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有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相近的内涵?上联:零落成泥碾作尘,下联怎么对

本文目录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有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相近的内涵
  • 上联:零落成泥碾作尘,下联怎么对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还是文人的追求吗
  • 上官婉儿为何有人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呢
  • 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 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什么和什么
  • “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全诗是什么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有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相近的内涵

一、相近意思的诗词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宋代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意思相近。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自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二、解读 :

1、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通过梅花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了梅花默默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梅花的欣赏、赞佩之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里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描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三、附录原诗词

1、《卜算子·咏梅》

【宋 】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上联:零落成泥碾作尘,下联怎么对

零落成泥碾作尘,

梅花幽幽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还是文人的追求吗

友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是文人的追求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意思是说,文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的生活磨砺,艰辛恕苦,零落成泥。留存世间的不是他们个人的名利和得失,而正是芳香如故的一件件艺术作品及个人的精神情操,鼓舞和感染教育了数代人。也就是说,这句话把古代的文人思想和情操,推向了最高境界。

文人的品格和人生理念。在古代,作为文化人一生中的不断求学求思,流落四面八方,瞻观自然风云,从笔生涯,以好自乐。流露出文人精神的博大情怀。

纵观历史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的发起者,由于对朝廷之弊看不惯,弃职回乡种地,从戎笔耕。还有李白,杜甫,王昌龄,王之涣,苏轼等文化先贤,-个个都被朝中冷落以后,各自谋生,八方讨教。而后才有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止。”“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等等,这样的令人叹止的词语出现。

新文化,大复兴。当今幸福满满,处于日臻完美的生活大环境中。作为划时代的每一个文化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较之古代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理应好好珍惜,让现有的和传统的优秀文化都活起来,得以强大和复兴。学古人精神,做好身边之事。

至于当今文化人是否受到“零落”,这也是不可能的。除了个人的性格孤僻以外,大家都和睦的团结在当今社会的优越的制度下,完成好各自的有生使命。使一件件文化艺术品,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这一条真理是亘古不变的。

上官婉儿为何有人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呢

1. 这句话是陆游用来表白自己的思想的,并不是上官婉儿说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上官婉儿一生悲惨命运的写照未尝不可,出自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在词中要表达的意思是:驿站之外的断桥边,孤单绽开了几朵梅花,却无人欣赏。黄昏的时候,无依无靠的梅花已经够愁苦的了,却又遭到了风吹雨打。梅花并没有在春天争芳斗艳意思,对百花的妒忌也毫不在意。即使凋谢被碾成了泥而又化作了尘土,依然有芬芳永久地留在人间。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首词中扛鼎之力,把梅花的风雨侵凌,凋残零落,化成尘土的凄凉和悲戚,抛到了九霄云外;作者运用比兴手法,以梅花自喻,用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将寂寞的梅花人格化,表白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2.上官婉儿有不堪回首的童年,武则天成就 了她的从政之路。

谈到上官婉儿要从其祖父上官仪说起,上官仪是唐高宗李治朝重臣,是李治及其皇后武媚都信任的人,由于武媚在一场家宴中毒死了李治心爱的女人———自己的亲外甥女魏国夫人,这让李治痛不欲生,一怒之下,李治要废黜武媚的后位。

李治要求上官仪拟一份废后诏书,上官仪深知君令不可违,便遵从皇帝的意思起草了诏书。武媚知道后,愤怒地声讨懦弱的皇帝李治,李治为了摆脱干系,将废后的罪名甩给了上官仪。几天后,上官仪被满门抄斩,才一岁多的婉儿和她的母亲被赶进掖庭宫充为当了奴婢。

在掖庭,上官婉儿在母亲的教育下潜心读书,学习礼仪,进步很快;十四岁时,经过武媚考核,发现了她的能力,就把上官婉儿带出了掖庭宫,从此上官婉儿就在年过半百的武媚身边工作;由于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上官婉儿逐渐成为了武后的得力助手,获得了”巾帼宰相”的美誉。

3.上官婉儿对唐代文学方面是有贡献的,也为唐代读书人开辟了致仕的途径。

唐中宗复辟以后,册封她为昭容,这个时候的上官婉儿有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了出众的文学创作能力,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皇帝的“秘书”了,后面的道路就靠自己走了。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爷爷上官仪的文风,中宗年间,因为上官婉儿政治地位的影响,“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歌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甚至,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称上官婉儿为“词宗” 。

上官婉儿还设立修文馆,广召词学出众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当朝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对出众的文人进行提拔奖掖,为读书人开辟了仕途。

在开拓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上官婉儿也作出了贡献,如《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等诗,突破了写景状物的宫廷式诗歌模式,寓情于景,却更具有自然山水味。受到了后世的好评。

4.入错了圈子,导致身败名裂。

但是,为人处世方面,上官婉儿却误入的歧途,据刘昫的《景龙文馆记》记载,上官婉儿“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上官婉儿后来成了武三思的情妇,而且她处心积虑地把韦皇后也变成了武三思的情妇;由于已是武家媳妇的安乐公主,武三思和韦后都有个人野心,这样,便形成了“韦武联盟”,上官婉儿身陷其中,形成了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格局,最终发生了悲剧。

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了中宗李显后,威武果断的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一夜之间灭掉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势力,上官婉儿也被李隆基下令处死,一代不让须眉的巾帼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上官婉儿有不堪回首的悲惨童年,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真正的本事,升到了相当于武后私人秘书的地位。由于她的政治经验和超群才智,她又被推荐给新的皇帝唐中宗李显,名义上是昭容,但她当时的作用是顾问、参谋与秘书性质的。

上官婉儿凭一己之力,对唐代宫廷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上官体”演变为大唐社会的创作主流;通过设立修文馆,为读书人开辟了仕途;在开拓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全唐诗》中现存她的诗32首,无论是抒情述怀,还是应制奉和,抑或出游纪胜,都有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 。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有目共睹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功不可没,抛开政治因素和个人情操来说,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寓意她的人看是贴切的。

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处】南宋-陆游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什么和什么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全诗是什么

出自陆游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没办法 只能这样写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