挟藏银子,他们的口中也没有含吞银子。

这样的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算是细密了吧。

但是,库兵偷窃库银的方法,有出人意表的门路。

据说,库兵会用谷道(如若不明词意,可自行搜索)暗藏银子,偷窃而出。

这个办法,想一想,大家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也会觉得有些恐怖吧。

原来,内行人都知道,库兵这么做,他们是自有其办法的:

库兵会想方设法把猪网油带进银库。

所谓猪网油,简称网油,实际是猪的肠系膜,大网膜堆积的脂肪,在猪的腹部成网状的油脂。

至于这猪网油是怎么被库兵带进去的,一时也难以考证清楚,大约是因为银库管理的原则是“轻入重出”吧。也就是说,进入银库,相对宽松,走出银库,非常严格。

据载,库兵走出银库之前,会用猪网油把圆锭的银子卷好,然后放入谷道。

一般情况下,库兵一次可在在谷道放入银八十两。

这里,必须特别提示一下:

此为危险动作,千万不要模仿!

当然了,必须清初指出的是,库兵这种偷窃银子的行为和方式,完全属于专业操作。

传闻,库兵平日会到京师东四牌楼一个秘密药铺里买药来服用。有人说是,男人的谷道也有一个所谓的交骨,吃了秘密药铺的那种特制药物之后,交骨就会松开;这样,库兵偷窃库银时,将银两放入交骨打开的谷道,才不至于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因为包有银子的猪网油卷比较大,而且里面的银子也比较重,所以,放在谷道内的银子,只能支持半点钟,时间稍微长一点点,就会掉出来。

对于库兵偷窃库银的这些传言,笔记《春明梦录》的作者何刚德最初还很怀疑。

后来,何刚德的同僚告诉何刚德说是:

“您怎么就不相信呢?您不是查过内廷的银库吗?您记不记得,那时内廷银库的库兵并没有脱去裤子,您知道为什么啊?就是因为他们偷藏了大元宝啊!”

何刚德听同僚这么一说,一时也不知道如何辩驳。

另外,到了冬天,库兵偷窃库银的方法,又有花样。

也就是采用所谓的“抽换茶壶”法。

冬季时,库兵进银库的时候,都会带上一只茶壶。

当然,说起来,茶壶是用来饮水润喉的。

但是,进库之后,库兵会把银子扔进茶壶里,然后,把茶壶放在冰冷的地方让茶壶内的茶水结冰。

库兵出库时,按照规定,要打开茶壶的盖子,向下倒过,验证茶壶里没有银子。

冬天天冷,银子放在茶水之中,会冻在壶内,即使向下翻倒,也倒不出什么东西来。

银库的管理,通常的情况,如前文所提到的,就是:重出轻入。就因为这样,库兵也会在天平上做手脚。

因为银库的银两出入数量很大,库兵做个小手脚,在普通官员看来,就是大收入了。

不过,库兵还是有些分寸的,一般情况下,库银进出,在大数上是不会出现过分的漏洞的,因为,他们也要保证,朝廷每次派员清查银库时,数目要对得上,谁也不想丢饭碗、谁都害怕掉脑袋。这样说起来,库兵在银库的偷窃,在数量上也是非常有限的。

其实,和那些明目张胆贪财纳贿的官员比起来,和那些奸诈狡猾的窃国大盗比起来,当日库兵的行为,还真是有些笨啊!

想一想,库兵们都是穷苦人!

想一想,其实,他们都是非常可怜的!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清朝的士兵不允许穿衣服,如何偷出900多万两白银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发生在道光年间,当时经过盘点后发现少了900多万两白银!案件发生后,清朝的银库被爆出很多问题,其中就有“监守自盗”的士兵光着身子偷银子的案例,因此很多人就误认为这900多万两白银都是士兵偷的。其实不是的,守卫士兵只是偷了一小部分。

道光年间的银库案

道光二十三年,朝廷管理银库的官员们因为分赃问题而引发争议,最后闹到道光皇帝那里,银库库就这样发生了!

道光皇帝知道此事后,马上派刑部尚书组织人员,联合户部的人一起调查这个案件。经过盘点,发现银库里只有二百九十多万两银子,与总数一千二百多万差了九百多万两!这是几乎要把仓库搬空啊!

