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企业存在哪些风险?怎么创办公司

本文目录

  • 开办企业存在哪些风险
  • 怎么创办公司
  • 一个高中,创办文学社,怎么创办、管理、营销
  • 1902年《大公报》创办于哪里
  • 《大公报》早期的创办背景和历史是怎样的
  • 今日头条是如何创办的
  • 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内”是什么意思对此你怎么看
  • 开办社区大食堂,降低生活成本,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可行吗
  • 鲁迅先生曾经自己主编的刊物叫什么名字
  • 有什么文学期刊推荐下

开办企业存在哪些风险

开办企业与干个体户是完全不同的,即使你生意不错,也可能面临倾家荡产。很多风险是你在当企业主之前想不到的。

1、企业员工工伤风险。并不是员工在你企业里受伤才算工伤,他在上下班路上出点事也算工伤,企业也要负责。

这真是防不胜防。除非你的企业足够大,员工吃喝住都在企业里,但这是一般小企业不可能办到的。

2、税务风险。企业经营中会有很多开支,在现实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能有发票的。这就导致你产出100元,成本明明是80元,可交税时却得按20元的成本交。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3、如果抽逃注册资金,可能在秋后算账时坐牢。你企业做不大还好,一旦做大了更是悔不当初,但这却是没有任何办法弥补改过的。

4、政策环境的风险,这是完全无法预料的最大的风险。

比如你开一个养猪企业,5年前会因粪便没有无害化处理或养殖规模不够大,不符合产业规划而被关闭。

再比如你办企业所用的厂房,可能在你企业成立后一年就面临了拆迁。拆迁补偿款是属于房东的,你的损失只能自己认。

5、因产品质量引发的后续风险。

假设你开的是食品厂,有人吃了你卖出去的东西出人命了,这时候第一责任人一定是企业。

开企业与摆摊不同,如果是摆摊,你做完就卖了,全过程可控。 但是企业卖出去的食品会经过几道经销商,有可能质量问题就出在这些环节。比如老鼠在易拉罐瓶口撒尿,消费者如果拉开易拉罐后直接对着嘴饮用就会出事。

但是在这些问题查清之前,企业就得承担责任;如果查不清,那更得担责。

类似的不可预见风险还有很多,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监管部门维护员工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时都处于弱势地位,否则情理上说不过去。

最后一个大家不愿考虑的风险:企业倒闭后的连带风险。

按照法律,注册资金是企业倒闭时最大的负责范围。但现实中,只有大企业破产后债务可以一笔勾销的,如果是小企业,债主们一定会天天找到你家里要债。

干企业不易,如果启动资金满打满算勉强够,那最好别干。

怎么创办公司

1、成立一个公司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想法。成立一个公司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有一个成熟的想法,关于创业,关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关于自己的客户是谁等等。

2、成立一个公司需要:充足的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其实很多人都想要成立公司,想要创业,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人支持和帮助自己,这就让很多的创业想法变成了空想。

3、成立一个公司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包括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其实一个人要成立公司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4、成立一个公司需要:有具体的经营范围,有详细的产品或者具体的服务内容。

5、成立一个公司需要:起一个好记好听的名字,符合自己的经营理念,符合自己的公司文化。

6、成立一个公司需要:有具体的办公地址。不管是什么行业或者领域,要成立一个公司,要有具体的办公地址,公司的经营场所也十分关键和重要。

7、成立一个公司需要:进行工商注册,取得合法的经营权限。

一个高中,创办文学社,怎么创办、管理、营销

我们高中一直有文学社,是市里几所高中联合做起来的,还定期出报纸,现在也一直有。你的问题让我想到了我的高中时代。

1、要搞清楚成立文学社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你面对的是一群有高考压力的高中生,高中期间的任何活动,目标都要和高考这个目标相一致,参与的学生,投稿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稿费,有成就感,如果办的好,可以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办文学社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任何其他的,什么商业开发,拉赞助,做美工,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这些都不能是主要目的,要不然搞来搞去最后肯定没劲。

2、起名很重要,不能随意,又不能矫情,要围绕提高语文水平这个点来想名字。

3、招收会员,建议面向全体学生,从里面找一些组织者就好了。我们高中的文学社,一开始还搞什么社员,参加了社员要交费,但是也没啥好处,搞得好像小团体一样,大家很反感,最后就搞不成了。