道光皇帝的专案组调查后,发现库银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被盗走:

一、监守自盗

负责搬运和看守银库的士兵,用非常特殊的手段把银子偷出去。

清朝看守库银的士兵在搬银子的时候必须要光着身子,不允许穿衣服,以确保他们不会把银子夹在衣服上。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士兵们为了偷银子练出一种技能。他们练习肛门夹物,最开始用鸡蛋来练习,然后是鸭蛋、鹅蛋,最后用铁蛋。这些士兵中,最厉害的可以一次夹带十枚左右的银腚而无异样,这绝对是练出来的真功夫!

二、上梁不正

清朝银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士兵们夹带银子出去难道他们的领导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只是他们盗的更多!

与士兵用身体带银子想比,那些管库官员盗银的方式要轻松多了,他们不需要几腚几腚的拿,而是几百几千的“挪用”。只需要在账面上做下手脚,银子就落入他们的口袋了。也正因为他们也是“盗库者”,所在才会对士兵的行为视而不见。

三、贪污腐败

在嘉庆和道光时期,银库管理上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当皇帝派御史前来清查银库的时候,负责管理的库官就会献上三千两银子用于行贿,就连御史身边的仆人和随从都可以得到三百两银子。在这样的情形下,清查银库就只是走走过场。

当时有些比较穷的官员或是来考试的举子也知道银库的潜规则,他们会以举报为名恐吓库官,以此勒索钱财。库官会根据对方的势力,给予几两至上千两不等的银子用于平息。

综上所述,清朝道光年间被盗走的900多万两白银,并非都是士兵所为,这是一件错综复杂的“银库案”。

结束语

士兵们不穿衣服,赤身裸体搬运银子,利用肛门夹物把银子偷走,这种看似聪明的方法却给他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据说这些偷银子的士兵晚年后会留下很多后遗症,比如脱肛、漏肛等症状,给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


参考资料:《见闻琐录》

银子为何会有“铜臭”味

”铜臭味”是指有的人有两个钱不得了,炫耀吹嘘;也指有的人办事只认钱,不认人不认情,现实世故,眼里只有钱。以前的银子都是由铜银打制而成,而纸币的发行量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准,由此古时的银子和现在使用的纸币人民币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得名”铜臭味”。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李自成当年在明朝的户部找到了十万两白银,所以很多人好奇清朝最后还剩几个子儿。

溥仪退位之后,袁世凯答应优待逊清皇室,每年给予400万银元,然而袁世凯带人打开户部府库之后,居然发现户部仅仅生下十个银元。

不过想想这也是很正常的,清朝近代各种赔款,数字总额令人瞠目,还有个整天讲排场修园子过生日的皇太后,以清朝的财力根本就无法支付,只能到处借款。

清朝虽然弱,但并不算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近代被西方列强欺负得惨兮兮的清王朝,实在是太穷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朝若是真的穷,哪儿来那么多钱支付赔款?

全都靠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清朝虽然民穷,但清朝的朝廷可一点不穷。

清朝晚期,其人口达到了四亿,占当时全球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在西方工业革命彻底发力之前,仍旧是劳动力越多,赚钱越多。

按照西方学者的估算,1840年清朝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35%左右,甲午战争前夕,占比虽然剧减,却依旧达到12%,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

清朝入关之初,经济发展并不算太好,康熙时期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直到雍正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好转,乾隆帝登基之初,府库充盈财力鼎盛。

很多人觉得乾隆败家,可实际上在近代之前,清朝财政收入的峰值就出现在乾隆帝时期。

然而乾隆之后,清朝“嘉道中衰”,原本乾隆三十四年还有七千多万两白银岁入,到了1840年就只有不到4000万两。

但随着洋务运动等工业化开展,清朝晚期收入剧增,1908年清朝岁入达到惊人的2.3亿两,仅江苏一地就达到4589万两,而这还不包括被列强把持的关税收入。

再有钱,也经不住流水式地败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年列强把爪子伸向清朝,就是看中了这块古老土地丰富的资源与众多的人口,能够为它们带来无法想象的利益。

毫无疑问,清朝对西方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肥肉,谁都想来啃一口。

1840年之后,清朝封闭两百多年的大门被大炮炸开了,而缺口一旦打开就再也收不住,英国之后,法国、沙俄、美国,甚至清朝想来看不起的日本,都开始伸手。

从《南京条约》开始到溥仪退位,清朝共签订不平等条约多达1175份,而这其中绝大多数的条约,都涉及出卖巨额经济利益,或者直接赔款,或者出让经济权益。

清朝每年岁入那么多,但去掉各方面的开支之后,其实剩下来的也没有那么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赔款2100万银元,当时就几乎掏空了清朝的家底。

按照清代的户部记录,1850年年底,户部结余仅仅187万两白银。

此后,列强不断对清朝进攻,清朝也是屡战屡败,几乎就没有答应过,像中法战争这般好不容易赢了一次,结果还是清朝在赔钱。

仅《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算上利息的话清朝就要支付十几亿两白银,加上其他林林总总的赔款,晚清时期的清朝府库,几乎没有盈余过。

外患不断,内忧也不止

明朝与清朝前期,中国在国际上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叫做“白银帝国”,因为当年全球大多数的白银都通过贸易,最终流入了中原地区。

可在晚清,积累数百年的巨额财富,被列强用各种手段掠走。

不仅是对外不断花钱,当时的清王朝内部仍旧也是花钱如流水,晚清各地烽火不断,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清朝用于战争的花销,也是非常惊人的。

不管是对西方列强的战争,还是用于平定太平天国、义和团、陕甘回乱等等,清朝花出去的军费就是天文数字,而这些也是要由府库支出的。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清朝的皇室仍旧在讲究“皇家尊严”,它们的颜面并不在对外胜败之上,而是在吃喝享乐方面。

圆明园被毁之后,清朝又斥巨资扩建了颐和园,同样是一座珍宝堆积如山的园林。

慈禧太后的日常花销、过生日、修建园林等等,还有皇家陵寝建造、宫廷修缮,以及朝野内外众人上下其手,清王朝的府库早就无以为继了。

晚清时期大多数的赔款与日常开支,几乎都来自于借款,而借钱的对方,既有自家的晋商徽商等商帮,也有列强的银行。

入不敷出,是晚清常态

清王朝的国库,主要指的是户部的府库,而皇家内务府的私库,实际上也与户部相连,内务府的各项花销,也有不少来自于户部。

原本内务府经营着诸多皇家产业,但晚清时期,仅靠这些早就不够了。

倒不是清朝的皇室多么会花钱,而是银两进入内务府之后,经过诸多人手,走过诸多程序以后的话,最终也就所剩无几了。

正因如此,宫墙之外一两银子能办的事情,宫内需要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价格,这也是清朝时期皇室开支愈发庞大的主要原因。

晚清时期,对外与内部的作战不断,各方面的花销都数字惊人,不仅仅是对外的巨额赔款,就算是用于平乱的花销,也是天文数字。

不但如此,由于各方面的破坏,清朝的经济也受到了重创,伤到了根本。

事实上,晚清时期的花销支出,包括赔款在内,几乎都是来自于借款,而借款又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如此就形成了个循环,再也走不出去。

晚清数十年岁月,赔出去的钱山斗海量,然而进账却屈指可数,最终清朝的府库还能剩下十个银元,也都算是个意外之喜了,居然不是一堆欠条。

在清朝,为何一些人挤破脑袋要当守卫银库的库兵

在清朝时期,但凡人们有个一官半职在身,那伴随着他们的往往都将是巨富的身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清朝官员们的真实写照。

大家在注意清朝的时候,都会觉得油水是只有那些权力滔天的官员才可以掺和的,但实际上除了那些大官之外,朝廷中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岗位也有着非常丰厚的油水可捞。