4、发展方向,刚才已经说了,围绕提高学校整体的语文水平,没有别的方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诗歌、古文鉴赏,各种文体的特点。

5、营销,可以适当拉点赞助,发点广告,作为投稿学生的稿费,主要还是要靠学校的经费支持,最好别搞营销,搞营销很容易变味,组织者也容易有心理波动。

1902年《大公报》创办于哪里

1902年,《大公报》在天津成立。

19世纪60年代,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和中国较早接触、吸纳西方文明的近代大城市,形成了以华洋交错、新旧杂陈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环境,也成为开华北乃至全国风气之先、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明的重要窗口。《大公报》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诞生的,此后辗转历经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时期。

当时,出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考量,一批知识分子们不仅继承了先辈们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责任,而且凭借着对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理解,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启民智的重要责任。《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英敛之在创刊号的头版序言上明确表示,开启民智、伸达民隐、抨击权贵、讥评时政是《大公报》的宗旨,如果对于“民之冤苦、官之贪邪”,知而不言,就是有负天职。英敛之对于报纸媒体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使《大公报》在创办之初形成了“敢言”的特色,表现在两件事情上。

1903年,清朝政府向外国侵略势力出卖东三省以及内蒙古等地的主权,秘密签订不平等条约。新闻记者沈荩在报纸上大胆揭露清朝政府的卖国行径,举国哗然。清政府在北京把沈荩逮捕,又将其杀害于刑部。这一残杀记者事件,报纸媒体多半不敢报道。而《大公报》对沈荩自7月17日被捕以及7月31日遇害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报道,向中外各界人士公布清政府的行径。

1909年7月19日《大公报》发表了英敛之撰写的《异哉某相国》一文,矛头直指权臣张之洞,指斥他“假令八年以后,宪政风行,党人群起效用,恐阁下虽可为专制时代之功臣,而亦不免为立宪时代之罪人矣!”《大公报》的报道,为清政府和官员所痛恨,但扩大了中外人士对热点事件和政治局势的了解,也为《大公报》赢得了声誉。《大公报》在英敛之主持的十年间,名声大噪,迅速成为闻名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大型日报。

1916年,英敛之退出后,《大公报》一度为安福系财阀控制,屡屡发表亲日言论,销路每况愈下。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办《大公报》。吴、张、胡三人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总结自身的从业经验,于1926年9月1日在《大公报》社评《本社同人之志趣》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四不”主张,构成了大公报的社训。具体而言,“四不”主张的目标就是“把报纸办成社会向导,舆论权威”。这一定位决定了《大公报》发表负责任的言论,构筑了权威话语权。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持鲜明反日爱国立场的大公报也将报纸与政治明确区隔。胡政之曾表示“抗战一起,我们的报纸和国家的命运几乎联在一块,报纸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可谓达到了极点。但同时我们仍把报纸当作营业做,并没有和实际政治发生分外的联系。我们的最高目的是使报纸有政治意识而不参加实际政治,要当事业做而不单是大家混饭吃就算了事。”这是对“四不”主义的重申,表明《大公报》对社训一以贯之的遵循。

《大公报》还积极救灾,发挥媒体的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将“乞赈”、“募金”纳入职责范围,宣传慈善事业,替灾民乞赈,为伤员募集资金。1928年6月,《大公报》成立“大公报救灾委员会”,连续刊登救灾启事,宣布以服务社会为报纸的天职,向各界募款,“务使一钱之微,必用诸难民”。《大公报》不仅是读者的信息源,更是读者的思想源。1930年创办《摩登》周刊,专门解答青年读者所提出的问题。《大公报》为遭难者、受伤者解决物质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为读者提供各种生活知识,为他们解决各种思想难题,适应读者的精神需要,自然赢得了读者的支持。

《大公报》开风气之先,开辟各地调查通讯、旅行通讯等专栏,以调查各地民众的生活状况,使报纸成为“全国人民生活之缩图,俾政治教育各界随时得参考研究之资料”。如1934年派记者李天炽搭乘商办新绥公司的长途汽车,以当时最快的速度赶赴新疆,向外界报道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社会。1931年春,派记者曹谷冰赴苏联采访3个月,所写的二十多篇通讯在报上一一刊登,比较全面客观地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后又编成单行本出版。最有名的当数范长江写的中国西北的旅行通讯,结集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真实报道了被国民党封锁的红军消息。