银库库兵就是清朝众多有油水可捞小岗位中的一员。

清朝库兵

所谓银库,顾名思义就是存放白银的地方。

银库是清朝国库的三大库房之一,主要存储着清朝户部从全国各地征收的赋税白银,是整个清朝朝廷财政的核心所在。

而库兵就是专门负责在银库里搬运白银、清理白银的底层工作人员。

清朝银库除了普通的库兵之外,上头一般都有着相关的官员管辖着。

不过像他们这样的官员,主要起到的是管理作用,像那些搬运白银的体力活他们是不会去掺合的,因此这些工作就大多交由库兵们去完成。

清朝的银库非常巨大,足以容纳、储存数以千万两的白银,但因为这些白银平常调动、运用的不多,所以清朝户部安排的库兵数量并不是太多,只有13人。

清朝银库里的主要体力活,就是由这13个库兵担任的。

清朝库兵的挑选要求

清朝时期挑选库兵的要求非常严格,第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体力达标。

想要担任这个工作,那他们就必须得提得起74斤左右的白银走上一段距离,并在走到一段距离后能跨过清朝银库那极高的门槛。

只有这样,他们才算初步拥有了担任这个工作的条件。

不过因为这个岗位有着非常巨大油水的原因,所以并不是人们想当就能当的。

想要担任这个工作,如果他们不提前对户部官员进行金钱打点的话,那他们就根本没有担任这个工作的机会。

一般他们想要担任这个工作,需要向那些户部官员们送上6000两白银的大礼包,才会被安排担任这个重要的工作。

如果他们成功当上了库兵,那按照清朝银库每个月的工作时间,他们有9天可以进入到这蕴藏着无数白银的库房中工作。

然后再按照清朝银库轮流的工作制度,他们每人大概有四、五天可以进银库中捞油水。

清朝库兵的五谷轮回藏银法

关于这些库兵是如何在银库中捞油水不被发现的,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五谷轮回之地藏银法”。

作为男性,这些库兵唯一能藏银子而不被发现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五谷轮回之地。

不过因为五谷轮回之地一般比较脆弱,很难以容纳银子这种事物的原因,所以他们是必须得经过提前的训练,才能在这个工作中捞到一定油水的。

而他们训练的最主要核心其实就是适应。

首先他们会塞体积比较小的鹌鹑蛋,然后是鸡蛋、鹅蛋、跟银子重量差不多的铁丸、十个铁丸,只有适应了十个铁丸的重量,他们才拥有了进入银库中捞油水的资格。

而这10个铁丸的重量在7斤左右,如果换算成白银的重量,那将会是100 两白银的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能训练成功的话,他们将每次可以捞上100两白银的油水。

至于这种看似荒诞的说法到底属不属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清朝库兵在银库中大捞油水这件事情,在历史中是确实存在的。

900万两白银的蒸发

在清朝道光年间,清朝的整个朝廷就因为库兵捞油水的事情而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

道光皇帝23年,因为银库库兵之间狗咬狗闹出的事情惊动到了道光皇帝,所以道光皇帝就派人对银库展开了全面的彻查。

不查还好,一查,一件被隐藏多年的惊天秘闻暴露在了道光皇帝面前。

原本道光皇帝只简单地以为银库中只有库兵们小捞油水的事情存在 ,但是在他展开清查后,他发现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银库中原本储存的是1218万两白银。

但是在道光皇帝派人去查银库白银储量的时候,银库中却只剩下了292万两白银,这其中蒸发的,是70%多的巨量白银。

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巨大,如此多白银的流失是道光皇帝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于是他就开始派出了朝廷中的几位大佬去全面清查此事,态度坚决地要把这件事情追究到底。

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全面展开的清查下,全部真相都浮出了水面。

涉及到这900多万两白银的流失,肯定不可能是每次只能小偷小摸捞100两的库兵能完成的。

库兵们在这900多万两白银的惊天巨贪中,只占据到了极小一部分的份额。

其他大部分的白银流失,其实是那些位高权重的户部官员以及朝廷监督银库官员们共同贪掉的。

在道光皇帝的彻查下,从嘉庆皇帝在位时期到他自己在位时期的许多大臣纷纷落马,迎接到了来自于道光皇帝的严厉惩罚。

有一些已经离世的,他们的子孙后代也遭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从这个道光年间暴露出来的惊天大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朝户部以及银库其实就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大泥潭。

在这种上梁不正的环境中,库兵的下梁歪上一点点其实是不奇怪的。

甚至我怀疑,清朝库兵们捞油水的事情那些户部官员们是非常清楚的,只不过因为他们也身处在局中,所以当做没看见罢了,毕竟钱是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全部赚完的。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很多人挤破脑袋都要去当银库库兵的原因,因为这里面的油水实在太大了,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无法抵抗的诱惑。

古人拿到银子真的都会咬一口吗难道他们不嫌脏吗

我收藏的银元上有明显的咬痕,说明古人确实用牙齿鉴别银子真伪。我试了一下,咬一口冰冰凉甜滋滋的味道,真的好极了。而且银子能杀死表面的病毒。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掌柜的收到银子,要在嘴里咬一下,来鉴别银子真假。这确实是鉴别银子的一种好方法,因为银子纯度越高,质地越软,如果能用牙齿咬出印子,说明银子纯度大。

但是这种方法不保险,因为在古代时,造假者会用纯银包铅铁制作"黑心"银子。有个老故事,讲一个叫强得利的无赖,看到前面一个人从地上捡起一个看似很沉重的兜肚,就拦住说是他掉的,于是两人开始争夺兜肚,街坊出来劝阻。这时一个老者出来主持公道,说你们两个都没办法证明兜肚是自己的,那么现在由我打开兜肚,如果里面有钱,就分为三份,你们两个一人一份,第三份分给做证的众人。

于是老人打开兜肚,里面是两个白花花的银锭,差不多10两一锭。强得利拿起来放到嘴上一咬,咬出一排牙印,心里喜欢的不得了,于是就说:“这两锭银子归我,我身上的碎银子分给大家。”强得利把银子揣进怀里,掏出四两碎银子分给大家。大家不愿意,强得利又答应请大家吃饭,大伙勉强接受了。于是大家到强得利舅舅开的饭店吃了个肚儿圆,花了三两多银子,全记在强得利账上。

第二天强得利想买牲口,就把银子拿给银匠凿开,结果一看,是铅铁芯的,才知道昨天遇到的是个大骗局。

因此用牙齿咬鉴别银子不可靠,容易上当受骗。

但是古人还是喜欢用牙齿咬银子,除了识别硬度外,是找一种幸福的感觉,我试了一下,冰冰凉,真有一丝丝幸福的甜味。

用牙咬银子不会传染疾病吗?

古代有白银测毒的说法,用银针测试酒里,如果有毒,银针会变黑的。于是有人说戴纯银饰品,可以吸出体内毒素,这个说法不科学,因为古代的毒药中含有砷,会和白银发生化学反应,才会变黑。银子不可能从人体中吸出毒素来。

但纯银确实可以杀死病菌。据专家介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银在水中可形成带正电荷的银离子,这些银离子能将细菌吸附其上,令细菌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使细菌无法生存,据科学研究,伤寒杆菌在银片上也只能存活1小时,白喉杆菌在银片上也只能存活3个小时!由于白银杀菌能力很强,故被誉为“永久性的杀菌剂”。在医疗烫伤时,就有一种含有银微粒的纱布敷创面,杀菌效果非常好。

古人用牙齿咬银子就是为了心里踏实,感受一下银子的感觉,传染疾病的概率较小。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满清的金库虽然表面看上去守备森然,感觉无懈可击,其实内部早已是烂透了。户部的库丁个个都是用屁眼夹银子的好手,在库房上班财源滚滚,在大清官场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管理库丁的职位叫库银郎中,是大清出了名的肥缺,为了防止贪污,大清规定库银郎中最多只能任职三年,不过据史书记载:哪怕是最廉洁的库银郎中,三年也能捞走10万两银子。

满清防备汉人,可惜入关时满人文化水平又普遍不高,十以内的加减法能流利换算的八旗子弟,已经算得上是大清的栋梁之才,像户部这种和数字打交道的部门,如果让八旗子弟上班,基本上能让这些勇士们脑壳爆炸,所以皇帝只能做出妥协,规定户部主官可以由汉人担任,用来帮助满人计算盈亏,不过守备库房的库丁,还是必须是根苗正红的满人。大清朝满人地位甚高,所以担任主官的汉人,即使发现手下库兵们损公肥私,迫于自己的民族地位,也多半不敢多说。于是库兵们愈发肆无忌惮,以偷盗贪污损公肥私为荣,以大公无私廉洁自律为耻。日积月累,库兵偷盗库银,渐渐地就成了大清官场不能轻易碰触的潜规则。

为了预防下面职员偷盗库银,第一代户部长官制定了严格规定:但凡进入国库者,不论寒暑,都必须赤身裸体,出库时,还需要两臂平伸,两腿微弯,不准并拢,张开大嘴作鹅鸭叫声,以表示口里并没有叼出银子。当时在库房上班,既辛苦又伤身,还毫无尊严可言,薪水也低得可怜。可以说在清初这个特定的时期,库兵编制是个人见人嫌的清水衙门,也是满人内部给不识抬举者穿小鞋的最佳发配之地。

这些得罪了贵人的库兵们,一年大部分时间里,要忍受着北方的严寒,还要脱下身上的单薄衣衫,赤身裸体地跑到库房里去巡逻,成百上千万两的银子成天在眼皮子底下滚来滚去,可自己的手上却不能拿起分毫,一边受冻一边还要担忧家人晚餐如何解决,天天月月年年重复如此,直到白发苍苍、皱纹渐生,这让人如何甘心?