该书当时再版多次,轰动一时。这都显示出《大公报》的胆识、勇气和巨大的成功。在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的主持下,新记《大公报》的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时期,逐渐由天津一个版,扩充为天津、上海、武汉、重庆、香港、桂林6个版,早期《大公报》就是这样发展的。

《大公报》早期的创办背景和历史是怎样的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是中国现代史教科书。

一英敛之(清末保皇党)时期:《大公报》是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于1902年在天津集资筹办创刊,宗教色彩浓厚,受法国势力干预。创刊后,由英敛之任总理,方守六任主笔。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外来侵略,以敢言、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的大型日报。

二大革命时期:1916年报纸卖给王郅隆(近代资本家),言论趋近北洋政府皖系,销量大降。1923年王郅隆在日本地震中死亡,1924年皖系军阀垮台,1925年11月27日停刊。

三新记时期:1926年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实业家)出资5万元接办《大公报》,吴鼎昌自仁社长恢复出版。言论倾向国民党政权。1935年吴鼎昌辞去社长,就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部长,1936年《大公报》落户上海,创办上海版,上海版和天津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全国大报。

1937年天津、上海陷落,《大公报》停刊。

四:国共对抗时期:1945年津沪版复刊,1948年香港复刊。

五解放后:1949后天津解放,津版改为《进步日报》,沪版宣布报刊归人民,渝版1952年停刊后改为《重庆日报》。

1953年沪版北迁和《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1956年迁到北京,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刊。

六香港报刊出版至今。

今日头条是如何创办的

是我挑起了这个话头,就有了这一问答,怎么挑起的?是因为说了一句:老夫关注头条十多年,从没挣过流量,也没挣过一分钱。有人说了,头条还不到十年,你咋关注十几年啦?请看:我说十多年,他改成十几年。我想想是不是写错了,就扒了扒头条什么时候上网的,一查,我没记错啊!之?就有了这一问答。谢谢!

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内”是什么意思对此你怎么看

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界所,地名安徽的安庆,用内大该是避免刺激欧洲列强,声明自造现代化的火枪,火炮,子弹,轮船等是用于镇压太平军,自保,内用,因为曾做人低调,做事高远,有的洋务派直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因为制造洋枪洋炮虽用的是本国科学技数人员如徐寿等,但好多图纸,资料要有求于英,法德等列强的。当然曾也算睁眼看世界的人,他建军界所目的是强国的。他好像说过我华夏缺的就是和欧洲列强一样的火器,其它方面一点不差的。他想先武器强国,但又怕列强引进技术时有所頋虑,因此韬光养晦吧,他后期也从富国考量,引进工业机器,再后期随着武器装备的自立,工业机器的大量引进,也就再没用什么内字了。

开办社区大食堂,降低生活成本,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可行吗

我县才开办一家社区大堂食,来此就餐的60岁以上实名注册的老人,每吃一顿饭,民政部门还有相应补助,听说还能送餐服务上门。

食堂饭菜干净卫生,经济实惠又很便宜,味道也很好,想吃什么就点什么,解决了孤寡、空巢、独居和老两口不想买菜做饭等老龄群体“吃饭”的问题。

非就餐时间,老年人还可以在店内看书、下棋、打牌,让老人有个温馨的大家庭,有种获得感,有种幸福感。

我以为,非常可行,开办社区大食堂是朝阳产业,现代人的新鲜事物,尤其社会逐步进入老年化,有关部门会加大鼓励并扶持的力度,争对老人就餐,民政部门还给予相应的补助。

鲁迅先生曾经自己主编的刊物叫什么名字

鲁迅先生曾经自己主编的刊物叫《莽原》,1925年4月创办于北京,1927年12月停刊。

有什么文学期刊推荐下

《世界文学》。

从《世界文学》能读到世界顶尖的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能了解世界文学名家、文学史和新锐作家、最新动态,能看到最新的世界文学信息。

《世界文学》(双月刊),是中国文艺界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刊物。《世界文学》内容丰富、译文忠实、品位高雅、文图并茂,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广大读者喜爱,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办过程

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

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 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