在贫穷的逼迫之下,有库兵想出了用屁眼夹银的办法。刚开始不少库兵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毕竟国库存银动辄几十两,不同于市场的散碎银两,二指宽的谷道,又如何承受这巨大硬物的蹂躏?但总有穷疯了的库兵,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态度,开始了拼命的训练。先是用鸡蛋涂上麻油往里塞,待逐渐适应之后,再换鸭蛋、鹅蛋最后换成铁蛋,等能塞上六七枚十两以上铁蛋的时候,就可以去银库夹银了。

按照大清库房制度,库兵编制为40人,每月开库9次到14次不等,平均每个库丁月当班次数为三到四次,每次进出六七趟。按照小编渊博的数学知识可以算出,库丁们的每次当班,至少能带出库银三百两左右,一月收入高达上千两,年薪高达万两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清朝中期,即使是当朝亲王,岁俸不过是一万两,俸米五千石,还得养活王府大大小小上百人口,待遇远远不如小小一个库丁。

道光银饼

正因为盗取库银收益巨大,所以库丁们即使知道这是杀头大罪,仍旧亦无所顾地纷纷下手,加入了盗取国库银两的致富团伙。虽然库房制度完善,但利益所至,作为监督的库银郎中及司库,全都被吸收为库房团体中的一员,要么共同分赃,要么只能装瞎不管,犯不着为了公家的事,和众人结怨。毕竟这些旗人出身的库丁,在京城盘踞已久,身上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本不是一个汉人主官所能碰触的,还不如跟着分钱,平平稳稳的渡过这三年任期实在的多。

由于积弊已久,亏空过多,库房实银很快成为了官场不能碰触的存在。到了嘉庆年间,对银库的检查已经形成了惯例,每次上面调查,库吏便奉上白银三千两,连同御史的仆人车夫,只要在场,亦会有三五百两的红包打赏,人人有份,个个欢喜,库房也一直平平安安。据杂书记载,当时有心思活泛的会试举子,也会装模作样前来检查,库丁们照样会打探对方的家世背景,奉上大小不一的“封口红包”。

道光22年间,朝廷赔款频繁,财政赤字严重,为了填补空缺,朝廷决定买卖官员用以敛财。市场即开,生意兴隆,前往库房交银买官者是络绎不绝。库丁张诚保之兄张亨智想为待业在家次子张利鸿捐个知州,于是将一万一千两银子分为十一个袋子,前往户部交钱入库,由于生意实在太好,直到晚上,才轮到张家前往交钱。

正巧上秤报数的就是张诚保,张诚保便在报数之时故意多报,将7袋银子报成了11袋,剩下的则自己收入囊中。库房虽然制度完善,但银库监督以及知情人员皆以分得好处,故众人皆装聋作哑,任由张诚保将剩下银子拿回了弟弟自家开办的万泰银号。结果银号伙计见早上取出买官银袋,原封不动回来了四袋,几个管事略一打听,就得知了事情原委。于是便跑去向张亨智索要好处,结果讨来了一顿臭骂,几人一怒之下联名到衙门控告,于是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道光国库亏空”一案。

史载:“道光23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

将二人一个斩首,一个流放之后。素以小气闻名于史的道光皇帝,穿着破旧的补丁龙袍,吃着舍不得放鸡蛋的打卤面条,突然警醒:这等积习舞弊之事,恐怕张氏兄弟二人盗用已不止此一次矣!于是派出刑部尚书 惟 勤 带人亲自盘查银库,并参与审讯。库丁虽然将户部经营得密不透风,但惟勤是宗室出身,又长期在外为官,所以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银库帐面结余应为1218万余两,但实存白银却不足293万两,亏空达八成以上。更让 惟 勤感到棘手的是,扣除张氏兄弟所贪,新收卖官银两无一短缺,而正项(即历年结余)银两却名存实亡。原来本该是堆满白银的柜子上,放满了包裹着布匹的木头,与其说是银库,还不如说是木材库更为合适。

这个结果犹如平地惊雷,将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老皇帝击垮了。

道光已经62岁,一向节俭成癖,上任之后,就下令停止了各地蔬果特产的上贡,将御膳改为四菜一汤,还规定除太后皇后,任何人不过节不能吃肉。即便如此,道光经常为了省下晚膳费用,不惜让太监走上十来里地去宫外买烧饼充饥,因来回路途较远,太监买来的烧饼十次有十次变得冰凉生硬难以下咽,但道光毫无怨言,就着热水,啃完烧饼,然后睡觉,连点灯的油钱都节省了。

道光不喜奢靡,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可见衣服也没置办几件,有次龙袍磨破,道光不舍得换新,于是送去内务府修补,结果花费上千纹银,让道光肉疼不已,又无法改变内务府潜规则,只能让皇后学习针线缝补了事。

道光回过神来,决定彻查此事,为了避免外部干涉,他派遣了定郡王载铨、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穆彰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敬征,兵部尚书裕诚、军机大臣兼工部尚书塞尚阿,组成的调查团队,以及从嘉庆五年到道光二十三年,四十三年间历任接触库银的官员,不管是库管司员、查库御史还是库丁书役,都开出名单,隔离审理。

结果发现牵扯太宽,整个和大清的库房系统有关的职员中,只有一个叫做骆秉章和另一个叫周春祺的官员,没有接受贪污贿赂。就连调查组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穆彰阿,户部尚书敬征也被牵涉其中。

事已至此,案件再也无法追查下去,众大臣只能上奏劝说皇帝:“户部库银,自乾隆时和坤当国后,即未清理。库内侵蚀,子而孙,孙而子,据为家资六十余年矣。“

道光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和稀泥的方法:将嘉庆以来历任官员,按照在任时间,每月罚银1200两,去世者减半。在任官员荣庆等六人,则罚款加倍,其中库房主管穆彰阿则被罚白银十一万两!

由于人数太多,这些污点官员们除了查库御史全部革职外,其余官员只能记过查看。

结案之后,平白丢了大半国库的道光帝仍然忿火中烧,于是把怒火发在了小小的库丁身上,将这些库丁和银匠全部处斩,妻妾子孙全部发放到新疆为奴。

汉朝为什么特别重视养马及马匹的繁育呢你怎么看

对于马的重视,中国历史上最早在礼记,月令上就有记载。不独汉朝才开始重视。

古代马的使用能有效提升战场兵员投送能力,能更加灵活机动。在春秋战国时期,交战双方就以战车乘数来代表国力,所以动不动就战车多少。什么千乘之国之类的,战车就是靠马拉动的。秦国地处西北,最早作为诸侯是为周天子放马而分封,重视可见一斑。及至最后,奄有一统,你看,养马厉不厉害。

而中原之国,由于地理原因,产马极少,同时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数千来,一直以骑兵不停劫掠,飘忽如风,来去自如。迫使中原国家重视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为了就马而利于骑射,为此而弃华美的传统服饰。

及至汉代,汉初马匹极少,天子出行,找纯色马拉车都难,并且在对外战争中,屡吃大亏。刘邦甚至被匈奴困于白登几十天,差点丢命。老婆还被调戏。最后卑躬曲膝,重金贿赂才得以保命。

所以,汉初制定汉律,九律之中,独建厩律,专司养马之政。最后对母马进行严格限制,确保马匹数量增长,同行进行官府和民间两条腿走路,官办养马和民间养马齐头并进。

通过系列政策,到武帝时期,汉朝已经能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名将开始追亡逐北,深入虏庭,将匈奴打了个七零八落,封狼居胥,才敢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最强音。

即便汉代以后,对于马政的重视一直都在,到清代仍有太仆寺专门管理马政,建有皇家马场。在山东,河北等地大力发展民间养马。对养马工作实行严格考核。

马政一直贯穿于中国的封建王朝时代。到了近现代,由于科技兴起,战争形式的转变才让传递数千年的马政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几千年的古代史,其实也是养马的历史,或许这就是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区别吧。

谢谢邀请,因为不专业,若有不确不尽勿怪为谢

有人说,清朝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明知库兵从银库里偷银子却不抓,这是为什么

银库是清朝地位之最的国库,自然会派不少库兵守护着国家的银两。然而尤其在道光年间,守卫库兵竟然从银库中偷取银两靡然成风。

清朝库银丢失情况多严重?

纸永远包不住火。由于银库库兵的银两分配不均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最终小到底层官兵、大到宰相大臣都想极力掩饰的黑幕被揭开。

道光皇帝勃然大怒,这整个国家吃饭的国库银两竟被他们揣入腰包,太荒唐了!

于是道光帝派刑部尚书前去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是吓一跳。原本银库里应该存放1218万两的白银,但现在却不足293万两。堂堂一个国库,竟然不明不白被拿走了925万两银子,这对道光帝更是火上浇油。

然而无奈的是,上哪儿去追回这空缺的925万两白银呢?补全国库简直是无稽之谈,道光帝也心知肚明。这偷拿库银的事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小到库兵,大到朝廷大臣,如果将他们一一抓获,必将会影响到朝廷局势及运行。
所以,道光帝下令,将经手过库银的库兵以及银匠全部关押;并按一定比例进行处决,其家属被发配边疆。

担任过库官、大臣等官员,依据在任时间每月受罚上交一定银两,若已离世,则由其家属减半代付。

然而从之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这些库银的丢失一定是因为内部的人坚守自盗,否则丢失了这么多的钱,怎么可能没人发现。

想要成为银库库兵都需要什么要求?

一般银库会雇佣13名库丁,他们也不是能天天干活的。因为户部银库每月只开放9天时间,这样他们才得以进入银库“工作”。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成为库丁的条件,库丁必须能够承受得起1000两白银的重量(也就是现在的74斤左右的白银重量)。
不光是这样,还得承重走十几步路,并能跳过银库高高的门槛,这样才能成为“百里挑一”的库丁。

对于这样能捞到不少油水的库兵一职,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所以我们大可以想象出库兵一职背后的水有多深。

他们必须先备好大概6000两左右的白银贿赂户部官员,才可能成为库丁。

然而库兵是如何偷运白银?

我们好奇的当然是库兵如何将白银偷运出来的,因为我们知道进入国库,一定是戒备森严。更何况按照规定,库兵进入银库前必须脱光了衣服进去,还要接受官员检查等等。

历史上并未对此有所记载,民间说法可有不少:

以身藏银:就是有这样一种人,专门为了从银库里偷运白银而训练了一群孩子。开始他们训练孩子将鹌鹑蛋塞入自己的“谷道”(你懂的)之中,在习惯了之后,他们会让孩子塞入鸡蛋。
如此下去便是鹅蛋、铁丸(约300克重)。在习惯了放入一个铁丸之后,他们会要求孩子增加铁丸的数量,增加到了十个,这才达到了训练的标准。

因为十个铁丸大约为100两白银,最终这些孩子训练成功后,会被送去当库丁。

以壶藏银:这第二种说法便是到了寒冬,库丁便要求携带水壶,以便口渴时喝水。到时候就将银子置于壶中,而城内必定寒风刺骨,壶内的水会被冻住,也把银子给冻住了。

所以在官员往下倒水壶的时候,银子并不会从壶中掉落,因此也就不会被发现了。

为什么不管,背后有谁包庇?

一个国家的国库竟有近七成的白银流失,为何等到快要亏空的时候,皇帝才会知晓呢?这其中的猫腻,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从最底层的库丁到皇帝,这中间会经过非常多的关卡。那要是皇帝以下的大部分官员都心怀不轨呢,他们合伙将皇帝一人排除在外,皇帝不知情,他们当然会愈加肆意妄为了。

库丁们当然不敢那么干,但是身处高位的大臣官员们敢那么做,有这些人撑着腰,库丁们自然也不会担心了。其实除了库丁那样一点一点搬运之外,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也会大量大量地转移白银。

到清朝灭亡,银库里还有多少钱?

如此一来,清朝灭亡后,国库中的银两所剩无几,那么究竟有多少呢?曾经有人在清朝灭亡后打开过国库的门。

但令人错愕的是,竟然只有几千两银元静静躺在那里,实在是让人百感交集啊!

文|姜乐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